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写作方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0158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诗写作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现代诗写作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现代诗写作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现代诗写作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现代诗写作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诗写作方法.docx

《现代诗写作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诗写作方法.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诗写作方法.docx

现代诗写作方法

现代诗的写作方法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诗的形象的方法很多:

 1.通过联想 物与物的转化,即将此物转化为彼物:

 黑夜来了白天去, 天花板象一页读腻了的书 ---藏克家:

《联系》 初冬的小河覆上了松软的冰, 象是铺着一层融化了的白糖。

 ---涅克拉索夫:

《铁路》 

2.通过联想 

(1)虚与实的转化 A.实转化为虚 船是海员们的家 船是海员们的爱情 ---艾青:

《船与海员》 银河啊,注入他的鱼网吧, 化作一次闪光的丰收...... ---公刘:

《姑娘在沙滩上逗留》 B.虚转化为实:

 爱,膨胀了它们主人的心 温柔的渴望,象海潮 寻找着沙滩,要把你吞没...... ---林子:

《给他.十七》 

羞涩的希望, 象苔原上胆小的鹿群...... ---公刘:

《羞涩的希望》 

(2)内与外的转化 A.内转化为外:

 我的心 孤舟似地 穿过了起伏不定的时间的海。

 

---冰心:

《繁星.十九》 我的心,是思念的岛, 在孤独的海洋中抛锚。

 ---曲天:

《岛》 B.外转化为内:

 谷子成熟了, 天天都很热, 到了明天早晨, 我就去收割。

 我的爱也成熟了, 很热的是我的心; 但愿你,亲爱的, 就是收割的人!

 ---裴多菲:

《谷子成熟了》 

向日葵是他金色的思念, 一生追求着太阳。

 ---武煜:

《他》 (3)部分与整体的转化 A.部分转化为整体 呵,那山脚下的起重机已伸出长臂, 把第一块混凝土高高举起。

 它闭着嘴没有说什么, 我却产生了一个骄傲的感觉:

 我看见它正在举起一轮红日, 我看见它正举起我如花的祖国!

 ---李瑛:

《早晨》 

       B.整体转化为部分:

 亿万个辉煌的太阳 显现在打碎的镜子上 ---《艺术》 想象是构思的动力 诗的艺术构思过程,就是诗人对生活,对主题的认识的深化过程,是诗人将感性形象由分散到集中,由模糊到清晰,由一般到典型的艺术提炼过程,是诗人运用想象力塑造形象的过程。

在艺术,特别是在诗歌中,没有想象力的推动,诗人是无法从生活境界进入诗的境界,无法把他在生活中捕捉到的独特感受,独特认识结晶为诗。

只有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使诗人在艺术构思时不断地开拓思维 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地呼唤新的鲜活的形象,使诗的意境不断地向纵深扩展,使天地万物悉收笔底。

请看:

八月里 漫山响遍了山歌...... 八月的山歌是香的---- 在金黄的庄稼上飘着 在累累的果实上滴着 进山就可以闻着 八月的山歌是温存的---- 在老爷爷的烟袋下缀着 在老奶奶的纺车上缠着 入夜就可以听着 八月的山歌是火辣辣的---- 在压弯的扁担上颤着 在飞转的碌碡上滚着 伸手就可以拣着 八月的山歌是甜蜜的---- 在姑娘的鞭稍上系着 在后生的手帕里包着 掏出心就可以换着 勤劳的男女啊 用镰刀来收割吧 八月里 满山遍野的山歌熟了...... ----王绶青:

《八月的山歌》

       这首诗写的是“丰收 ”,以及诗人对丰收的感受。

诗人在这里要说的是:

“勤劳的男女啊,用镰刀来收割吧,八月里,满山遍野的庄稼熟了。

”可他没有直说,却腾飞想象,捕捉到了“山歌”这样一个有音响,有气氛的形象,并以此为诗的焦点,来构思全篇。

这个构思过程充满了想象,或者说是奇诡的想象使构思得以展开而显得精巧新颖。

“山歌”,联结了果实累累的庄稼,老人的烟袋和纺车,联结了压弯的扁担,飞转的碌碡,联结了姑娘的辫稍和小伙子的手帕。

是“山歌”这条亮闪闪的银针,穿起了一束束五颜六色的具体形象的丝线,织就了一幅绚丽的诗的彩锦。

这里的“山歌”就是诗人神与物游的想象,就是诗人由此及彼的联想和神出鬼没的幻想。

正是这奇异的想象,才使属于听觉艺术的“山歌 ”,变成了可睹可辨的的具体形象。

它不仅“伸手可以拣着”,“掏出来就可以换着”,还有了袅袅的味道:

