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2125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docx

《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docx

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

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

  【篇一:

高考1977观后感】

  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学习被整整耽误了11年。

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

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

有些孩子,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因为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系着一条生命的发展和前途。

  为了考试,学生们付出的不只是汗水,和泪水,有时还有血。

电影开头的呢个场面令我们大多数同学都难忘。

呢个被大家称为“小根宝”的小孩。

一副小小的身板,却参加了呢个啥玩意儿的“背重高考”,一人为了参加高考背起了300斤重的袋子。

到后来实在坚持不住,在终点前半米处倒下了。

大伙都被他感动了,临时决定改变规则,将终点线搬起,向后移了一米,让他参加了高考。

他还因为不能考试而闷闷不乐上吊自杀。

  知足吧,起码我们不会因为出身而不能参加考试,想想1977年的同胞们,我们有什么资格说累。

更没有资格说什么书本枯燥乏味。

在那个年代看书是一种福气,上课跟是梦中的事。

  没有人给他们布置作业,也没有人逼他们学习,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学习,选择了高考。

当我们毫无意义的咒骂中考时,1977年的学生却在努力的学习,以学为乐是我们当代学生难以做到的一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篇二:

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

  很久没有进影院看电影,最后一次还要追溯到学生时代。

  之后,电影都是在网上下载的,包括这部《高考一九七七》。

  “革命委员会主任”,对于现今高管云集各种官衔辈出的时代显得如此生僻,却可以改变许多人的命运。

  “反革命”,这是中国最大的帽子,在那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甚至可以为此断绝亲情往来。

  我相信电影里的情节来源于真实,更为夸张和不可思议的故事都曾经存在又消散过,只是不为人知。

  那一时期,人们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最终实现了。

  我们现在,通过高考改变的恐怕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

  那一时期,人们相信学习是实现理想的唯一手段,崇拜知识。

  我们现在,学习是种珍贵的品质,被人唤作能力。

  恢复高考三十多年,高等教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给人造成的影响却再不可高过一九七七年。

  即便我对电影里感情戏的造作设置叹恨不已,它损害了整部电影的格调,但不影响整部电影对我的感染。

  知识没错,时代错了。

  回到现实,知识也改变了高学历的朋友们,思维模式,乃至生活模式,却不敢评论是好是坏。

  这种感慨只有身处其中的你我明白,我想今后我们中的某些人也会再拍摄一部高考三十年的电影,演绎一下我们这代人的迷茫和痛苦,理想和压力。

  高等教育在,学校在,无数的学生在,身为一名高校教师在,有时甚觉可笑,有时又甚觉悲凉……

  【篇三:

《高考1977》观后感作文】

  好久没流泪了!

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以后的感慨。

是的!

我们好久都没流泪了。

  这是一片浩瀚的荒原,这是一片炽热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无数的知识分子挥洒了他们最美好的青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

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大江东西。

唯一共有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命运的不屈。

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这是一个高呼劳动人民万岁,劳动最光荣的年代。

可是只有劳动改变不了中国的贫穷,只有劳动是满足不了中国一代青年的梦想的。

  当要恢复高考的消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胫而走时,有一股小小的火苗开始蔓延,他在每个青年的心田上冉冉升起,我要读书,我要考大学,这个呼吁在那个年代,在那片荒原上是这么的突兀,这么的刺耳,可能吗?

开始时是没人敢相信的,是的,相信这句话,在那个年代需要大多的智慧与魄力。

可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空穴可以来风,当阿三抱着收音机出现在众人面前,当宣布恢复高考的声音从万里之外传来,这片火终于迎风而起,燃烧了着万亩北国的广土,这个冬天注定不平凡,这个1977注定改变这一群知识青年的命运,注定改变中国的命运。

当这片火迎着北国的风熊熊燃起的时候,热血在这一刻霎时奔涌……

  是的,他们要考试,他们要改变命运。

没人能阻挡他们的脚步:

十一年的时间,不能;场长的反对,不能;恶劣的环境,不能;路途的辗转,不能。

是的,任何东西都不能。

当场长舍不得他们抛下辛苦耕耘的农场而想法刁难的时候,他们一理抗争,不成,便绝食抵抗。

他们是宁愿死去,也不愿与梦想隔绝的。

当拖拉机坏掉,当时间急迫,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用脚步丈量这抵达梦想之路。

他们在雪中奔跑,在林间穿梭,一个跌倒,另一个拽起;一个倒下,一伙人把他托起……他们就这样狂奔,从黑夜奔向黎明,从现实奔向梦想……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强生想要读书,便去书库去偷,被人抓住,扭送到派出所,偷书不成,反遭惩罚,然而,一句:

这是你的包吗?

让他没有白费力气,是的,这是一个这样的年代,警察偷偷的在他的包里留了几本书。

是的,知识本就有着这种力量。

  带着“历史反革命”的高帽的陈老师不远万里从上海赶到东北,冒着畏罪潜逃的风险,为的就是送一套高考复习资料给自己的女儿陈琼,可是却无法得到女儿的谅解,面对向他索要证明材料的愤怒的女儿,他显得那样的无奈与心痛,这是时代的罪过。

为了帮助想要考试的孩子,他又应求冒充招生办的主任,最后又为了自己的女儿伪造了一张证明。

这是一个父亲的力量——不顾一切。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顽固的场长老迟最终被这群孩子所感化,最终被这种渴求所感染。

是的,当渴望改变命运的雄火燃起,当渴望梦想的灵魂翻山越岭,这便无所不及,无所不动。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呢?

被困了十一年的灵魂终于破茧而出,我们要高考!

  我不禁想到了我的高考,想到了我们的高考。

我们或许曾经抱怨,高考这座大山压制了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高考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是的,1977的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今天的高考依旧会改变我们的命运。

我感谢高考,他让我走出了狭隘的农村,他让我拥有过那么多的激情与梦想,他让我曾度过了三年繁忙充实的岁月。

曾经,我也曾抱怨,高考,掠夺了我最美好最失意的岁月,但今天,回过头观望,才发现,那时有着太多的美丽,太多的憧憬。

  高考1977,这群年轻人最终冲破了一切,抵达了梦想。

每颗为梦想而流的泪水都将浇灌出世间最美的花蕾!

  【篇四:

《高考1977》观后感】

  黑白,是永恒的颜色,是时光的倒影,是岁月的痕迹,是记忆的停顿,是视觉的恍惚,黑白屏蔽了文化大革命的一切辉煌,同时黑白也拽出了高考学生匆匆的、迷失了方向的脚步,黑白使我们与现实相隔,然而,就在这只有黑白颜色的岁月里,却也有十分感人的事迹。

  感动之坚持

  那是一群在黑龙江农场工作的社会青年,为了赶到高考的考场,他们拼尽全力,一路赶来,但令人糟糕的是,拖拉机却半路出了故障,他们跑着冲向火车站,跌倒、爬起,再跌倒,再次爬起……他们的坚持只为了能够争取回城的名额,还有,在一个刺骨的夜晚,背三百斤重的麻袋将小根宝回城的最后一点希望压在了底线前,在倒下的那一刻,根宝失声痛苦,他单薄的身躯,羸弱的肩膀,去争取那微不足道的命运,依靠自己来改写自己的命运,他全力以赴,虽败犹荣。

这一群气血方刚的青年,为了奔赴高考考场,为了追逐自己的理想而坚持着,在北方的冰天雪地种,无数次的跌倒,无数次的爬起!

从他们的那一双坚定的眼神中,我深刻地体会到,生命中的确有意样东西,叫“坚持”!

