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高二语文寒假作业反馈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0443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语文寒假作业反馈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语文寒假作业反馈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语文寒假作业反馈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语文寒假作业反馈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语文寒假作业反馈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语文寒假作业反馈练习.docx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语文寒假作业反馈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盐城市高二语文寒假作业反馈练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语文寒假作业反馈练习.docx

江苏省盐城市高二语文寒假作业反馈练习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教师版(2013.1)

试卷说明:

本场考试150分钟,总分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芳菲/菲薄狙击/拮据金瓯无缺/呕心沥血

B.背篓/背阴乘机/惩罚毁家纾难/自出机杼

C.薄饼/薄面央浼/分娩笑语朗朗/书声琅琅

D.坊间/牌坊远岫/柚子不卑不亢/引吭高歌

答案:

C(C.báo/bóměi/miǎnlǎng/lángA.fēi/fěijū/jūōu/ǒuB.bēi/bèichéng/chéngshū/zhùD.fāng/fāngxiù/yòukàng/há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铁道部自2012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火车票实名制”明确规定,旅客须持车票与票面所载身份信息相符的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进站上车。

B.在两会的遏制态度、刚性需求几乎消耗殆尽以及投资需求的观望气氛等因素的影响下,高房价如何调整备受关注,楼市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拐点。

C.当前,有的党员干部追求“显绩”,不重视“潜绩”,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所留下的“政绩”经不起人民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因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D.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的立法,是进一步划定网络“合法边界”之举,对于保障公民和有关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都有积极意义。

答案:

D(A.成分残缺,连词缺漏。

在“车票”后加“和”。

B.成分赘余,“几乎”与“殆”重复。

C.语序不当,应为“实践的检验、人民的检验、历史的检验”。

3.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文字的含意。

(4分)

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处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

参考答案:

阅读一首好诗,一定会让人在眼前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或场景(1分),使人沉醉其中(1分),独自感受其中的妙处(1分),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1分)。

4.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语句。

(5分)

这幅漫画形象地提醒人们:

参考答案:

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下棋不能悔棋,人生也不能重来;下棋需要深思(多思),人生也需深谋远虑(人生要有自己的通盘规划);下棋要遵守规则,做人也要遵守规则。

(1点2分,2点4分,3点5分)

图中文字:

请问,我还能悔棋重走一次吗?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唐子畏墓志并铭

[明]祝允明

子畏死,余为歌诗,往哭之恸。

将葬,其弟子重请为铭。

子畏,余肺腑友,微子重且铭之。

子畏性绝颖利,度越千士。

世所谓颖者,数岁能为科举文字,童髫中科第,一日四海惊称之。

子畏不然,幼读书,不识门外街陌,其中屹屹,有一日千里气。

不或友一人,余访之再,亦不答。

一旦,以诗二章投余,杰特之志铮然。

余亦报以诗,劝其少加弘舒,言万物转高转细,未闻华峰可建都聚。

惟天极峻且无外,故为万物宗。

子畏始肯可,久乃大契,然一意望古豪杰,殊不屑事场屋。

其父德广,贾业而士行,将用子畏起家,致举业,归教子畏,子畏不得违父旨。

德广常语人,此儿必成名,殆难成家乎?

父没,子畏犹落落。

一日,余谓之曰:

“子欲成先志,当且事时业;若必从己愿,便可褫襕幞,烧科策。

今徒籍名泮庐,目不接其册子,则取舍奈何?

