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长城杯第一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1212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4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长城杯第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长城杯第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长城杯第一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长城杯第一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长城杯第一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长城杯第一版.docx

《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长城杯第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长城杯第一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长城杯第一版.docx

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长城杯第一版

(12)浇筑楼板砼时,砼输送泵管要用铁马凳架高300mm,防止由于过重的泵管压塌板上部筋。

去往操作面的主要通道也需设铁马凳,上铺钢跳板,边浇边撤。

见下图

 

1编制依据

序号

名   称

编   号

1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2004]0430号

2

华纺朝阳家园4#住宅楼结构施工图

结施01-结施25

3

华纺朝阳家园4#住宅楼建筑施工图

建施01-建施17

4

华纺朝阳家园4#住宅楼结构设计变更、洽商

5

《华纺朝阳家园4#住宅楼施工组织设计》

6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7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JGJ/T10-95

8

《建筑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DBJ-26-2003

9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10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50164-92

11

关于“预防混凝土工程碱集料反应技术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京建科[1999]230号

12

市建委关于转发建设部《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实行见证取样和送检的规定》的通知

京建质(2000)578号

2工程概况

2.1工程设计简介

1

建筑面积

总建筑面积(m2)

21298.7

占地面积(m2)

1808.2

地下建筑面积(m2)

1751.7

地上建筑面积(m2)

19547

标准层建筑面积(m2)

1627

2

建筑层数

地上

12

地下

1

3

建筑层高

地下部分层高(m)

地下1层

3.9

地下2层

地上部分层高(m)

首层、标准层

2.9

机房、水箱间

4.95

4

建筑高度

±0.00绝对标高(m)

34.8

室内外高差(m)

0.6

基底标高(m)

-4.51

最大基坑深度(m)

-6.6

檐口高度(m)

36.9

建筑总高(m)

40.95

5

结构形式

基础形式

钢筋混凝土筏板式基础

结构形式

剪力墙结构体系

6

地下防水

结构自防水

掺UEAS8级混凝土自防水

材料防水

SBSⅢ+Ⅲ型

构造防水

BW橡胶止水带、止水条。

止水钢片

7

混凝土强度等级

C15、C20、C30、C35、C30S8、C35S8

8

结构断面尺寸

基础底板厚度

700mm

外墙厚度

550mm、300mm、250mm、200mm

内墙厚度

250mm、200mm

柱断面尺寸

----

梁断面尺寸

200mm×410mm、250mm×410mm

200mm×710mm、250mm×410mm

楼板厚度

130mm、140mm、150mm、200mm

8

钢筋类别及规格

类别:

HPB235级、HRB335级规格:

φ6、φ8、φ10、Φ10、Φ12、Φ14Φ16、Φ18、Φ20、Φ22、Φ25

11

后浇带设置

设计两条800mm宽后浇带,其中一条从底板至地下室顶板,另一条从底板至十二层顶板

12

变形缝设置

±0.000以上设计伸缩缝两条,伸缩缝宽150mm

施工缝设置

水平施工缝于基础导墙350高处、每层楼板底及每层楼板上表面位置;楼梯施工缝设在楼梯中间休息平台宽度的1/3范围内和楼层平台上跑楼梯踏步及临侧墙宽度范围之内,;垂直施工缝详见流水段划分图

9

混凝土来源

预拌混凝土,泵送

10

碱集料反应类别

Ⅱ类工程,含碱量≤5KG/M3

2.2混凝土强度等级分布及数量

序号

结构部位

强度等级

抗渗等级

数量(m3)

