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伦敦 梁从诫林徽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1486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杰克伦敦 梁从诫林徽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杰克伦敦 梁从诫林徽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杰克伦敦 梁从诫林徽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杰克伦敦 梁从诫林徽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杰克伦敦 梁从诫林徽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杰克伦敦 梁从诫林徽因.docx

《杰克伦敦 梁从诫林徽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杰克伦敦 梁从诫林徽因.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杰克伦敦 梁从诫林徽因.docx

杰克伦敦梁从诫林徽因

阅读下面一篇人物传记,完成后面题目。

杰克•伦敦的悲剧

蜀生

①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近代著名的作家。

他和马克•吐温,也许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了。

可是两个人的结局大不一样。

马克•吐温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实践了他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的信念。

杰克•伦敦却在四十岁壮年之时,吞服了大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

②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

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生父是一个占卜者。

后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

杰克•伦敦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

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得到一元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

偷袭中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

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

航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

③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

1894年,十八岁的杰克•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由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

这次“进军”的领导人考克西等在华盛顿以“践踏国会草坪”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

杰克•伦敦在退出“进军”行列之后,又继续过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

④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伦敦丧失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

即使在飘泊无定、随时会以“流浪罪”被拘捕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

1896年他二十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

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

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

“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病回家。

⑤一条条的路走不通,一件件的事碰壁。

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

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给猎人》发表了,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

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材。

⑥杰克•伦敦的思想是混杂的。

他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读过黑格尔、斯宾塞、达尔文和尼采的著作。

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

1907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

我国已经有译本的《马丁•伊登》(1909年),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

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的蹂躏、对正义的践踏。

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杀了结一生。

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伊登的道路。

⑦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把杰克•伦敦带进了一个矛盾的精神世界,使他青年时期具有的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者的性格,逐渐消褪,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

⑧1911年,他公开声明,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

他在成名之后,得到很多的钱。

他认为他有权过豪华奢侈的生活。

他曾经用一大笔钱建造一条命名为“斯纳克”(一种想象中的恶兽)的游船;1913年用了十万美元(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钱财)以近四年时间建造一所名叫“娘居”的别墅,在落成后即将迁居的时候,忽然起火焚毁。

这位已经侧身上流社会的大作家,看了看价值十万美元的废墟,摆了摆手,宣布将另建一个庄园。

这时的杰克•伦敦已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淖,为了得到更多的钱,粗制滥造,写出一些完全背离自己信念的低劣之作。

他在1911年时还说过:

“我如果自己能够作出选择的话,除了写一篇说明我对资产阶级世界是多么鄙视的社会主义者的文章外,我什么也不会下笔。

”可是在1916年1月,他公开声明脱离自己曾经积极参与活动的美国社会党。

⑨这位曾经饱尝人世艰辛,也曾经用自己的笔为社会底层的不幸者呼喊过的作家,随着他的成名和发财,沉沦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

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用自杀结束了四十年的一生,留下了鱼龙混杂的四十九部著作。

(选自《人物》1983年第5期)

1、杰克•伦敦是一个怎样的作家?

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

杰克•伦敦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作家,他少年和青年时曾历经磨难,顽强拼搏,以求走出贫穷的处境;他热爱读书,求知欲强,自信坚毅,虽屡屡碰壁,而不自暴自弃;后来以写作谋生,创作了不少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作品,因此成名,跻身上流社会;成名后,陷入拜金主义泥淖,为挣钱而写作,粗制滥造,青年时期叛逆性格日渐消褪,变得唯利是图和玩世不恭,极端个人主义和“超人”哲学,使其精神世界充满矛盾,最后自杀。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2、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夹叙夹议。

在叙述和描写中穿插作者的议论,体现作者的爱憎、褒贬的感情态度,这是本文突出的语言特点。

如第

(2)(3)(4)段在对杰克伦敦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苦难艰辛的流浪生活的叙述中,夹杂了议论,点明这些人生坎坷的意义,突出他的坚韧、顽强、不自暴自弃的性格;又如第(7)段,在叙述了杰克伦敦的丰富的阅读经历和杰出的创作成就之后,用议论手法,点明其性格蜕变的原因。

【本题考查对传记文本语言特色的分析。

3、细读第①自然段,简要说明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第⑴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简要说明了杰克•伦敦的身份、地位和人生的结局,画线语句将他与马克•吐温并提,采用对比手法,以马克•吐温的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与杰克•伦敦的四十岁壮年吸毒自杀于豪华大牧场形成鲜明反差,呼应了标题中的“悲剧”这一题眼;而且开篇即道出传主生命的悲惨结局,设置悬念,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题考查对传记文本表现手法的分析。

4、你从杰克•伦敦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与其后来的蜕变、堕落中获得哪些启示?

