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0872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docx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docx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

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

20世纪20年代后期是繁荣,稳定,与和解的几年,20世纪30年代则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十年,30年代上台的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议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合约,并且有办法也有决心这样做,他们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的改变了世界的均衡,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的企图向现实挑战的唯一的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加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势力均衡。

由于英法及其他大陆欧洲盟国坚持维护现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变现状!

因五年计划而强大的苏联也在国际关系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美国受传统政策思想的影响,积极经营美洲,很少涉足美洲之外的国际事务,因而对欧亚的一系列变化并不是表现得很积极。

因而出现了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方面力量的相互影响,解释了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股票价格雪崩似地跌落,人们歇斯底里地甩卖股票,整个交易所大厅里回荡着绝望的叫喊声,经济危机爆发!

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到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各国工业产量倒退到19世纪末的水平,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减少2\3, 美、德、法、英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

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达到3000多万,美国失业人口17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

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

经济危机也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引出一连串的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

各国矛盾日益尖锐,这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诱因!

战争还是由好战的的意志日耳曼人挑起,1939年9月31日德国闪击波兰,9月3日英法对的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而美国国会则在9月5日通过了《中立宣言》宣布对战争双方采取中立态度!

还是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一样,美国在战争初期并不想介入!

一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偷袭了珍珠港,美国才对德日宣战,正式参加战争!

战争一直到1945年4月16日,苏联人在他们伟大的元帅朱可夫的指挥下从遥远的东欧平原的斯大林格勒城下打到了第三帝国首都,并且攻破的这座欧洲名称~~~~柏林!

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自杀身亡!

第三帝国灭亡!

5月2日,德国人向苏联人投降!

1945年8月6日,美国人对负隅顽抗的日本人使用了自己的新式武器~~~~原子弹,3/5的广岛被毁,14万平民丧生,两天后,苏联人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率领下越过中苏边境如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8月9日,美国人又对长崎放下了一颗原子弹,7万多平民丧生,至此,日本迫于各国的压力,已无力继续战争与8月中旬宣布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结束!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二战后,西欧国家百废待兴。

法西斯德国、日本成为战败国,法国和英国受到严重削弱,欧洲的政治中心地位基本丧失。

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苏联的政治、军事实力因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逐渐增长,成为世界上唯一可以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法西斯被消灭,美国和苏联两国失去了合作的基础。

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和对立加剧。

两国由战时同盟关系演变为对抗关系,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与此同时,苏联力量也逐渐强大,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东欧一些国家在苏联的影响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随著社会主义力量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西方国家提出了用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行动来遏制共产主义,一场没有硝烟的"冷战"(ColdWar)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展开。

 

1946年1月,丘吉尔应邀访美。

3月5日,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

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

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象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随着1949年“北约”组织和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双方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争霸斗争。

在两极格局下,世界局势总体来说处于一种制衡下的稳定!

在欧洲,美苏两级处于冷战,而在遥远的亚洲则是热战!

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是一场朝鲜与韩国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美国、中国、苏联等18个国家也以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

是在冷战背景下的一场实际战争。

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朝鲜的第七警备旅向韩国的陆军第十七团发动进攻开始(也有一说为韩国率先向朝鲜发动进攻),至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半岛军事停战协定》停止。

但由于参战双方签署的是停战协议而非和平协议,因此从理论上来讲,这场战争尚未结束。

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战败投降的前夕,美国提出以北纬38度线为界,即三八线,美国和苏联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的提议,并得到了苏联的认可。

1945年8月下旬,因苏联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后前锋迅速抵达朝鲜半岛中部的开城附近,美国的海军和陆战队仍然在数千公里以外的冲绳,遂提出以北纬38°纬线为界划分受降范围(这就是“三八线”的来源)。

斯大林由于既得利益(雅尔塔协议保证东北的利益和大连-旅顺军港)并未受损,故答应了美国的要求。

1945年9月美军得以顺利登上朝鲜半岛。

1948年5月10日,在军警的严密戒备和监督下,南朝鲜举行了单独选举。

据10日夜各投票点关闭后的统计,南朝鲜800万选民中,大约85%以上的人参加了选举。

选举的结果是李承晚,以略优的优势当上南朝鲜总统。

8月15日,‘大韩民国政府’宣告成立。

  而北方在没有中立国的监督下,则采取了自己单独选举的措施,据苏联称在北朝鲜,参加这次选举的选民占99.98%,金日成当选北朝鲜的最高领导人。

1948年9月9日成立了最高人民会议,它宣布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苏联及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立即予以承认。

从1946年起苏联就培训了几千名朝鲜军官,每个师还配备了约15名苏军顾问。

值得提出的是1949年2月金日成命朴一禹(长期参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赴刚刚和平解放的北京找毛泽东“借”原被称为“朝鲜义勇军”的两个解放军朝鲜族师(164、166师),获得毛泽东首肯后。