”子畏曰:

“诺。

明年当大比,吾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勿售,一掷之耳。

”即墐户绝交往,亦不觅时辈讲习,取前所治毛氏诗,与所谓四书者,繙讨拟议,祗求合时义。

戊午,试应天府,录为第一人。

己未,往会试。

时傍郡有富子,亦已举于乡,师慕子畏,载与俱北。

既入试,二场后,有仇富子者,抨于朝,言与主司有私,并连子畏。

诏驰敕礼闱,令此主司不得阅卷,亟捕富子及子畏付诏狱,逮主司出,同讯于廷,富子既承,子畏不复辩,与同罚,黜掾于浙藩,归而不往。

或劝少贬,异时亦不失一命。

子畏大笑,竟不行。

放浪形迹,翩翩远游。

扁舟独迈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

蹔归,将复踏四方,得疾,久少愈,稍治旧绪。

其奇趣时发,或寄于画,下笔辄追唐宋名匠。

既复为人请乞,烦杂不休,遂亦不及精谛。

且已四方慕之,无贵贱富贫,日诣门征索文词、诗画,子畏随应之,而不必尽所至,大率兴寄遐邈,不以一时毁誉重轻为取舍。

(节选自《明代散文选》)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没,子畏犹落落落落:

大方的样子

B.若勿售,一掷之耳售:

考中

C.取前所治毛氏诗治:

研究

D.逮主司出,同讯于廷逮:

等到

答案:

A(落落:

不在意的样子)

6.下列语句中,全都表明唐子畏“个性卓异”的一项是(3分)(▲)

①殊不屑事场屋②褫襕幞,烧科策

③若勿售,一掷之耳④抨于朝,言与主司有私

⑤不复辩,与同罚⑥放浪形迹,翩翩远游

A.②③⑤B.①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答案:

C(②是作者的假设;④是仇富家子者所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子畏起初不喜结交任何人,但在听了作者劝言后,开始认可作者的观点,后来两人在情感上非常投合,但他仍然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

B.唐子畏的父亲非常看好唐子畏的未来,认为他可以成就美名;同时也心存忧虑,即唐子畏可能难以成就家业,最终,这位父亲的话竟基本应验了。

C.唐子畏虽然不很热衷科举,但也一度闭门苦读,在乡试乃至会试中都考出了第一的成绩,但因其卓尔不群的个性,使他没能在仕途上春风得意。

D.唐子畏作画总是追求唐宋名匠的风韵,四方之士都仰慕他,无论贵贱贫富,每天到他家索要文词诗画,而他总是随意应允他们。

答案:

C(“在乡试乃至会试中都考出了优异的成绩”,概括失当,与原文不符)

8.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子畏,余肺腑友,微子重且铭之。

(4分)

唐子畏,是我的知心朋友,没有他的弟弟子重请我,我也将会给他写墓志铭。

(得分点:

“余肺腑友”“微”“铭”及语意通顺各1分)

⑵子欲成先志,当且事时业(3分)

你如果要成就父亲的遗愿,应当姑且从事当前的事业(指科举)。

(得分点:

“先志”“事”及语意通顺各1分)

⑶无贵贱贫富,日诣门征索文词、诗画,子畏随应之(3分)

无论贵贱贫富,每天到他家索要文词诗画,唐子畏总是随意应允他们。

(得分点:

“无”“诣”及语意通顺各1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

地远身孤。

拟将憔悴吊三闾。

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

不醉何如。

又看暝色满平芜。

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词的前三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5分)

远谪异地,失意孤独,悲愤苦闷。

 【评分建议】一点1分,答二点3分,三点5分。

(2)“又看暝色满平芜”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作用?

(5分)

诗人遥看夜色笼罩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

用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诗人内心的凄怆。

【评分建议】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3)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屈原《离骚》)

(4)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白居易《琵琶行》)

(5)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庄子《逍遥游》)

⑹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7)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文心雕龙》)

(8)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

(《孟子·尽心上》)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1~14题。

故乡草

刘翠婵

这个时节,草是村庄最新鲜的主人,它惬意地盛开,有点乍乍乎乎。

各种各样的草竞相开放,比花儿还要热烈。

有的草小得只有米粒大,挤挤挨挨偎在一起,一个春天长下来,还是那么小,看着人心生疼。

有的草大大咧咧地长,一个晚上不见,就会蹿出老高。

后院一堵不大的矮墙上,就有十几种草在这里聚会。

村子是离不开草的,人和牲畜都离不开。

如果没有稻草,就长不出稻谷,没有稻谷,一年的希望又在哪里?

