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音乐下期末复习指导.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1134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4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音乐下期末复习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音乐下期末复习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一音乐下期末复习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一音乐下期末复习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一音乐下期末复习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音乐下期末复习指导.docx

《高一音乐下期末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音乐下期末复习指导.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音乐下期末复习指导.docx

高一音乐下期末复习指导

高一音乐(下)期末复习指导

第七单元 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

第十四节巴赫

1.了解巴赫生平及主要作品。

2.代表作《马太受难曲》。

   《马太受难曲》创作与1724-1727年,被誉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最受欢迎的古典音乐作品”之一。

“受难曲”是为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而写的大型套曲。

因主要用《圣经》中的《马太福音书》词句写成二得名。

整部作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5分曲,描述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36-78分曲,描绘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巴赫调动了一切音乐手段描绘耶稣一生中最悲惨的经历:

受难前最后几天所遭遇的苦难、屈辱和死亡。

该曲演出需要两个大型合唱队、两个管弦乐队、两台管风琴及一群唱“固定旋律”的儿童合唱团,表现出一种立体式音乐音响。

3.本课鉴赏《马太受难曲》第一分曲、第七十二分曲、第七十八分曲。

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以及欧洲宗教复调音乐的特点;听辨复调、主调的不同织体效果。

4.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

(1)复调音乐: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曲调以对位法的法则结合在一起的多声部音乐。

主要特点在于各声部都有独立性。

(2)主调音乐:

是以一个曲调为主,其余声部陪衬或加强这一曲调的音乐作品。

虽然也是多声部音乐,但却以一个声部为主,其他声部只起到伴奏作用。

5.巴罗克风格与巴罗克音乐

   巴罗克音乐(baroquemusic)是17世纪初-18世纪中叶起源于意大利并流传于欧洲及拉丁美洲各国的一种音乐风格。

巴罗克愿意为“怪异的珍珠”或“荒谬的思想”,被18世纪末的文艺理论家用来贬称意大利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后成为这一时期艺术风格。

其特征是高贵庄严,气势雄伟,富有动力,常给人以紧迫感。

同时其音乐也具有这些特征,故称为巴罗克音乐。

    巴赫是晚期巴罗克音乐的杰出代表,巴赫的去世标志着巴罗克音乐时期的终结。

 

第八单元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第十五节贝多芬

1.了解贝多芬生平及主要作品。

2.本课鉴赏作品《第23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及《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以及欧洲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

3.熟悉《第23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及《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要音乐主题。

4.了解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文化特征,初步懂得奏鸣曲,奏鸣曲式及交响曲的音乐知识。

(1)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常简称为“古典乐派”。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在奥地利维也纳形成这个重要的音乐流派。

其代表人物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三位作曲家分别出生于德国和奥地利,但绝大部分时间在维也纳生活和创作,思想和创作一脉相承,对欧洲音乐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们都经受了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的社会进步思潮的熏陶,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具有挣脱封建贵族束缚的倾向。

他们的创作继承了德奥民间音乐的优良传统,汲取了欧洲各国专业音乐的杰出成果,具有生气勃勃、乐观向上的气质,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

他们确立了主调音乐风格在音乐创作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古典类型的奏呜曲式、交响曲、室内乐和歌剧的规范。

他们的创作以崇尚理性、逻辑严密、内容充实、形式严谨、含义深刻、语言通俗为特征,构成了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

三位作曲家的创作除上述共性外,又各具鲜明的个性。

在海顿的音乐中.贯串着明朗、欢快的情绪;他最富有成果的领域是交响曲、室内乐和清唱剧。

莫扎特的早期作品具有精致典雅的风格,后期创作交织着抒情和戏剧性的因素;他用器乐和声乐的多种体裁写出了不少杰作,其中歌剧创作处于首屈一指的地位。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以深刻的社会冲突内容、英雄般的斗争意志和热情为特征;他最擅长的领域是器乐,其中以交响曲和钢琴奏鸣曲最为出色。

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构成了18、19世纪之交欧洲音乐文化的高峰,对后世音乐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奏鸣曲

    奏鸣曲是一种多乐章的器乐套曲,也称作“奏鸣曲套曲”。

通常由3个或4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

用一件乐器演奏(如钢琴)或一件乐器与钢琴合奏(如:

小提琴奏鸣曲、长笛奏鸣曲)。

其中,各乐章的基本特点和曲式结构如下:

第一乐章为快板,用奏呜曲式;第二乐章为慢板,用变奏曲式、复三部曲式或自由的奏呜曲式;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用复三部曲式;第四乐章为快板或急板,用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

(3)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是乐曲的一种结构形式。

即一种曲式。

通常,是指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严格程式的奏鸣曲式。

其基本图式如下:

 

     奏鸣曲式擅长表现复杂的、戏剧性的内容。

因此,多用于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中;有时也用于管弦乐序曲及交响诗。

(4)交响曲

    交响曲是以管弦乐队来演奏的大型套曲。

它可以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功能和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

虽然,它实质上是一部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但其表现力要比奏鸣曲更宏大、更丰富、更深刻、更高级。

典型的古典交响曲包括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稍慢或慢板,具有抒情风格,用省略的奏鸣曲式、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第三乐章,快板或稍快,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用复三部曲式;第四乐章,终曲,快板或急板,用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变奏曲式。

(5)对比海顿、莫扎特及贝多芬的音乐创作(P113第2题)。

 

 

 

 第九单元 浪漫幻想的音乐世界

第十六节  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

1.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主要的代表作品。

2.本课鉴赏《魔王》、《鳟鱼》及《菩提树》。

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感受、体验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并初步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3.吟唱、熟记《魔王》、《鳟鱼》及《菩提树》的主要音乐主题(P120第3题)。

4.“艺术歌曲”、“声乐套曲”的基础知识:

(1)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原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的一种抒情歌曲。

发展至今天,人们普遍认为:

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的诗作而创作的歌曲。

这类歌曲多具备以下特点:

歌词多采用名家诗作;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旋律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创作技巧比较复杂;时演唱技巧要求较高;伴奏占有重要地位,是歌曲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艺术歌曲在欧洲有广泛的影响,后来也影响到我国。

在欧洲,有重要影响的作曲家有:

舒们特,多用歌德、席勒、海涅、米勒的诗歌作曲。

他一生写了六百多首艺术歌曲。

在德国,有沃尔夫、舒曼、勃拉姆斯、施特劳斯等人。

    在法国,有迪帕克、福雷、德彪西等人。

德彪西的艺术歌曲具有印象派的特征。

    在俄国,有格林卡、柴科夫斯基、穆索尔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人。

    。

    在我国,赵元任、黄自、青主、贺绿汀等人写过不少艺术歌曲。

如:

《教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  曲)、《思乡》(黄自曲)、《我住长江头》(青主曲)、《嘉陵江上》(贺渌汀曲)等。

(2)声乐套曲

    在内容上有某种关联的、由同一诗人作词的若干首歇曲所组成的音乐统一体称作“声乐套曲”。

声乐套曲有以下几种情况:

   (a)其内容用某种情节予以贯穿,各首歌曲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如:

舒伯特的《美丽的磨坊姑娘》及《冬之旅》。

   (b)题材内容是同一的,但每首歌却各自独立。

如:

梅西昂的《献给咪的诗》。

   (c)歌词为同一作家创作,但歌曲间却互无联系。

    通常,声乐套曲应全部演唱。

但也有选唱其中部分内容、甚至一两段的情况。

 

第十七节 钢琴音乐的奇葩

1.了解肖邦和李斯特生平及各人的主要作品。

2.本课鉴赏《C小调练习曲》及《爱之梦》。

吟唱、熟记《C小调革命练习曲》、《爱之梦》的音乐主题,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进一步认识浪漫主义

3。

了解有关“练习曲”的基础知识。

(1)练习曲。

通常,练习曲有两类。

一类为练习器乐、声乐技巧的专业练习曲;另一类为音乐会练习曲。

    为演奏乐器而写的练习曲,多有技能、技巧上的训练目标,如:

训练音阶、琶音、八度音、双音、颤音等。

为声乐而写的练习曲,多为有钢琴伴奏的、没有歌词却有韵母、声母或唱名的声乐曲。

它也有技能、技巧上的训练目标,如:

音阶、音程、琶音、颤音、跳音、装饰音、切分音、三连音以及乐句、气息等技巧练习。

(2)音乐会练习曲由前者派生而来。

它已经演变为一种炫技性的、在音乐会上可以演出的艺术作品这类作品,无论是器乐还是声乐,都有一些著名的代表。

如:

克莱门蒂的《前奏曲和练习曲》;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李斯特的《高级练习曲》;福雷的《声乐练习曲》;拉赫玛尼诺犬的《练声曲》等。

第十八节  标题性交响曲的诞生

1.了解柏辽兹生平及主要作品。

2.本课鉴赏《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

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理解标题音乐的一些基本特征。

3.熟悉《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要音乐主题。

4.了解与标题音乐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

(1)标题音乐是指用文字说明创作意图以帮助听者理解其音乐内容的器乐曲体裁。

这种音乐体裁常以小说、诗歌、绘画或民间传说为题材。

其中,有的作品只用标题作曲名;有的作品赊了标题之外还另加文字说明。

(2)标题音乐的形式很多,如:

独奏曲、重奏曲、合奏曲等。

其中,以交响诗和标题交响曲最为引关注。

(3)按照音乐内容区分,标题音乐有两类。

其一是戏剧性的,如柴科夫斯基的幻想序曲《罗密欧朱丽叶》;其二是描绘自然景物或世俗风情的,如拉威尔的管弦乐曲《西班牙狂想曲》。

(4)按照音乐构思的方法区分,标题音乐有三类。

第一类是情节性的,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二类是描绘性的,如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第三类是哲理性的,如拉威尔的《库普兰之墓》。

    因为标题音乐要受标题内容的影响,所以在曲式结构上往往比较自由和复杂。

除标题交响曲外,大型乐曲常采用单一主题扩展的手法或含有套曲因素的单乐章曲式。

从欧洲历史上看,标题音乐可追溯到14世纪的狩猎曲,后来直至贝多芬的《英雄》(第三)、《命运》(第五)、《田园》(第六)交响曲,它们都带有标题音乐的色彩。

但是,此前的标题音乐大多数仅有标题,而没有帮助听者理解音乐的文字说明。

而有文字说明的标题音乐,当属柏辽兹为首创。

李斯特在论述《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时,曾对标题音乐下过一个定义:

标题是“作曲家写在纯器乐曲前面的一段通俗易解的话,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听音乐的人任意解释自己的曲子,事前指出全曲的诗意.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东西。

”也就是说,是李斯特最早使用了“标题音乐”这个名称,也是李斯特热情倡导并确立了标题音乐这种器乐体裁,才使得这种音乐体裁得以推广。

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标志,交响诗、标题交响曲成为这个时代的刨造性成果。

非标题音乐也称作“纯音乐”或“绝对音乐”。

非标题音乐是与标题音乐相对而言的,尽管非标题音乐不像标题音乐那样,需要依据标题构思音乐,音乐内容比较鲜明具体,但终归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以及表现形象、意境、人的思想感情等方面:

它与标题音乐的功能是一样的。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标题音乐是在非标题音乐——即纯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说,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5.欣赏一些著名标题交响乐作品(P127第2题):

(1)李斯特——交响诗《塔索》、《普鲁米休斯》;

(2)门德尔松——交响诗《仲夏夜之梦》;

(3)斯美塔那——交响诗《我的祖国》;

(4)鲍罗丁——交响音画《在中亚西亚草原上》;

(5)辛沪光——交响诗《嘎达梅林》.

 

第十单元 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第十九节  对祖国河山的礼赞

1.了解作曲家斯美塔那和西贝柳斯生平及其主要作品。

2.本课鉴赏《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

生感受、体验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

3.吟唱、熟记《捷克的原野和森林》(P135第一题)。

4.了解民族乐派的概况及交响诗的基础知识。

(1)民族乐派:

民族乐派(nationalism)是指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叶主要在东、北欧各国形成和发展的音乐流派。

代表人物有匈牙利的埃尔凯尔,波兰的莫纽什科,捷克的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俄国的格林卡、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等。