大批曾在中国东北与关内参加过中国抗日战争与内战、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官兵被充实到朝鲜军队中,这其中就包括令美军闻风丧胆的方虎山将军。

故至1949年朝鲜人民军的实力确实是韩国军队所无法匹敌的。

同时,为保证军队的政治向心力,朝鲜人民军军官均由抗日老兵或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未与日本合作的人担任。

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46师”改称“朝鲜人民军第5师”。

“166师”改称为“第6师”,“156师”改称为“第7师”。

朝鲜人民军的第2师师长崔贤,参谋长许波,第4师师长李权武,第6师师长方虎山,第7师师长崔仁,第3师参谋长张平山,第3师16团团长崔仁德等人。

多是在华担任解放军干部的朝鲜人。

就这样,在得到中国和苏联的支持下,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向南推进!

朝鲜战争爆发!

 

1947年3月24日,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抵达印度,接替已被宗教仇杀搅得焦头烂额的韦维尔。

路易斯·蒙巴顿是维多利亚女王的曾孙、当时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堂兄弟,此前曾任东南亚盟军总司令。

蒙巴顿到达印度后,发现情况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蒙巴顿形容自己“犹如坐在了一艘着了大火,且装满火药的轮船中”,如不迅速采取措施,一旦火药爆炸,就有“船毁人亡”的危险。

1942年3月,英国政府曾派掌玺大臣、下院领袖克里普斯前往印度,许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领的地位。

克里普斯到达印度后,提出了英国对印提案,也就是“克里普斯提案”。

其内容是:

英国与印度磋商后,决定发表使印度在最短时期内成立自治政府的提案,提案的内容是建立新印度联邦,使之成为自治领,其地位与英国本国及其他自治领各国相等,不论在内政和外交上,均不隶属他国。

但方案中又提出,英属印度的土邦有权不加入新建立的印度联邦,这就使得有可能在印度原有土地上建立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从而为印度的分裂打开方便之门。

同时也意味着,拟议中的东巴基斯坦——孟加拉有可能单独立国。

“克里普斯提案”成为后来“蒙巴顿方案”的雏形。

当蒙巴顿将有可能使印度分为几个独立国家的方案交给国大党主席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时,遭到了他们的一致反对。

愤怒的尼赫鲁甚至不顾礼节,把方案副本使劲地扔在地上,忿忿地说道:

“不行!

”真纳则坚持要将东西两个穆斯林聚居区置于一个统一国家的领导之下。

蒙巴顿按照他们的意愿修改了方案,但是,蒙巴顿预言:

不出25年,东孟加拉一定会脱离巴基斯坦,真纳的双头巴基斯坦注定要消失。

1971年,孟加拉国脱离巴基斯坦独立,蒙巴顿的预言果然应验1947年6月3日,蒙巴顿向外界正式公布了印巴分治方案,即后来人们所说的“蒙巴顿方案”。

随即,一位对印度一无所知的英国勋爵西里尔·拉德克里夫被蒙巴顿连蒙带骗地请到印度。

他被要求在36天之内为印巴两国划定边界。

在新德里44摄氏度的高温下,能提供给他的全部资料就是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文件和一份早已过时的1943年的人口统计表。

8月15日。

正是这一天,他在缅甸丛林中进行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以日本的无条件投降宣告结束。

蒙巴顿高声宣布:

  “1947年8月15日,印度将正式获得独立!

  这一消息犹如一枚引爆的炸弹,顿时使全世界为之哗然。

在英国议会,在首相官邸,在白金汉宫,到处笼罩着一片震惊的气氛。

没有人,甚至连首相艾德礼也未曾想到,蒙巴顿竟然如此急不可耐地降下大英帝国在印度的帷幕。

而当虔诚的印度教徒纷纷打开日历时,不禁大吃一惊:

1947年8月15日——这一天恰是印度教的黑道凶日。

巴基斯坦则在前一天——8月14日宣告独立。

克什米尔情况很特殊,它处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地理因素”的考虑在这里不起作用。

而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

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显然印度会被优先考虑。

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之后,印巴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

1948年到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战争的结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大约2/3的土地与3/4的人口。

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1/3的土地与1/4人口。

这次停火奠定了后来双方对克什米尔控制的范围。

另外,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最终必须由公民投票来决定。

但是,双方后来在是否举行、如何举行公民投票的问题上始终无法取得统一意见。

通过一步步的行动,印度到六十年代初期已经完全接管了克什米尔。

  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战争之后,双方签署了《塔什干宣言》。

宣言声称双方将恢复两国间的正常关系,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但是在关键的克什米尔问题上,《宣言》仅仅表明双方都陈述了各自的立场。

