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焦化行业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1373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7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化工焦化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煤化工焦化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煤化工焦化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煤化工焦化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煤化工焦化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化工焦化行业研究报告.docx

《煤化工焦化行业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化工焦化行业研究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化工焦化行业研究报告.docx

煤化工焦化行业研究报告

 

2017年煤化工焦化行业研究报告

 

2017年12月

焦炭是固体燃料的一种,由煤在约1,000℃的高温条件下经干馏而获得。

焦炭主要用于高炉炼铁和用于铜、铅、锌、钛、锑、汞等有色金属的鼓风炉冶炼,起还原剂、发热剂和料柱骨架作用;也可用于制造电石、水煤气或者作为化学工业原料。

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自律组织及监管体制

目前,我国煤化工行业的主管部门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发改委、环保部、工信部、国土资源部、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和国家能源局;自律组织包括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各主管部门和自律组织主要职能如下表所示: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与产业政策

行业主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遵循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并受工信部、国家安监总局、环保部等部门相关规章文件规范。

烯烃产品、精细化工产品、焦化及煤炭开采行业的具体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情况如下:

目前,国家及行业内主管部门发布的与煤焦化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列表如下:

二、煤化工行业发展情况

1、国际煤化工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化学加工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以及化学品的过程。

具体可以分为煤气化、液化(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固化(包括干馏、焦油加工和电石乙炔化工)等三种主要形式,涵盖以煤为原料生产的焦炭及焦化产品、电石、合成氨、醋酸、甲醇、二甲醚、油品、烯烃、非芳烃等。

煤化工产业可分为传统煤化工产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

传统煤化工产品主要为焦炭、化肥、乙炔、电石等。

现代煤化工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基础化工原料为主,包括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直接液化及精细化工等。

另外还有利用煤气化合成气制氢和通过IGCC发电则属于电力行业和炼油行业。

近代工业革命后,煤炭作为化学工业原料得到利用,并逐步形成独立的煤化工工业体系。

(1)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初级阶段(1776~1930年)

煤化工初级阶段起源于近代工业革命,是世界煤化工发展史中历时最长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迅速,带动了焦化技术(包括半焦)、焦炭气化、副产回收及综合利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②全面发展时期(1930~1945年)

这一时期也是煤制油技术开发和工业化生产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及大战期间,德国为发动和维持战争,大规模开展煤制油研究工作及工业化生产。

直接液化技术和间接液化技术(F-T合成)分别实现工业化,在发展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的同时,德国还建立了大型低温干馏装置。

半焦气化后经F-T合成生产液体燃料,低温焦油经简单处理后作海军船用燃料,或经高压加氢生产汽油和柴油。

二战末期,德国煤基液体燃料产能达到480万吨/年,同时还从煤焦油中提取各种芳烃及杂环有机产品,作为染料、炸药等的原料。

③萧条时期(1945~197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大量廉价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西方国家率先完成了有机化学工业原料从煤向石油和天然气的转换,工业化煤制油生产暂时中止,只有炼焦行业随钢铁工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石油化工路线以其原料路线简洁、成熟、能量利用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在世界化学工业中占主导地位,世界正式进入了石油化工时代。

④现代煤化工技术开发时期(1970年至今)

1973年,中东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石油危机”,使世界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深受石油价格猛涨的影响,煤原料路线重新受到重视。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剧烈波动,各国加紧了以煤为原料的化学工业研发,在煤气化、煤液化、碳一化学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战略性储备技术。

进入21世纪,油价不断攀升,石油原料紧缺和成本居高不下,促使煤转化利用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时期,大规模煤气化技术、大型甲醇合成技术、甲醇制烯烃、合成油等石油替代技术的开发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煤化工产业从传统煤化工进入现代煤化工阶段。

(2)现代煤化工具有三大特点

从总体上来看,现代煤化工具有三大特点:

①现代煤化工“规模化、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要求程度比较高,投资强度大

与传统煤化工产业不同,现代煤化工规模化程度比较高,经济规模的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煤制油等均已经超过100万吨/年,煤制烯烃的规模也要求达到50~60万吨/年。

