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鉴赏 词十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2736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与鉴赏 词十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阅读与鉴赏 词十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阅读与鉴赏 词十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阅读与鉴赏 词十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阅读与鉴赏 词十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与鉴赏 词十四.docx

《阅读与鉴赏 词十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与鉴赏 词十四.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与鉴赏 词十四.docx

阅读与鉴赏词十四

阅读与鉴赏词十四

语文2018.1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

冯延巳

秣陵

(1)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

路遥人去马嘶沉。

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

隔江何处吹横笛?

沙头惊起双禽。

徘徊一晌

(2)几般心。

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

(注)

(1)秣陵:

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

(2)一晌:

很短的时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冯延巳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以富艳精雕的意象来表达缠绵的情致,如以对“雨晴芳草烟深”“天长烟远”等局部细景的雕琢来烘托离人的缱绻情怀。

B.“路遥人去马嘶沉”写出了离人去远,人影不见,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空间距离之远、凝望时间之长,表达了分手后眷恋徘徊的情意。

C.“沙头惊起双禽”中“惊”不仅指水边的禽鸟被笛声惊飞,还指主人公被惊吓,埋怨吹笛人不解自己心中愁怨,把自己从与意中人相会的美梦中惊醒。

D.“徘徊一响几般心”写出了主人公情感的复杂变化,他叹惋与意中人天各一方,哀怜自己孤独寂寞,更从“一晌”中悟到时光匆匆、生命无常的道理。

E.全词最后定格于“凝恨独沾襟”的主人公形象,离索之情、惜别之恨郁凝于心,无以宣泄,唯终日泪湿衣襟,词人在篇末简笔像,留给读者无限遐思。

2.将《临江仙》一词改写成一首内容与情感与原词符合的七言律诗,此诗具有首联写景,点明季节和时间,颔联对仗表明友人离去,颈联对比,尾联直抒胸臆的特点。

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词语。

雨晴芳草_______烟深。

陌上新柳万枝金。

天长烟远帘斜挂,____________________。

秣陵桥头人独立,____________________。

徘徊一晌几般意,___________凝恨独沾襟。

【答案】

1.BE

2.雨晴芳草(春)烟深。

陌上新柳万枝金。

天长烟远帘斜挂,(路遥人去马嘶沉)。

秣陵桥头人独立,(隔江横笛起双禽)。

徘徊一晌几般意,(离别)凝恨独沾襟。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

A项,“天长烟远”意境开阔,并不是局部细景的雕琢。

C项,“惊”字并非指笛声将送别之人吓了一跳、从美梦中惊醒,而是从满腔愁绪中惊醒。

且“禽”被惊飞犹成双成对,离散的人却天各一方,人不如鸟,更增离人心头愁苦。

D项,“一晌”指时间之短暂,该句表达的是在短暂时间内感情变化剧烈,对时间、生命无常的感悟并无依据。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词句内容改写。

将《临江仙》一词改写成一首内容与情感与原词符合的七言律诗,结合要求“此诗具有首联写景,点明季节和时间,颔联对仗表明友人离去,颈联对比,尾联直抒胸臆的特点”改写。

结合“芳草烟深”应该是春季。

“路遥人去马嘶沉”,表明友人离去。

结合“人独立”“对比”“隔江何处吹横笛?

沙头惊起双禽”分析改写。

结合“直抒胸臆”“秣陵江上多离别”分析,用“离别”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辛弃疾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比着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

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

但赢得、靴纹绉面①,记余戏语。

[注]①靴纹绉面:

北宋田元均任三司使,请托者甚多。

他深感厌恶,唯有强装笑脸,自嘲笑得面似靴皮。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笔八字,总括辛氏家族历久不变的门风,刚烈正直,铮铮傲骨,对君国忠心耿耿。

B.“椒桂”指胡椒和肉桂,此处象征辛氏族人令小人畏而怯步、避而远之的辛辣品质。

C.词人深感辛家不及及其他人家,希望族弟能代表辛门子弟,扭转家族命运,奋起直追。

D.“休忆”一句表明词人与族弟感情深厚,此处劝其应专心公务,勿以手足离别为念。

4.请从“戏”字人手,体会作者在戏谑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

3.C

4.①戏说“辛”字意义,实为辛门子弟坚守家风的辛酸遭遇,有对家族的自豪,也透露了词人内心的不满和无奈;②表面解嘲辛家无缘荣华富贵,实则是不屑于别家子弟谄媚权贵求取名利的行为;③作者借田元均调侃自己笑似靴皮的典故,联系上阙对“辛”字的戏说,表达对族弟此次赴调的祝福,同时希望他能牢记和发扬辛家刚烈正直的门风。

