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丘穴功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1671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丘穴功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梁丘穴功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梁丘穴功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梁丘穴功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梁丘穴功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梁丘穴功能.docx

《梁丘穴功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丘穴功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梁丘穴功能.docx

梁丘穴功能

      梁丘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足阳明胃经的郄穴。

【取穴】正坐屈膝位,在膝髌上外缘上2寸凹陷处,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之连线上取穴。

该穴位于:

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该穴。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

胃痉挛,胃炎,腹泄;   

2.妇产科系统疾病:

乳腺炎,痛经;   

3.运动系统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

  

【刺灸法】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扩散至膝关节。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股外侧肌。

皮肤由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前皮支双重分布。

【特异性】足阳明经之郄穴。

【功用】理气和胃,通经活络。

【临床应用】

梁丘穴可缓解胃酸和腹泻

如果正在上班时胃突然犯酸了,这时可以赶紧揉一揉梁丘穴,按压时,可用大拇指用力按压此穴,每次压20秒,休息5秒再继续。

如此重复多次,就会有所缓解。

梁丘穴是胃经的郄穴,有理气和胃、通经活络的功效。

“郄”有空隙的意思,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经常用来治疗急性病。

梁丘穴位于膝盖骨附近,取穴时,脚用力伸直,膝盖骨的外侧会出现细长肌肉的凹陷,朝着大腿用力压这个凹陷的上方看看,会有震动感,这就是梁丘穴。

作为胃经的郄穴,梁丘穴可以治疗很多急性病。

比如急性肠胃炎、胃痉挛、腹泻,或者膝盖痛(比如平时扭了一下,或者长时间久坐劳累所致的膝盖痛),这时可通过按揉梁丘穴来缓解。

梁丘穴的功效卓著,除了上面说的那些病症以外,它还能够止胃酸。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饮食越来越不规律,特别是对于压力较大的上班族来说,越来越多的人患有胃部不适的症状。

其中,胃酸就是一个常发生的问题。

胃酸过多会损伤胃黏膜,加快蠕动会造成频频腹泻,减缓蠕动会造成腹胀。

我有很多上班族朋友有胃酸过多的问题,后求助于我。

我直言相告,如果不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恐怕是再好的药也难以解决。

如果正在上班时胃突然犯酸了,这时可以赶紧揉一揉梁丘穴,按压时,可用大拇指用力按压此穴,每次压20秒,休息秒再继续。

如此重复多次,就会有所缓解。

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规律进食,合理休息,少给自己找不快。

梁丘穴还可治疗腹泻。

如果腹泻发生在家里倒还好办,可找一些消炎药对付一下,但你若正在开会,或正在坐车,发生腹泻可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

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按揉梁丘穴。

把双手拇指放在梁丘穴上,重力按揉几分钟,腹泻症状就会有所缓解。

艾灸梁丘穴也是治急性腹泻的一个好办法。

我遇到过这样一位患者,他刚刚25岁,因为有一天生吃黄瓜加喝茶水后当夜就发生了急性腹泻,一天去卫生间达十余次。

后来检查发现他并无脓血便,大便如水样,身体感觉无力,舌淡苔白。

我采用艾灸梁丘穴的方法对他进行治疗。

我先将艾绒直接放在左侧的梁丘穴施灸,将艾绒做成麦粒大小的艾炷,每壮灸于他感觉发热时就拿掉,每次灸7~9壮,梁丘穴局部泛有红晕,灸治1次。

灸了几次后,他的腹泻止住了,大便也成形了,体力也有所恢复。

虽然胃酸、腹泻等问题都属于脾胃出现的小故障,但是小故障也会产生大问题。

对待疾病的态度,我们应该是谨慎而不是紧张,放松而不是放纵。

而梁丘穴恰似一个松严有度的医者,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让人的身心获得一种平衡。

按压梁丘穴可以止急性胃痛

  以指压刺激此穴,朝大腿方向加压时,震动较强,可用大拇指用力地压。

微弱的刺激无法止住突然发生的胃疼痛。

这种状况的要诀是:

用会痛的力量用力加压。

  每次压20秒,休息5秒再继续。

如此重复几次,疼痛便会渐渐消退,这效果确实是不可思议。

  但是,诚如前面所述,刺激梁丘穴仅是一种紧急救护,并不因为止痛了,所有的问题就解决了。

乃是有某种原因所致,所以到医院查明真正病因是非常必要的。

【腹痛】

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配穴寒邪内积者,配神阙、公孙;湿热壅滞者,配阴陵泉、内庭;饮食停滞者,配下脘、梁门;肝郁气滞者,配太冲、期门;脾阳不振者,配脾俞、章门;急性腹痛者,配梁丘。

方义中脘为腑会、胃之募,天枢为大肠腑之募,两穴均位于腹部,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肚腹三里留”,三穴远近配伍,既可调理胃肠腑气,又可运转腹部气机;三阴交调理三阴经之气血;太冲疏肝儿调畅气机。

【乳痈】

主穴少泽膻中乳根期门内关肩井

配穴肝气郁结者,配期门、行间;温热蕴滞者,配梁丘、内庭。

方义少泽系小肠经井穴,有疏通乳腺闭塞、行气活血之功效,善治乳房疾患;乳根、膻中两穴疏通局部气血;本病病位在胸,取内关可宽胸理气,与期门远近相配,更能疏泄厥阴壅滞;肩井为治疗乳痈的经验用穴,系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脉交会穴,所交会之经脉均行胸、乳,故用之可通调诸经之气,使少阳通则郁火散,阳明清则肿痛消。

诸穴共奏清热、消肿、散结之功。

    【标准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取法】正坐屈膝位,在膝髌上外缘上2寸凹陷处,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之连线上取穴。

 

     

    

    梁丘穴定位、功效及按摩方法视频:

      丰隆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足阳明胃经的络穴。

【取穴】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条口穴后方1横指取穴,约当犊鼻与解溪的中点处。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精神病,癔病,失眠,头痛; 

2.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脑溢血,脑血管病后遗症;   

3.呼吸系统疾病:

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 

4.消化系统疾病:

肝炎,阑尾炎,便秘;   

5.其它:

尿潴留,烟癖,肥胖病,腿膝酸痛,肩周炎。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1.2寸,针感可沿足阳明经至足腕,甚至足跗部第2、3足趾处,用于下肢痿痹、足肿等;2.针尖微向上方斜刺,针感可循经上传至髀关、天枢等穴处,少数可上至胃腑,甚至可上至缺盆、项部、头部头维处,用治上中三焦病变。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

针由皮肤、皮下组织进入趾长伸肌外侧缘及腓骨长、短肌。

前肌由伴行于胫前动、静脉的腓深神经支配,后二肌由腓浅神经支配。

  

【特异性】足阳明经之络穴。

【功用】健脾化痰,和胃降逆,开窍。

【临床应用】

【实证眩晕】

主穴风池百会太冲内关

配穴肝阳上亢者,配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配中脘、丰隆、阴陵泉。

方义肝经为风木所寄,与胆经相表里,取胆经风池与肝经太冲,清泻肝胆,平肝潜阳;内关既可宽胸理气,和中止呕,又与太冲同名经配穴,加强平肝之功;百会用泻法,可清利脑窍而定眩。

【间歇期痫证】

主穴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

配穴痰火扰神者,配行间、内关、合谷;风痰闭阻者,配本神、风池、太冲;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者,配肝俞、肾俞、太溪;瘀阻脑络者,配太阳、膈俞、内关;夜间发作者,配照海;白昼发作者,配申脉。

方义督脉为阳脉之海,印堂属于督脉,可调神开窍;任脉为阴脉之海,鸠尾为任脉络穴,可降气解郁,是治疗癫痫的要穴,两穴相配调理阴阳,平抑风阳;间使为心包经穴,可疏通心包经气血,为治痫经验穴;太冲为平肝熄风之要穴,癫痫发作多因与痰浊内阻,故取丰隆豁痰化浊。