至于公民投票、军事人员的活动范围等关键问题均未提及。

  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冲突后签署了《西姆拉协议》,要求双方举行双边会晤最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为了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领导人和部长级官员数次举行会谈,但一直没能达成协议。

1989年后,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不断发生交火,两国均蒙受巨大损失。

  此后,印巴双方爆发了多次战争

 

越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是法国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中则被日本占领。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联盟(越南共产党)在越南北方城市河内市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

法国则支持越南末代皇帝保大皇帝在越南南方城市西贡市建国。

为争夺对越南全国的主权,越南民主共和国和法国进行了长达10年的战争(1945年~1955年国际社会称为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越南称为抗法救国战争、中国称为援越抗法战争)。

1954年在中国的军事援助下,越南民主共和国在奠边府战役中赢得对法国国防军的决定性胜利,法国撤出越南民主共和国。

根据瑞士日内瓦会议(1954年)的决议,越南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裂,越南民主共和国由越南共产党执政,越南南方在越南末代皇帝保大皇帝的统治之下。

1955年吴庭艳在西贡市发动政变,建立越南共和国(南越)。

瑞士日内瓦会议(1954年)规定,统一国家的选举定于1956年7月举行,但是这场选举从来没有举行。

在冷战的环境中,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开始将东南亚国际联盟看成冷战中潜在的关键战场,美国政府害怕资本主义民主选举将使社会主义的影响进入越南共和国政府,因此越南共和国得到美国的支持,吴庭艳在越南共和国实行美式民主、法治的资产阶级执政,这也使越南民主共和国走上推翻越南共和国之路。

越南民主共和国实现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将土地分发给农民,引起了越南共和国人民的恐慌。

有人认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才在其备忘录中写道,如果越南全国举行选举,社会主义将会获胜。

(不过另外一个解释是,越南民主共和国不可能允许美式民主选举在越南民主共和国举行。

)最后,美国和两个越南都没有签署协定中的选举条款。

这样看来,分裂的越南似乎将成为常态,就像分裂的朝鲜半岛一样

越南战争从1955年起到1975年,前后历时20年,分为五个阶段。

其中,第二、三、四阶段(1961~1973年)为美国侵越战争时期。

  第一阶段,1955~1960年。

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南越扶植吴庭艳担任总理,建立亲美独裁政权。

在美国的支持下,吴庭艳集团发动“控共”、“灭共”战役,屠杀南越爱国者。

  第二阶段,1961~1964年。

肯尼迪政府发动“特种战争”,由美国出钱出枪派顾问,训练当地的反动军队,以反革命的“游击战”对付人民的游击战,把农村居民赶进四面围着铁丝网、壕沟和碉堡的“战略村”,妄图割断游击队与人民之间的联系。

越南南方军民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击敌人,许多“战略村”被捣毁,一些“战略村”还变成了人民的战斗村。

1963年南越政权内讧加深,美国策划军事政变推翻吴庭艳,随后杨文明、阮庆等军人相继上台执政。

  第三阶段,1965~1968年。

约翰逊政府把“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扩大战争规模,开始对越南北方的轰炸袭击。

1965年,约翰逊下令采取“雷声隆隆”行动,在南越不再局限于使用傀儡军,美国直接派军队参战。

侵越美军迅速增加,达到50万人。

1968年初,越南南方军民发动“春季攻势”,向西贡、顺化、舰港等64个大中城市、省会及军事基地展开猛烈进攻。

同年3月,约翰逊政府被迫宣布部分停止对北越的轰炸。

5月越美巴黎谈判开始。

11月美国宣布完全停止对越南北方的轰炸。

至此,“局部战争”失败。

  第四阶段,1969~1973年。

尼克松政府提出“越南化”政策,重新采用“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手段,同时宣布从南越逐步撤出美国部队。

美越继续会谈,并将双方会谈扩大为包括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及西贡阮文绍政权在内的四方会谈。

1973年1月27日,美国被迫在结束越南战争的协定上签字。

为时12年的侵越战争到此结束。

第五阶段:

1973~1975年。

美国军事力量从南越撤出后,南越阮文绍政权十分孤立。

1975年越南人民发动总进攻,打垮南越傀儡政权,解放了西贡,完成了南北统一。

越南战争结束。

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共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弹,远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个战场投弹量的总和,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

美国自己的损失也非常惨重,5.6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

[1]

1959年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武装推翻越南共和国,并派遣大量军事人员前往越南共和国,组织武装颠覆。

1960年南越反政府武装(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成立,它由支持推翻越南共和国政府的各组织组成,实际上由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控制。

同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和苏联都需要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积极支持越南民主共和国对越南共和国进攻。

  1961年6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和苏联国家主席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会面。