而且煤气化、合成气净化、产品合成、产品分离和精制以及“三废”利用和治理都需要“一体化”建设,项目建设投资动辄要上百亿甚至数百亿元。

②配套要求条件高,进入技术难度大

现代煤化工涉及煤炭、电力、石化等领域,对煤炭资源、水资源、生态、安全、环境和社会配套条件如交通运输等要求较高。

根据我国煤炭赋存特点,煤化工主要以量大、面广、价廉的烟煤、褐煤和高硫煤及劣质煤为原料,需要利用先进的煤炭转化和化工合成等前沿技术,根据煤种的特点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加工和使用效率。

技术难度比较大,现代煤化工主要技术还需进一步消化和完善。

③污染排放比较集中,废弃物治理任务比较重

煤炭因其固有的特性,其加工和利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大于石油和天然气,如转化每吨煤炭,通常要产生0.2吨的废渣,排放1.5吨左右的二氧化碳(CO2),排出0.25吨左右的废水。

现代煤化工规模程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而集中,面临着比较突出的环境保护问题。

(3)国际煤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煤化工产业是新兴行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还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国际煤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煤气化下游产品多样化、精细化

以煤气化或直接液化工艺为代表的现代煤化工衍生的产业链覆盖广泛,能生产合成氨、天然气以及石化替代品,包括烯烃、乙二醇、燃油等。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波动和全球煤化工技术的不断成熟,以烯烃为代表的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将越来越多地由煤炭代替石油生产,煤制化工品的市场份额预计会持续增长。

目前,全球25%的氨和30%的甲醇是由煤炭气化生产的,这两者比例在十年前仅为10%左右。

②燃料生产将会成为煤化工产业新的增长点

液体、气体燃料正在成为重要的煤化工产品。

以亚洲、非洲为代表的世界其他地区对燃料的需求在激增,这些地区天然气进口成本高,出于能源安全考虑,煤制天然气类项目将在未来几年持续增加。

③煤电化一体是环境友好煤化工的发展方向

煤电化一体又称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它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煤的气化与净化部分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部分。

通过整合煤气化和发电装置,IGCC系统可以构成循环经济闭路,同时生产化工产品、燃料气、电力、热能,使煤炭被充分利用,提高能量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二氧化碳、污染物的排放。

煤电化一体技术符合当前世界上环境友好的发展主题,能够代替传统落后的粗放式能源利用模式,是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方向,具有很大的推广潜力。

④CO2捕集及存储将成为煤化工发展的重要课题

发展煤化工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其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是难以解决的重点问题。

煤化工中的CO2排放主要来自煤气化制甲醇和烯烃、煤液化以及煤间接液化过程中的CO2排放。

研究煤化工中CO2的综合利用,就是要将减少排放和合理利用统一协调起来,减少CO2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主要涉及的课题包括:

1)CO2转化与固定化技术。

将CO2当做大棚种植中的气体肥料,利用CO2制造降解塑料;用于一次性包装材料,如餐具或者保鲜材料,医用材料,地膜等物质;利用CO2经过催化可以转换成甲醇、合成气或者烃类的化工原料,可以产生多种高附加值的产品,如脂类、羧酸等物质。

2)CO2的循环利用技术。

依靠CO2的物理特性来实现的,属于资源化的技术应用。

主要包括生产超临界的CO2作为萃取介质,把CO2作为食品的保鲜剂和添加剂、用于空调制冷的介质、制造干冰和用于气体焊接等。

2、我国煤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原料。

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7》,截至2016年底,我国探明能源储量中,煤炭约2,440亿吨,石油约35亿吨,天然气约5.4万亿立方。

其中,煤炭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1.4%,石油占1.5%,天然气约占2.9%。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全国累计生产原煤33.6亿吨,排名世界第一。

这种“缺油、富煤、少气”的资源赋存特征决定了必须把煤炭资源利用好。

适度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既是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的需要,也是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

我国煤化工产业经过30多年的科技攻关和技术积累,无论在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重大装备自主化研制,还是在产品品种开发和生产规模扩大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已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甲醇制芳烃、煤油共炼技术,关键技术水平已居世界领先地位,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基本实现产业化,煤制芳烃工业试验取得进展,成功搭建了煤炭向石油化工产品转化的桥梁,煤化工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实现石化原料多元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十二五”期间,在石油需求快速攀升和国际油价高企的背景下,我国以石油替代产品为主要方向的现代煤化工得到快速发展。

