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忘XX牢记XX主题教育开展建始丝弦锣鼓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调研报告.docx
《在不忘XX牢记XX主题教育开展建始丝弦锣鼓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不忘XX牢记XX主题教育开展建始丝弦锣鼓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调研报告.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不忘XX牢记XX主题教育开展建始丝弦锣鼓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调研报告
在“不忘XX、牢记XX”主题教育---开展建始“丝弦锣鼓”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调研报告
按照局“不忘XX、牢记XX”主题教育方案的调查研究环节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局民族文化传承发扬工作实际,就长梁镇旋龙村丝弦锣鼓民族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建设丝弦锣鼓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初步方案,供局班子会交流并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一、调研概述
1、调研时间:
20XX年9月-10月;
2、调研地点:
长梁镇旋龙村;
3、调研对象:
丝弦锣鼓文化有关传承人。
4、调研方式:
座谈、现场走访、查阅资料
二、主要问题
丝弦锣鼓从建始县长梁镇起源,逐步发展推广,形成了在全县范围内的丝弦锣鼓网络。
队伍庞大,从业人员众多,有普及面、有群众基础,它构成了建始县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建始丝弦锣鼓所面临的前景不容乐观。
主要体现在:
打锣鼓的人越来越多,会丝弦的人越来越少;教锣鼓的人越来越多,真正的名师专家越来越少,尤其是在现有的丝弦锣鼓班子中,把丝弦的曲牌能按套路演奏完整的为数不多,就连打得响丝弦锣鼓的班子也是屈指可数。
锣鼓大众化了,但丝弦越来越淡,品味越来越低。
建始丝弦锣鼓文化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发展困境。
面对仅靠丝弦锣鼓演出难以维持生计的尴尬局面,从艺人员不得不考虑养家糊口的眼前利益。
再加上现代音乐文化的冲击,艺人们操业的门路也越来越窄,丝弦锣鼓的生存更加困难。
近些年,丝弦锣鼓文化授徒、培训少,承担民间文化传帮带责任的年青艺人也就更少了,这类人才出现了青黄不结的断层带。
另一方面,丝弦是一种较高雅的民间器乐演奏方式,学精弄通很难。
丝弦曲牌本身产生在人们生息的社会活动中,有喜庆欢乐的;有倾诉宣泻的;有雄伟状观的等各种音乐形象。
同时,像伴奏乐器中的月琴、三弦、京二胡、京胡、箫、竹笛等乐器,没有一定的演奏功底是上不得云台的。
由于配器和演奏要求,有些精湛的技法与表现形式不品味到曲牌的韵律,是无法达到音乐本身所表现的艺术感染效果。
精神与经济的互补性支持是丝弦锣鼓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有的丝弦锣鼓队伍中,称得上职业艺人的数量不多。
目前数以千计的人从事丝弦锣鼓,都是以农为主。
他们在从业中,经济来源与分配方式还是一种原始的民间运作方法。
谁联系业务,就由谁根据当场锣鼓“红包”的多少进行支配,它是靠“红包”这一微薄的经济收入来维系着丝弦锣鼓班子自身的艰难地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千百种影视文化娱乐节目充斥着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对于丝弦锣鼓这一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娱乐形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人们的对丝弦锣鼓文化的价值取向单一地侧重于祭事,而在助兴闹喜方面更多地是选择现代文艺团体来演绎。
由于丝弦锣鼓活动时间越来越少,空间越来越紧缩,其展演传承功能逐步萎缩。
由于完整的丝弦锣鼓配器较为复杂,需要配备的器乐人员多,在协调性搭配、时间上统一、区域间协同、设备器材运输等方面有很多不便之处,导致一场真正的土家族交响乐难以完美演出。
同时考虑到邀请演出单位或个人的演出成本的承受能力与自身社会效益的匹配度,受众选择丝弦锣鼓队伍的规模与标准逐步走向简单化。