是香的,“进山就可以闻着”,从而刺激了读者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几种感觉器官,使人经久不忘,每每得到艺术享受。

正是这奇异的想象,才使丰收的场面表现得那样热烈而富于艺术感染力。

      想象不是胡思乱想 想象能够“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上穷苍天,下竭黄泉,但是它不是胡思乱想。

如同日本文艺评论家太田三郎所说:

“尽管联想的作用可以随心所欲,就像流水那样一泄千里,但并不是没有秩序,更不是混沌”,(《联想的作用》)而是有一条思考的线维系着它。

如果离开思考的线,想象只能成为虚无缥缈的瞎想,如同断了线的风筝,虽然它更加自由了,然而却是漫无目的的随风飘荡。

所以,“想象没有判断的帮助不是值得赞扬的品德”。

(霍布斯)诗人在进行艺术构思时,他的奔放的想象应该以诗的主题思想为轴心向四面八方辐射。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思考不仅应该启迪,而且应该规范,指导想象,使诗人的想象在思考所指示的方向上驰骋。

    联想的混乱如前所述,联想是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想象。

但这个“彼”与“此”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而应该有一个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例如,鸳鸯是雌雄形影不离的,人们常常用其来象征男女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作为自然物,鸳鸯之所以能够象征爱情这一社会美,是因为它本身就具有美的特征;是美作为桥梁,把鸳鸯和爱情这一对“彼”与“此”联系在一起的。

正因为如此,尽管血吸虫也是雌雄形影不离的,但人们绝不用它来象征爱情。

   再如,我们可以由星星联想到情人的眼睛,因为它们都明亮;或者由愁绪联想到秋叶,因为它们都凄凉。

因此说,由此及彼的想象必须以思考为前导,切忌那种“无端地”,令人莫名其妙的由此及彼,例如下面这首叫作《开江即景》的诗:

大地上,绿了媚人的春光江河里,腾起动情的乐章这是冬天死亡前的挣扎把凄凉的眼泪捧在情人心上  冰排欢呼着告别了凝固浪花卷起鱼儿的悲凉秋天的枯黄在漩涡里跳舞岁月沉下去了,发出一片哀唱.....

   这首诗的联想是混乱的。

作者写的是东去春来,大江解冻的景象。

作者把解冻后的河流比喻成冬天要死了,“凄凉的眼泪”在河床上流淌。

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似乎是可以的。

然而读完全诗就会发现它的毛病:

由“媚人的春光”,“动情的乐章”这清新明快的调子一下子联想出“冬天死亡前的挣扎”,“凄凉的眼泪”,这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对春天的来临是爱?

是憎?

对冬日过去是留恋,还是欢欣?

而“凄凉的眼泪”又“捧在情人的心上”,“情人”指什么?

“心上”又是指哪?

尤其是诗的第二节,写了“冰排欢呼着告别了凝固”,却又联想出“浪花卷起鱼儿的悲凉”。

开江了,鱼为什么悲哀?

这两种情绪怎么能统一呢?

诗人的感情世界如同搅混了的水,让人无法看清楚。

“秋天的枯黄在漩涡里跳舞”也是令人费解的,联想地风马牛不相及。

结句又哀叹岁月流逝,这与前面欢呼“明媚的春光”怎能和谐呢?