我国煤化工项目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陕西、宁夏、山西、新疆等省区。

目前,初具规模的煤化工基地主要有鄂尔多斯煤化工基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陕北煤化工基地及新疆的准东、伊犁等。

这些基地都建设在煤炭资源地,上下游产业延伸发展,部分实现与石化、电力等行业多业联产发展,向园区化、基地化、大型化方向发展,产业集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根据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发布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石化产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料,市场需求巨大,但受油气资源约束,对外依存度较高。

2015年,原油、天然气、乙烯、芳烃和乙二醇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60.8%、31.5%、50.4%、55.9%和66.9%。

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采用创新技术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对于保障石化产业安全、促进石化原料多元化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现代煤化工虽然受到低油价冲击和环保法规日趋严格的影响,但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成熟度的提高,市场竞争力有所增强。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在提高中前进,2016年产能利用率大幅提高。

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2017年度石化行业产能预警报告》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煤制油年产能达到738万吨,年产量198万吨,产能利用率58.6%(不含新增产能);煤制乙二醇年产能达到250万吨,年产量100万吨,产能利用率40%;煤制天然气年产能达到31亿立方米,年产量21.6亿立方米,产能利用率69.6%。

(1)我国煤化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煤化工产业在快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短缺、环保排放压力大、技术装备竞争力低、标准管理体系缺失等方面:

①水资源短缺方面

我国水资源和煤炭资源呈逆向分布,西部富煤地区煤炭开采量占全国2/3以上,水资源却只占全国的1/3。

宁夏、陕西、内蒙古等地区的煤化工项目用水主要依赖黄河,但黄河总水量有限,且逐年减少。

目前,我国煤化工项目单位水耗较大、规模体量大,平均每吨煤直接制油用水5.8吨、煤间接液化用水6~7吨、煤制天然气用水7~9吨、煤制乙二醇用水25吨、煤制烯烃用水22~28吨,这些项目主要分布在水资源匮乏的中西部地区。

水资源短缺瓶颈直接制约煤化工产业发展。

②环保排放方面

煤化工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发展与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煤化工行业固废、废气的处置和排放可以控制,污染排放矛盾集中在废水和二氧化碳上。

废水的处理难度较大,特别是含有难降解的焦油、酚、多元酚等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采用一般的生化工艺很难处理,暴露出的问题比较多。

高浓度含盐废水处置也比较难,处理成本高。

二氧化碳排放目前比较有效的方式是向地下注入、封存,但尚未有成熟应用。

③技术装备方面

尽管我国煤化工在关键技术研发和工程化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技术装备缺失或水平低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当前,许多关键工艺技术尚未突破,导致产业链短,产品品种少、品质低,同质化现象突出;自主核心技术装备竞争力有待提高,甲烷化等部分核心技术、关键装备、材料仍依赖进口,对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周期造成了不利影响;工艺流程和技术集成尚需优化升级,装置规模不配套,已投运的示范工程项目在能源转化效率、水耗等技术经济指标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国内装备在大型化、过程控制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④标准管理体系方面

煤化工标准数量较少,且标准体系架构在清洁生产标准、技术安全导则、分类及其命名规范等重要的导向型、规范性基础通用标准上大量缺失。

比如,煤基产品标准缺失,影响产品市场定位和销售;项目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环节因缺少相应标准规范,同一个项目采用多个行业标准,影响建设水平和质量,不利于项目整体优化;煤化工安全环保标准缺失,导致项目设计、运行、管理的针对性不足。

针对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科学规划、做好产业布局、提高质量效益,化解资源环境矛盾,实现煤炭清洁转化,培育经济新增长点,进一步提升应用示范成熟性、技术和装备可靠性,逐步建成行业标准完善、技术路线完整、产品种类齐全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安全、绿色、创新发展。

(2)我国煤化工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步伐艰难缓慢,全球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国际原油和大宗原料价格低迷,能源发展呈现新的特征。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工业经济深度调整还将继续,节能减排形势日趋严峻。

“十三五”时期我国煤化工发展环境复杂,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相互交织,潜力和压力并存,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从国家战略需求看,发展煤化工是必然选择

“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油气保障能力较低。

现代煤化工产业能够部分替代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促进石化行业原料多元化,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战略支撑,为石油安全提供应急保障。

②从市场需求来看,我国对清洁油品、天然气及石化基础原料有巨大刚性需求

成品油市场要实现供需平衡,汽油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天然气市场仍存缺口,需要进口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发展煤制天然气可作为其有效补充。

