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精品课程申报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0921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精品课程申报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精品课程申报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精品课程申报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精品课程申报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精品课程申报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精品课程申报省.docx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精品课程申报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精品课程申报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精品课程申报省.docx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精品课程申报省

 

2010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

精品课程申报表

(高职高专)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所属专业大类名称公共基础课类

所属专业类名称计算机

所属专业名称(专业课程填写)

课程负责人张居晓

所属学校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申报日期2010-1-5

 

江苏省教育厅制

二○○九年十二月

 

填写要求

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其他说明”栏中注明。

四、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其他说明”栏中注明。

3-2

教学队伍整体

结构

“双师”结构,专兼教师比例,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及职业资格结构

学历结构:

博士1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5人,在读硕士9人。

年龄结构:

35-50岁4人,25-35岁12人。

学缘结构:

16名教师的已经获得硕士学位或者正在攻读学位分布于10所不同大学。

职称结构:

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助教9人,职称结构较合理。

构成完整的教学梯队。

师资配置情况:

在教学任务安排上不划分基础和专业的严格界限。

基础和专业教师可以互相代课。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梯队共有专职教师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助教5人。

计算机实验中心、教务处和康复科学系实验师各1人,外聘企业工程师副教授1人,在读博士1人。

目前有9位教师正在攻读硕士学位,至2010年6月,该课程教学梯队中95%的教师将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硕士学位。

教师总数为:

11(基础理论课程教师)+5(实验教师)。

我校每届招生近1800专科在校生,教师配置比例为:

1:

120。

3-3

教学改革与技

术服务/培训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主持或参与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培训)项目、完成情况及成果、效益

1、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

在完成繁重的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本课题组教师还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有:

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等方面,促进了本省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本课题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加强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训练,要求教师不断自学或进修,学习本课程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先进知识,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另一方面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一步攻读硕士学位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2)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课题组采取集体备课,并集体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形式进行教学。

增加了课时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同时,在课时安排上,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教学上在多媒体教室中采用多媒体辅助课件教学,并辅以演示、实验等方法进行讲授。

把“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广泛开展启发式、参与式、设问式、比喻式等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

随着大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的逐步提高,我们逐步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由计算机基本操作转向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加了网络使用与网页制作等。

理论课与试验课课时比率1:

1,减少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验教学学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更直观地利用实验来掌握和提高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试验课采用小班化教学,使得老师指导充分。

教学上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参与式、设问式、比喻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授课方法为多媒体教学,增加实验老师数量,加强实验指导,规范实验教学,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内容,突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手段等改革研究和探索,并总结经验申报教学成果奖。

充分利用添置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满足学校扩招后实验课程的教学需要;全天候向全系学生提供开放型的实验环境,保证学生的充分练习时间。

不断改进考试评价方法。

从原有单一纸质试卷,到现在的全部上机,自动阅卷,提高学生的训练质量和工作效率。

3、已经解决的问题和教改成果

在教学方法上基本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互动式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历年来,计算机等级水平考试合格率逐年提高,去年通过率进入全省前10名。

1.制定实施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大纲与实验大纲。

2.教参建设。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围绕教学内容编写了与其相应的教参,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并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电子课件。

3.电子课件开发。

计算机基础教研室自2004年至今,组织老师的开发了本门课程的电子课件,目前已经有了完整的电子课件(PPT版)。

4.教学手段改革。

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手段的改革大致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粉笔+黑板;第二阶段:

板书+多媒体教学;第三阶段:

板书+多媒体+网络教学。

以上三个阶段都是针对“授课”环节而言的。

第一阶段是多媒体教室出现之前,主要靠板书传达教学内容,即使是操作性的知识也是这样,教学效果不好。

第二阶段是有了多媒体教室后,大量操作性的内容用计算机演示完成,同学难以理解的理论基础知识还是靠板书完成。

5.上机实践环节教学手段的改革:

第一阶段是校园网建成之前,学生在单机上完成作业,作业的携带和上交采用软盘。

第二阶段是有了校园网之后,由于受当时网络带宽的影响,网络上传的速度较慢,还要结合软盘方式。

第三阶段,随着网络带宽的增加,和各种网络服务软件的出现,我们在校园网内建立了FTP服务器。

完全通过FTP的形式上传和下载电子文件。

6.成绩评价改革:

第一阶段是理论实践一张试卷考;第二阶段,理论卷面考,实验上机考,手工阅卷;第三阶段理论卷面考,实验上机考,自动阅卷;第四阶段理论、实验全部上机考,全部自动阅卷。

7.2003年起参加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实现了全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考分离。

8.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始终紧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保持与省内其他高校教学内容同步,提高等级考试通过率。

主持的项目和成果

1.教改研究:

提高我院《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形成教学规范,提高了我院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

技术研发:

普通计算机中盲文字库设计、移植与输入系统研究与实现:

编制出在普通计算机上输入、打印、复印盲文系统。

在我校盲文教学过程中使用很方便。

3-4

师资

培养

近五年师资培养情况(包括职教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教学能力、职业能力培养等)))

1、培养计划与措施

①制定计划:

青年教师在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前,由系制定培养计划。

②专人指导:

对每位青年教师指定1名资深教师作为教学指导老师,并要求青年教师跟班听课,担任一轮实验指导工作。

③教学培训:

参加学校的各种岗前或在岗培训,或送到外校培训,如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班、多媒体制作培训班、实验技术培训班等。

④试讲听课:

青年教师上新课前必须试讲,合格后方能正式上课,指导教师要随时检查青年教师教案和课堂教学等。

⑤教学研究:

在进行完一轮教学后,鼓励青年教师撰写教学体会和论文。

⑥考研究生:

鼓励青年教师报考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者考博士研究生,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

2、实施情况

对新教师实行随堂听课、先行参加实验课指导及开课试讲等手段,保证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质量。

积极支持新教师参加学科知识的学习进修,鼓励报考硕士研究生,效果显著。

通过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希望尽快形成了一支学历较高、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授课教师队伍。

4.课程设置

4-1课程性质与作用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教学手段的逐渐改善、教学理念的逐步更新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该课程在讲授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更新、调整和改进,从而表现出与其它课程迥然不同的“动态”特征。

为了适应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涌现,如何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有限时间内,掌握“计算机知识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如何高质量的完成这项艰巨任务,是每个从事“计算机知识基础教育”教学的教师正在认真研究的课题。

同时根据国家教委规划,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实行计算机普及教育。

而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不少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重复。

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如何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相衔接,关于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而这场改革的焦点就聚在如何大学信息基础教育的第一门课的开设上。

江苏省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走在前列,2001年开始,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考试中心组织课题组开展研究,提出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方案。

以“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替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现改革。

2003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一书,2003年秋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四所高校试点教学。

同时,江苏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以此书作为指定教材设置了非计算机专业的等级考试设置一级(B)考试科目,并且在2005年春季取消原来一级(A)考试科目。

2004年秋在全省高校铺开,实现我省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基本统一。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全面覆盖了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数据库技术等方面。

在试验课上增加了网页制作和数据库。

我校在2004年秋季也以《大学计算机信息教程》取代《计算机文化基础》。

参照省内其他高校经验和我院的实际情况,将该课程课时定在93学时。

采用精讲多练方式进行教学,理论与实验学时比例改为1:

1,在授课方面,保持基础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该阶段的主要特点将表现为:

新的教学大纲;新颖、全面的课程内容;非零起点等。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

(一)共39学时,着重解决实验操作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

(二)共51学时,总学时90,解决大学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教授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在高等学校必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之一。

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其目的和要求是: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操作技能。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软件和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以及评估和模仿能力。

4、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以后工作中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4-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实验环节是巩固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至关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精讲多练”,加强实践环节的建设。

本门课程课内共开设13个实验项目,实验开出率为100%。

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共2个。

13个实验设计按照任务驱动的理念设计,明确教学目标,布置学习任务,按照知识点设计练习题,要求学生将完成的作品上交,在实验案例和任务的共同驱动下,同学完全可以掌握实验目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我们考虑到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学习有一个入门过程,在具体实践中可能遇到较多的问题,我们强调实验教师应加强辅导,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

其次,除安排必要的每周四学时的实验课时外,还开放公共机房给学生自由上机,并依托团总支、学生会、计算机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与之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

下一步,我们还准备结合计算机技能训练,安排固定时间进机房。

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为配合理论课的学习和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开设了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三种,并按照先按知识点练习,后进行综合练习的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设置了13个实验,这13个试验包含了本课程的全部内容。