而且,在丝弦锣鼓的乐器配备方面,除了铜器(锣、钹)外,其它演奏乐器大都是自制,而且很不规范,导致演奏效果也就越来越差了。
不得不指出的是,随着丝弦锣鼓在广大人民群众婚丧嫁娶重要节庆演出场次的锐减,加上临时拼凑的演出队伍训练时间短,每场丝弦锣鼓的演出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仓促上演的艺人也只能把各自的师傅教的东西进行简单的复制拉响奏完,谈不上通过演出来创新与发展丝弦锣鼓。
综上所述,建始丝弦锣鼓这一土家族民间传统文化正面临着重重危机:
一是村级丝弦锣鼓队伍的配器、组合趋向简单化,演绎水平无法提升;
二是部分精湛的丝弦锣鼓演奏、打击技法面临失传危机,后继乏人;
三是丝弦锣鼓艺人操业之路越来越窄,家庭经济压力导致无法专注提升与发展丝弦锣鼓演奏打击技法,艺人们无法静下心来潜心传承发扬丝弦锣鼓文化,创新与发展更是一句空话。
资深的艺术家们对丝弦锣鼓文化的振兴逐渐新失去了信心;
四是信息时代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影视文化狂潮般的涌入,对丝弦锣鼓这一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青睐程度也逐步淡化。
三、原因分析
(一)文化起源。
建始丝弦锣鼓被誉为“土家人的交响乐”,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5年8月,建始县丝弦锣鼓的发源地长梁乡被命名为恩施州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点保护项目“丝弦锣鼓”。
建始丝弦锣鼓又叫北乡丝弦或长梁丝弦,在长梁一带形成流传200余年,它是建始县最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之一。
丝弦锣鼓以打击乐、弦乐、吹奏乐混合吹打击奏,广泛运用于民间红白喜事。
建始丝弦锣鼓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干牌子”从“薅草锣鼓”里单独分离出来,与民间音调溶合形成“耍锣鼓”;第二个阶段是曲牌体戏曲音乐流入建始被本地锣鼓吸收,形成了新的“鼓吹乐”形式;第三阶段是板腔体的戏剧音乐的流入,与上述“鼓吹乐”融合并在演奏中加入了笙、竹笛、月琴、胡琴等丝竹乐器,逐步形成现在所称的“丝弦锣鼓”。
建始丝弦锣鼓从1953年起,就在省、州、县各级文艺汇演中登台亮相。
据不完全统计,参加各类庆典、民间艺术展演、艺术节演出、民间吹打乐比赛、文艺调、汇演等活动演出共500多场次,它固定的模式与灵活的演出形象日趋成熟,它的音乐形式被业内人士和专家称之为“土家交响曲”。
(二)发展现状。
据调查,“建始丝弦锣鼓”班队,遍及建始县全境,全县境内有班队100多个,职业的、半职业和非职业艺人近2千人,每年演出约在3500场左右(全县班队演出总和)。
仅长梁镇就有班队65个,职业的半职业和非职业艺人计1256人。
这个调查统计的数字是惊人,世界上任何一个乐团不可能有如此庞大的队伍,所演出的场次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演出团体不可能达到的,按平均每场收入以400元计算,这个庞大的演出团体年收入可达140万元,在一个贫困地区,这又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20XX年6月8日,建始丝弦锣鼓传承基地在长梁镇旋龙村正式挂牌成立,该村拥有众多的丝弦锣鼓班子,从业人员达到100多人。
20XX年7月,省文化厅长雷文洁来该村调研民族民间文化工作与艺人们亲切交谈、合影留念。
旋龙村丝弦锣鼓表演队多次登上中央、省、州、县舞台,展示出其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魅力。
(三)传承意义。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涵;传承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链接民族历史、现实和未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传承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文件精神,发扬传承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被誉为“土家人的交响乐”的建始丝弦锣鼓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我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民族工作者义不容辞而且XX光荣的重要工作。