1

地下部分

垫层

C15

214

2

防水层保护层

C20

85

3

底板

C30

S8

2084

4

外墙

C30

S8

423

5

内墙

C30

443

6

梁板

C30

313

7

后浇带

C35

S8

21

8

地上部分

首层-2层

C30

1135

9

3层-12层

C30

5430

10

机房层

C30

172

11

后浇带

C35

S8

31

12

室外出入口及自行车坡道

C30

69

2.3结构平面图

2.3.1±0.000以下平面图

2.3.2±0.000以上平面图

3施工安排

3.1施工部位及工期要求

部位

工期要求

基础底板

2004年4月19日-2004年5月10日

±0.000以下

2004年6月1日

±0.000以上

2004年6月2日-2004年8月25日

顶层机房层

2004年8月30日

3.2混凝土供应方式

本工程采用预拌混凝土,地下室外墙及底板为自防水混凝土,其它为普通混凝土;混凝土由北京乾德混凝土搅拌站提供。

3.2.1预拌混凝土的技术要求

3.2.1.1预拌混凝土对原材料的要求

(1)水泥:

C35、C30混凝土采用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严禁使用过期、受潮、变质的水泥。

(2)砂:

采用中砂,通过0.315mm筛孔的含量不少于15%。

普通混凝土砂率控制在38%~42%,防水混凝土砂率控制在35%~40%,含泥量不得大于3%。

(3)石子:

碎石,粒径5~25mm,含泥量不大于1%,针片状含量不超过10%。

(4)水:

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饮用水。

3.2.1.2外加剂的类型、产品名称及要求

(1)微膨胀剂UEA:

UEA其性能应符合行业标准《砼膨胀剂》JC476-92,其掺量应不大于8%。

(3)外加剂

采用泵送剂,TX-2

外加剂必须是北京市建委认证产品,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的规定。

3.2.1.3掺合料的种类及要求

采用二级粉煤灰取代32.5级水泥量不大于20%。

3.2.1.4凝结时间要求

根据现场与搅拌站的距离和浇筑方式,基础底板混凝土初凝时间为8小时,终凝时间为12小时,墙体混凝土初凝时间为6小时,终凝时间为8小时,顶板混凝土初凝时间为5小时,终凝时间为7小时。

3.2.1.5碱含量要求

本工程属Ⅱ类工程,含碱量≤5KG/M3,所有原材料来源必须保持稳定,不得中途更换,必须使用低碱材料,且经碱活性检验符合要求。

3.2.1.6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限量要求

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限量必须符合GB18588-2001中的规定:

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量≤0.10%(质量分子)

3.2.1.7混凝土配合比的主要参数及要求

(1)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规定

泵送混凝土的最大水泥用量不能大于500Kg/m3,最小水泥用量不小于275Kg/m3。

骨料的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内径比,碎石不宜大于1:

3,卵石不宜大于1:

2.5;

预拌混凝土中要掺加粉煤灰,改善预拌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减少预拌混凝土的塌落度损失,保证泵送效果。

(2)混凝土坍落度要求

自防水泵送混凝土到场坍落度160mm,普通泵送混凝土到场坍落度180mm。

对到场混凝土检测坍落度,并做好记录。

实测坍落度与要求坍落度之间的允许偏差为±20mm,否则视为不合格。

(3)水灰比要求

普通混凝土水灰比<0.6,防水混凝土水灰比≤0.55

(4)砂率要求

泵送混凝土配合比中要控制砂率,砂率高可以增加混凝土的可泵性,但是,砂率过高会使混凝土软卧层增厚,同时会增加混凝土表面的裂缝。

因此,砂率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混凝土的砂率应取决于砼泵的压送能力,常规是控制在38%~42%左右。