每个实验均指明了其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实验作业,同时每个实验配有相应的实验案例,即案例教学。

实验案例充分运用动画技术,模拟实验操作进行形象教学,使学习者能够迅速掌握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

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实践证明,我们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手段是可行和有效的。

我校学生在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B)考试的上机考试部分通过率约100%。

5.教学内容

5-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鉴于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这一现实,本课程在内容设计上根据学生以后从事各种工作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要求和发展需要,通过多样案例化教学和多样化训练方式,帮助学生强化的专业学习能力以及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当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特点,设计贯穿职业精神和工作素养培养的教学环节;针对计算机岗位技能要求多变的特点,注重专业基础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未来的专业技能迁移能力。

教学的理论部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计算机的概念,让学生知道计算机是什么,有哪些部分组成,能干什么等;计算机基础的实训部分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最基本操作。

2、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本课程确立对应于真实工作内容的课程内容,引入工作中的一些实际例子,将其根据教学和训练的需要分解为学生容易接受的课程任务,归纳出学习和训练的目标、阶段和步骤。

以完成这些课程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的专业技能标准作为教学和训练标准,能够对应于计算机技能的需要,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企业适用的专业技能。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训练为主,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形式,适用于当前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

可以帮助学生最负效率的自我专业岗位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融会整合使用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多方教学资源,能够充分适用于当前的教学环境。

5-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9学时

第二章计算机组成原理12学时

第三章计算机软件6学时

第四章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9学时

第五章数字媒体及应用9学时

第六章信息系统与数据库6学时

序号

项目名称

内容和要求

课时

实验一

电子邮件收发

掌握电子邮件收发,了解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与水平

3学时

实验二

Word基本操作

熟练指法和交作业的过程,掌握word基本操作

3学时

实验三

Word格式化

掌握word的字体、段落等格式化

3学时

实验四

Word版式设计

编排论文、板报掌握word版面设计及综合使用

3学时

实验五

EXCEL基本操作

EXCEL的基本操作

3学时

实验六

EXCEL图表、公式和函数

公式与函数创建使用,max、min、average、sum、IF的使用

3学时

实验七

EXCEL筛选、分类汇总、数据清单

掌握excel的综合操作

3学时

实验八

PPT建立与编辑对象插入与格式化

制作自我介绍

3学时

实验九

PPT的综合练习

课件(不少于10张幻灯片)

3学时

实验十

FrontPage网页

掌握基本操作、表格处理与框架网页使用

3学时

实验十一

ACCESS

掌握建表与查询

3学时

实验十二

考试综合一

综合操作的试题2套

3学时

实验十三

考试综合二

综合操作试题2套

3学时

5-3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一章

重点:

信息,基本概念是重点;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二进制数的表示与运算

难点:

通信原理(适当的补充基本概念);二进制数的表示与运算,计算机中的数值的表示。

解决办法:

找出生活中的实例,重点理解。

第二章

重点与难点:

计算机硬件,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组成结构;总线、系统总线与I/O总线;CPU的原理、结构与性能参数;I/O操作、I/O控制与I/O接口;I/O设备的功能、结构与工作原理;外存储器

解决方法:

1、从宏观到微观(从全局到局部)2、将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进行对照和比较

3、CPU原理与I/O操作要并重4、既要了解基本原理,又要落实到最新的产品

第三章

重点与难点:

操作系统的功能的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三种基本的控制结构(顺序、选择、重复);语言处理系统(解释程序、编译程序的执行过程)

解决办法:

直接使用XP的功能来加强理解。

第四章

重点与难点

1.了解构成广域网的远程数字通信线路的性能及几种常用的接入技术,懂得广域网的构成和分组交换机的功能,理解广域网的通信过程与路由表的作用

2.初步了解TCP/IP协议的作用,熟悉IP地址的格式与分类,初步懂得路由器的功能与通信过程

3.熟悉域名与IP地址的关系,理解域名系统的作用和工作过程

解决方法:

1.先局域网,再广域网,后因特网;把局域网讲清楚,对比着介绍广域网和因特网

2.局域网中:

先以太网,然后其它局域网,对比着讲它们的差异(异构性)

