智慧城市总体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2753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城市总体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智慧城市总体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智慧城市总体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智慧城市总体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智慧城市总体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慧城市总体建设规划.docx

《智慧城市总体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城市总体建设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智慧城市总体建设规划.docx

智慧城市总体建设规划

 

智慧城市总体建设规划

一、现实基础和面临形势1

(一)现实基础1

(二)面临形势2

二、总体思路和总体目标2

(一)总体思路3

(二)总体目标3

1、基础设施3

2、政务协同4

3、公共服务4

4、智慧产业5

三、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5

(一)主要任务5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5

2、加快统筹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6

3、扎实推进智慧产业7

(二)重点工程9

1、政务协同9

(1)云计算应用服务中心9

(2)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9

(3)信用体系建设10

2、城市管理10

(1)智慧应急10

(2)智慧治安11

(3)智慧城管11

(4)智慧交通11

(5)智慧能源12

(6)智慧生态12

(7)智慧安监12

3、社会事业13

(1)智慧教育13

(2)智慧医疗13

(3)智慧社保14

(4)智慧文化14

4、公共服务15

(1)智慧物流15

(2)智慧旅游15

(3)智慧房管15

(4)智慧社区16

四、保障措施16

(一)加强组织领导16

(二)切实抓好落实17

(三)确保资金投入17

(四)夯实人才基础17

(五)保障信息安全18

(六)加大宣传力度18

为抢抓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发展机遇,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及国际化的深度融合,以“智慧”为引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改善公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加快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的高端环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依据《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工作部署,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11至2015年。

一、现实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现实基础

“十三五”,我市积极推进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完善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信息化发展环境,信息化建设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推动城乡统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智慧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基本建成了以电信宽带城域网、广电有线电视网、移动光纤接入网和5G无线数据网等为支撑的现代信息基础设施。

社会信息化领域不断拓展。

“十三五”期间,政府信息化投入不断加大,政府信息化应用平台不断丰富,基本建成信息畅通、政府高效、服务便捷的电子政务体系。

教育、卫生、社保、社区管理、公安消防、城市规划、市政公用等领域基本实现了数字化的综合运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成。

信息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十三五”期间,我市信息产业升级换代步伐明显加快。

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超百亿元。

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我市已基本形成由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牵头、各部门形成合力、社会广泛参与的信息化推进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二)面临形势

“智慧城市”是顺应当前全球前沿信息技术变革及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时代潮流,是未来城市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

当前,我市正处于城乡现代化发展提升期,但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并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信息化领域集约化建设程度有待提高;信息资源协同共享仍然滞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亟需加强;信息产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不足;信息化人才缺乏,复合型人才较少等。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以新的能力与手段,推动城乡管理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建设“智慧城市”将是我市推进城乡可持续发展,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争当“第二个率先”排头兵的重要战略任务。

二、总体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智慧城市”发展目标,牢牢把握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现代化水平这一主线,以“三网融合”为重点,全面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信息资源的协同共享;以物联网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为重点,积极提升智慧产业;以示范应用工程建设为重点,有效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

以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四大战略举措,把我市建设成政府服务协同化、城市管理智能化、公共服务网络化、新兴产业融合化、信息网络安全化的智慧之城。

(二)总体目标

用5年时间,基本建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初步实现“三网”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构建信息资源融合汇聚和安全共享的智慧城市公共环境,打造一批成熟高效的智慧化城市管理及民生服务应用体系,提高智慧化城市管理运营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力争做到政府信息化集约发展,社会信息化广泛应用,企业信息化有效提升。

到2015年,信息化发展水平国内领先,信息化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初步建成智慧城市。

“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建设主要目标有:

1、基础设施

基本形成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

互联网光纤宽带网络覆盖所有城乡,城乡宽带终端接入能力分别达100兆和20兆,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80%。

无线宽带网络(WLAN)覆盖率达到70%,城市重点、热点地区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

城乡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改造全面完成,互动数字电视用户达20万户。

2、政务协同

建成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智慧政务体系。

信息化全面支撑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新型电子政务成为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有效手段。

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发布率达到100%,政府主要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平均覆盖率达90%,跨部门核心业务协同办理率达50%。

政务信息采集和共享机制初步建立,建成人口基础数据库和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初步建成法人基础数据库,同时结合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数据,启动经济与社会基础数据库建设。

3、公共服务

显著提升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

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和应用,丰富和改善社区居民生活服务,拓展就业机会,促进社会消费,丰富大众文化生活,使大众生活变得更加智能、便捷、舒适和多元化。