3.3混凝土浇筑方式的确定

地下部份混凝土用汽车泵泵送,地上主体结构混凝土垂直运输采用地泵泵送加手动布料杆布料。

3.4劳动组织

3.4.1管理层负责人及职责分工

序号

姓名

职务

责职

1

秦建松

现场经理

生产协调

2

张荣

技术员

技术协调

3

朱凤祥

质量员

质量负责

4

陈占辉

工长

进度、质量、混凝土浇灌指挥

5

徐新康

安全员

安全监督

3.4.2工人数量及分工

  混凝土浇筑班组,设班长一名,配备混凝土工20人,普工15人,负责混凝土的布料浇筑、振捣、搓平,泵管的移动就位固定。

  混凝土的剔除养护班组,设班长一名,配备混凝土工10人,普工10人,负责混凝土施工缝的剔除、混凝土的养护。

4施工准备

4.1技术准备

4.1.1熟悉、审查图纸

在混凝土工程施工前,技术部组织有关人员熟悉图纸,做好审图工作。

4.1.2与预拌混凝土供应商签订技术合同 

预拌混凝土技术合同中应有如下要求: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要求;混凝土的凝结时间要求;混凝土的供应连续性要求;混凝土供应数量的要求;混凝土原材料、外加剂的要求;混凝土坍落度的要求;混凝土配合比要求;混凝土含碱量要求;技术资料的要求;冬期施工混凝土的出罐温度要求;混凝土抗渗及其它特殊要求。

4.1.3现场标养室的设置要求及设备的准备工作

在施工现场南侧设置标准养护室一个(位置详见总平面图),内间约10平方为养护室,外间约10平方为试验人员工作室,水电线路符合作业要求,设备明细如下:

序号

设备名称

单位

数量

进场日期

备注

1

自动湿温双控仪

1

2004.3下旬

工作室内

2

温湿度计

1

2004.3下旬

标养室内

3

温度计

1

2004.3下旬

标养室内

4

冷暖空调

1

2004.3下旬

标养室内

5

防爆灯

1

2004.3下旬

标养室内

6

试块支架

2

2004.3下旬

标养室内

7

混凝土试模

6

2004.3下旬

工作室内

8

混凝土抗渗试模

4

2004.4中旬

工作室内

9

坍落度筒

1

2004.3下旬

工作室内

10

同条件试块笼

6

2004.3下旬

楼层上

11

喷淋系统

1

2004.3下旬

标养室内

4.1.4对技术交底的要求

4.1.4.1对预拌混凝土供应商技术交底

在混凝土施工前,项目技术部根据预拌混凝土技术合同要求及现场施工部位、施工环境等因素对预拌混凝土供应商进行技术交底。

交底中应明确混凝土的使用部位、数量、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坍落度要求、混凝土凝结时间要求等。

4.1.4.2对作业班组技术交底

混凝土工程施工前,工长必须按照施工方案和工艺规程对工人进行书面和口头的技术安全交底;

技术交底应明确如下交底内容:

施工准备、操作工艺、质量要求、成品保护措施、安全文明施工要求。

技术交底中的操作工艺及措施要求具体、细致、可操作性。

4.1.5对±0.000以下的碱集料反应要求

按照北京市关于“预防混凝土工程碱集料反应技术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要求,本工程属于Ⅱ类工程,含碱量应控制在5Kg/m3以内。

本工程地下室应按此要求进行拌制混凝土,并由预拌混凝土供应商出具碱含量计算书。

4.2机具准备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主要机械设备计划,结合混凝土工程施工的情况和要求,需配备如下机具:

序号

机具名称

单位

数量

进场日期

备注

1

塔吊

1

2004.3下旬

QTZ5313

2

混凝土汽车泵

1

随进度

3

混凝土地泵

1

2004.5上旬

张家港HBT60-11S

4

插入式振动器

20

2004.3下旬

50棒

5

平板振动器

2

2004.4中旬

6

混凝土布料杆

1

2004.5下旬

4.3材料准备

现场混凝土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由乾德混凝土搅拌站统一供应,根据与搅拌站签订的经济和技术合同,搅拌站具体负责对本工程所有混凝土原材料的提前备料。

搅拌站按项目技术部提供的各种混凝土强度等级,经试配确定配合比,任何人不得随意调整。

4.4现场组织准备

4.4.1对混凝土泵、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和泵送混凝土浇筑地点之间应规定联络信号并配备通讯设备(无线通信设备),以便及时联络,统一调度。

4.4.2对混凝土泵操工检查其有无经过专门培训和有无上岗证书,否则不能上岗操作。

4.4.3检查运输道路是否畅通;水电供应是否有保证;夜间作业照明设施是否准备好;泵车是否到位;指挥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是否齐全、经过技术交底等。