【癫证】

主穴水沟心俞神门内关太冲丰隆

配穴肝郁气滞者,配行间、期门、膻中;痰气郁结者,配中脘、阴陵泉;心脾两虚者,配脾俞、足三里;哭笑无常者,配间使、百会;纳呆者,配三阴交、中脘、足三里。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心藏神,心经原穴神门与心之背俞穴心俞相配,可调养心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理气活血,调理心神,与肝经原穴太冲相配,厥阴同气相求,既可疏肝解郁,又可宁心化痰;治疗癫证不离化痰,故用丰隆健脾化痰,诸穴相配,可达疏肝、健脾、宁心、定癫之效。

【狂证】

主穴水沟大椎内关大陵中冲丰隆

配穴痰火扰神者,配内庭、曲池、隐白;火盛伤阴者,配行间、太溪、三阴交;气血瘀滞者,配血海、膈俞、肝俞。

方义治疗狂证不离清火,泻水沟能清热祛邪,醒脑开窍;大陵为心包经原穴,五行属土,取之为“实则泻其子”之意,中冲为心包经井穴,善于泻热,再与络穴内关相配,清泻心包经,心经之火力著;大椎泻火定神;丰隆健脾化痰。

    【标准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取法】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条口穴后方1横指取穴,约当犊鼻与解溪的中点处。

  

 

下巨虚

分类

按照经络分类法此穴位属于足阳明胃经

按照部位分类法此穴位属于下肢外侧穴位

按照功效分类法此穴位属于清热穴

取穴定位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小肠的下合穴。

  【取穴】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9寸,条口下约1横指,距胫骨前嵴约1横指处。

当犊鼻与解溪穴的连线上取穴。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腱)、(踇)长伸肌、小腿骨间膜。

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和隐神经双重分布。

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趾长伸肌的内侧进入胫骨前肌(腱)及其深面的(踇)长伸肌。

两肌之间有胫骨前动、静脉及伴行的腓深神经。

功效主治

  【功用】清热,调肠胃,通经络,安神志。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

小腹痛,泄泻,痢疾,急慢性肠炎,急慢性肝炎,胰腺炎;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癫痫,精神病,肋间神经痛;

  3.运动系统疾病:

下肢瘫痪,下肢麻痹痉挛。

  4.其他:

乳痈

刺灸法

  刺法:

  直刺0.5~0.9寸,局部酸胀,向下扩散至足背。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临床运用

  【痹症】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多根据辨证进行配穴,行痹者,配膈俞、血海;痛痹者,配肾俞、关元;着痹者,配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配大椎、曲池。

另可根据疼痛部位循经取穴。

  方义疼痛局部,循经取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

风邪偏盛为行痹,取膈俞、气海以活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邪偏盛为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取大椎、曲池,可泻热疏风、利气消肿。

 

      太冲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主治病症】针麻常用穴之一。

1、消化系统疾病:

腹痛腹胀,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

2、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绞痛,胸肋胀痛。

3、神经系统疾病:

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多梦。

4、五官科疾病:

目赤肿痛,咽痛喉痹,青盲,耳鸣,耳聋。

5、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遗尿,癃闭,淋病,阴缩,泌尿系感染。

6、外科疾病:

疝气,乳痈,肠炎,颈淋巴结核。

7、其他疾病:

肝炎,血小板减少症,四肢关节疼痛,肋间神经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

【人体穴位配伍】配大敦治七疝;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穴治贫血、羸瘦;配间使、鸠尾、心俞、肝俞治癫狂痫。

【方例】

乳痈:

复溜、太冲。

经漏:

太冲、然谷。

溏泄:

神阙、三阴交、太冲。

行步难移:

太冲、丘墟。

急性病毒性肝炎:

足三里、太冲透涌泉。

行步艰难:

太冲、足三里、中封。

虚劳浮肿:

肾俞(灸)、太冲(灸)。

女人漏下不止:

三阴交、太冲。

赤眼:

迎香、临泣、合谷、太冲。

寒热痹痛:

合谷、太冲。

【别名】大冲穴。

【穴义】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

【刺灸法】

刺法:

1、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酸胀或麻向足底放射。

2、向外下斜刺1.0-1.5寸,有时出现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拇短伸肌、骨间背侧肌。

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分布。

足背皮肢较薄,皮下组织中走行有足背静脉网及大小隐静脉。

足背动脉行于拇长伸肌腱的外侧,向下往拇短伸肌的深面,分出第一跖背动脉、足底深支等。

前者分成二支,分布于拇趾与第二趾内面;后者穿第一跖骨间隙至足底外侧动脉吻合,形成足底动脉弓。

足背动脉的体表投影在内外踝之间连线的中点和第一跖骨间隙其底间的连线上。

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长伸肌腱的外侧,穿经拇短伸肌表面的腓深神经(或经其内、外侧)入该肌。

足背动脉发出的第一跖骨动脉则在拇短伸肌的深面,因此针再深进第一骨间背侧肌内时,可能刺及或经过动脉的一侧。

【名解】

(1)太冲。

太,大也。

冲,冲射之状也。

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

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化为急风冲散穴外,故名。

大冲名意与此穴同。

(2)肝经俞。

俞,输也。

本穴物质为热胀的风气,在本穴为输出之状,故为肝经俞穴。

(3)本穴属土。

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胀散,胀散之气性热燥,表现出脾气的燥热特性,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急行的风气,其性热燥。

【运行规律】循肝经上传中封穴。

【功能作用】燥湿生风。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临床应用】

【实证耳聋耳鸣】

主穴耳门听会翳风完骨中渚侠溪

配穴肝胆火盛者,配太冲、丘墟;外感风邪者,配合谷、外关;痰火郁结者,配丰隆、内庭。

方义手足少阳两经经脉均入于耳,取手足少阳经之耳门、听会、完骨、翳风开窍聪耳,疏通耳部气血;取中渚泻三焦火而清窍,侠溪清泻肝胆之火。

【晕厥】

主穴水沟中冲涌泉

配穴实证者,配合谷、太冲;虚证者,配关元、百会。

方义水沟属督脉穴位,督脉入脑上巅,取之以接续阴阳之气,有苏厥醒脑之功;中冲为手厥阴心包经之井穴,位于中指之端,刺之以调阴阳经气之逆乱,为治疗昏厥之要穴;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以引气下行,醒神开窍,多用于晕厥之重证。

三穴分列上、中、下三部,合用而使逆乱之气顺接,升降得循常道。

生气(肝火)时按太冲穴

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怒。

生气指的就是发火,或郁而不发,或干生闷气。

人体能量在“怒”时,往往走的是“肝经”路线。

太冲是肝经的原穴,从理论上讲,原穴往往调控着该经的总体气血。

人生气之时,肝也会受到影响,太冲这个肝经的原穴便会显现出一些信号,表现为有压痛感,温度或色泽发生变化,对外界更为敏感,甚至于软组织的张力发生异常。

从实践上讲,生气、发怒症状的病人往往太冲穴出现异常。

通过对太冲穴的针灸、按摩等,确实可以疏解病人的情绪。

太冲穴在足部的反射区为胸部,按压同样可疏解心胸的不适感。

从个人保健角度来说,按的方法也是有讲究的。

若按压太冲穴时有压痛感,那说明肯定有问题。

如果没有也不妨多按揉,因为有时麻木、气血不通等也可能导致没有压痛感。

用力应以适度微痛为宜,循序而进。

位置可以在太冲穴附近,有时也可能在肝经的其他有结节、压痛感的部位,比如说蠡沟穴。

切忌用力过大,否则会导致皮下淤血。

一般一个穴按四五分钟即可。

按压后可以喝少量的水,以助代谢。

足浴加按摩太冲穴可治感冒

感冒初起,有流涕、咽痛、周身不适等感觉时,可通过按摩脚上的太冲穴减轻感冒带来的不适,甚至可以使感冒痊愈。

具体方法是:

先用温水浸泡双脚10—15分钟,而后用大拇指由涌泉穴向脚后根内踝下方推按,连续推按5分钟,然后,再用大拇指按摩太冲穴(大脚趾与二脚趾缝上1.5分处)由下向上推按,双脚都按摩,每侧按摩5分钟。