教育、交通、医疗、社保和城管等领域的智慧应用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市民卡发放面达到90%,数字化医疗全覆盖,就业、培训信息服务覆盖率达100%,家庭信息化水平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

4、智慧产业

着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发展。

智能制造、物联网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部分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其中,物联网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物联网感知、传输、应用等产业链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0亿元,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00亿元,形成一批软件龙头企业,研发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城市系统,是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智慧产业和智慧支撑环境之间的协同与合作。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电信、移动、联通、广电企业主力军作用,按照“规划引导、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满足需求、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以5G发展为契机建设城乡一体的高速宽带信息网络;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全面增强信息基础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结合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大规模发展传感网;建设云计算服务平台,提高信息化基础平台资源使用效率。

加快基础网络建设。

抢抓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技术带来的机遇,顺应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趋势,以“下一代互联网(IPV6)”推广为契机,大力提升基础网络带宽,加快城市及农村光纤化改造步伐,实现“百兆到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的网络服务能力。

推进小区、商用楼、工业园区通信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加强运营商到终端用户的驻地网(“最后一公里”)整合力度。

推动无线城市建设。

打造无线网络城市,建设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为数字城市运营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服务。

加快推动5G、WiFi、WLAN等网络在热点区域的应用,实现各类无线网络的无缝切换。

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商圈、旅游区、机场、火车站等热点地区实现无线网络的运用。

大力推进三网融合。

加快推进电信、广电网络的升级改造,大力发展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有线互联网、视频点播、网络教育等“三网融合”业务,普及数字视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数字点播、信息服务、互联网接入等数据传输业务。

开展“新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业务的试点工作。

2、加快统筹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完善电子政务三级网络,探索建立内外网交换平台,强化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政务协同,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标准化体系。

加快推动开放统一的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提升城市规划、管理、卫生、教育、文化、人口等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建成全市统一标准的人口基础数据库。

以政府电子政务网和公安网为依托,以公安机关现有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基础信息为基础,逐步整合计生、社保、教育、民政、卫生、税务、统计等政府部门中与人相关的基础信息,初步建成标准统一的人口基础数据库。

建成全市统一标准的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

在规划和国土现有的地理空间数据库基础上,以构建“城乡一张图”为总体目标,按照统一标准、规范整合现有的地形、地下管线、影像、地名、规划、地籍等数据资源,建设一个全面准确系统的我市城乡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

初步建成全市统一标准的法人基础数据库。

建成以工商、税务、质监的法人信息为基础,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的完整、准确、动态更新的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初步形成法人信息采集、处理、存储、更新、交换、服务为一体的规范化的运行、管理、共享体系。

启动全市统一标准的经济与社会基础数据库。

在整合共建人口、法人和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综合统计、社会保障、教育科研、医疗卫生、金融财税、土地、住房、交通等专业数据,构建我市经济与社会基础数据库。

3、扎实推进智慧产业

深化信息化与产业融合。

推动信息化与产业发展特别是与工业化的融合。

加速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渗透和融合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创新应用,全面提升产业和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大力推进智能化制造,围绕装备制造等重点制造业的能级提升要求,以提高装备智能化水平和优化工艺流程为重点,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实现企业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

积极培育物联网产业。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引进具有功能带动作用的国家级和省级物联网核心机构、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龙头企业等落户我市。

重点发展微机电传感器MEMS、RFID射频识别装置等传感器;大力发展传感网无线通信系统、高智能化音视频传感网、实时在线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等。

大力发展信息制造业。

优化集成电路、光电子产业、网络和通信设备新型制造业发展,支撑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在国内的核心产业优势。

进一步促进我市业已形成的数字视听设备、计算机及通讯设备、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仪表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的产品升级和换代,打造全国性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

发展壮大软件和服务外包。

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金融、物流、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发展,以信息技术支撑服务手段多样化、服务产品个性化,以及服务范围拓展和服务效率提升。

加大载体建设力度,形成创意产业基地、我市信息产业园南北呼应的发展格局。

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专业管理软件、网络游戏软件、大型数字动画软件、动画引擎、游戏开发工具软件等。

重点发展日韩外包业务,积极开拓欧美市场。

提升促进数字三农。

加快优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农业信息化应用的意识和水平,深化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提高农民信息化综合素质。

在重点城镇、村地区建设低价高效的无线宽带网,促进郊区农村无线应用的发展。

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加强对农业精准生产、技术推广、疫病防控、质量监控、产品追溯、物流配送、信息发布、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精准控制和配套服务。