5主要施工方法及措施

5.1流水段的划分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划分施工流水段的原则,划分如下:

5.1.1±0.000以下

地下室结构以平面图中后浇带的位置为准,分三个流水段。

A段、B段、C段

施工顺序A→B→C

见图5-1《地下结构墙体施工流水段划分图》、图5-2《地下结构顶板施工流水段划分图》

5.2.2±0.000以上

地上结构以平面图中后浇带位置、伸缩缝的位置及单元来划分,分六个流水段。

Ⅰ段、Ⅱ段、Ⅲ段、Ⅳ段、Ⅴ段、Ⅵ段

施工顺序Ⅰ→Ⅱ→Ⅲ→Ⅳ→Ⅵ→Ⅴ。

见图5-3《地上主体结构墙体施工流水段划分图》、图5-4《地上主体结构顶板施工流水段划分图》

5.2混凝土的运输

5.2.1运输时间的控制

搅拌站在三环以外,距离工地约10公里,混凝土罐车单趟行驶约20min;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罐车运输的车辆间隔时间不大于30min;

5.2.2运输车辆台数的确定

5.2.2.1计算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

根据泵送规程JGJ/T10-954、3、2条

Q1=Qmax×α×η=60×0.8×0.5=24m3/h>20m3/h(工地混凝土浇筑量)

5.2.2.2混凝土运输车配备台数

根据混凝土泵送规程JGJ/T10-954.3.3条

N1=Q1/60×V1×(60×L1/S0+T1)=20/60×6×(60×10/30+30)

=4(台)

5.2.3现场混凝土运输方式的选择

根据本工程的结构形式及混凝土泵的主要技术参数,混凝土的运输方式:

(1)基础底板混凝土采用汽车泵泵送,

(2)地下室墙体、顶板、地上主体结构混凝土垂直运输选用一台张家港浮山HBT60-11S地泵泵送加手动布料杆布料,

以上运输方式完全符合工程要求。

5.3混凝土的浇筑

5.3.1一般要求

5.3.1.1混凝土浇筑前必须对模板及其支架进行预检,同时要检查布料设备,其不得碰撞或直接搁置在模板上,布料杆下的模板和支架应适当加固。

5.3.1.2混凝土浇筑前对钢筋和预埋件进行隐检,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混的浇筑。

5.3.1.3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内的杂物和钢筋上的杂物等应清理干净,模板的缝隙和孔洞应堵严。

5.3.1.4混凝土地泵或泵车必须放置在坚实平稳的地面上以防泵车滑动不稳定。

混凝土地泵与输送管连通后应开机进行空运转。

5.3.1.5混凝土操作人员要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5.3.1.6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设值班木工对模板进行观察,发现漏浆,跑模现象应立即进行整修。

5.3.2施工缝的留置和在继续浇筑混凝土前的处理方法及要求

5.3.2.1施工缝的留置

水平施工缝设置在楼板底部、顶部及基础导墙350高处,垂直施工缝设置详见施工流水段分段图。

5.3.2.2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的要求

(1)已浇筑的混凝土,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N/mm2

(2)楼板底施工缝应在墙顶上口清除预先浇高的30-50浮浆软弱层,露出坚硬石子,然后用水冲洗干净,再继续浇筑楼板混凝土。

(3)楼板上表面施工缝应在墙位置剔除软弱层,露出坚硬石子,然后用水冲洗干净,在继续浇筑上部墙体混凝土之前,先铺50厚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然后再继续浇筑混凝土。

(4)竖向施工缝应剔除浮浆及松动石子,用水冲洗后,再继续浇筑混凝土。

(5)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应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5.3.2.3施工缝的预检

在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对施工缝预检。

5.3.3混凝土的浇筑工艺要求

5.3.3.1分层浇筑厚度

混凝土应分层浇筑,分层浇筑厚度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为准确控制混凝土分层浇筑厚度,应配备标尺杆(夜间还应配备手把灯);