这种混乱的原因是:

作者未能用合乎逻辑的思考来把握和指导想象,因此,在一片漆黑的联想中,胡乱纠集在一起的形象,必然是不和谐的,缺乏内在有机联系的,从

   第四讲:

构思---生活的诗化过程构思是诗人获得灵感后,充分展开想象,深入进行思考,运用平素的生活积累,经过反复酝酿提炼,对于未来作品和形式的全面设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思维活动的总称。

它不仅受着诗人世界观和创作意图的影响,也受着诗人生活阅历,艺术修养诸多因素的制约。

构思的内容是相当复杂的。

它包括确定主题,选择素材,提炼诗意,选用诗体,甚至还包括形象怎样描写,气氛怎样渲染,情景如何交融,虚实如何转化,显隐怎样结合,起承转合怎样安排,韵律和节奏怎样运用,直至怎样起笔,怎样结句等一系列细节问题。

   构思方法举例:

一,因枝振叶法这是指由本及末,逐步展开的构思方法。

如:

你的第一个敌人就是波兰地主,你不杀死他,他就用绞索把你套住。

逃兵是你的第二个敌人。

逃兵破坏防线,为敌人打开大门。

你的第三个敌人是虱子和污泥。

你不掐死它,它要掐死你。

---马雅可夫斯基:

《你的敌人》.这首诗的“枝”就是诗题“你的敌人”。

立题之后,诗人就沿着诗题去展开联想,就好像顺着枝干去铺展树叶一般。

由“你的敌人”,依次引出“波兰地主”,“逃兵”,“虱子和污泥”。

   二,沿波讨源法这是指由末及本,逐渐凝聚,最后,“立片言以据要”,点明“源”在何处。

例如严阵的《红船》:

这只船啊,和我心中的那只船,一模一样它一直伴着我,在生活的海洋上远航,我的心中有一个南湖,有它岸边拂动的柳浪这只船啊,和我心中的那只船,一模一样。

   接着,诗人又用四节诗,把那些多变的“波”逐一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船边的微波,时间的旋流,浪花,航线,花海,艳阳......最后,追本溯源,诗情骤然升华,点明了题意,原来:

这只船啊,---就是我跳动不息的心脏,它永远伴着我,给我蓬勃的生命和力量,我们革命的南湖不允许浊流污染,这只船啊,---就是我跳动不息的心脏!

   三,象征性构思以实代虚,藏情于景,多以自然风景为描写对象,借景抒情。

如: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飘坐巴邱,酌饮四座以散愁!

---元结:

《石鱼湖上醉歌》

   因物移情,凝情于物。

这是指诗人以一个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贯穿全诗,借物抒情,藏情于物。

运用这种构思方法的,多为咏物诗。

如: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

《菊花》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石灰吟》以点带面,小中见大。

这是指诗人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取代整体形象,用典型化的艺术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描述,高度的概括,使人窥一斑而见全豹。

    诗的构思变化无穷,千奇百怪。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出若干方法来。

但总的来说,不外两大类:

一种是从虚入手,扑捉形象,借物载情。

一种是从实入手,化实为虚,触景生情。

   构思的要求

(一)精所谓“精”,就是一以当十,以高度的概括力,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巴尔扎克:

《论艺术家》)“以经济的字句去表现容量较大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藏克家:

《学诗过程中的点滴经验》)

   例:

对于敌人,你是一柄出鞘的宝剑,历史的大手举着你,直逼九天。

一千万平方公里的矿床,血与火的锻炼,人民英雄,英雄人民,全都镌刻在上边。

头顶金田风云,脚踏草地雪山,整整一个世纪,凝缩在三十步间。

人流不断,一如群星绕日盘旋,信念弥坚,终点更是新的起点!

公刘:

《人民英雄记念碑顶礼》

   多么凝重,多么精炼!

好像整整一个世纪凝缩在这八行诗之间了。

诗人用他富于概括力的艺术笔触,在诗中既凝聚了“纵”的历史画面----从“金田风云”到“草地雪山”,又凝缩了“横”的现实生活----从纪念碑下的不断的人流,到“一千万平方公里的矿床”。

既写了经过“血与火的锻炼”的人民英雄,又写了把终点当做“新的起点”的英雄人民,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全诗的思想内涵。

   构思若精,诗人就要善于在日常的,平凡的事物中,发掘出诗所蕴蓄着的巨大的精神内涵,即它们所代表着,象征着或者隐喻着的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精神。

构思若精,诗人就要善于高屋建瓴,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运用由小及大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最大限度地开拓出诗的艺术境界来。

  

(二)新所谓“新”,就是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主要指的是意境要新。

高手诗人能在相同的题材中,通过新鲜而独特的构思,独辟蹊径,开拓出新颖的意境来。

例如,古往今来许多人写过月亮,但唯有那些别出心裁的构思,才能传达出“不异而异,同而不同”的韵味和情调:

秋风如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情寄千里光。

---《子夜四时歌秋歌.十七》

  这是描写一位女子秋天月夜怀念爱人的民歌。

诗中的女子一片痴情,愿借月光把自己的情思传递给千里之外的爱人。

在她的心目中,月亮是传递爱情的媒介。

你又悄悄地泻下幽辉,满布山谷和丛林,我整个的心灵又一次把烦恼消除净尽。

你温柔地送来秋波,普照着我的园林,象知友的和蔼的眼光,注望着我的命运。

---歌德:

《对月》

   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对着明月,抒发了他对斯坦因夫人的爱情。

月亮在这里作为诗人的移情对象,变成斯坦因夫人了。

明月将上微露银光看哪,一轮满月已经在空中浮荡这想必是上帝在上用一把神妙的银勺捞星星熬的鱼汤---马雅可夫斯基:

《月夜即景》

   有趣吧,在诗人的笔下,月亮竟成了“一把神妙的银勺”。

从上面列举的三首诗中,我们看到,同一轮月亮,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各有别趣,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给人以感染和陶冶。

因此,优秀的诗人总是匠心独运,不断地发掘出崭新的诗的因素,翻出新的诗意来。

例如,还是那轮明月,在李白写来,却是姿态万千,别有洞天。

且举十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宿五松山下》罗帏舒卷,似有人开。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独漉篇》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度荆门送别》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白兔捣药秋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问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子夜吴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梦游天姥吟留别》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照不眠。

----《长相思》这十一例虽同出李白手笔,写的又是同一轮明月,但各臻其妙,托载着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显而易见,没有新颖的艺术构思,就不会从同一轮明月中不断地发掘出更新的诗意来。

   构思若新,感情须真。

东方树在《昭昧詹言》中说:

“万古常新,只须一真。

”这就要求诗歌作者必须真实地反映某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揭示其本质与规律,准确地表达抒情主人公被生活实践激发出来的,与人民之情息息相通的真情实感。

   构思若新,开掘须深。

托尔斯泰说过:

“真正的艺术作品----有感染力的作品----只有在艺术家探索----追求的过程中才能产生”。

这就要求诗人独具慧眼,巧夺天工,对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发现和不同是创造;即使是对同一题材,也应有自己的新的感受,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从而发掘出新的诗意来。

 “诗人的标志和凭证,在于他说出人们所没有说过的话。

”(爱默生:

《诗人》)一首诗,总要在思想内容上给人以新的启示,在艺术手法上给人以新鲜的感受,“若意新语工,得前人之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欧阳修:

《六一诗话》中引梅圣俞语)可以说,富有艺术魅力的诗篇总是与构思的不落俗套有着直接关系的。

那种在陈旧的窠臼中转来转去的构思,是不会有艺术生命可言的。

“诗无新意休轻作”,是对诗人最可宝贵的箴言。

  (三)巧所谓构思巧,就是指诗人对生活素材巧妙地剪裁和提炼,通过巧妙的艺术手段把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艺术地展示给读者。

   如:

我向空中射出一支箭,不知它落到哪里;它飞得好快呵,眼睛跟不上它的踪迹。

我向空中吐出一支歌,不知它落到何方;谁有这样尖,这样强的眼力能追上歌声的飞翔?

很久很久以后,在橡树上我找到那支箭,还不曾折断;还有那支歌,也被我找到,从头到尾藏在朋友的心间。

---朗费罗:

《箭与歌》

   这种歌颂友谊的主题,在诗中是常见的。

但这首诗的构思方式却如此奇异新巧。

诗人没有直接状写朋友之间的友谊,也没有对于具体场景的描绘,而是匠心独运地用想象虚拟出“箭”与“歌”这两个形象,并通过这两个形象在虚幻中的“飞逝”和“寻得”,来照亮诗的整个意境。

这首诗巧就巧在诗中抽象的“歌”,是在“箭”这个具体形象的渲染,烘托和比兴下,才获得鲜明而具体的可感性的,即由听觉转视觉,由抽象化具体,由虚化实的。

这就高出了一般化的写歌的构思,而有了“新巧”之意。

   艺术构思的“巧”,是在长期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里既包括丰富的生活积累,又包括对于生活的深切感受;既包括渊博的知识,又包括深厚的艺术修养。