按摩后,即刻会感到咽痛减轻,其他症状也会随之减轻;甚至痊愈。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

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天井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主治病症】

1、五官科疾病:

眼睑炎、扁桃腺炎、外眼角红肿、咽喉疼痛。

2、神经系统疾病:

中风、忧郁症、精神分裂症。

3、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炎、颈淋巴结核。

4、心血管疾病:

心痛、胸痛。

5、其他疾病:

偏头痛、颈项痛、肘关节及上肢软组织损伤、落枕。

【人体穴位配伍】配率谷穴治偏头痛;配天突穴治瘿气;配臂治瘰疬、瘾疹;配巨阙穴、心俞穴治精神恍惚。

【刺灸法】

刺法:

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穴义】三焦经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此聚集。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

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臂后神经分布。

肘后皮肤较厚,移动性很大。

在皮肤深面,相当于鹰嘴窝的高度,有一粘液囊,称鹰嘴滑囊,该囊与关节腔不相通。

深筋膜与骨膜紧密相连。

肱三头肌腱抵止于鹰嘴,腱下有鹰嘴腱下囊。

鹰嘴外侧有起始于外上髁的伸肌,内侧在内上髁与鹰嘴之间尺神经经过。

在肘部可摸到肱骨内、外上髁和鹰嘴。

当肘关节伸直时,这三个骨性标志位于一条横线上;如屈肘至90゜时,在者则成为尖朝下的等腰三角形。

此三点的位置关系,有助于鉴别肘关节脱位和肱骨髁上骨折。

针由皮肤、此下组织鹰嘴滑囊穿肘后深筋膜,入肱三头肌的肌腱,直抵肱骨后面下端的骨膜。

肱三头肌由桡神经支配。

【特异性】五腧穴之一,本经之合穴,五行属土。

【名解】

1)天井。

天,天部也。

井,孔隙通道也。

该穴名意指三焦经吸热上行的水浊之气在此聚集。

本穴物质为四渎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其变化为散热冷缩并从天之上部降至天之下部,气血的运行变化如从天井的上部落下一般,故名。

2)三焦经合穴。

本穴为三焦经天部之气的会合之处,故为三焦经合穴。

3)本穴属土。

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有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不断地气化散热并从天之上部降至天之下部。

【功能作用】散热生气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提插通泻。

    【标准定位】在上臂外侧,屈肘时,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取法】以手插腰,于肘尖(尺骨鹰嘴)后上方1寸凹陷处取穴。

    【参考穴位图】

      太溪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主治病症】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阳痿,小便频数,肾炎,膀胱炎,遗精,遗尿;

2.呼吸系统疾病:

气喘,胸痛,咯血,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

3.五官科系统疾病:

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鸣;

4.运动系统疾病:

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下肢瘫痪,足跟痛,腰肌劳损;

5.其它:

消渴,失眠,健忘,月经不调,心内膜炎,神经衰弱,乳腺炎,膈肌痉挛。

【人体穴位配伍】配然谷穴主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配肾俞穴治肾胀;配支沟穴、然谷穴治心痛如锥刺。

【别名】大溪穴,吕细穴。

【穴义】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2.深刺透昆仑穴,局部酸胀,麻电感向足底扩散。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与跟腱、跖肌腱之间、趾长屈肌。

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

皮下组织内的浅静脉向前归流大隐静脉,向后归流小隐静脉。

跟腱前方及两侧脂肪组织较发达。

胫神经和胫后动脉体表投影的下点则在内踝和跟腱之间,神经在动脉的后方。

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肌腱均受胫神经支配。

【名解】

(1)太溪。

太,大也。

溪,溪流也。

该穴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

本穴物质为然谷穴传来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后,冷降水液形成了较为宽大的浅溪,故名。