【解析】

3.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词的赏析。

C项,词人于下阕反面立意,表面将本家子弟与别家子弟对比,自嘲辛家与高官厚禄无缘,实则希望辛族子弟能牢记家门清白刚烈的作风,不做附权媚势、溜须拍马之事。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4.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体会作者在戏谑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结合词句内容分析。

“戏赋辛字”,从自己姓辛这一点大发感慨与议论,辛氏的家族史被词人以“一笑君听取”后的三句话来概括,句句不离“辛”字。

辛家人的功业都是艰辛创立的,其间饱尝悲苦,命运总是艰苦辛酸。

在概括的基础上,稼轩又对“辛”字所包含的辛辣之意加以发挥,椒桂的辛辣让一般人不堪忍受,就像个性辛辣之人让人避而远之。

透露了词人内心的不满和无奈。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由其他家族的显赫引出官运、仕途的话题,进而回到词作送弟赴官的主题上。

“芳甘浓美”因上片的“辛辣”而发,这一层表面的口感比较暗示了家族命运之迥异。

作者借田元均调侃自己笑似靴皮的典故,用“靴纹绉面”之事,于祝辞里却有讽劝。

官场有官场的一套,做大官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那种逢人陪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呢,到头来也会后悔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注]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

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

空惆怅。

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 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被迫去任、隐居吴兴卞山时。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若隐若现的情景。

B.“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

C.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D.“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6.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

5.B

6.①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恢复中原的壮志。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两句中的“天涯想”就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

②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

词人空有恢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

③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

“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

④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

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莫学衰翁样”。

【解析】

5.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B项,“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理解错误,该句既有登高临远的豪迈之情,也流露出世无同道(知音)的孤独之感。

6.试题分析:

题干是“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首句“缥缈”,形容亭在绝顶,既高且小,从远处遥望,若隐若现,这是紧扣题目中的“绝顶小亭”来写的。

“笑谈”句,可见其豪放旷达,纵情山水,年老而不衰。

“与谁”二句倒装,一则说北方大片失地,山河破碎,不堪赏玩;二则说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把失地收回,重建共赏的人,因为主战派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击,朝中几已无人了。

作者“笑谈”的豪情一下转向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惆怅。

下片“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两句说自己人虽老了,情怀不变,还是以天下为己任,把国事放在心上,总在作着恢复中原那万里山河的计虑和打算。

这里以“老去情怀”反衬“天涯想”的爱国心切,矢志不渝,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

但是整个时局,毕竟不是个人的壮志豪情所能改变的,自觉回天无力,所以有“空惆怅”之句,一个“空”字把前面的一切想望都勾销了,又回到了无可奈何、孤独寂寞的心境,不免要表现出某些颓丧情绪。

但他又不甘如此,所以结句又劝勉随从小辈,“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说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不要学习我这衰老之人的模样。

综上赏析的内容,本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恢复中原的壮志,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比如本诗,考生可以结合诗歌的题材以及诗歌的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表现情感的方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花·立春日作

陆游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

身如西瀼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注)这首词是陆游47岁任夔州通判时所写。

7.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立春这一天士大夫戴旛胜于头上,这是宋时的一种习俗,戴上旛胜表吉庆之意。

B.节日痛饮而曰“判”(“判”即“拚”之意),表现出词人在立春之日的畅快之情。

C.次句以形象描写“流落”二字。

“青衫”言官位之低,“破尽”可见穷之到了极点。

D.词人流落夔州三年,心中愁绪万千,既有思乡之愁,又有忧国伤时之愁。

E.下片写出更深一层的悲哀,那手法近乎反衬,那境界是一般人所难以达到的。

8.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情。

【答案】

7.BD

8.上片写心底抑郁潦倒之情。

开头明确点出“流落”,“青衫”言官位之低,“破尽“可见穷之到了极点“尘满帽”写出作者在道途中风尘仆仆,刻画出一个沦落天涯的诗人形象,②下片紧扣“立春”二字,以醉狂之态写沉痛之怀,表面上是说不是他一人偏老,而实际上是词人深深感到时光的虚度,对国家局势的担忧之情。

【解析】

7.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表现出词人在立春之日的畅快之情”的“畅快之情”不正确,词人的心情抑郁潦倒,就算开怀畅饮,也是以醉狂之态写沉痛之怀。