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草,牛吃什么羊吃什么猪又吃什么?

鸡鸭鹅不怎么吃草,但有草的地方,就有它们肥沃的粮食,各色虫子、蚯蚓随时恭候着它们的到来。

稻草香甜。

稻谷在草叶上扬花、抽穗,凝结一年的希望,从嫩绿到金黄,村人忧心忡忡地牵挂着。

当金黄来临,村庄就丰硕,香喷喷的气息萦绕在村头村尾,像村口溪流哗哗的碎语,止也止不住。

稻草在我心里是一种有温度的草,它恰到好处地温暖了我童年的许多个冬天。

那时夏天收割完,每家每户都会在稻草堆里挑出一些长得好的草杆,晒干后扎成草垫,待到冬天铺在席子下,就是暖了。

盛开的草,漫山遍野站着,站成村庄一季一季的依靠。

很多不知名的草,长在村庄之上,墙头、瓦顶、乱石堆,无处不在且长势良好。

长在屋顶上的草带着一身的侠气,春归时醉享天涯春风,夏日里骄阳烈焰缠身,挺到秋来又要饱尝风霜雨雪,冬临就化作檐角的一撮泥土。

这样的草,孤独地长在高处的瓦上,是藏在村庄深处的魂魄。

死了一拨,瓦就黑上一层,村庄就在它们一次次死去活来中渐渐老去。

一些废弃的墙头上,每年都有不同的草在长。

生在废墟上,便是野草了。

伫立风中,它们的命运并不会随村庄的命运起伏。

除了神,只有野草可以在废墟上歌唱。

有了盛开的草,村子就像有了一件压箱子的衣料,大太阳底下一抖,就会抖出许多难言的气息。

草的一生是一个四季轮回,村人的一生是六七十年或七八十年。

村庄的一生又是多长?

我以为,所有的村庄都应该是长生不老的。

可是我看着它渐渐不在了,最初是人声在这里低落下去,接着是牲畜开始稀疏,最后是草爬满了老屋的许多角落。

在屋里盛开的草,丧失了平原上的芬芳,因为此时的它已是荒草。

村子里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沉睡中死去,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得体最幸福的死法,不用劳烦子女们奔波,不用拖着疲弱之躯苦等油尽灯枯。

村庄又少了一个人,村上的草又多了一棵或一丛。

老人们总说自己的命和草一样贱,到头来只有草可以做最后的陪伴,在灵魂没入土地的时候,一生的凄苦都化作了来年坟上青葱的草叶。

草是有来生的,无论死得多么难看,春风一点染,它就又是芳草了。

村庄和村庄上的人们没有来生,一旦离去,永不回头。

(选自《福建文学》2011年第1期,有删节)

11.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4分)

运用了比喻(1分)、比拟

(1)等修辞,运用了对比(1分)的手法,描绘了春天村庄里小草竞相生长的情景(1分)。

12.在作者笔下,稻草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概括说明。

(4分)

稻草香甜(1分),带给村里人一年的希望(1分);稻草温暖(1分,或“有温度”),温暖作者童年许多个冬天(1分)。

13.文章第⑤段写生长在废弃墙头上的野草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既写出了小村庄的破败(2分);又写出了村民的渺小卑微(2分),以及他们乐观面对命运的精神(2分)。

14.本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

(6分)

①对故乡草的歌颂和赞美;②对简单而朴素、绵长而清贫的故乡生活的眷念;③对和故乡草一样质朴的父老乡亲的悲悯;④对正在消逝的村庄的慨叹。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给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雅与俗 

莫邪

①从前倪云林雅士,因为不肯替张士信作画,有一天被张士信捉了起来,鞭打几死。

可是他在被鞭打时,不发一言。

有人问他缘故,他说:

一开口就俗了。

②不得了,这样的雅士,连性命都不顾,真正少见。

然而这样的做作,不也有一些太雅之嫌否?