民族乐派在年代上与浪漫乐派大致平行,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广泛的交流。

有些作曲家,如肖邦、李斯特和柴科夫斯基等,更是二者兼而有之;此外,意大利的罗西尼和威尔第的早期创作也显示了民族主义的倾向。

民族乐派的产生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西欧进步思潮的传播和本国民族意识的增长,争取民族独立和复兴民族文化的运动日愈高涨,这是民族乐派产生的背景。

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在继承和借鉴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优良传统和创作成果的同时,怀着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感,立志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他们提倡采用民族的题材,反映民族的历史或现实生活,描写民族的风土人情,体现民族的愿望、追求、性格和喜好。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他们深入挖掘和钻研民族民间音乐,在实践中探索民族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使自己的创作充满鲜明的民族音调和节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气派。

    但是。

民族乐派并不像早期的曼海姆乐派、威尼斯乐派那样是一个有形的实体,而是在一个特定时期兴起的民族文化运动,以及在这一时期、这一思潮影响下进行创作的作曲家的通称。

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民族色彩和独特个性丰富了世界音乐文化,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交响诗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

它脱胎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

交响诗的名称为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首创。

他把标题交响音乐和诗歌联系起来称交响诗。

李斯特1854年创作《塔索》时首次采用这一名称,以区别于多乐章结构的标题交响曲。

19世纪交响诗成为浪漫乐派、民族乐派主要创作体裁之一。

斯美塔那、柴科夫斯基、西贝柳斯、德彪西、格什温等作曲家均作有著名交响诗作品。

音画、交响音画、交响童画、交响幻想曲等体裁也属于交响诗的范畴。

(3)       了解交响音乐四大基本类型:

1.交响曲2.交响组曲3.交响诗4.    交响协奏曲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1. 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格林卡生平及代表作品。

2. 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五人强力集团”的概况及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品

3. 本课鉴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

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4. 吟唱、熟记《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音乐主题(P141第一题)。

5. 体验《荒山之夜》的音乐意像(P141第2题,故事提纲见P139)。

(五人强力集团拓展知识)

    “强力集团”又称“俄罗斯五人小组”。

是19世纪中期俄罗斯出现的一个作曲家小组。

“强力集团”的成员包括:

巴拉基列夫、鲍罗丁、居伊、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

    “强力集团”和柴科夫斯基还有格林卡等人是俄罗斯民族音乐觉醒运动中的中流砥柱,为了俄罗斯民族文化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也是他们这一代艺术家、思想家唤醒了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人民的反抗意识。

    米里·巴拉基列夫(1837—1910)虽是位专业作曲家,音乐教养仍主要得自自学。

童年时的音乐学习得益于业余音乐爱好者里比谢夫,在其家中接触到西方古典音乐。

大学学了两年数学后,1855年在彼得堡演奏钢琴而著名,并结识了格林卡等。

他对格林卡的音乐非常赞赏,又与居伊、穆索尔斯基交往,后鲍罗丁、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亦加入,抱着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共同目标进行活动。

巴拉基列夫在这个团体中起指导作用。

    巴拉基列夫于1862年建立义务音乐学校,在该校的音乐会上演出“强力集团”成员的音乐作品。

他主张深入学习民歌,1866年到俄罗斯各地收集民歌,并出版民歌集,后又到高加索旅行,对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地的民间音乐亦十分感兴趣。

    巴拉基列夫是第一位在作品中体现强力集团创作倾向与风格的作曲家,主要作品有两部交响曲,具有标题性构思的《以三首俄罗斯民歌为主题的序曲》,交响诗《塔玛拉》,钢琴幻想曲《伊斯拉美》。

    居伊(1835--1918)是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又是军事工程学家,曾任陆军工程兵大将。

作有歌剧《威廉·拉特克夫》(根据海涅同名长诗)、《安哲罗》(取材雨果戏剧)和歌曲、钢琴小品等。

他的作品较少民族风格,在60--70年代撰写的评论文章有很高的文学水平,宣传了强力集团的音乐思想和创作成就。

   亚历山大.鲍罗丁(1833--1887)生于彼得堡,自幼显示出音乐才能,9岁尝试作曲。

1850—1855年就读于外科医学院,毕业后立志化学研究而出国学习。

1862年归国,结识了巴拉基列夫,成为强力集团成员。

一方面在母校教授化学课程,同时抽出时间从事音乐创作。

1872年担任彼得堡女子医学院化学教授,终身担任该教职。

一生为数不多的音乐作品均是作为一位化学家于教学和研究之余写成。

主要作品有:

根据俄罗斯古代文学名著《伊戈尔王远征记》写成的歌剧《伊戈尔王》、两部交响曲、两部弦乐四重奏以及一些室内乐、钢琴曲和歌曲。

    鲍罗丁是俄罗斯民族风格最强的作曲家之一。

他很少直接引用民歌,却使自己的音乐具有俄罗斯史诗般的境界和特有的气质。

这一特征反映在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这种其他民族乐派作曲家很少采用的传统体裁中。

参与强力集团活动的初期,于1862—1869年写成的《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音乐清新动人,生气勃勃,带有鲜明的色彩性和创造力。

它的首演成功给鲍罗丁很大激励。

紧接着开始《第二交响曲》的创作,然而直到8年以后方才脱稿。

乐曲将人带入史诗和传奇的境界。

第一乐章中有俄罗斯王侯集会般的气势,第三乐章复活了斯拉夫游吟诗人的歌曲,终曲表现了骑士们欢乐的宴会。

鲍罗丁在采用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同时,融入了十分独创的手法和语汇。

《第二交响曲》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鲜明的色彩感而跻身于19世纪最优秀的交响曲行列。

歌剧《伊戈尔王》既有浓郁的史诗性和抒情性,又有一系列色彩绚丽的描绘性场面。

著名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亦属管弦乐色彩明亮、旋律优美动听、带东方风味的音乐。

    穆索尔斯基(1839—1881)自幼学习钢琴,并受到民间音乐熏陶。

1849年到彼得堡进中学读书,同时学习钢琴。

1852-一1856年在近卫军士官生学校学习期间,参加该校合唱团,学习宗教音乐,并开始作曲。

毕业后加入御前近卫军。

1857年加入强力集团,1858年辞去军职,专事作曲。

他的家庭在父亲去世后濒于破产,由于物质处境的窘迫,不得不去担任公务员。

1863年开始,先后在交通部技术局和林业部任职,业余创作了数首r分有特点的歌曲。

不久,因母亲去世和内心苦闷而酗酒,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

1869年完成了根据普希金戏剧而作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经修改于1847年上演,博得一致好评。

1873年写成了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

1880年不再担任公职,次年去世。

留下末完成稿和草稿,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及其他后世作曲家曾为之整理、编曲和补作。

    尼科莱-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1844--1908)是“强力集团”中最年轻的成员。

他生于官吏家庭,6岁开始学习钢琴。

1856—1862年在彼得堡海军军官学校读书,同时继续学习音乐。

经钢琴教师介绍结识了“强力集团”的其他成员,开始在巴拉基列夫指导下学习作曲。

   1862---1865年作为预备军官随船作远洋航行至东方。

归航彼得堡后完成的管弦乐曲《萨特阔》和《第二灾晌曲》已显现出他的创作特点;好作幻想性场面的描绘,色彩性管弦乐法及对大海的兴趣,后放弃海军生涯,1871年开始任彼得堡音乐学院作曲教授。

为弥补理论和技术上的不足,埋头  钻研和声、对位及赋格,又从事民歌的搜集研究,并加以整理出版。

1874年参与巴拉基列夫创办的“义务音乐学校’’工作,经常指挥演出,获得了丰富的管弦乐实际知识。

经数年努力,得以从一位业余音乐爱好者逐步成为真正的专业音乐家。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主要从事歌剧创作,完成了《五月之夜》和《雪娘》,然后转向管弦乐领域,基于俄罗斯主题的钢琴协奏曲,具有东方绚丽色彩的《舍赫拉查德》,充分发挥乐器色彩和乐队表现力的《西班牙随想曲》均作于此时。