3.广域网及因特网中,讲清楚路由和路由器的功能与原理

4.网络功能(服务)与网络软件相互联系,网络软件与有关协议相联系

第三章

重点与难点

1.理解GB2312,GBK和GB18030三种汉字编码标准的内容、关系与应用,熟悉中文文本准备的方法,掌握常用文本编辑与处理软件的功能与应用,理解文本的制作方法于途径。

(重点,)

2.懂得数字图像获取的原理与方法,熟悉图像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初步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与应用,大体明白计算机图形的生成过程及应用(主,多讲一点)

3.掌握声音获取的方法与设备,熟悉波形声音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标准与应用,初步了解语音合成和音乐合成的过程与应用(辅助)

第六章

难点: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是第二节,包括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从文件系统到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的特点,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关系代数操作、SQLQ语言是本章的重中之重,内容有:

概念模型和E-R图;数据库的数据模型;数据结构及其形式化表示;关系代数操作;SQL语言。

数据的控制了解一般的概念和措施。

6.教学方法与手段

6-1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课程内容上创新:

本课程的实践部分是常用办公软件使用的基础使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软件开发的常识,能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提出恰当的软件需求。

本课程采用案例化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个小案例,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和设计制作过程辅导,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这一形式便于组织教学实训的安排,更适合于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2.教学模式上的创新:

本课程注重教授软件的使用方法,而不是软件的操作使用细节。

这样可以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3.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本课程采用立体化教学手段来教授知识。

包括,多媒体电子课件授课、网络课堂的使用、FTP(文件传输协议)服务器的使用、专门的考试网站。

6-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主要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媒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的理论核心,强调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在教学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实验方式、教学辅导方式,实现了课程教学多媒体化(多媒体课堂)、课程辅导网络化(校园教学网)的教学方式,保障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需求,提高了教学质量。

同样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取得不同的效果。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取得了优良的效果。

(1)预习教学法

在教师尚未系统讲解的前提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新知识,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带着问题听讲。

通过这种预习法,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及时改进和完善自身的学习方法。

预习教堂法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如在每次课结束前宣布下次要教授的内容或提出一些有意义的总量和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多看多记多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加以标注,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到下次上课时,教师可具体讲解之前提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对本次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2)启发教学法

运用本教学方法,应着眼于两个方面,即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启发学生主动的思维。

启发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将课程内容前后、上下纵横加以有机联系和比较,以达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触类旁通。

并及时向学生告知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前沿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主动探索未知领域。

同时教师应注意语言的组织表达,因为教学语言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生动有趣、寓理于情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活动。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记忆和理解。

(3)多媒体教学法

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室授课,用多媒体中的视觉刺激及听觉刺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特别是实验室加移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师生间的双向讨论交流非常方便,做到了课堂教学效果即时反馈,也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互动效果好,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了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手段,给学生以全新的课堂氛围及听课感受,提供了全方位的教学新形式,不仅能按预定的方案教学,而且师生的主动性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教师在上课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愉快地环境中学习。

根据师范类教育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和该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不用死记硬背一些命令和操作方法,懂理论,会熟练操作即可。

2、教学手段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制作电子教案,使教学生动形象;使用多媒体教室,使教学直观,易于表达;使用实验室加移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师生间的双向讨论交流非常方便,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互动效果好,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了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手段使教学仿真,缩小了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差距;使用网络提供教学支持与服务:

教学资源上网,《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上网,《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教案全部上网,以便学生查阅。

6-3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1、用特色教材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根据教学和训练的要求,引进南京大学的《大学信息技术教程》,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所学习的知识,巩固专业所学习的技能,并保证教学的质量。

2、运用同企业完全对称的软硬件设施进行训练

除了基本的计算机等主体设备和软件保持同企业一致之外,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同社会同步的真实学习环境。

3、应用网络平台扩展专业知识

学生可以利用随时通过网络查询学习本课程的内容,以及本课程的扩张内容。

4、多媒体平台使用

所有理论课程全部在多媒体教室,实训在机房,保证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与时间。

6-4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网络教学是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产物,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手段的彻底实施,是传统教学的升华。

我系积极通过校园网将授课内容及测试系统与校园其他计算机共享,方便了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

通过网络辅助教学,学生可以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有选择性的自主学习,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还搭建局域网内的FTP服务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