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暑假开学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0001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暑假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暑假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暑假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暑假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暑假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暑假开学考试试题.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暑假开学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暑假开学考试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暑假开学考试试题.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暑假开学考试试题

天水一中2018级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6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一、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24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句是(4分)()

A.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根据长短不同的篇章,一般来说,词分为3类:

小令:

58个字以内,中调:

58——90个字,长调:

91个字以上。

因此,《沁园春·长沙》为长调。

B.《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C.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D.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行冠礼,以示成年;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称“及笄”。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牢骚和说辞,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

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都与秦国没有直接关系,这是文章的伏笔。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2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草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该诗的第二句中。

“惊”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分)

(2)诗的后两句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5分)

二、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________,________。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3)_________,________。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4)杜甫在《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绵时盼望得到家人平安讯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5)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心中的芦苇》

①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

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

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

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分清高,一分落寞,一分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

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

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

像衣香鬃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

泅流中,弄篱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

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

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

在她倒下的地方,雾茫茫,一片绢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

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

佞臣专权,楚王昏庸。

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

生命的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

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祟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

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

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

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

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

倘是周日,阳光暖暖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人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

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

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

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⑦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⑧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8.作者记忆中的芦苇有怎样的特点?

(3分)

9.联系上下文回答,第③自然段中“……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是什么意思?

(3分)

10.第④自然段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3分)

11.本文运用了象征的写法,它赋予“芦苇”怎样的意义?

(5分)

12.俗话说: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文中作者却热情赞美了芦苇的品性与气节。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赞美?

说说你的理解。

(6分)

第II卷表达题

4、语言文字运用(每题3分,共36分)

1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押解(jiě)敕造(chì)杜馔(zhuàn)咄咄逼人(duō)

B.料峭(qiào)贾人(gǔ)暮砧(zhān)繁文褥节(rù)

C.伺候(cì)聒噪(guā)榫头(sǔn)市列珠矶(jī)

D.畏葸(xī)凝噎(yē)朱拓(tà)躁动不安(zào)

1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恓惶礼上往来忤逆繁文缛节

B.蟾蜍拾人牙慧蹉跎阴谋鬼计

C.凝噎负荆请罪阑珊稍纵即失

D.戕害残羹冷炙挑唆咄咄怪事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钱钟书先生学识渊博,学贯中西,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学术价值极高的《谈艺录》。

B.龙川岛像一张舒展的荷叶漂浮在浩如烟海的千岛湖上,岛上又有三十多个小湖,湖水明净,映着日光,犹如闪烁在荷叶上的水珠。

C.当下建筑超标之风盛行,一幢幢豪华办公楼拔地而起,其中首屈一指的当属央视大楼。

D.秦始皇的焚书之举及其对诸子百家的禁锢,造成了当时中国社会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去年上半年,我们的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都有所增加,但是,在成绩面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伐功矜能,止步不前。

B.策划人必须对他所从事的项目的具体特征了如指掌,并且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本质特征,才有可能达到目无全牛的境界。

C.近百年来,自私的人类对地球上动植物的生杀予夺,导致了今天环境的一步步恶化。

D.老师常教育学生在任何事情面前,都不能甘于人后,要一马当先。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新兴国家在世界经济体量中的比重跟过去不可________,即使经济增长率有所下滑,但以新兴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还是贡献了经济增长的70%。

②古人将草木和美人________,《离骚》中有“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以四美比喻四季,用四季来衬托四美,恰如其分。

③时下,很多学校都把校本课程作为特色课程来设计,实际上,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儿,在理念和操作上都不能将两者________。

A.同日而语相提并论混为一谈

B.相提并论同日而语混为一谈

C.混为一谈相提并论同日而语

D.同日而语混为一谈相提并论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故宫日历》的火爆不仅因为在传递祝福的同时,宣传了悠久的传统文化,符合当下大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更因为其精美的印刷制作工艺。

B.苏轼在“乌台诗案”后面对困难挫折时的淡定从客、坦然豁达,正是他《定风波》词中“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实写照。

C.2018年考研报考人数和增幅均创下历史新高,有人认为这一变化的出现与中国经济文化软硬实力的提升密切相关。

D.一项科研成果能否被诺贝尔奖垂青,一名科学家能否问鼎诺奖桂冠,实力固然重要,但同时也有幸运的成分。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高中阶段,我们对于六门学科——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可以进行选择,有的同学想学理科,但认为物理难而放弃这一学科。

把这一学科不认真学好,就谈不上学好真正的理科了。

B.“微博”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促进了中国公信社会的发展。

C.在学校领导强有力的管理下,我们班学风大有好转,尤其是下课后互相厮打的现象没有了。

D.选修课程侧重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运用,同时重视高尚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B.梨花千树雪,杨柳万条烟