在强力集团解体后,以他为中心形成了“贝里亚叶夫小组”,参与创立贝里亚叶夫出版社,担任俄罗斯交响音乐演奏会指挥。

到90年代末和20世纪初,俄国革命运动高涨。

他同情革命,所作之歌剧《不死的卡希谢伊》、  《隐城基德希传奇》借俄国古代传说隐射社会动荡不安。

晚年的歌剧《金鸡》因体现对沙皇统治的  批判态度而遭禁演;他还因支持参加1905年革命时政治罢课的学生,一度被音乐学院解职。

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37年的教育生涯培养出作曲家、指挥家、音乐学家200余人;著有《和声学实用教程》和《管弦乐法原理》。

他的音乐特征是:

风格明快,富于色彩性和幻想性,客观描绘多于主观感受。

旋律精致,具有民间特色。

和声是一种强有力的表达感情和描绘景物的手段,广泛运用各种调式。

他是位卓越的管弦乐法大师,不仅斯特拉文斯基等俄国作曲家受益于他,还影响到拉威尔、雷斯庇基等西欧作曲家。

 

第十一单元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第二十一节德彪西

1. 了解德彪西生平及主要作品。

2. 本课鉴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感受,体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征。

3.对比两首风格不同的《月光》(贝、德),加深理解印象派音乐创作的风格。

4.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1)印象主义是十九世纪末在欧洲文化活动中心巴黎萌生的一种艺术风格。

印象派艺术家的活动虽然属于十九世纪的范畴,但是他们所探寻的这种新语言、新风格,却意味着同浪漫主义的一些传统形式与风格的决裂,并为二十世纪以“现代派”面目出现的各种艺术做好了准备,因此,印象派很自然地成为联结两个世纪的纽带。

由于印象主义首先是在绘画中出现的,再加上法国诸姊妹艺术之间的相互联系又特别密切,因此,谈论音乐上的印象主义,首先也得从法国的印象主义绘画谈起。

(2)印象派绘画:

这个名称是由法国画家莫奈的一幅风景画《印象:

日出》得来的。

那是在1874年,巴黎一些反对学院繁琐教学和向传统绘画原则挑战的青年艺术家,第一次独立举办了旨在同官方沙龙相抗衡的画展,展出近三十位画家的作品。

这次画展受到了舆论的奚落,人们无礼地嘲弄这些艺术家,随随便便地以莫奈的这幅画为他们取上“印象主义者”的诨号。

由于这群青年艺术家对待“印象主义”这一贬称并不怎样介意,从此这个含混不清的偶得之词便保留了下来。

(3)印象派音乐:

印象派音乐的主角是音响和音色。

为了让音乐的色彩效果得以在音乐作品中突出起作用,印象派作曲家大胆地对十九世纪后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和形式提出挑战:

为什么一部作品必须受自然音阶所包合的那几个音的约束?

为什么和弦连接必须依据从紧张到松弛、从不协和到解决的模式?

为什么音乐的表达要囿于呈示、对比(或发展)和再现的框框?

对此,他们的回答是:

用织体、色彩和响度以取代发展,他们还认为音乐只能暗示或者提供一种意象或心境,不必要去转述一则故事或者字面的含义。

他们的具体做法,首先是在和声方面利用音的各种新的结合(九和弦、十三和弦、含附加音如添加不解决的二度音的和弦,以及各种增和弦等)和这些非常复杂的和弦的连接(一个个不协相和弦的并列),而创造出不断闪烁的强烈色彩,就像印象派绘画的纯色并列一样。

从这里可以看出,和声的进行完全是服从于音色效果的,配器方面也是这样。

瓦格纳式的庞大乐队编制还是保留着,但用非常雅致的手法加以处理:

铜管乐器常常加用弱音器,木管乐器则多使用其神秘动人的低音区,弦乐器的分奏也相当细密,打击乐器中的钟琴、钢片琴和三角铁,以及竖琴在色彩性处理上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同音色效果密切相关的还有力度方面的因素一一印象派作曲家为了突出音乐的恬淡、纤巧、妩媚、甚至带点伤感等情调,爱用弱奏和极弱奏,乐曲中的力度高潮大多只是短暂的闪现。

至于旋律方面.在器乐作品中往往没有大段的旋律,而是一些互不连贯的短小动机的瞬息自由飘浮,其中变化多于稳定,正如德彪西所说,旋律的连绵进行从不被任何东西打断,而且永远不回复它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