7.5.4、浇筑分层厚度的控制

浇筑层厚度≤振捣棒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

对于50振动棒(作用部分长度38.5cm)浇筑的混凝土为450mm,30振动棒(作用部分长度27cm)浇筑的混凝土为300mm。

现场制作五根混凝土浇筑厚度控制杆(在50mm×25mm×4500mm木条上刷黄油漆),正面自下而上每450mm用红油漆标上刻度,反面自下而上每300mm用红油漆标上刻度,刻度字体要大而醒目,随时探测、调整混凝土(包括柱、墙、梁混凝土等)浇筑厚度。

浇筑墙、柱混凝土时用手电筒照明读取厚度控制杆上数据,从而控制浇筑厚度。

5.3.3.2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

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基础底板混凝土初凝时间为8h;墙体混凝土初凝时间为6h;顶板混凝土初凝时间为5h。

5.3.3.3振捣移动间距

振捣混凝土的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器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0.5倍,振捣时不得碰钢筋及模板;振捣器插入下层混凝土内的深度为50mm-100mm,防止混凝土漏振。

5.3.3.4高处倾落的自由高度

混凝土自高处倾落的自由高度,不应超过2m,防止混凝土离析。

5.3.3.5浇筑竖向结构前填与混凝土成分相同水泥砂浆的厚度

浇筑竖向结构前,结构底部先填50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5.3.4 ±0.000以下混凝土的浇筑方法

5.3.4.1垫层混凝土

(1)混凝土一次连续浇筑,垫层分仓缝6m×6m,要求在每块6m×6m范围内不能出现冷接槎。

(2)设一台汽车泵由东向西一次性浇筑完。

(3)垫层施工顺序:

泵车泵送到基坑内预定位置——人工铺摊混凝土——平板振捣初平——铁滚子碾平——木抹子搓平——铁抹子压光。

(4)平整度控制

1)清槽时必须将垫层底抄平(清槽时测量人员必须随时在现场)

2)在地基钉钢筋头,钢筋头顶标高为垫层顶标高,间距2m。

3)钉木桩,挂小白线,检检浇筑和槎平的平整度。

(5)振捣要求:

采用平板式振动器施工,振动时间15~30s,并在20~30min以后进行二次复振。

5.3.4.2基础底板混凝土

(1)浇筑方式

底板混凝土一次连续浇筑,浇筑方向为采用一台汽车泵由东向西浇筑,在基础底板导墙以上350mm处,留置水平施工缝隙,分两次浇筑到施工缝位置,浇筑时混凝土接槎必须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

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顺序见图5-5

 

(2)施工准备

现场预备一台发电机,防止因突然断电对底板混凝土产生影响。

(3)施工方法

基础底板厚度为700mm,混凝土的分层厚度为350mm,混凝土数量为m3,混凝土搅拌站每小时混凝土供应量不小于120m3;考虑到施工因素,要求预拌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为8h。

(4)振捣要求

1)浇筑方法

本工程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采用“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渐进,依次浇筑到顶”的浇筑方法。

利用自然流淌形成的钭坡浇筑混凝土的方法,能较好地适应泵送工艺,避免输送管道经常拆除和接长,提高泵送效率,简化混凝土的泌水处理,保证上下层混凝土间隔时间不超过初凝时间,在施工过程中根据泵送时形成的坡度,每个浇筑带上层与下层布置两道振动点。

第一道布置在混凝土的卸料点,主要解决上部振实,第二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角处,确保下部混凝土的密实。

为防止混凝土集中堆积,先震捣出料口处混凝土,形成自然流淌坡度,然后全面振捣。

2)振捣操作

采用快插慢拔的方法,防止混凝土分层离析及拔出后形成孔洞;振动棒的移动间距为400mm,并在20~30min后进行二次复振;

混凝土浇筑到指定标高后,先用长刮尺按标高刮平,然后用木抹子反复搓压数遍,使其表面密实,混凝土终凝前用木抹子进行二次搓抹。

5.3.4.3地下室结构自防水混凝土

外墙为抗渗混凝土,内墙为普通混凝土,顶板为普通混凝土。

(1)浇筑方式:

地下室墙体划分三个施工流水段,A段、B段、C段

施工顺序A→B→C,采用地泵加手动布料杆布料浇筑。

见图5-7

(2)施工缝

1)施工缝的设置

基础底板外墙以上350mm处、地下一层顶板底向上30mm处设置水平施工缝,导墙采用企口凹槽。

2)施工缝的处理:

在施工缝处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混凝土表面浮浆及松散砼凿掉,露出石子,清理干净,并用水充分湿润,浇注混凝土前再铺一层50mm厚与混凝土内成份相同的水泥砂浆。

(3)穿墙螺栓

外墙模固定采用对拉螺栓,为防止在混凝土内造成引水通路,在对拉螺栓中央必须加焊止水环(75mm×75mm×3mm的止水钢板),止水环必须满焊,环数应符合防水设计要求。

在木模上钉与预埋小方木,外墙板拆模后,将螺栓底沿平凹处割去后,用膨胀水泥砂浆封堵,并压实,收光,刷养护剂养护。

(4)混凝土的浇筑、振捣要求

混凝土浇筑时,混凝土自高处倾落的自由高度,不超过2m。

超过此高度时应加串桶;分层浇注厚度为500mm(用标尺杆测量)。

振动棒移动间距为400mm,振动时间一般为20~30S,且看混凝土表面出现浮浆,不再下沉为准;不应漏振、欠振或过振,在振捣延续时间内应使混凝土表面浮浆无气泡,出现浮浆不下沉为止。

铺灰和振捣在暗梁处由于钢筋密集,应用小振动棒φ30棒分层振捣,分层浇筑厚度不大于350mm。

(5)内外墙交接处混凝土浇筑要求

地下室外墙为抗掺混凝土,内墙为普通混凝土,需分别浇注,在内外墙交按暗柱以外内墙上,用钢丝网隔开。

先浇外墙抗渗混凝土,后浇内墙普通混凝土,内墙混凝土必须在外墙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完,在外墙与内墙交接处的内墙上用钢丝网将内外墙混凝土隔开。

见图5-10

(6)顶板混凝土浇筑方式及施工流水段划分同墙体,顶板混凝土浇筑方法同±0.000以上顶板混凝土浇筑方法。

(5)严格控制配合比、坍落度,防止运输过程中离析。

5.3.5±0.000以上的混凝土浇筑方法

5.3.5.1墙体混凝土

(1)浇筑方式

地上结构墙体分六个流水段,采用一台地泵泵送和手动布料杆布料浇筑。

每段混凝土供应量不小于10m3/h。

施工顺序Ⅰ→Ⅱ→Ⅲ→Ⅳ→Ⅵ→Ⅴ,见图5-12

(2)浇筑工艺:

浇水湿润基层→投放接茬砂浆→分层灌入砼→标尺杆分层量取高度→分层振捣→墙体上口砼标高检查→墙初凝收水后搂松墙顶浮浆。

1)接浆:

墙体混凝土浇筑之前,先在墙体底部均匀填以50mm厚与墙体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并用专用量具入模,不应用料斗直接灌入模内。

2)混凝土的倾落高度控制

墙体高度在2m之内,可在墙顶直接下灰,超过2m应用溜管伸墙内浇筑,将混凝土倾落的自由高度控制在2m以内。

 

3)分层浇筑

墙体混凝土应按施工流水段划分图进行分段分层浇筑,分层浇筑厚度为500mm(浇筑厚度依据:

实量工地振动捧作用部分长度为460mm,混凝土浇筑厚度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即460mm×1.25=575mm,取500mm)。

浇筑墙体混凝土应连续进行,间隔时间不应超过2h,必须预先安排好混凝土下料点的位置和振捣器操作人员的数量。

4)振捣

振捣棒移动间距应小于500mm,本方案确定为400mm,每一振点的延续时间一般在15-30s,以表面呈现浮浆为度,为使上下层砼结合成整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