(二)重点工程

启动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和信息化现实基础较好、与民生关系较密切、示范带动效应较大的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1、政务协同

(1)云计算应用服务中心

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和平台,引入社会资源,创新运营模式,整合市各级网络、软件、硬件和信息资源,推动传统计算向云计算模式转型,提高信息化基础平台资源的使用效率。

建立云计算应用服务中心,组建“政务云”、“商务云”等领域的云计算服务平台。

政府示范,依托“政务云”实施信息化项目。

积极探索新型服务模式,推进“商务云”在社会信息化各领域应用。

(2)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

在遵照国家和省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前提下,建立健全适应我市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配套规范和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适时编制出台《XX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及《我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统一元数据,为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技术标准和规范。

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及交换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时处理、安全保存、快速流动和有效利用。

(3)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建好信用监管系统和信用服务系统,健全信用监管、市场运营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推进以政府信用为表率、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三大信用体系建设,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制度、政策、人才、安全和舆论保障。

到2015年,基本建立与我市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

2、城市管理

(1)智慧应急

按照“平急结合,突出应急,资源共享,统一管理”的思路,扩大相关部门接入数据量,提升监控、卡口和流量系统能级,完善数据的采集、整合及分析。

整合市各部门、社会面现有视频资源,建设市级视频共享交换平台。

健全智能指挥调度平台,建设应急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进一步缩短响应时间,提高应急调度能力和效率,在处理城市应急事件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2)智慧治安

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各类图像和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分析和调用,建设城市图像信息管理系统,依托市级视频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多部门图像资源的多方共享、互联互通、充分利用、互不影响。

实现城市治安管理的统一调度,报警处置、监控联动和资源共享,提高城市的整体防控能力、协同作战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构建“听得见,看得着,查得到,控得住”的城市立体防控体系。

(3)智慧城管

在现有“数字城管”的基础上,围绕重点领域,以RFID、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新型信息终端为主要载体,架设覆盖城区的感知网络。

探索以路灯、重点楼宇、电信基站等为主要物理载体的城市多功能感知终端布局计划;支持和推动在有条件的楼宇布局安装具有节能、安防、视频监控等智能功能控制的传感器,提升楼宇智能化管理水平。

(4)智慧交通

构建立体互动公共交通管理系统。

充分运用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交通监控平台、应急响应系统、各GPS运营公司监控数据共享平台等企业资源及其它行政和公共资源,深化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FID等先进技术应用,结合气象、路况、车辆、人流量、位置、线路等信息资源的整合应用,形成“数据采集+综合调度(管理)+市民感知”的立体、互动的公共交通管理体系,实现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

(5)智慧能源

在开放和互联的信息模式基础上,依托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以坚强智能电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采用智能发电设备、智能变电站、智能电表、智能电力管理、电动汽车智能充电站和调度系统等数字化系统和设备,改造现有的电力网络和系统,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统一智能化电网,实现发电、输电、供电、用电、客户售电、电网分级调度、综合服务等电力产业全流程的智能化、信息化、分级化互动管理。

统筹安排工业用电、生活用电和公共用电,改变人们的用电行为方式,降低电能消耗。

(6)智慧生态

形成多层多元的环保网络,进一步加强对绿化、湿地、气象、地质、河塘、水源、大气、噪声、废弃物等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充分整合水利、环保、园林、质监、气象等部门的信息资源,打造集迅速感知、智能处理、综合管理于一体的新型智能生态保护系统。

结合供水、排水设施建设,加强管网设施实时监测、智能调度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优化涉水信息采集机制,建立涉水部门信息互通渠道,建立安全、节约的智能给排水管理体系。

(7)智慧安监

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暨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信息系统。

加大对重大危险源分级辨识、建档监控、安全评估和应急预案备案等工作,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信息系统。

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信息数据库建设,完善高危行业“一企一档”数据库。

推进乡镇(街道)、企业信息网络建设,拓展网络节点,实现市安委会与各成员单位、重点行业企业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全市统一的安全生产信息保障体系。

3、社会事业

(1)智慧教育

构建全市一体化的教育网络环境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分级体系,建成集教育管理、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及运行保障为一体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建设,探索物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完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建立数字化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科技数字图书馆,鼓励科研院所、社会企业提供科普资源共享服务,提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的效率和效益。

加快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科技数字图书馆,鼓励科研院所、社会企业提供科普资源共享服务,提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的效率和效益。

(2)智慧医疗

建立实用共享的区域智能卫生信息系统。

加快建设以市区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区域医院信息平台、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主体的社区卫生信息平台、以防控监测和应急处置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