  感动之执着

  那是一青年对知识的执着。

当听到又要回复高考的消息,大家的心都动了,为了寻找复习书,于是大家商量一起去偷书。

虽然偷书失败了,不过好心的人们还给他们留下了一套资料。

当听到广播里面传来高考改革,自愿报考,择优录取的消息,这一群在北大荒呆了整整八年的亲年们,纷纷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他们想要参加高考,可是老迟却给了他们一个严重的打击,最终他们以绝食的方式反抗老迟。

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渴望读书,渴望知识,渴望新生活。

  感动之亲情

  人们都说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但在影片中那位慈祥的父亲,被时代抛弃而踉跄地快要站不住的父亲,一个渴望用知识挽救中国的父亲,为了让女儿拥有高考的权利,他不惜私刻公章伪造“出身证明”,这个行为在当时要被戴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但再大的罪他也无所畏惧,他的一片真情打动了女儿,感动了老迟,感动了高招办的主人,同时,也深深地出动了我们每一个观看电影的人,他有力的诠释了父爱的伟大,是用恒不变的。

  在剧中,青年们的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令我感动,在那时,想要读书是那么的困难,没有知识就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无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所以我们要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刻苦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篇五:

《高考1977》观后感】

  电影在1977年东北某个国营农场三分场展开。

  电影刚开始展示的是一大堆知青在看电影,估计是新闻性质的,里面提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复出,交待了电影的大的背景。

  电影给我第二次印象就是小根宝扛麻袋,因为他太想读书了,因为知青们看不到希望,只有考上大学才是他们回城的唯一希望。

只有这样,才能回到城里。

后来当知道政策真的变了的时候,他几乎要自杀,后来为了救张国强,死了。

可惜。

  陈甫德,一个中学教师,为了让女儿高考,从学校里面逃出来,后来还被学校一个女老师说是畏罪潜逃,生动的刻画了当时的老师爱整人的特性。

陈甫德到了东北的时候,遇到了已经扎根东北的强子,为什么说是扎根东北呢?

因为他的父亲也在东北了,他还娶了东北媳妇,因而基本上是回不去了,或者说是不打算回去了。

但是强子和他的媳妇后来为了希望父亲让火车多停一会等农场的知青来参加高考而下跪的场景也是很感人的。

陈甫德后来为了给自己的女儿一个可以考试的资格与交待,自己刻了一个自己所在学校的公章。

  潘志友和陈琼绝对是挚爱的亲人,陈琼希望潘志友永远记住自己还跟潘志友发生了关系,后来在进了考场之后,潘志友很快出来了,因为他要跟老迟扎根边疆,电影的最后只是交代了陈琼考上了北京大学数学系,两人的感情没有进一步交待。

  老迟也是要认真交待的,起初他是反对新的招生制度的,电影里面他的态度也是逐渐变化的,后来强子拿着收音机给大家听新的高考招生制度的时候,电影里面用的是野火烧杂草,很宏伟很壮观,也是惯用的宣传守法,但是给人看了很振奋。

老迟却要大家必须先通过场里面的测验。

后来到替张国强报名到开着拖拉机送农场里面的知青上考场,给人感觉还是很震撼的,后来省招生办的人发现了陈琼的证明是假的,老迟原来知道,说里面的五角星刻歪了,更是让人感动。

最后问招生办的人的话更是发人深思:

为了你的女儿,你敢吗?

在这个电影里面给人感觉很是有人情味,当然,最近媒体报道的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的事情就让人震惊了。

  看了这个电影我还想到了我们学校组织编写的一本书《高考1977》,很不错,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家可以一起看看。

  考上大学挺不容易的,大家要珍惜大学时光,好好学习啊。

  为不安分的心

  为自尊的生存

  为自我的证明

  【篇六:

《高考1977》观后感】

  对我来说,那个时代太遥远了。

我的理解只能停留于电影情节本身,而对那个年代的那些事并没能有多少共鸣。

但通过这部电影,我似乎看见了其他什么东西。

暂且不去说,恢复高考的划时代意义,就单看电影里的这一个个鲜活的主人公,一个个有血有泪的知识青年,他们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去努力,去奋斗,特别是最后他们赶去考试的那一段,我真的很感动,我真佩服他们的勇气。