因为在我看来,不开口只能算作强硬不屈,是个好汉,与雅无关。

如果存心要以此为雅,就未免太雅而成俗了。

③太雅成俗,正如《儒林外史》中所说的“雅得太俗”一样。

当时一般斗方名士,动不动就饮酒看花,吟诗作赋,自命风雅,于是给吴敬梓大大地嘲讽了一阵,至今当为话柄。

④这种雅习,到了今天,似乎风流余韵,依然未绝,或者竟是变本加厉,有行必雅,无事肯俗。

别的不必说,即以几个人的别号笔名而言,早已竭尽雅之奇观,不能不使人叹为雅之极致。

⑤我不是说,那些名字不雅。

恰恰相反,我是承认它们的雅的。

可是一人始倡,多人从风,任何雅事,都成了俗不可耐。

正如宋之苏东坡是雅人,多雅事,明之唐伯虎、张孟晋之流,邯郸学步,扭捏作态,就使人要发呕了。

⑥要一定专为雅与俗下定义,当然不是容易的。

不过我说,这里面似乎也有一些范围,除了始倡者雅,从风者俗外,还有有意者俗,无心者雅。

倪云林之俗,我就为了他的有意。

他本来是元末明初人,元人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别号的,所以他号为云林子,这就是他的俗的表征之一。

至于他的故意嗜洁,无非学学朱元璋,也徒见其俗气熏人耳。

⑦莫君利哀(仿高君尔基的雅称)所写的《装腔作势》,就是为这些雅人写照的。

我想要收集这项材料,恐怕古今中外不知多少,正可以车载“之”计量,汗牛“之”充栋吧——用两个“之”字,文气便雅。

⑧不过雅事只止文人有份,不识字的浑人是无份的。

因此既有文人的太雅成俗,也就有了浑人的太俗成雅。

党太尉的销金帐里,羊羔美酒,就是个明证。

而梁山黑旋风开口老子,闭口铁牛,实在妩媚可爱,端的不俗。

就是鲁迅笔底下的阿Q,几声我要……,我也认为是近代第一雅人。

为什么呢?

也不过为了他们的一片天真,无心于雅。

其所言所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却自然地绝妙千古,俗得太雅耳。

⑨文人中毕竟黄山谷是有点道理的:

到了宣州,有人请他写字,他来者不拒,有求必应。

有人因为他给了俗人,为他可惜,他就笑着说,有不俗的人,引一个来看看。

这话真正痛快极了!

反过来说,谁是雅人呢?

谁不是俗人呢?

于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雅与俗的究竟来。

⑩我时常听见人们说,文章要做得“雅俗共赏”,方为妙文。

这话,我有些不相信,因为雅能赏的,俗未必能赏;俗能赏的,不一定雅能赏。

因此,我想,也许“雅俗不共赏”,方是妙文吧。

至于我这篇不妙文,既难追雅,又难谐俗,也就只好“雅俗不共赏”了。

15.文章认为应怎样区分雅与俗?

结尾处画线的句子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文章观?

(6分)

“始倡”(首倡)和“无心”(天真)是雅,“从风”和“有意”(做作)是俗。

   好文章既不刻意“追雅”,也不刻意“谐俗”。

 【评分建议】6分。

第一问2分,第2问4分。

16.第⑧段的议论有什么特色?

请简要概括。

(6分)

多用事例;妙引古诗;亦庄亦谐。

【评分建议】6分。

每点2分。

17.请简要说明全文的论述思路。

(6分)        

先由倪云林的故事入题,点明其是“太雅而成俗”,并指出此“雅习”至今依然未绝;进而举例剖析什么是雅与俗,阐明雅者实际上皆俗的道理;最后指出“雅俗不共赏”方是妙文。

   【评分建议】6分。

每层2分。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法国作家雨果说:

“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险峰的人。

”美国哲学家乔治·巴顿说:

“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则在演讲中说:

“挑战无处不在!