D项,“思乡之愁”不正确。

这首词的上片正面写心底抑郁潦倒之情,抒发报国无门之愤,下片紧扣“立春”二字,以醉狂之态写沉痛之怀,所以本词主要抒发忧国伤时、穷愁潦倒之情。

故选BD。

8.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学生“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

从上片来看,“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

身如西瀼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他在词中虚称到夔州至今的时间是“三年”,且云“流落”,次句以形象描写“流落”二字。

“青衫”言官位之低,“破尽”可见穷之到了极点,“尘满帽”描写出作者在道途中风尘仆仆,行戌未定的栖遑之态,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就活画出一个沦落天涯的诗人形象,三、四句仍承一、二句生发。

身似浮云,飘流不定;愁如春草,划去还生,把抑郁潦倒的情怀抒写得深沉痛切。

这是正面写心底抑郁潦倒之情,抒发报国无门之愤。

从下片来看,“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紧扣“立春”二字,以醉狂之态写沉痛之怀。

立春这一天士大夫戴旛胜于头上,这是宋时的一种习俗,戴上旛胜表吉庆之意。

但戴银旛而曰“试”,节日痛饮而曰“判”(“判”即“拚”之意),就显然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的不平常意味了。

这只是词人借酒消愁,逢场作戏罢了,而内心是很伤感的。

结尾处更是飏开一笔,表面上是说不是我一人偏老,而实际上是词人深深感到时光的虚度。

这就在上片抑郁潦倒的情怀上,又添一段新愁。

词人强自宽解,故作旷达,正是推开一层、透过一层的写法,流露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之情。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比如本题中,考生主要结合上下两阕的内容来分析情感,同时还要结合词人的情况以及注释的内容。

9.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南乡子送(陈)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A.上阕写送别,从眼前实景写起,由景入情,景含情,景衬情,写得情景交融。

B.下阕写别后,友人已去,情思绵绵,是别情的深化,是绝妙之笔。

C.作者对送别和别后环境氛围的描绘颇见功力,将挚友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D.全词不用典故,不加藻饰,真情真景,堪称一篇豪放之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

此类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

解答此类题,要读懂原诗,结合选项仔细比对。

题干要求选出“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D项,“全词不用典故,不加藻饰,真情真景,堪称一篇豪放之作”说法不正确,“不见居人只见城”,取自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

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

这首词首先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

这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不凡的功力。

其次是衬托,上片“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送客西来送客行”以塔之无情衬托人之有情,“秋雨晴时泪不晴”用秋雨停衬托泪不停。

本首词主要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故选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①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②,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注)①在三月上旬巳日,古人有“修禊”的习俗,即召宴亲友,到水边嬉游,临水插花,以驱除不祥,祈求吉利。

本词写于北宋灭亡后,作者南渡之时。

②长安:

原为汉唐故都,这里代指北宋都城汴京。

10.词的上片“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两句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11.词的下片末尾一句“可怜春似人将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0.百花盛开,绚丽多姿,花枝影绰,光影摇曳,写出了美好绚烂的春色,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写出词人强颜欢笑的内心痛苦。

11.春“老”比喻春意阑珊,人“老”欢情减少。

明是伤春,实是自伤表达词人对春天即将逝去、自己年华已逝、国家已经沦丧的无奈伤感之情。

【解析】

10.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景物描写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了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内涵特点,尤其是把握诗歌的言语特色,再就是结合诗歌的形象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写如今的自然春色和往年一样好,而眼下的政局远远不如从前了,以乐景衬哀情(反衬)。

“为报”二字,点明这春天的消息是从他人处听来的,并非词人游春所见。

实际上是说,当前建康城毫无春意,虽是朝花夜月如故,而有等于无。

“相照”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说它们没有相照,更确切一点,是词人对此漫不经心,反映出她的忧闷,写出词人强颜欢笑的内心痛苦。

11.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词句情感分析。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诗人的生平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可怜春似人将老”,最需要怜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样快要衰老了。

“春”暗喻“国家社稷”,“春将老”暗喻“国将沦亡”。

表面上读起来这句好像是词人在调侃自己,其实有一种春将逝,人将老,国已丧,心无奈。

点睛:

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

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

它主要体现在:

①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

审题主要审两点:

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阅读下面这首宋间,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①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①沉水:

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2.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第一句点明季节是春天。

“春犹早”是说春天刚到,阳光还比较微弱,但风已经变得柔和,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