虽然建始丝弦锣鼓文化面临以上四个方面的困难乃至今后会遭遇更多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作为恩施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工作者务必要做到“不忘XX,牢记XX”,抢抓乡村振兴的千载难逢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民宗部门的大力支持,紧紧围绕传承发扬好建始丝弦锣鼓文化工作找差距、定措施、抓落实,坚持以丝弦锣鼓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建设培训基地学校为首要,以建立健全培训体系为重点,以资金扶持为有效保障,全方位整合资源打造建始丝弦锣鼓这一民族民间器乐音乐品牌,让其深根于建始大地并枝繁叶茂,以少数民族文化发扬传承振兴助力建始县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四、措施建议
(一)建设内容建议
1、建议项目名称:
建始县长梁镇旋龙村“丝弦锣鼓”传承基地学校;项目实施单位建议:
建始县民宗局、长梁镇人民政府;
2、建设内容建议:
(1)丝弦锣鼓专用展演排练厅建设(含电教室、教职工办公用房、教学桌凳和演排练厅木椅等);
(2)购置教学设备(含投影电视、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及印制丝弦锣鼓专用教材);
(3)定制经营丝弦锣鼓器乐(与供应商家签订打击响器、弦乐及其它乐器供货协议,按全县需求配送);
(4)添制演出服装;
(5)培训期间办公用品及水电费用;
(二)运行机制建议
1、建立定期教研教改制度。
县民宗局会同县文旅局负责外聘民乐方面的专家尽心研讨,对教材进行完善,对教学进行专题辅导,对特色民族文化品味及品牌效应进行提炼提升。
2、建立定期培训演出制度。
县民宗局牵头,会同县文旅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定期开设基础班、提高班、研讨班等三类培训班,制定教学教辅计划并规范档案管理;每年举行一次全县范围的丝弦锣鼓大赛或汇报演出赛事。
3、建立公司化运营模式。
由建始县长梁镇旋龙村委会牵头组建或利用县内民族文化企业组建丝弦锣鼓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公司,以丝弦锣鼓文化传承基地学校为载体,组织开展培训和赛事筹办,按相关程序规定经营教材、乐器、服装及组织演出,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县民宗局视公司运行状况积极争取省、州民宗部门予以适当支持。
4、制定学员考核奖补政策。
县民宗局会同有关单位,对参加培训班的学员,经培训结业考试考核合格,按照一定标准,据实予以奖补。
(三)项目资金意见
1、一次性投入项目:
(1)丝弦锣鼓专用展演排练厅建设,初步估算50万元;
(2)购置教学设备,初步估算10万元;
2、周期性经营项目:
(1)定制经营丝弦锣鼓器乐,初步估算15万元;
(2)添制演出服装,初步估算8万元;
3、每年需支出项目:
(1)培训期间办公用品及水电费用,初步估算10万元;
(2)学员培训奖补费用,按每年10支队伍150人每次培训15天,每人次每天培训费用130元以及往返路费50元计算,初步估算需30万元。
鉴于周期性经营项目在丝弦锣鼓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公司正式运行后可以通过经营获取效益来作为企业维持运转的有效补充,该项资金需求暂按50%测算(既11.5万元),以上所有项目初步估算共计111.5万元。
(四)社会效益分析
1、传承少数民族地区优秀历史音乐文化,打造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品牌,提升地域民族民间文化底蕴与参与度、知名度。
2、用优秀民间音乐文化艺术作品,丰富多彩活动,培养人、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亲和民众,促进社会公民公德意识的增强,大力推动建设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腐朽低俗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味落后。
3、传承、推介少数民族地区优秀历史文化,宏扬中化民族美德,让民众稳住根脉,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打造自我,筑牢中华民族一家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写中华民族文明史。
4、利用群众文化聚集性与娱乐性的本能,占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时空与阵地,解决群众文化生活单调与精神产品缺乏,抵制腐朽文化的的侵入,做到净化社会,促进村寨文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