请简要分条阐述。

(1)从他的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可见出文学创作的源泉在于丰富的生活体验(或说“生活是文学创作的第一源泉”)与广泛的阅读(或说“阅读是文学创作的第二泉源”)。

(2)“创造是痛苦的大济和生命的慰藉”,苦难的命运,艰辛的生活,对于强者而言不是绊脚石,而是助推器,它更能激发强者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唤醒其创造力,使他的内心更强大。

(3)杰克•伦敦在告别苦难之后,其创造力和写作质量迅速下降,在失去精神自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空虚和孤独面前变得异常脆弱,这表明:

文学注定是一项受苦的事业,过于舒适和奢华的生活往往是文学创作的末日。

【本题考查对传记文本阅读的社会价值的探究。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能立足于文本探究,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人物通讯,回答问题。

“自然之友”梁从诫

尽管人们在提起梁从诫时,总是习惯性地加上“梁启超之孙”、“梁思成和林徽因之子”的头衔,但他的种种行为却显得颇为“寒酸”。

他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印在用过的废纸上,事先剪成一小叠,做成“名片”。

每次外出吃饭,即便是赶赴香槟酒晚宴,他都随身携带一个大布袋,里面装着勺子、筷子。

他拒绝纸巾,只使用一方发黄的白手帕。

梁从诫明白,环保主义者光做到“身体力行”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能力、有策略去影响他人。

然而,十几年中,人们常常看见梁从诫单薄而无奈的身影,在一个工业发展狂飙突进的国度中显得格格不入。

他像一个孤独的老人,“可他依然坚持着,淡然而从容”。

一名“自然之友”的工作人员记得,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梁从诫经常在国家机关、大学和社会机构进行演讲。

有一次,全场只有5名观众。

他却笑着说:

“如果我能在你们5个人的心中种下5颗绿色的种子,我就很欣慰了。

他甚至感召了一名在五道口服装批发市场摆摊的小伙子。

这个染着金发,崇拜切-格瓦拉的年轻人,每天收摊时,总会穿梭于市场的各个角落,捡拾废弃的塑料袋。

然而,这位温文尔雅的学者,在许多场合,都是“不受欢迎的人”。

一段时间里,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梁从诫,总是这样一个老头:

执拗、脾气火爆,不撞南墙不回头。

1999年,他应邀到上海参加全球500强财富论坛。

面对台下的经济巨头,这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毫不客气地说:

“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世界工厂’实际上只是‘世界厨房’。

用我们的原料做好饭菜,端上国际大餐桌,给我们剩下一堆鸡毛蒜皮烂骨头,还有烟熏火燎的污染!

”2001年,在北京城市河道治理对话会上,他因为河床干涸的缘由,与一位北京市领导争执得面红耳赤。

他当面斥责:

“你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以至于这位官员气得拂袖而去。

然而与外界给予的高度评价相比,梁从诫内心一直有着深深的挫败感。

“我们祖孙三代都是失败者。

”他私下不止一次跟友人感叹。

有感于败多胜少,每走一步都困难重重,梁从诫曾把环保比作“一场难以打赢的战争”。

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屡败屡战。

他说:

“不能因为赢不了就不打,就像你知道人总是要死的,不能因为这个就不好好活了。

唯一让他欣慰的是,“自然之友”开始受到足够的重视。

一次,在全国人大有关环境立法的会议上,作为唯一一家被邀请的NGO(非政府组织),邀请信的抬头写的是“自然之友”,而不是“梁从诫”。

有人评价,很大程度上,梁从诫是利用他的家族名望促进了“自然之友”的发展、壮大。

然而,与他共事多年的同事都知道,其实,梁从诫十分抗拒贴上“名门之后”的标签。

每有学校请他演讲,打出“梁启超之孙,梁思成、林徽因之子”的横幅,立即都会被他拿下。

他跟人解释:

“我都70多岁了,每次一介绍,我还是别人的儿子,甚至孙子,我不喜欢。

“我们祖孙三代如果说有共同点的话,那就是社会责任感。

”一次专访中,梁从诫认真地说,“梁家三代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只能为这个社会、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

(摘自2010年11月3日《中国青年报》,作者周凯莉)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梁从诫身体力行做环保,他的种种颇为“寒酸”的生活细节与他“名门之后”的身份很不相称。

B、面对全场只有5名观众的窘境,梁从诫没有气馁,依然坚持演讲,努力在人们心中播下绿色的种子。

C、温文尔雅的梁从诫骨子里有一股倔脾气,这使他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四处碰蹙,有着深深的挫败感。

D、梁从诫十分抗拒“名门之后”的标签,他不愿意自己到老了还不被世人看重,还活在祖父、父母的影子里。

E、文章重在表现梁从诫在环保事业方面所做的努力,丰富的事例和精彩的话语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2、文中说全国人大会议的邀请信上抬头写的是“自然之友”,而不是“梁从诫”,这意味着什么?

(4分)

答:

3、这篇人物通讯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1、CD(C项“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有误,从上文的“在许多场合”和下文的“外界给的高度评价”可知。

D项“他不愿意自己到老了还不被世人看重”有误,联系该段内容可口,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家族名望来促进“自然之友”的发展。

2、答案要点:

①说明“自然之友”发展壮大并开始受到重视:

②表明“自然之友”的邀请并不是因为创办者梁从诫的“名门之后”身份。

(每点2分)

3、答案要点:

①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现状说明了“自然之友”的存在价值,本文对推行环保有促进作用。

②梁从诫的淡泊名利、执着、正直、不畏权势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等可贵品质对世人有着感召力。

(应结合文本,每点3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一篇人物传记,完成后面题目。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

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

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

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

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

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

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

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

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

《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

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

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

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

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

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

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

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

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

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

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

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

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

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

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

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

“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作者说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参考答案】三个方面:

①她的光辉成就: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集于一身,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她致力于建筑事业,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②她的巨大凝聚力:

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

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

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③她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2、文中说: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花”指什么?

“树”又指什么?

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花”指年轻的林徽因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花一样,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

“树”指历经生活艰难,成熟坚强的林徽因。

具体体现:

①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

②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

③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她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

④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