C.(蔺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

D.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21.下列诗句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A.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B.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D.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2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某理发店贴的对联)虽然毫末之技,却是顶上功夫。

B.(某同学请假条)因为今天下雨,路上骑车不便,请你务必准假半天。

C.(某同学想到班主任家请老师指导)老师,我有几个题目不会,我今天下午到你家里去请教,请你恭候。

D.(学生会《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对食堂服务质量提出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23.小红原与小华约好一起去踏春,却因吃错东西、腹泻无法前往,于是她给同学发了条微信。

下列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我今天不去踏春了!

B.我偶染贵恙,无法出游,深表歉意!

C.我吃错东西了,现在还在腹泻,真不走运!

D.我腹泻不能去踏春了,实在抱歉!

2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

使……增加

B.越国以鄙远鄙:

以……为边邑

C.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

宽容,原谅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

覆盖,施加

语文答案

1.C

2.B

3.A

4.

(1)已经在东边使晋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大它西边的边界。

(2)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十分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5、“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

初”字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

6、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到“”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讲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实则更是显出作者看到如此美景后感慨、高兴、欣喜之情

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8.茂密、潇洒倜傥、随意散逸、单纯清淡、无拘无束、蓬蓬勃勃

9.意思是:

芦苇苍苍的景色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们的美好联想,使之成为文学作品描绘的对象,芦苇出现的境界成了文学作品的美好意境,芦苇们引发的无穷想象被写进了文学作品成了文学作品的内容。

10.过渡作用

11.在作者笔下,芦苇成了人的象征。

12.作者心中的芦苇象征着人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韧性及坚强。

作者赞美心中的芦苇也就是赞美心中的理想。

13.D。

A项,解(jiè),馔——撰;B项,砧(zhēn),褥——缛;C项,聒(ɡuō),矶——玑。

14.D。

题中A项,上—尚;B项,鬼—诡;C项,失—逝。

15.D。

D项,“万马齐喑”指千万匹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都沉默,不说话,不发表意见,形容局面沉闷。

合乎语境,用法正确。

A项,适用对象不对,“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语境中只说钱钟书一个人。

B项,望文生义,“浩如烟海”指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C项,感情色彩误用,“首屈一指”含褒义,指弯下手指头计数,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位居第一。

16.A【解析】A项,“伐功矜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使用正确。

B项,“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十分纯熟,常误解为没有全局观念。

此处望文生义。

C项,“生杀予夺”形容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的大权,此处不合语境。

D项,“一马当先”,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现泛指走在前面起带头作用,用于任何事情(也包括坏事)不妥。

17.A【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

同日而语:

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多用于否定式)。

相提并论:

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

混为一谈: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同日而语”用在否定句中,“相提并论”可用于否定,也可不用于否定;“混为一谈”多指1不分好坏,“相提并论”多指不分彼此,不分上下。

第一句此语境强调时间上的比较,又是否定句,选“同日而语”。

第二句指人和物放一起看待,可以选“相提并论”,第三句,指不同的事物放一起看成一样的事物,选“混为一谈”合适。

18.C【解析】题中A项,语序不当,“不仅”与“更”领起的分句调换语序。

B项,不合逻辑,主客颠倒,应为“苏轼《定风波》词中‘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正是他在‘乌台诗案’后面对困难挫折时的淡定从容、坦然豁达的真实写照”。

D项,搭配不当,两面失衡,应删掉两个“能否”。

19.D【解析】题中A项,语序不当,“不”字应该放在“把”字前;B项,搭配不当“加快”与“质量”不能搭配;C项,成分赘余“互相厮打”中“厮打”包含着“互相”之意。

20.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A项,“孤蓬”喻即将离别飘零的好友;B项,“梨花”似“雪”,“杨柳”似“烟”;C项,夸张手法;D项,“烟草”“风絮”“梅雨”喻“闲愁”。

21.C【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仿写句子的能力,重点考核对联,注意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同,词性一致,结构形同,然后注意押韵,从音韵的角度注意仄起平收,“仄”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三、四声,“平”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二声。

题中A项“怪禽”和“落日”不对应;B项,“斜阳”和“归远”不对仗;D项,“山暝”“沧江”不对仗。

22.A【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

题中B项,“务必”语气生硬“一定要”不能用于向老师请假。

C项,“恭候”敬辞,用于己方A.语意双关,使用正确。

D项,“责成”一般用于上级要求下级做某项工作,这里说“学生”会“责成”学校领导不当。

23.D【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

题中A项,没有说明原因,且口气太硬;B项,“偶染贵恙”应使用在长辈或对方身上;C项,没有表达“无法前往”这一意思。

24.D【解析】试题分析:

D被:

受,遭受。

天水市一中2018级暑假检测试卷答案

阅读理解1--4:

CCAC5--9:

DCBCA:

完型填空10--14:

ADACA15--19:

BBDCB20--25:

ACADDD

七选五26--30:

CEGBD

基础知识31--35:

BBACD36--40:

CADCC41--45:

DCABD

46--50:

BABAB51--55:

AAABA56--60:

AAAAA

单词拼写:

61ignored62outdoors63straight64official65journal

66organized67outline68judges69equal70vote

天水一中2018级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检测考试

数学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D2.A3.B.4.D5.A.6.D7.B8.A9.C10.A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16分)

11._2__12.__

__13.

14._3

三、解答题

15.(10分)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2)

【答案】

(1)

(2)

16.

(10分)已知一元二次函数

.

(1)试判断该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没有交点,有几个交点?

(2)若该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

,试用m表示

并求出它的最小值。

解:

(1)

所以该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有2个不同的交点。

(2)由韦达定理

所以

的最小值为3

17.(12分)若不等式kx2-2x+6k<0(k≠0).

(1)若不等式解集是{x|x<-3或x>-2},求k的值;

(2)若不等式解集是R,求k的取值.

【答案】

(1)

(2)

【解析】试题分析: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端点值应该为其对应方程的根,所以可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得参数;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可以结合二次函数图像,得到不等式组,解之即可.

试题解析:

(1)∵不等式kx2-2x+6k<0的解集为{x|x<-3或x>-2},

∴x1=-3与x2=-2是方程kx2-2x+6k=0(k≠0)的两根,

∴-

=-3-2,∴k=-

(2)若不等式的解集为R,即kx2-2x+6k<0恒成立,

则满足

,∴k<-

,∴k∈{k|k<-

}.

考点: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一元二次不等式恒成立问题.

18.(12分)如图,对称轴为直线x=

的抛物线经过点A(6,0)和B(0,4).

(1)求抛物线解析式及顶点坐标;

(2)设点E(x,y)是抛物线上一动点,且位于第四象限,四边形OEAF是以OA为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求四边形OEAF的面积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正确答案

解:

(1)由题可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

)2+k,

∵抛物线经过点A(6,0)和B(0,4),

解得;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x-

)2-

,此时顶点坐标为(

,-

).

(2)过点E作EH⊥OA,垂足为H,如图1,

(x-

)2-

=0得x1=1,x2=6.

∵点E(x,y)是抛物线上位于第四象限一动点,

∴1<x<6,-

≤y<0.

∵四边形OEAF是平行四边形,

∴△OAE≌△AOF.

∴S=2S△OAE=2×

OA•EH=OA•EH

=-6y

=-6×[

(x-

)2-

]

=-4(x-

)2+25.

∴四边形OEAF的面积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S=-4(x-

)2+25,其中1<x<6.

物理参考答案

1.B2.D3.B4.B5.C6.C7.B8.C9.A10.D

11.A12.D13.B14.D15.C16.C17.A18.B19.C

20.D21.C22.B23.C24.B25.C26.A

27.12m/s

【解析】设某人过程的总位移为2s,则物体通过第一段位移所用时间为:

;物体通过第二段位移所用时间为:

;则物体在这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联立并代入数据得:

v=12m/s

28.-4m/s2

【解析】根据

可知,汽车的加速度

29.

(1)10m/s

(2)80m

【解析】汽车的初速度:

=108km/h=30m/s

汽车的运动时间:

=6s>4s

(1)刹车后经过4s时,汽车的速度:

=10m/s

(2)刹车后4s内,汽车的位移:

=80m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

(1)10m/s

(2)80m

点睛:

本题考查了速度与时间、位移与时间关系,在书写时注意公式得矢量性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2018级假期作业考试

化学答案

1.D2.C3.D4.D5.D6.B7.C8.B9.B10.A

11.C12.C13.C14.B15.D16.C17.D18.C19.B20.D

21.【答案】具有可燃性的物质H2、CO、C;

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物质H2、CO、C;

对人有害的物质CO、SO2、NO2等。

22.【解析】该题中最有特征的现象是D与B混合产生无色气体,说明D与B由盐酸和碳酸钠组成,而盐酸和碳酸钠中既能与氯化钙又能与硝酸银反应产生沉淀的只能是碳酸钠,故A是氯化钙,B是碳酸钠,D是盐酸,C是硝酸盐。

【答案】

(2)2H++CO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