苏联国家主席赫鲁晓夫肆意欺凌这位年轻的美国总统,试图通过恫吓的方式使他在某些关键争端上向苏联让步。

特别是德国首都柏林,那里大量的技术工人都已逃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国家主席赫鲁晓夫的恫吓行动步步升级,8月德国柏林墙在一夜间修成,西柏林被东德封锁,9月苏联恢复核试验。

严峻的形势使美国总统肯尼迪认为:

“如果美国从亚洲撤退,就可能打乱全世界的局势(施莱辛格语)。

”这时候中南半岛的战争是当时冷战中唯一的实战。

美国总统肯尼迪和他的顾问很快决定,要在越南问题上显示出美国的力量和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决心。

同时认为,战争最好遵循朝鲜半岛模式,只局限在通过代理国使用常规武器,作为减轻美国和苏联直接核战争威胁的一种方式。

  

此时,南越反政府武装(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已经控制了越南共和国的大部分农村,虽然有美国的军事援助,但政治上的腐败导致越南共和国总统吴庭艳的政府民心丧尽,无力阻止南越反政府武装(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扩大势力。

1961年5月为了进一步帮助越南共和国总统吴庭艳的政府,美国总统肯尼迪派遣一支美国国防军特种部队进驻越南共和国,开启了美国国防军战斗部队进入越南的先河。

这一事件也常被认为是越南战争开始的标志。

70年代,苏联推行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战略,加紧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为实现其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亚枢纽地区的战略企图,从1973年起对阿富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渗透。

1978年4月,苏支持阿人民民主党军官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1979年9月,阿人民民主党内部发生火拼,政府总理H.阿明杀死党的总书记N.M.塔拉基,自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

阿明上台后试图摆脱苏联控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苏担心失去对阿富汗的控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并进行战争准备。

1979年8~10月,苏联派遣陆军总司令I.G.帕夫洛夫斯基等人赴阿进行实地勘察,并以援助为名向阿富汗派兵,控制马扎里沙里夫、巴格兰、赫拉特等战略要地;同时以检查武器为名封存阿政府军的轻武器,拆除重装备,使其失去应付突变的能力。

随后,苏军在苏阿边境的铁尔梅兹建立前方指挥部。

1979年12月中旬,苏军进入集结地域;27日入侵阿富汗,占领阿北部地区。

阿富汗人民在国际社会支持和援助下,与侵阿苏军和苏联扶植的政府军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

 

在两极格局的对峙下,英法等欧洲国家借助于暂时的稳定,逐渐恢复并发展,为了对抗美苏两级和自身的安危,欧洲逐渐走向联合。

1946年9月,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提议建立“欧洲合众国”。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欧洲煤钢共同体计划(即舒曼计划),旨在约束德国。

1951年4月18日,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六国签订了为期50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又称《巴黎条约》)。

1955年6月1日,参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六国外长在意大利墨西拿举行会议,建议将煤钢共同体的原则推广到其他经济领域,并建立共同市场。

1957年3月25日,6国外长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即《罗马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

1965年4月8日,6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

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2年2月1日,各国外长正式签署马约。

经欧共体各成员国批准,马约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渡。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使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

欧盟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速达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9万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

欧盟的经济总量从1993年的约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近10万亿美元。

2002年11月18日,欧盟15国外长会议决定邀请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

2003年4月16日,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上述10国正式签署入盟协议。

2004年5月1日,这10个国家正式成为欧盟的成员国。

这是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

2007年1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加入欧盟,欧盟经历了6次扩大,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8亿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2003年7月,欧盟制宪筹备委员会全体会议就欧盟的盟旗、盟歌、铭言与庆典日等问题达成了一致。

根据宪法草案:

欧盟的盟旗仍为现行的蓝底和12颗黄星图案(这12颗星不代表12国,而是代表圣母玛利亚的守护),盟歌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铭言为“多元一体”,5月9日为“欧洲日”。

  欧元1999年1月1日起在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芬兰、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11个国家开始正式使用,并于2002年1月1日取代上述11国的货币。

 

日本利用战后美国的援助而迅速发展

美国接连在东亚发动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美国大力扶持日本原来发达的军事工业,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通过法律使大批农民涌入城市,以补充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得日本经济实现了长期持续高速增长。

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虽然2009年中国GDP已然超过日本,但是中国的人均GDP仅是日本的1/10不到,社会福利远不如日本。

在很多其他经济领域,比如对外投资还落后于日本。

因此不能说“日本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被中国取代。

”现在,日本仍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发达国家。

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发展,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世界局势逐步

形成了一个行的格局~~~~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

 

80年代由于苏联长期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政策上的失误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西方长期对苏联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在长达69年中,未能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从而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导致了两极力量对比失调,1991年年底,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通过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