乙烯、丙烯当量消费仍存在较大缺口,国内聚乙烯、聚丙烯需求增长绝对值依然较大。

芳烃,尤其是对二甲苯,市场供应严重不足。

③从国际油价波动对煤化工的影响来看,全球石油市场供应宽松,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复杂多变

国内外多家机构预测,国际原油价格可能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低位运行,由于投资及成本构成的差异,低油价对煤化工的影响大于对石油化工的影响。

④从环境保护要求来看,随着新环保法及多项法规陆续出台,煤化工项目将执行能源、化工领域现行最严格或更高的环保标准

我国实施碳交易或开征环保税已是大势所趋,这将影响煤化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过高的税赋可能对煤化工产业形成致命打击。

2016年6月,中国石化联合会发布《现代煤化工“十三五”发展指南》(下称“《发展指南》”)。

《发展指南》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形成煤制油产能1,200万吨/年,煤制天然气产能200亿立方米/年,煤制烯烃产能1,600万吨/年,煤制芳烃产能10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产600万吨~800万吨/年。

2016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应积极探索煤炭深加工与炼油、石化、电力等产业有机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力争实现长期稳定高水平运行;“十三五”期间,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生产能力达到每年1,300万吨和170亿立方米。

2017年2月8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对“十三五”期间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预计到2020年,国内煤制油产能增至1,300万吨/年、煤制天然气产能增至170亿立方米/年、低阶煤分质利用产能为1,500万吨/年(煤炭加工量)。

三、焦化行业发展概况

煤焦化又称煤炭高温干馏,具体指以煤为原料,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到1,000℃左右,经高温干馏生产焦炭,同时获得煤气、煤焦油以及其他化学产品的过程。

焦炭是最传统的煤化工产品,可以作为还原剂、能源和供炭剂用于高炉炼铁、冲天炉铸造、铁合金冶炼和有色金属冶炼,也可以应用于电石生产、气化和合成化学等领域。

我国拥有完整的焦化工业体系,在规模、产量、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我国钢铁、化工、有色冶炼和机械制造等领域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焦炭生产国,过去几年中国焦炭产量一直占全球焦炭总产量的60%以上。

根据《我国焦炭行业现状及市场供需趋势》(中国炼焦行业协会,杨文彪)统计数据,我国焦炭2015年统计分类:

钢铁行业消费37,394万吨,占85.4%;化工行业消费3,937万吨,占9.0%;机械行业消费874万吨,占2.0%;有色行业消费657万吨,占1.5%;其他行业及损耗932万吨,占2.1%。

由于原料供应充足,技术门槛较低,我国涌现了大量小规模、小产能的炼焦企业,产业集中度不高,产能过剩。

为遏制落后产能的盲目扩张,2014年3月,工信部颁布了《焦化行业准入条件(2014年修订)》(工信部公告〔2014〕年第14号),自2014年4月1日起实施,明确新增产能应与淘汰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

本准入条件适用于新(改、扩)建焦化企业,包括炼焦、焦炉煤气制甲醇、煤焦油加工、苯精制生产企业。

未来,依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焦化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粗放式发展将转变为资源节约型、循环利用型发展,焦化副产品和焦炉煤气综合利用将是行业新的增长点。

1、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

作为传统工业领域,焦化行业资金和技术壁垒不高,全国各地有众多零散炼焦产能,行业属于完全竞争市场。

随着国家近几年连续颁布“去产能”和行业准入条件等政策,焦化行业的发展正越发有序、规范,落后产能将被淘汰,拥有技术、环保和较长产业链优势的企业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竞争格局方面,国内焦化企业可分为两个主要类别:

钢铁厂自有焦化企业和独立焦化企业;另外,各地还存在一些煤炭企业投资建设的焦化厂。

钢铁厂自有焦化企业与煤炭企业投资建设焦化厂一般受到各地环保容量限制,并且产业链延伸程度较低,炼焦副产品如煤焦油、焦炉煤气等深加工程度不高,导致资源利用率较低。

因此,钢铁厂自有焦化企业与煤炭企业投资建设焦化厂对焦炭产能扩张的推动不足。

据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统计,钢铁厂自有焦化企业焦炭产量约占全国焦炭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独立焦化企业向钢铁企业和其他冶炼企业销售焦炭产品,其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炼焦副产品的加工和焦炉气的综合循环利用。