B.三、四两句直抒胸臆,写昼寝醒后的感受。

“觉微寒”,鬓发上插戴的梅花已经残落,营造了一种凄清幽冷的意境。

C.“故乡何处是”一句不仅是说故乡遥远难归,而且还包含“望乡”的动作,作者白天黑夜不知多少次引领北望,遥望故乡。

D.“忘了除非醉”承上句而来,由于故乡难归,长年累月没有尽头,作者想用酒醉来忘却,写出了作者麻木而绝望的心理。

E.熏香早已经燃尽,香气也早已消散,说明已过了长长的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没醒,可见醉得深沉。

13.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案】

12.BD

13.①一、二两句写温暖的春天到来,脱去笨重的冬装,穿上轻便的夹衫,会觉得浑身轻快,心情是愉快的。

②三、四写春寒和花残,带有几分凄冷的心境和幽细的愁思。

③下片写思乡之愁苦,以上片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

【解析】

12.试题分析:

B项,“直抒胸臆”分析不正确,“幽冷”也不准确。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写女词人睡起,感到几丝寒意,鬓上的“梅花”也已残破。

通过这种“微寒”之感和残破的“梅花”意象,委婉地透露出她心灵深处的某种不如人意但又难言的惆怅之感。

D项,“麻木”说法错误,上片中作者对春天的到来,心情愉悦;下片思乡之痛苦绵延不断,可见作者并没有麻木。

点睛:

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歌首句的作用和句意,B项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和意境,C项鉴赏诗句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D项鉴赏诗人的情感,E项鉴赏诗句的内容。

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词人的情感变化,解答时可仔细阅读全词,逐句分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种思乡的浓愁,颇耐思味。

上阕开头两句写早春时节,天气温和,风光柔丽,女词人刚刚卸去冬装,换上夹衫,心情轻快而又愉悦。

三四句写女词人睡起,感到几丝寒意,鬓上的“梅花”也已残破。

委婉地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含蓄、朦胧、带有几分凄冷的心境和幽细的愁思。

下阕则波澜顿起,女词人将上阕曲折透露出来的那种凄清感和残缺美的底蕴一笔揭示出来: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这实在是带着血泪的痛楚悲呼。

她只能将一怀思乡愁绪诉诸杯中物。

至此,女词人已经表明了心灵深处不安的原因;而上阕预先作为一种情感铺垫而悬垂的“微寒”之感以及那残破的“梅花”,也有了着落。

结处“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词意极沉痛。

不直接说愁,说思乡,而说酒,说熏香,词意含蓄隽永。

此词上阕写喜,下阕写悲,春风送暖,本来应该欢乐地尽情领略这大好春光,然而节候的变化,往往特别容易触动人的思乡怀人之情,想到山河破碎,有家难归,这美好的春色,反而成了生愁酿恨之物。

所以上阕之喜,更反衬出下阕之悲;写喜是宾,抒恨是主;悲喜对照,把主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巧妙地闪射出她心灵深处的某种不如人意但又难言的惆怅之感。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①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②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注)①竹声:

竹制管乐器发出的声音。

一说“竹声”为风吹竹叶之声。

②尊罍(léi):

尊,酒杯,罍,酒器。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柳眼春相续”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光图,从柳叶的舒展和相续生长中,透露出小院中的春天信息。

B.“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吹箫之声和刚升的新月虽说依然如昔但欢乐不再,“依旧”二字表达的是词人心中深深的无奈以及抑郁之感。

C.“烛明香暗画堂深”,“深”即为“深沉”,诗人虽处画堂中,但孤独寂寞无法排遣,便觉得华丽而精美的居第也显得“烛明香暗”冷寂深沉。

D.用“满鬓清霜残雪”的霜雪来照应东风解冻的“冰初解”,作者认为自己虽然已是满鬓霜雪,但仍会像东风解冻那样透露出春天气息。

E.下阕写他的赐第里虽然管弦弹奏,笙歌未尽,酒罍交错,席宴未散,但就他的处境来说,已是日渐衰老憔悴,只有难禁的痛苦了。

15.词中在“思难任”中写了什么样的愁思,请结合整首词简要分析。

【答案】

14.AD

15.①追忆过往。

“风回”春风吹回,与往年的一样;丝竹声与初升的月亮也和往年差不多,眼前所见之春景与耳中所听之乐声均使作者想起往昔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与往昔不再的忧思。

②不满现实。

在对往昔的依恋怀念中回看现实的处境,是两鬓斑白、日渐衰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