然而,最终需要的还是对于创作的不惮劳苦的精神。

杜甫有云: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在谈构思之“巧”的时候,再次强调这种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构思中常见的毛病

(一)混乱构思的混乱常常是由思想的混乱造成的。

作者在创作时,或者立意含混,似是而非;或者虽然思想明确,但力不从心,都势必造成构思的混乱。

例如:

你渐渐远去的背影,潮湿了我的视线;只有深情的吻,还燃在我朱红的唇边。

我多愿脚下的小路,蠕动着蛇一样的情感。

时时刻刻,时时刻刻把我们的双脚纠缠。

我多愿头上的果树,缀满一串串新鲜。

时时刻刻,时时刻刻在我们的心里浸满酸甜。

我更愿象天上的太阳,铸成一个闪光的孤单。

为了世界灿烂的明天,献出我全部的光焰!

---《小路》

   这是一条十分混乱的“小路”。

就总的立意而言,我们弄不明白抒情主人公对爱情是一往情深呢,还是在抒发失恋的痛苦,抑或是在表达对于理想的热烈追求。

第一节就是让读者捉摸不定。

说是热恋吧,但是望着远去的“他”,“我”的视线却“潮湿”了;说是失恋吧,却分明“有深情的吻,还燃在我朱红的唇边”。

第二节,“蛇一样的情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作者为什么持褒扬态度呢?

第三节,“在我们的心里浸满酸甜”一句,究竟是“酸”是“甜”?

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味道来状写感情,便使读者莫衷一是了。

结尾一节尤其是节外生枝。

她表示“更”愿成为“一个闪光的孤单”,把“全部的光焰”献给“世界灿烂的明天”。

这是完全游离于“小路”之外的。

如果单从字面来理解,作者所要说明的,似乎是失恋之后,就可以把全部感情献给“理想”了。

这样,她就自觉不自觉的肯定了这样一个怪诞的逻辑:

爱情同理想是矛盾的。

一个人,只有失去了爱情,才能把“全部的光焰”献给理想。

总之,这首诗的构思,无论是就其立意而言,还是就其艺术表现手法

  

(二)雷同所谓构思雷同,就是指构思缺乏独创性,缺乏新的艺术追求,陈陈相因,沿袭守旧,不肯摆脱他人筑就的窠臼。

请看下面这两首《暗礁》:

之一:

你居心险恶地藏在地下,却顾作多情地捧出浪花。

多少生命因你而葬身鱼腹,我恨不得给你戴上一副大枷!

之二:

你潜伏着,默默等待航船,狞笑着把灾难奉献。

我多想用万吨炸药,为艘艘沉船伸冤!

   这两首诗的构思雷同,读起来感到乏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毛病呢?

这主要在于作者只满足于对事物表面化或者概念化的了解,浅尝辄止,而不肯作深入的探索和认识,因而缺乏独特的发现。

要避免雷同,就要独辟蹊径,另有追求,“切忌随人脚后行”。

(黄庭坚《诗论十绝》)

  (三)平庸所谓构思的平庸,就是指对题材开掘得不深,只是作一般的平面的表现。

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缺乏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充沛饱满的切身感受。

例如这首歌颂张志新烈士的诗《听,有一个声音》,就失于平庸:

你们拿皮鞭抽我就象抽牲口你们用脚踢我就想踢足球你们拿我的胸部锻炼你们的拳头我身上是有神经的你们把我看成石头我又没有动手为什么给拷上手铐我又没有动脚为什么给我钉上脚镣 ..............

   这首诗很长,共四十一节,这里只摘录了其中三节。

诗人用第一人称手法,让烈士自述,面对凶手大声质问。

但我们从这些诗行里,很难发现作者怒火中烧的感情;有些地方,例如“你们用脚踢我,就像踢足球”这样的话,我们不能想象会出自烈士的嘴里。

又例如“我又没有动手”,“我又没有动脚”等等,读了总给人一种“滑稽感”。

这首诗因为构思过于平庸,读了实在令人失望。

   同样是歌颂张志新的诗,请看:

她倒下了,那么沉重象陨星坠落在地球历史躲闪不及被砸开了一个深深的伤口......她倒下了,倒在法律上法律惊醒了,抖落满身的污垢她倒下了,倒在民主上民主复苏了,扬起刚毅的额头她倒下了,倒在真理上真理跳起来,一声大吼......