请以“挑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附文言参考译文:

唐子畏去世,我写了挽歌,前往哭得非常悲痛。

将安葬时,他的弟弟子重请求我给他写墓志铭。

唐子畏,是我的知心朋友,没有子重请我,我也将会给他写墓志铭。

唐子畏天生非常聪明,大大超过一般的读书人。

社会上所说的聪明人,几岁就能写科举应试之文,童年就能中科举,一天之内就能让天下人惊异而称赏他。

唐子畏不是这样,他幼年读书,不认识家门外的街道,内心志向高远,好像有马一日能行千里的气象。

他不喜结交任何人,我曾经拜访过他两次,也不回访(我)。

后来的某一天,他拿着两首诗给我,卓异之志鲜明。

我也拿诗回赠他,并勉励他稍加拓展胸怀,说到世间万物总要向高深细致发展,没有听说高大的山峰能建在都市之中。

只是天是很高且不排斥外物的,所以能成为万物之根本。

唐子畏开始认可,时间长了就和我在感情上非常投合,然而他一心仰慕古之豪杰,一点儿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

他的父亲唐德广,从事商业却有读书人的品行,想依靠唐子畏兴盛家业,走仕途,回家教导唐子畏,唐子畏没法违逆父亲的意图。

唐德广常常对人说,这孩子一定能成就美名,大概难以成就家业啊!

父亲去世,唐子畏依旧不在意科举。

一天,我对他说:

“你如果要成就父亲的遗愿,应该姑且从事当前的事业(指科举);若一定顺从自己的心愿,就可脱去学宫服,烧掉那些科举书籍。

现在白白地留名于学宫,眼睛不看那些书册,你到底如何选择呢?

”唐子畏说:

“好。

明年,按理就是乡试之年,我试着舍弃一年的时间来做这事,如果没有中举,我就抛弃它。

”他就紧闭家门,谢绝与人来往,也不寻找当时人来请教讨论,只是找来先前学习过的毛诗和所说的“四书”,反复研讨琢磨,只求合乎时文之意。

戊午年,前往参加乡试,被录取为第一名,己未年,前往参加会试。

当时邻郡有一个富家子,也已经通过乡试,他仰慕唐子畏,同车一起参加会试。

参加会试,二场之后,有人与富家子有仇,到朝廷控告,揭发他与主考官有勾结,并牵连了唐子畏。

皇帝下诏,很快传到礼部主持的考场,命令被揭发的主考官不得阅卷,紧急捉拿富家子和唐子畏,并把他们关在诏狱。

等到主司被捕,一同被朝廷审讯,富家子已经认罪,唐子畏也不再辩驳,与他一同受罚,被贬到江浙一带做掾吏,唐子畏没有赴职而是回了家。

有人劝他稍微委屈自己,将来还会有任命的机会。

唐子畏大笑,最后也没有赴任。

放任自我,到远方游玩。

驾一叶扁舟,独自登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诸山,到东南一带观海,泛游洞庭、彭蠡。

中间回归故里,后又漂泊四方,颇为自得。

很久才稍微有好转,重操旧有学业。

他奇趣时有勃发,有时寄情于画,下笔总是追求唐宋名匠的风韵。

受人请托以后,烦杂不断,于是画作也不求精神。

并且四方之士仰慕他,无论贵贱贫富,每天到他家索要文词诗画,唐子畏总是随意应允他们。

他对画不一定追求尽善尽美,大概他寄情深远,不因一时毁誉轻重而决定取舍。

附诗歌赏析:

张舜民(生卒年不详)字芸叟,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邠县)人。

治平进士。

元丰四年(1081)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他当时掌机密文字,作诗讥议边事,“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兵斫作薪。

”“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

”(《西征途中二绝》)次年十月因遭转运判官李察劾奏,坐罪谪监郴州(今湖南)酒税。

南行途经湖南岳阳,赋《卖花声》二首。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

“踟躇”,徘徊不前,逗留之意。

“地远”,张舜民远谪,历时三,涉水六,过州十有五。

自汴抵郴,所至流连。

即言诗人登上岳阳楼,放眼望见山迢水阔,只觉孤身飘零僻远异地,前路茫茫,归路茫茫,满心彷徨,无限悲凉。

起句即以“久踟蹰”写出心思沉重。

拟将憔悴吊三闾。

“拟”即效仿之意。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枯涸。

引申为劳苦,失意。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三闾”,战国时楚国官名,屈原贬后任此职,此处指屈原。