但我也觉得电影还是美好的,而现实总是残酷的。

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爸爸。

我爸爸当年参加高考时,他在农场,每天有许多活要干,根本没有好好复习的时间。

考试的前三天,他被分配了拉煤的任务,那时是冬天,路十分难走,费了很大的力气在考试前一天晚上回来了。

考试的结果只差三分,家里也没有条件让他下一年再考,结果与大学无缘。

爸爸说没有上一所真正的大学是他一辈子的遗憾。

说起来我一直为爸爸感到惋惜,因为他完全是有能力的,只是生不逢时。

电影中说“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高考制度,体现了尊重人权、人人平等的原则,可是我知道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不可能是平等的。

我痛恨贫穷,痛恨那个时代。

我想也许还有好多好多的人没有力量同命运斗争,他们的青春与热血被现实无情的摧毁了,所以当看到主人公们按时赶到了考场,我哭了,我想他们是幸运的,而为什么有的人却要承担不幸。

在那个年代,考上了大学就意味着一生的命运将被改写,但真正幸运的又能有几个。

时代的烙印刻在了他们心中,也看在我的眼里。

片尾说那年高考有四百多万人参加,最终只有二十几万人考上大学。

我觉得那些没考上大学的同样是另人敬佩的,因为他们同样在为祖国贡献自己,为理想燃烧生命。

  比起那个时候,我们现在的大学生真是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倍,我们不用干活,有人养,吃的好穿的好,有人疼有人爱。

可以说我们生在了一个好时代,一个比较平等的年代。

但同样,缺少磨砺的我们身上也有许多毛病,比如娇生惯养,比如盲目自大。

电影中的人物小根宝让我的感觉很复杂。

一方面我觉得他很没出息,没有抗争的精神,总是怨天尤人,缺少点气概。

这一点跟我很像,虽然我自己一直不承认,但事实上我是软弱的,脆弱的。

另一方面,小根宝的死让我看见了他身上的真诚和勇气,他是为救人而死的,死的伟大。

还有一个让我佩服的人就是潘志友,先不去考虑他放弃高考回农场这种做法的逻辑正确与否。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说,他是唯一一个让我觉得无所图的人。

老迟的话说的好,凭什么有文化的人就应该走,凭什么我们这些退伍军人就应该呆在这种地方。

而潘志友为了信守诺言而留下,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是需要知识,越是需要人才,让我想起了毕业生去西部的号召,自己的前途命运固然重要,但始终为别人着想的才是真正懂得奉献含义的。

还有,陈琼的做法让我感到很不理解。

单看他对潘志友那份无私的爱让人很感动,但是她对她父亲的态度则完全建立在一张纸的所谓的“证明“上,让我感觉她的爱是”因人而异“的,她真正也缺少一份勇气。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很多很多,不光是有关时代,有关人性,也是因为它触动到我内心的深处某种相似的地方,带给我失落与伤感,同样也有激情与力量。

电影结束了,我的思绪还没有结束!

  【篇七:

《高考1977》观后感】

  今天看完《高考1977》这部电影后,内心只有一种感觉——感动。

  十年的文革动荡,破灭了广大学子的大学梦,而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我们,无法体验那种梦碎的痛苦。

  当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宣布恢复高考的时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新希望就此诞生了。

  《高考1977》中,一批因文革而发配至东北劳作的知识青年,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受到过上层领导的阻拦和胁迫,但他们热血沸腾,以绝食相威胁,决不能在希望面前留下遗憾。

那种对高考的执着鼓舞了我,给我树立了榜样。

  看完整部电影,有一个片段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就是知青们拼尽全力追赶火车去高考的情景。

他们为了参加考试,在雪天早早起床,坐着拖拉机去火车站乘坐开往县城的火车。

但半路上拖拉机抛锚了,时间不等人,他们便索性跑步去追赶即将到站的火车。

一路上充满艰辛,但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搀扶、跌倒了再爬起来,有几个学子摔倒后实在无法走了,就大声鼓励其余考生,脸上全是遗憾,那一场景令我十分感动。

