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祝谌予临床经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9874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8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老中医祝谌予临床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名老中医祝谌予临床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名老中医祝谌予临床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名老中医祝谌予临床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名老中医祝谌予临床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老中医祝谌予临床经验.docx

《名老中医祝谌予临床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老中医祝谌予临床经验.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老中医祝谌予临床经验.docx

名老中医祝谌予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祝谌予临床经验.txt26选择自信,就是选择豁达坦然,就是选择在名利面前岿然不动,就是选择在势力面前昂首挺胸,撑开自信的帆破流向前,展示搏击的风采。

名老中医祝谌予临床经验.txt吃吧吃吧不是罪,再胖的人也有权利去增肥!

苗条背后其实是憔悴,爱你的人不会在乎你的腰围!

尝尝阔别已久美食的滋味,就算撑死也是一种美!

减肥最可怕的不是饥饿,而是你明明不饿但总觉得非得吃点什么才踏实。

祝谌予

学贯中西医 勇于实践的祝谌予

董振华 季 元 整理

编者按 祝谌予是国内著名的中医学者、临床家。

祝氏早年曾跟已

故名医施今墨学习中医,学业既成,又东渡日本在金泽医科大学系

统学习西医四年。

回国后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

祝氏擅长诊治

内科疑难病症和妇科疾病。

由于受施今墨先生的影响,祝氏力倡中

西医结合,临证用药根据传统药性和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善组药对;

特别对糖尿病的中医中药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认为该

病的病机是气阴两虚、脾肾亏损兼夹血瘀,并将糖尿病分为气阴两

虚、阴虚火旺、燥热入血、阴阳俱虚、瘀血阻络五型,切合临床实

际;自拟降糖对药方、降糖活血方,组方严谨,用药精炼,颇有实

效,是他研究糖尿病几十年的成果。

祝氏治疗妇科疾病也有丰富的经验,提出“调气血、和脾胃、理肝肾、固冲任”为治疗妇

女经、带、胎、产疾病的原则,颇有临床指导意义;选用方药,平正通达,加减化裁灵活。

祝氏临证始终贯彻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路线,每遇疑难病症,首先采用西医各

种检查手段,明确诊断,然后再按中医辨证,确立治疗方案;遣方用药既根据中药的性味归

经,又参考中药药理研究成果,融会贯通,从而提高了中医中药的治疗效果。

文中所举五个

病案也体现出祝氏的这一临证特色。

所集医论、医话和经验方,每多经验之谈。

“纸上得来

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足见祝氏确实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临床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祝谌予,原名慎余,北京市人,生于1914年。

祝氏19岁时,其母染病卧床,壮热神昏,病情

危笃,遍请北京中、西名医诊治,皆无效验。

唯服施今墨先生的方药后,病情稍见好转,旋因施

先生出诊南京,只好再延他医治疗,服药后病情又加重,终至不救。

祝氏哀痛之余,遂立志学

医。

施先生是当时著名中医,学识渊博,疗效卓著,誉驰京华。

祝氏久慕施先生精湛的医术,高

中毕业后即拜其为师学习中医。

白天随师临床侍诊,晚上则由周介人老中医为其讲授《内经》、

《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

在此基础上,祝氏又精研了《千金方》、《外台秘要》、《赤

水玄珠》、《景岳全书》、《张氏医通》、《医林改错》、《中西汇通》等历代先贤名著。

祝氏尤其推崇

 

第二卷104

 

####

仲景之学,认为《伤寒卒病论》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理法方药悉备,临床价值极高。

至于其

它方书,则以有所创新、重在实践、无空泛之辞者为善。

祝氏重视理论,更重视经验积累。

他说:

“读书临证,要多思勤问,勿求于多而求于精,点滴

心得,可集腋成裘。

”例如他在跟师临证时,发现施先生制方遣药善组药对,诸如山栀、豆豉,生

地、细辛,紫石英、紫贝齿,晚蚕砂、皂角子等等,每以一寒一热、一升一降、一气一血、一收一散

等组成药对,颇有特色。

于是留心收集数百对,编成《施氏药对》。

在施先生门下学医六载,尽

得其真传。

自1937年始,在天津开业行医,疗效颇佳。

由于施先生在学术上提倡革新中医、中

西医结合,治病以西医诊断、中医辨证相互佐证,提高了治疗效果。

这对祝氏影响很大,便于

1939年东渡日本,在日本金泽医科大学系统学习西医四年,回国后即采用西医诊断、中医辨证

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临床实践。

1956年,国务院决定筹建北京中医学院,经周恩来总理关心,施今墨先生举荐,祝氏由云

南调到北京中医学院任教务长兼金匮教研室主任。

曾参与制定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大纲和

教学计划;在施今墨先生的亲自指导下,祝氏与翟济生等开始整理《施今墨临床经验集》一书,

于198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72年被借调到中国医学科学院主持开办西医离职学习

中医班,先后共10期,为国家培养出大批的中西医结合骨干人才。

1975年调到北京协和医院

担任中医科主任、教授,主要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在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和妇科病方面造诣

很深。

祝氏在学术上提倡中西医结合,临证时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他认为,中、西医各有所

长,也各有所短,只有相互佐证和补充,扬长避短,才能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提高疗效。

指出:

“过去中医治病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没有或者不懂得用西医化验指标来参照,对疾病的疗

效判定只能依据主观症状的改善或消除,实际上是不够完善的。

”因此,祝氏在临床上经常运用

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方法。

在方药应用方面,祝氏遵古而不泥古,敢于创新,他不仅在

辨证原则指导下善用古方化裁治疗现代常见病,而且常常参考药理研究,将某些确有药理实验

依据的方药应用于实践。

如验方“过敏煎”(银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甘草)、免疫Ⅰ号方(广

木香、当归、益母草、赤芍、川芎),以及羌活、菊花(可扩张冠状动脉,治疗心绞痛)、生地、知母、

甘草(可拮抗类固醇激素副作用)等,验之临床确有疗效。

祝氏治学勤求古训,善用经方。

他在深入钻研《伤寒论》、《金匮要略》之后,对张仲景辨证

精细、配伍严谨、方多奇效甚为膺服,并结合现代临床所见,提出古方今用的观点,以冀扩大经

方的使用范围。

如他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鸡血藤、钩藤、海风藤、络石藤、威灵仙等治疗风湿

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用甘草泻心汤加蒲公英、连翘、板蓝根、生蒲黄、白术治疗白塞氏病,用葛

根汤加川芎、白芷、防风、全蝎治疗面神经麻痹,用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治疗内耳眩晕症等,

均在师古基础上参与己意。

祝氏重视人体正气,强调内因是发病的关键,治疗内伤杂病、妇女

疾病每从调理脏腑气血、培补脾肾而取效。

他非常推崇王清任对活血化瘀的精辟见解,善用补

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活血方剂治疗疑难病证。

如脑血管意外后出现的脑软化,一般认为是

不可逆的,但祝氏经辨证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味,使一例患脑软化的患者,由发病初的记忆丧失、

命名失语,逐渐恢复到能正常工作,经CT复查脑部病变有明显好转。

祝氏注重临床实践,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他躬身临证数十年,即使在教学期间,除了

临床带教之外,还经常参加门诊医疗工作。

他认为,判断一个医生水平的高低,不是看其理论

 

第二卷105

####

掌握有多高,会背多少经典条文,而是以治疗效果为标准的;理论再高,治不好病,就没有说服

力。

因此他谆谆告诫后学要多临床,不要脱离实践。

祝氏擅长于治疗内科杂病和妇科病,潜心研究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

他曾系统观察和总

结了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提出糖尿病按气阴两伤和气虚血瘀辨证,认为气阴两伤、脾肾虚

损兼夹血瘀是基本病机。

他通过细致观察,发现糖尿病合并有大血管或微血管病变者,大多具

有中医的血瘀表现,并参照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检测的异常,率先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

病。

这一见解目前已获国内同行所证实和公认。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祝氏总结出一套治疗妇

科病的方药,独具特色。

如用益气摄血法治崩漏,疏肝散结法治痛经,养血平肝法治更年期综

合征,补肾活血法治不孕症等,符合临床实际,行之有效。

祝氏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

他年轻时深感求医不易,所以学医之后每把为病人解

除病痛视为人生最大乐趣。

他时刻铭记周恩来总理生前要求医务工作者对病人要做到“来者

不拒”的教诲,除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尽最大努力为所有挂号病人认真诊疗之外,还利用业余之