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贾生列传》)后西汉贾谊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受毁谤与排挤,在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以后作《吊屈原赋》,他认为自己政治上的遭遇同屈原相似,因而赋中不但慨叹屈原生前的不幸,对他寄以极大的同情;同时也以屈原坎坷的一生作自喻,揭露了统治者的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的不平和不甘屈服的心情。

此处诗人吊屈原也有此意,借屈原才华横溢,正直不屈,忠君爱国却几遭放逐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悲愤苦闷和远谪异地的凄凉。

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长安是唐代的国都,朝廷国君所在地。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后人常以长安借代当朝国都,国君。

如南宋辛弃疾《鹧鸪天》,“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本词中“长安”借代指当时北宋都城汴京。

“日下”古代以帝王比作日,因以帝王所在之地为日下。

“流落江湖”形容仕途失意,困厄潦倒,漂泊异乡。

“江湖”与“庙堂”相对,见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此处化用孟郊《失意归吴因寄东台刘复侍御》“自念西上身,忽随东归风。

长安日下影,又落江湖中”之句,传达思君恋阕之意,抒发被贬去国之悲。

类似还有王仲宣“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等。

上阙写尽流落江湖,远谪异地的孤独;仕途失意,忠而被贬的苦闷;思君恋国,实现抱负的渴望。

烂醉且消除。

不醉何如。

“烂醉”即大醉,以喝酒之多,醉酒之沉,写出内心愁苦之多,浅醉尚不行,要待大醉,喝到不省人事方能得片刻的消解。

“且”即“暂且”,犹言酒醒后千愁万苦涌心头,愁更浓。

想来词人定是终日醉酒,消磨时日,麻醉自己。

一句“不醉何如”写尽志不得申,愁不得解的无奈苦闷。

又看暝色满平芜。

“暝色”即暮色,夜色。

见王维《山居秋暝》。

“平芜”即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

见欧阳修的诗句:

“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浑浑噩噩,昏昏沉沉中又见暮色渐起,渐浓,笼罩整个旷野。

“满”有“布满”“充满”之意,一则写出夜色渐浓的动态过程,写出时光偷逝,写出诗人内心隐隐年华空逝报国无门的悲苦。

二则也写出暮色之浓,遍布之广,以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出诗人凄怆的内心。

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自古思乡怀人(君)常冀鸿雁传书,此句化用杜牧《秋浦途中》“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为下杜陵无”。

“新到雁”即刚到之雁,“应”即应该之意,推想,期望。

寄情鸿雁抒发渴望家书,朝廷音讯的迫切心情。

雁是候鸟,按时迁徙,而人归不归却不是自主的。

所以有“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感叹。

滞留异地的旧人看着南来的新雁,不觉感慨又过一年,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宦海失意,思归不得的愁苦不觉更深一层,“新”极具表现力,强化了情感。

 

准考证号班级姓名

……………………………………密………………………………………封………………………………………线…………………………………

高二年级寒假反馈练习

语文答题纸(2013.02)

请将选择题的答案按序号填入下表

题号

1

2

5

6

7

答案

3.

(4分)

4.(5分)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子畏,余肺腑友,微子重且铭之。

(4分)

(2)子欲成先志,当且事时业.(3分)

(3)无贵贱贫富,日诣门征索文词、诗画。

(3分)

9.

(1)词的前三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5分)

(2)“又看暝色满平芜”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作用?

(5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2)

(3)(4)

(5)(6)

(7)(8)

11.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4分)

12.在作者笔下,稻草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概括说明。

(4分)

13.文章第⑤段写生长在废弃墙头上的野草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14.本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