   这诗构思新奇,精辟警人,真叫人“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学诗先除五俗:

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

”---严羽:

《沧浪诗话》俗,就是平庸。

这“除五俗”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要避免构思平庸。

这是因为诗体的选择,立意谋篇,炼句炼字以及韵律的确定等等,尽都包括在“构思”这一概念的内涵之中。

只要我们能够做到在构思中避俗,即构思不平庸,也就自然而然地除却掉这“五俗”了。

   构思,是诗的建筑的设计蓝图。

诗人正是依靠这一设计蓝图,才得以用语言的砖瓦木石和着感情的泥水,砌出诗的楼台亭榭,茅舍瓦堂。

诗人,应该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诗的建筑蓝图的设计大师。

论诗歌的生命形式

                                 苗雨时

 

一切艺术的共同特性,就是“表现性”。

一件诗歌作品,就是一个表现性的形式。

这种表现性形式,供人们的感官去感知,或供人们的想象去想象。

而它所表现的东西是人的生命的情感。

关于“形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

比如说,中国诗歌有四言诗、骚体诗、古诗、律诗、词、曲、新诗等多种体式,这只是“形式”含义中的一小部分,或者说只是外形式。

如果当我们说,“形式取决于机能”,或者说“这是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广义的形式,或者叫内形式。

内形式主要指某种结构、关系、各种特征的组合或通过相互依存的因素构成的整体。

内形式与外形式,相互为用,谐调统一,就形成了诗歌的表现性形式。

表现性形式,不是一类具体的事物,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实际上,它是一种知觉和想象的特定的逻辑关系模式。

以此种关系模式,就可以表现具有同构关系的某种情感或事物。

某种情感与某种表现性形式能够动态同构,表现形式就成了“情感生活”在艺术的时间、空间或诗中的投影。

因此,诗歌的形式,就是情感的形式。

诗的情感的形式,是生命的形式。

当我们欣赏一部诗作的时候,往往能从中看到“生命”,看到“生机”和“活力”。

这种精神,并不是诗人的创造精神,而是作品本身的性质。

一个诗人在创作中,应该给自己的诗作以“生命”。

一件“死”的作品肯定是毫无价值的。

那么,一件作品为什么需要有生命的形式?

而生命的形式又是指什么?

诗歌的表现性形式,应该是一个有机的形式。

而且,这里的有机性,不只是借用生物学上的比喻。

它是指一部优秀诗作的典型特征。

有机的形式就是生命形式。

所以诗歌的表现性形式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形式。

我们知道,情感和情绪的组合不是物理性组合,而是精神性组合,它们所呈现的运动状态和生命有机体有某种相类似之处。

事实上,它们有如生命湍流中的波飞浪涌。

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的形式也就是生命成长与死亡过程所呈现的那种形式,而决不是机械的物理活动的形式。

也就是说,这些情感和情绪之间的关系与组合,和有机的生命形态具有一种逻辑相似性。

所以,生命的形式能够很好地传达诗人的感情,生命形式也就是诗的情感的表现形式。

诗的表现性形式和生命体的机能之间有哪些类似的地方呢?

一个生命的形态永远是一个运动的形态。

一个生命体也如同一个瀑布或一条河流,只有不停地运行才能够存在。

它们的固定性,并不是由材料本身的永久性造成的,而是由它们生生不息的机能造成的。

生命体的运动实际上是一种机能的发挥。

当然,生命体和瀑布与河流又不完全相同,它比它们要复杂得多。

生命体虽然是一个运动的事物,但它不象流水那么简单,因为它其中包含着由各种互相之间性质不同的活动所组成的持续性的结构,结构中的各种因素的活动,互相制约,互相补充,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这个统一体就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生命之所以能维持持久的动态式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生命运动的节奏性,例如人,呼唤、脉搏、走路、划船、骑车……都是有节奏的活动。

在所有的有机体中,它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节奏的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节奏。

关于生命形式的特征,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中总结四点:

第一,它必须是一个动力形式。

它那持续稳定的式样必须是一种变化的式样。

第二,它的结构必须是有机结构,它的构成成分不是互不相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