对于独立焦化企业来说,丰富的产品结构和较长的产业链是其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

据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统计,独立焦化厂焦炭产量占全国焦炭总产量的65%以上。

2、行业进入壁垒

进入焦化行业主要壁垒是政策壁垒。

工信部2014年3月颁布的《焦化行业准入条件(2014年修订)》,对焦化企业布局、工艺装备、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资源与能源消耗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准入条件。

例如,新建捣固焦炭化室高度必须5.5米及以上、企业生产能力100万吨/年及以上、吨焦耗水从3.5吨降低为2.5吨,焦炉煤气利用率从95%提高到98%、水循环利用率从85%提高到95%等。

上述要求对新建或改扩建焦化企业在资金、规模、技术和环保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国炼焦行业协会2016年发布《焦化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焦化行业将淘汰全部落后产能,产能满足准入标准的比例达70%以上,同时淘汰落后产能5,000万吨,进一步提高了行业进入壁垒。

未来,随着国家环保管控力度不断加强,环保不达标产能的退出将促进焦炭行业更加规范、健康发展。

3、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全国共生产焦炭44,911万吨,2010年至2016年间,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49%;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焦炭出口总量1,012万吨,2010年至2016年间,年均增长率20.26%。

2016年,国内焦炭表观消费量43,899万吨,2010年至2016年间,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2.24%。

我国焦炭产品85%由钢铁行业消耗,钢铁行业在淘汰了数千万吨落后产能后整体盈利情况好转,带动了焦炭消费量恢复性增长。

《焦化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十二五”期间,全国淘汰落后焦炭产能8,016万吨,焦化行业产业结构调整节奏继续加快。

未来规模大、产品质量好、资源利用率高的先进产能竞争优势会更加明显。

4、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

焦炭利润水平与宏观经济形势和钢铁行业景气度联动,行业利润水平变动的周期性较强。

焦炭行业近几年的运行规律显著,上下游之间的价格传导通常按照钢-焦-煤的先后顺序。

2012年以来,由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焦炭行业产能过剩,钢铁、焦炭、煤炭价格大幅下挫,焦炭行业利润率降低,在2014年、2015年出现行业内50%以上企业亏损的局面。

2016年春节后,通过房地产行业、汽车行业、基建投资等拉动,钢铁价格回调。

同时,部分焦化厂因环保不达标而关停限产,焦炭供应量紧张,价格回升,行业盈利有所好转。

未来,随着国家“去产能”和环保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强,焦化行业将步入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四、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去产能政策

焦炭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盈利状况普遍较差,国家去产能政策的强力推进不断淘汰落后炼焦产能。

去产能作为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措施之一,后续仍将持续推行。

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编制的《焦化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焦化行业将淘汰全部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5,000万吨。

“十三五”末焦炭产能将会有效降低,存活下来的焦炭企业将明显受益于行业供给减少。

2、不利因素

(1)行业集中度较低

整个焦化行业集中程度较低,使得化解产能过剩面临着多方面利益的调整问题。

全国现有的700多家规模以上焦化企业中,产能规模100万吨及以上的仅有180家左右,从集约经营的角度看,行业仍处于多、小、散的状况。

集中度过低,与上下游的议价能力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盈利水平。

(2)环保要求趋紧

焦化行业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随着近年来国内空气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国家层面由上至下加强了环保执法力度。

在环保督查力度加大的背景下,焦化企业违法成本升高,为严格达到《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焦化行业的环保相关投入和生产成本将会增加。

五、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下,我国焦炭生产技术已经基本告别了土焦生产方式和在其基础上发展的改良焦生产方式。

“十二五”期间,焦炭行业发展开始向集约式转变,产业链延伸、资源高效利用、循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

根据《焦化行业准入条件(2014年修订)》的规定,新建的顶装焦炉高度不小于6米,捣固焦炉炭化室高度不小于5.5米,并且必须同步配套建设煤气净化(含脱硫、脱氨)和煤气利用设施。

焦炉大型化、生产环保化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

《焦化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焦化行业“十三五”期间的总体目标是转型升级、做强做精。

具体目标包括:

优质炼焦煤配比降低4%(保持焦炭质量不降低),钢铁企业干熄焦装置配置率达到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