暇在家中家庭义诊,诊治病人数以千计而分文不取。

对外地病人来信询医问药,他以通信治疗

的方式每信必复,20多年来从未间断。

祝氏现任北京协和医院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国中西

医结合研究会副理事长,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七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

第十届中央委员、北京市委主任委员等职。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0年被人事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

主要著作有

《祝选施今墨医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在国内多种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学术精华

一、力倡中西医结合 强调辨证论治

早在30年代,施今墨先生就倡导中医、西医要互相学习,融会贯通。

他认为中医要改革,

不能固步自封。

他说:

“中医改进之方法,舍借用西学之生理、病理以互相佐证,实无他途。

”他

还强调要用科学方法阐明中医理论,如说:

“中国医学,古奥玄深,寿世保民,已具有数千年悠久

之历史。

诊断治疗之法则,善用之者,往往得心应手,获效如神,绳之以今日实验医学,则知其

意义亦复近似……宜亟以科学方法阐明之,讲通之,整理而辑述之。

若者可用,用之;若者可

弃,弃之。

是非得失,详慎审定,庶几医学日进。

”在施先生主张中西医融会贯通思想影响下,祝

氏在医疗工作中一贯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

他指出:

“中医与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目的,就是取其长而补其短,从而创造出有特色的医药学派。

”他认为探

寻中西医结合的途径主要有三条:

1西医诊断、中医辨证:

由于中西医理论体系的不同,故两者的病名、诊断、治疗等也不相

同,但可以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式统一于病人身上。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绝不是按照西

 

第二卷106

 

####

医的诊断,抛弃中医理论应用中药,而是立足于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借助于西医

现代仪器的诊断手段,对某些仅凭中医直观感觉难以确切辨证的疾病,可以明确疾病的性质和

病位,加强立方用药的针对性,扩大中医的辨证依据和丰富辨证内容,能更好地发挥中医治疗

之优势。

参照西医化验检查进行辨证论治,为判定中医疗效增加一些客观指标,打破传统中医

视症状和体征消除为治愈的认识,可以提高中医治疗的水平。

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遣方

用药,在取得疗效的基础上进行药理实验研究,明确其治疗机制后再付诸临床,指导实践,可使

古方得到新用,开辟用药新途径,使中医理论进一步完善。

祝氏认为,许多疾病,如单纯用西药

治疗,疗效不理想;如单纯中医辨证论治,有些治疗机制难以阐明。

中医要发展,就必须在不脱

离中医理论的前提下,将现代科学技术中可用的成果和西医的某些检测方法,有选择地吸收过

来为我所用,这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方法之一。

2中西药合用:

即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应用中西两种药物或应用中西药的混合制剂(如

速效伤风胶囊、消渴丸等),目前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中较为普遍。

祝氏认为,中西药合用之后

只要能相互协同、增强药效,或是相互拮抗,去其副作用者皆宜提倡。

如他治疗重症糖尿病,常

用中药加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西药;治疗妇女闭经,以补肾活血通经中药配合西医激素的人工周

期疗法;治疗癌肿病人放、化疗的毒副作用,以扶正固本中药减轻消化道反应和提高血象等,均

比单用中药或单用西药效果为佳。

但对某些中西药合用可能会降低疗效或产生副作用者则持

审慎态度。

因此,深入研究中西药如何正确地、科学地配伍,是今后重点研究的课题。

3中西医理论结合:

中西医要达到真正的融会贯通,必须实现理论上的结合,这是一项非

常艰巨和长期的工作。

中西医理论结合既包括用科学方法对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

病因、病机、舌诊、脉象等内容的深入研究,也包括中医自身在理论和临床研究中对西医知识充

分的吸收和使用。

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

展。

如从内分泌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探讨和阐明阴阳学说,以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方法揭示

血瘀证的本质,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针刺麻醉的发现等等,充分表明中西医理论上的结合

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

祝氏经常强调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辨证水平。

他尝云:

“掌

握好辨证论治,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关键。

有些学中医的人临床脱离辨证,一味去追求特

效方药或热衷于抄录偏方、验方,不肯在辨证上下苦功,以患者症状去碰所学之方,一旦遇到与

所谓特效方药不对号的情况或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病证,就心中无底,束手无策。

或开大方,漫

天撒网,以冀一获;或临时拼凑一方,不遵法度,支离杂乱,其结果只能使病人横夭莫救。

”祝氏

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体机能的太过与不及———阴阳失调。

太过,就会发生实

证、热证;不及,就会发生虚证、寒证。

中医治病就是调节这种太过与不及的情况,使之趋于平

衡,即《内经》所说: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中医的辨证论治就是寻求病因、病机、治

疗等规律的过程。

病人的体质、致病因素、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均不会完全相同,这些不同的矛

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运用中医理论来指导辨证论治,就能达到这个目的。

所谓“特效

方”、“特效药”,可能对某种病的某个类型的某个阶段有效,而不是对这种病的所有类型、所有

阶段都有效。

如有人治疗肝病引起的转氨酶升高,不分虚实寒热,一概用五味子降酶;碰到冠

心病心绞痛,不管标本缓急,辄用活血化瘀治疗;对西医诊为炎症的疾病,盲目投以大量苦寒的

清热解毒药,脱离辨证,生搬硬套,很难达到预期疗效。

祝氏并不否认偏方、验方的治疗效果,

 

第二卷107

####

但他常是在辨证的前提下来运用,譬之好箭配良弓,相得益彰。

中医辨证论治是有规律可循的。

西医诊断的病名,可以根据其不同阶段所出现的不同症

状,辨别出不同的中医证候类型,每个类型确立相应的治则方药,然后再根据病人个体因素进

行加减化裁,这就是辨证论治的规律。

中医治疗外感热病常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或三焦

辨证,都是前人经过多次实践所总结出来的辨证论治规律。

祝氏说:

“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不

仅可以‘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而且可以治疗某些疑难病或罕见病。

”他曾治1例西医确诊

为肺泡蛋白沉着症的男性病人,这种疾病在国内外均属罕见。

哪些药物能消除肺泡中沉着之

蛋白质?

祝氏根据病人咳嗽痰粘、气短不足以息,动辄气喘,唇甲青紫,舌胖有齿痕、脉细弦滑

的表现,辨证为大气下陷、痰浊不化、瘀血阻络,采用张锡纯所制升陷汤(生黄芪、桔梗、柴胡、升

麻、知母)加入化痰活血等药,并配合西医超声雾化吸入疗法,治疗月余,病人症状明显改善,复

查肺功能显著好转,体现了辨证论治的优越性。

二、重视气血辨证 善用活血化瘀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两大基本物质,人体赖气血之温煦、濡润、滋养以维持生机。

既病之后,

必然会发生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

寇宗说:

“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

伤其气血者。

”王清任亦说:

“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

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

”施今

墨先生曾主张将气血辨证的内容纳入八纲辨证之中,提出了以阴阳为总纲,气血、表里、寒热、

虚实为八目的十纲辨证方法,确为灼见。

祝氏非常重视气血学说的研究,善用气血辨证的方法

诊治内伤杂病和妇科疾病。

他指出:

“八纲辨证不包括气血辨证的内容,是其不足之处。

阴阳

两纲不若气血两纲更为具体。

叶天士首创卫气营血辨证,虽为外感热病所设,然究其实质,还

是要辨清邪热伤人气血的浅深层次。

内伤杂病亦可辨出气分病、血分病或气血同病,药物归属

也就有入气分或入血分的区别。

因此用气血辨证指导临证更具实践意义。

”祝氏对气血辨证的

认识和应用,主要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一)气病宜辨虚实 血病须究寒热

人身气血贵在充盈和流畅,一旦偏盛偏衰或涩滞不畅则百病萌生。

朱丹溪说:

“气血冲和,

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可知气血失调的致病范围极为广泛,多种疾病在其发生和发

展过程中均贯穿着气血失调的病理变化。

祝氏认为,气属阳,血属阴,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气血为病,调其气血即可,但要辨其虚实寒热而审证施治。