完成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试点任务,实现以市民数字健康服务、数字化医院管理、数字化防控处置和数字化绩效监测为标志的“智能卫生、健康市民”的建设目标,基本构建起一个以人的健康信息为主导的区域卫生智能化体系。

(3)智慧社保

推动市民卡工程建设,以实施“市民卡”工程为主体,实现全市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一卡通”,争取实现全省及跨省一卡通用。

通过对全市社会保险综合业务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搭建起规范的社保业务管理体系、严密的基金监督体系、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科学的宏观管理体系,努力实现异地办理、网上查询、电子申报等。

完善全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全市统一的劳动保障业务资源数据库,逐步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失业管理信息系统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整合。

(4)智慧文化

加快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能级,扩大优秀文化的影响力。

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传媒、数字出版、工艺美术等产业,重点建设以创意产业基地为主体的北部板块、以古运河沿线文化创意街区为主体的中部板块,以我市科教城、国家动画产业太湖基地、江苏环球数字狂欢谷为主体的南部板块。

4、公共服务

(1)智慧物流

加快建立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进物品编码在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提高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提高物流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构建现货与电子交易相结合、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现代产品交易市场,推动产业基地与物流基地联动发展,打造以商品展示、信息发布、价格形成、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采购交易平台。

(2)智慧旅游

以“智慧旅游景区”建设为突破口,推进智慧型旅游企业建设。

基本建成支撑多元渠道的旅游产业数据库,构建旅游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旅游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智慧化旅游管理、旅游服务与旅游营销体系。

开发和完善虚拟旅游产品及游客体验终端,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

打响“三城一塔”、“天目湖”、“西太湖”等我市旅游品牌,建成长三角地区休闲度假中心城市和国内知名、华东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3)智慧房管

着力打造“数字房管”,建立房地产空间数据模型和空间数据库,将网络技术与房地产市场管理紧密结合,实现对房地产空间数据的获取、存储、显示、编辑、处理、分析、输出和应用等功能,建立起覆盖全市行政区域的房产市场数字化网络监管系统。

加强住房信息与银行、财政、税务数据的交换和统一,为房地产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将“智慧城市”应用工程拓展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发展智慧金融、智慧企业、智慧农庄、智慧建筑、智慧家居等。

(4)智慧社区

加快电子政务向社区延伸,结合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托人口、企业法人、空间地理、自然灾害与预警等基础数据库,开发政府部门面向社区的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多渠道服务社区居民。

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促进与社区卫生、就业、计生、工商企业登记、税务征管、房屋租赁管理等系统的对接和协同监管,实现“人、屋、企”关联动态管理。

建设面向家庭的电子社区网络,采用社区服务电话热线、社区服务网站等方式,推动电子政务、网上购物、网上教育、网上健康指南、网上防灾减灾指南、网上互动智能气象台等各类便民信息服务进家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组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相关市领导参加以及市各相关部门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统一、高效、畅通的协调推进机制。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智慧城市”实施计划制定、项目落实和工作协调推进。

(二)切实抓好落实

从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的重大问题入手,编制落实规划纲要重点任务专项计划。

各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加大实施规划纲要的力度,制定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明确工作任务,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资金保障、体制创新等方面抓好落实。

加强目标考核管理,构建科学有效的综合绩效评估体系。

建立规划纲要实施目标分级责任制度,把规划纲要实施工作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确保资金投入

围绕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社会资本为主体,形成“智慧城市”建设资金保障体系。

在统一部署财政总体安排下,每年安排一定资金,重点支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行业和区域的智慧化应用体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等。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放宽资本准入,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向“智慧城市”建设。

(四)夯实人才基础

努力构建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展示才华的舞台,为构建“智慧城市”提供智慧源泉。

依靠“龙城英才计划”,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和海外留学人员以自有技术成果来常创业。

依托本市高校资源,加快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动专业和学科调整,着力培养智慧城市建设人才。

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发现、引进和使用机制,切实营造“育得精、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环境。

(五)保障信息安全

建设全市统一、完善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

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制定信息安全总体实施规范和不同行业的应用指南,建立信息化安全责任体系。

建立重点信息系统的应急安全机制,组织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提高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灾能力,为“智慧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六)加大宣传力度

“智慧城市”的建设,既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的工程,也是一件公益性、普惠性的实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需要汇聚各方合力共同推进。

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建设“智慧城市”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要加大交流合作力度,积极开展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国内外合作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高校、科研院所和运营商等单位的合作,更好地汇集资源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