大溪名意与此穴同。

(2)吕细。

吕,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也,总称六吕,此指穴内物质为纯阴之液。

细,弱也、小也。

吕细一名意在形容穴内流行的地部经水水面宽大而流动缓慢,故名。

(3)肾经俞。

俞,输也。

本穴为肾经经水的传输之处,故为肾经俞穴。

(4)肾经原。

原,本源、根源也。

本穴输出的地部经水真正表现出肾经气血的本源特性,故为肾经原穴。

(5)本穴属土。

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地部流行的经水,其变化为进一步的气化散热,表现出土的长养特征,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其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肾经而传,气化之气吸热后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清热生气。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泻而多灸,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临床应用】

太溪穴在脚内踝后缘的凹陷当中。

揉太溪穴时,很多人根本没反应,尤其是身体虚弱的人,什么反应都没有,而且一按就凹陷下去了。

这时,不痛的一定要把它揉痛,痛的要把它揉得不痛。

归根结底,就是要把气血引到脚底的涌泉穴去。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

原穴能够激发、调动身体的原动力,但调动起来后一定要把它储藏起来,即储藏到涌泉穴,这样您就有健康的根基了。

所以像每天搓脚心、做金鸡独立、泡脚之类的保健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打通肾经,引火归源。

有人经常足跟痛,这就是肾虚。

您应多揉太溪穴,顺着太溪穴把肾经的气血引过去。

只要太溪穴被激活了,新鲜血液就会把淤血冲散吸收,然后再循环带走。

为什么会痛?

痛就是有淤血,停在那里不动了,造成局部不通,不通则痛。

您把好血引过去,把淤血冲散,自然就不痛了。

揉太溪穴就是帮助冲散淤血。

有人经常咽喉干,喝水也不管用,没有唾液,这是肾阴不足。

揉太溪穴就能补上肾阴。

太溪穴是原穴,原穴的意思是既补肾阴,又补肾阳。

有很多女性朋友来月经的时候肚子痛,这时揉太溪穴很管用。

有的人肾绞痛,尤其是体内有肾结石的时候肾绞痛,那么平常多揉太溪穴就能防治这种症状。

有人痛风、尿酸过高,这是尿里毒素太多了,每天揉太溪穴能从源头把这个问题解决。

有人得了肾炎,排不出尿来,揉太溪穴也能帮助把尿毒解掉。

太溪穴还可以治先天性抽搐。

如果大脑受伤,它还有辅助调养的功效。

因为脑髓是肾所主,跟肾经有极大关系,所以要想调养后天受伤的大脑,就要好好刺激太溪穴。

有人因家属出了车祸老是哭,哭了一段时间,眼睛越来越看不见东西了,还有个人经常想起点什么事就哭一鼻子,这时我都劝他们要多揉太溪穴。

有的人患有厌食症。

古人管厌食症叫饥不欲食,看到吃的东西虽然饿,可就是吃不下去,这也是肾虚造成的。

因为肾经的循行路线是从喉咙直接通着肠胃,所以太溪穴还能治疗厌食症。

还有像胸闷、支气管炎、哮喘等,太溪穴都可以治。

因为肾经都经过这些病所发的位置。

老年痴呆也是肾虚的一种表现。

而打通肾经就可以防治包括老年痴呆在内的各种老化症状。

其实,我们不要光想着什么能治老年痴呆、治耳鸣、治牙齿松动,只要把肾经打通,这些症状就全没了。

肾经上的很多穴位都能治这些病,我们一定要灵活运用。

虽说太溪穴治这个、然谷穴治那个、涌泉穴也可以治什么,但用的时候一定要灵活。

您不能按说明书上写着太溪穴是治咽喉痛、嗓子干的,但没说然谷穴治,您就不揉然谷穴,这样就麻烦了。

所以,当您有这些症状的时候,哪些穴位最敏感,您就赶紧多揉它。

如果今天管用的这个穴位到第二天揉的时候不痛了,您就换那个最敏感的去揉。

记住这一点。

比如说您今天咽喉痛,有几个穴位都治――太溪穴治、然谷穴治、涌泉穴也治,可是您揉涌泉穴的时候不痛,那就别揉涌泉穴;揉然谷穴还不痛,也不要去揉了;再揉太溪穴痛了,就揉太溪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