他们追赶的是一列希望列车。

  影片无时无刻都折射出一系列社会劣态。

“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是主人公老迟起先面对知青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没有他的盖章谁都不许参加高考。

老迟层层阻拦知青参加高考,而其目的只是为了不减少“北大荒”工程中的收入。

直到女主人公陈琼的父亲为了女儿高考,冒着风险伪造证明,并把证明和一封给女儿充满深情的信寄给老迟。

老迟这才被打动,并开始支持高考,最后成了知青们顺利参加高考的关键人物。

  “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这是影片中最动人的一句话。

高考,让他们的命运得以改变,再次证明了知识就是力量的真理。

他们从没畏惧过,跟他们比,我们的条件太好了,一心一意学习,没有任何干扰,我们又何必畏惧?

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我们应该向前辈学习!

  现在,恢复高考已经30多年了,“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说明高考已经成为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所以在现今如此优越的环境之下,我们应懂得珍惜,用汗水书写这段美好的时光。

  【篇八: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

平民英雄】

  对上影的这部国庆献礼大片《高考1977》早有耳闻,故事内容大概也能想象一二。

只是我一直有个疑问,影片反映的是我们上一辈的经历,表达的是我们上一辈的情感,作为80后的学生,一没有经历过废除高考的大悲,二没有感受到恢复高考的大喜,在我们的脑子里高考多半都是不堪回首的记忆,我们为什么还要看《高考1977》。

  今天有幸提前看到这部《高考1977》,颇有收获。

对我们上一辈的人来说,也许他们看到的是自己的青春,看到自己从苦涩到收获的心路历程,忆苦思甜,百感交集。

在影院里,剧情的每一波潮起潮落都能激起许多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我却从中找到一个迥异于世俗观念的平民英雄,影片中所反映出来的那些现今社会稀缺的品质和精神,亦让人觉得弥足珍贵。

  影片里,墨守陈规,固执己见的老迟并不那么讨人喜欢,他利用组织给他的权力,对知青们的报考横加阻挠,他不近人情地拆散陈琼和潘志友,他近乎自私地想把自己器重的年轻人留在深山老林……看上去他是那么的冰冷无情。

然而我更愿意相信,这并不是他的错,从头至尾,老迟一直是令人敬畏的。

  我们都在感慨,恢复高考,挽救了一大批人的青春,但这并不包括老迟。

老迟的青春在哪,就深埋在眼前这个冰天雪地的农场中,他埋藏着老迟对这个国家的深沉热爱,他承载了老迟默默耕耘的青春岁月。

当知青们金榜题名,载誉返乡,也许只有老迟留守这片土地,就好像一个执着的父亲,为孩子们的成长而欣慰,不舍的还是那份辛勤耕耘的事业。

  他执着于自己的信仰,执着于国家的事业,任劳任怨,不计得失。

他信任潘志友,为了他的前途和农场的未来,他不惜破坏潘陈两人的感情,对大家的报考百般阻挠,也是怀着一颗朴素的事业心,“都走了,谁来建设农场?

”且不提是否耽误来他们的前程,这种一股劲扎进事业的精神,也只有存在那个年代。

  况且,得不到上学机会,也许会耽误一些年轻人,但谁又能说在祖国的最需要的地方默默奉献一生始终耽误呢?

除了老迟,令人动容的还有潘志友,想比那些追求自己理想青春无悔的考生们,肯牺牲自己一辈子扎在农场的他,更有理由赢得我们的尊重。

  在老迟和潘志友身上,我们找到的是业已稀缺的一种精神,那种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那种舍己为国的牺牲精神。

  另外一方面,《高考1977》也引发了一些人对高考制度的新一轮讨论。

  现行高考制度的种种弊端在今日的社会环境下逐渐显露出来,无论学生、家长还是老师,抑或是所谓的教育专家,挨得上的挨不上的都来插一句嘴,“高考制度”大有直逼“中国足球”的历史地位之势……无论争议几多,然则高考在当下仍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最不坏”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而用高考在当今社会条件下面所暴露出的缺陷来质疑甚至否定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其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