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9912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docx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docx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

第一章地球 和地球仪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地球的自转,地球

的公转。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教学目标: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5、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6、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7、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

六课时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具准备:

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二、讲授新课:

 

1、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学生思考,回答、分析

 2、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 

地球的形状:

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思考、回答、交流 

3、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4、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极半径      赤道半径 

学会依图描述;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5、达标反馈 出示讨论题:

 

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

 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

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四检测:

1.下列事实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是()

A.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D.郑和下西洋

2.以下关于地球仪的正确描述是()

A.它是地球的模型B.它是地球缩小了的模型

C.它是用文字和符号来表示的事物D.它能真实的反映地貌

3、读课本P2页地图回答:

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环绕地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为()

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B.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D.印度洋、下西洋、太平洋

4、地球的形状是()

A.两极部位略扁的的球体B.与地球仪一样的正圆形

C.很不规则的形状D.是一个扁球体

5、下列四种现象,不能说明地球是球形的是()

A地面高低起伏B、海边观船,先见桅杆

C、登高可以望远D、麦哲伦首次成功环球航行

6、要给地球缝制一件外衣,那么所需的布料应不少于()

A.5.1亿K㎡B.5.1亿Km

C.4万KmD.6371Km

五作业学生做练习册习题

 

第二节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4、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教学难点: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教学准备:

地球仪、地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 

地球的真实形状描述:

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地轴、两极 学生思考、回答 

二、引入新课:

 

观察地球仪、思考 

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在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

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样。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三、新课教学 

1、了解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分组交流认识地球仪,掌握、理解,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讨论。

 

认识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 

线、经度、纬度。

了解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地轴是一个假象轴。

 

2、完成经线和纬线的表格 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随学生的讨论逐渐显示答案可使 

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为以后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基础 

3、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实际操作 演示地球自转 

介绍以右手指示地球仪转动方向:

 面向赤道(上北下南)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4、达标反馈 

指导学生上黑板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

如: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四、内容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注意观察,多看地球仪,认识和领会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等这些基本点及线的重要性,辨认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辨别东经和西经的区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

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2、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经纬网定位,读图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巩固上节已学知识,回忆、思考 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经纬线知识 二、新课教学 

师生互动1:

认识经纬网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

否则就会出大错。

 用经纬网定位 

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确定位置,它对军事、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置;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

 学生思考、举例,讨论、回答完成21页活动题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并让学生明确学会知识,关键在于会用。

 

师生活动2:

用小乒乓球制作地球仪 明确制作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 

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

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课时小结 

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多动脑、多动手,在过程中学习地理。

在地球仪的经纬网上确定方向和任何一点的位置。

 

第三节地球的自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以及地球自转造成昼       夜更替的现象。

 

2、仿做地球自转造成昼夜更替的实验。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

地球的自转。

 难点:

昼夜更替。

   

学法指导 :

利用教学演示,学生讨论、动手操作,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

   

教具准备:

  地球自转的挂图,分组实验材料。

  

教后感 :

    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是怎么一回事,认识了昼夜形成的原因,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球、认识地球的兴趣。

但有一部分学生对复杂的天体运动,感悟不高,认识不够。

  新课引入。

 

教师谈话:

同学们,我们在低年级时,已经学习 了“白天和夜晚”一课,初步了解了昼夜现象。

 你能说说白天和夜晚是怎么一回事吗?

 

教师在回答的基础上,揭示课题,指出本课则要 求学生在了解昼夜现象的基础上,认识昼夜形成 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

 

1、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1) 教师提问:

太阳从何方升起、何方落下?

 那么,太阳东升西落说明了什么呢?

 教师讲解,引出课题。

  

(2)组织学生讨论。

 

当你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面,看到窗外的景物是向什么方向移动的?

为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窗外景物向后移动是汽车向前行驶的反映。

 

两列火车交会时,你坐的火车已经开动,相邻的火车并没有开动,但你会觉得怎么样?

为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

 

没有开动的相邻火车向相反方向移动是由于自已坐的火车已经开动而产生的错误错觉。

 

 (3)教师出示地球仪自转的挂图,然后提问:

  地球的方向是怎样的?

 

 (4)教师运用地球仪,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的转动, 边提问:

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时,我们看到的太 阳向什么方向运动呢?

为什么明明是地球在自转,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太阳东升西落呢?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两个例子,通过讨论得出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转动的反映的结论。

 

      教师要演示时,要注意地球的旋转方向要自西 向东,即从北极往下看,地球作逆时针旋转。

其次地球仪的转动要作匀速运动,不能一会儿 快,一会儿慢。

 

(5)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进行地球自转的实验,教师进 行指导。

并引导学生得出地球自转的含义。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替现象。

 

(1)教师演示实验,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照在 地球仪上,提问:

地球上哪边是白天?

哪边是晚上?

 

(2)教师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自西向东转的地球仪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上的大头针进入明 暗半球的情况。

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由于地球 的自转,地球上才出现了昼夜更替现象。

 

   教师在演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大头针表示的这 个地区,进入手电筒光和离开手电筒光的一全过 程。

其次手电筒光不能移动。

 

  (3)学生分组进行地球自转形成昼夜更替的实验。

(4)教师讲述进球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因此一  昼夜的时间为24小时,以及昼夜更替对地球上生 命现象产生和存在的重大意义。

 四、教师课堂小结。

 

   提问:

说说地球的转动方向是怎么样的?

 地球为什么会产生昼夜现象?

 

         你能说说地球的昼夜是怎样产生的吗?

 五、课堂作业。

     见课堂作业。

 

六、板书。

 

                 地球的自转   

   一、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地球自转亦称为地球的绕轴运动,即地球绕地 轴而旋转。

 

   二、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地球队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因此,一昼夜        的时间也是24小时。

       (23小时56分4秒) 

 

第四节 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1.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2.四季的形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每年都放寒暑假,都经历春夏秋冬的变化,谁能说出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变化呢?

 [展示]课件:

地球的公转<一>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绕什么在公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

(太阳。

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 

[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思考:

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

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

(倾斜的。

没有)

[展示]课件:

地球的公转<二>略

[教师]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

这对地球表面的冷热状况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提问](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欲望) 

①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

这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

(中午。

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热量就越多。

) 

②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是什么时候?

最冷是什么时候?

这与阳光的照射又有什么关系?

(7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大。

1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小。

) 

[提问]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有何不同?

(相反) [讨论](分小组)(①是生活中的地理,②是拓展知识) 

①我们这里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

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

为什么?

(不一样。

夏季较长,冬季较短。

由于地球的公转) 

②如果地球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有无四季变化?

(没有) [教师]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

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个带。

 

(读教材图1.19“地球上的五带”,请各小组完成) 

①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②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

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

湖南属于什么带?

(北温带。

热带。

北温带)

总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还说明了四季变化的原因和五带的形成和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