气病宜治其气,有虚有实。

气虚者温之补之,可用异功散、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升

陷汤等补益脾肺,滋其化源。

气实者调之散之:

气逆可用苏子降气汤、旋复代赭汤、丁香柿蒂汤

等降肺胃之冲逆;气郁证可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当归芍药散等疏肝解郁,行气养血。

补可去

弱、宣可去壅之理人所共知,然补益之剂可壅塞气机,宣散之药能耗气散血,对于气虚与气实兼

见之病情,单独使用每多不利。

祝氏治疗气虚为主时,常在补气温阳基础上加厚朴、陈皮、桔

梗、枳壳等,俾其补而不滞,药达病所;治疗气实为主时,常在降逆、解郁之剂中稍佐黄芪、党参、

白术、甘草等以防宣通太过而耗伤正气。

祝氏说:

“先贤之方如补中益气汤用陈皮、归脾汤用木

香、苏子降气汤用当归、旋复代赭汤用党参等皆属补而不滞、通而不峻之配伍妙方。

 

第二卷108

 

####

  血病须究寒热。

血液受寒则经脉挛缩,凝滞不畅,可见肢冷脉涩,肢体麻木,妇女月经后

期、闭经、痛经、诸痛等。

治宜温通经脉,养血祛寒。

祝氏常用桂枝茯苓丸治经闭、瘀积,用归芪

建中汤治腹痛,用当归四逆汤治手足逆冷,用艾附四物汤治痛经。

常用药物如桂枝、干姜、细

辛、小茴香、当归、川芎、鸡血藤之类。

血分有热则血易妄行,可见斑疹吐衄,痈肿疮疡,燥热口

渴,月经先期,苔黄脉数等。

治宜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祝氏常用方有芩连四物汤、温清饮、犀角

地黄汤、丹栀逍遥散等,常用药物如生地、白茅根、槐花、茜草、丹皮、紫草、赤芍、白薇之属。

氏认为银屑病、玫瑰糠疹、面部痤疮、过敏性皮炎等均属燥热太盛、血虚生风,悉以过敏煎(方见

前)加生地、白茅根、丹皮、紫草、白蒺藜、地肤子等养阴凉血、祛风止痒,每收良效。

  

(二)注重气机升降 论治结合脏腑

升降出入是人身气机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它不仅体现出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而且维持着

各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

如肝气自左而升,肺气自右而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肺主呼气,肾

主纳气;心火潜降,肾水上济等,如此升降有序,出入有恒则人体脏腑安和,体健身强,故《素问·

六微旨大论》曰:

“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反之,人身之气当

升不升,当降不降,或应升反降,应降反升,或升发太过,或下降太甚均属气机逆乱之证,所以掌

握气机升降之理实是抓住病机之要。

祝氏认为,气机升降与脏腑功能活动息息相关,尤以肝、肺、脾、胃四者为重。

乃因肝肺是

气机升降之道路,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故气机逆乱证的调治必须结合各脏腑的升降特点。

如他治疗气机不调引起的胸膈满闷、脘腹胀痛、大便不畅之证,每选桔梗、枳壳、薤白、杏仁四药

组方,谓之调达“上、下、左、右”。

取桔梗辛散,宣发肺气于上;枳壳苦温,疏通脾胃之气于下;薤

白辛滑,通阳散结,行气于左;杏仁温润,利肺滑肠,行气于右,诸药相伍共奏行气消胀、散结止

痛之功。

对于脾胃升降失常的病证,祝氏根据叶天士“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的理论,喜用

补中益气汤化裁治疗脾虚不健、清阳不升所致的头痛、眩晕、鼻渊、耳聋、便血、崩漏、久泻、淋浊

诸证;用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肺胃气逆所致的哮喘、咯血、呃逆、呕吐、噎膈等病;用半夏泻心汤

加味治疗寒热错杂、脾胃不和所致中脘痞闷或疼痛,口干思热饮,大便溏薄,苔黄脉弦之证等调

理气机升降的治法,在祝氏医案中是比较多的。

肝主疏泄,凡气机不调的病证大多与肝气郁结有关,祝氏善用逍遥散加减治之。

傅青主

说:

“逍遥散最能解肝之郁与逆。

”方中以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和中健脾,柴胡、薄荷

疏肝解郁,甘草调和诸药。

方虽平淡无奇,用之得当,治疗范围极广。

如加丹皮、黄芩、秦艽、白

薇、地骨皮等滋阴养血清热,可治肝郁化热,阴血不足之内伤发热;加白蒺藜、首乌藤、枣仁、五

味子、清半夏、夏枯草等养血安神、交通阴阳,可治神经衰弱之失眠多梦;加土茯苓、草河车、连

翘、板蓝根、生甘草等清热解毒,可治慢性乙肝之HBsAg阳性者;加丹参、生山楂、制首乌、草决

明等活血降脂,可治脂肪肝;加川楝子、泽兰叶、合欢皮、白蒺藜、丹参、茜草等行气活血、软坚消

症,可治慢性肝病之肝脾肿大;加金钱草、菖蒲、郁金、鸡内金等清热化湿、利胆排石,可治胆囊

炎、胆石症;加苏藿梗、白芷、生苡仁、陈皮、炒防风等健脾燥湿、和中止泻,可治慢性肠炎之泄

泻;加钩藤、前胡、白前、桑白皮、紫菀等清肺平肝,可治肝火犯肺之咳喘;加丹皮、紫草、生地、白

茅根、白蒺藜、地肤子等凉血清热、疏风止痒,可治血热搏结之皮肤痒疹。

以上数种病证不同,

然肝郁导致气滞、血瘀、化火、伤阴、克脾、冲心、犯肺等病机则一,故以逍遥散调畅气机为主。

 

第二卷109

####

  

(三)调气在理血之先 补气在养血之上

气血来源于脏腑,温煦滋养脏腑而又为脏腑所用,两者相互滋生,相互依附,不可分离。

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以生血运血,血以养气载气,气无血则不生,血无气则不长。

故寒热失宜、

情志不遂、饮食劳倦等因素均可导致气血失调的病理变化。

祝氏治疗气血同病时是在气血并

调的基础上偏重于治气。

杨士瀛说:

“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

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病出于血,调其气犹可以导达;病源于气,区

区调血,又何加焉?

故人之一身,调气为上,调血次之,先阳后阴也。

”祝氏学宗仲景,法效东垣、

丹溪,对王清任、唐容川的气血学说颇有研究。

他说:

“治血不忘调气,病机使然。

气能行血、运

血、生血、摄血,气滞或气虚均可致血瘀;气不生血则血虚;气不摄血或气逆血乱又可导致出血。

凡此种种,治疗总宜调气为主,理血为辅。

”如祝氏治疗支气管扩张之咯血,常分虚实两型:

属气

郁化火、血随气逆者,用旋复代赭汤加白茅根、茜草根、血余炭、花蕊石、三七粉等降气泻火为

主,凉血化瘀为辅;属气虚不摄,血不循经者,用升陷汤加生地、生侧柏、生荷叶、藕节炭、仙鹤

草、蒲黄炭等益气升陷为主,滋阴止血为辅。

又如血虚证多见的缺铁性贫血、再障、血小板减少

症、化疗后白血球减少等西医疾病,祝氏治疗时本着中医“气旺生血”和“肾主骨生髓、精血互

生”的理论,常在应用黄芪、党参、白术、苡仁、川断、桑寄生、菟丝子等补益脾肾之气基础之上加

当归、熟地、白芍、女贞子、桑椹子、制首乌、阿胶等滋阴补血药,使阳生阴长则血自生。

总之,祝

氏治疗气血同病的方法,大多是行气活血、降气止血、益气行血、益气摄血、益气生血等相兼并

用。

至于气分药与血分药之用药比例,则根据病情轻重而定,灵活多变,反映出“气在血之上,

治血先调气”的学术观点。

推崇活血化瘀。

他认为王清任重视实践,敢于疑古,勇于创新的精神,十分值得钦佩和学

习,与某些在科学昌盛的现代,还一味尊古,把经典著作视为篇篇锦绣、字字珠玑,一字不能移、

一字不能改,对古人的论述不能提出异议的人,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自

创新方33首,其中大部分是活血化瘀的方剂,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

五汤等,可治疗许多疾病。

祝氏在临证时,不仅对这些活血化瘀方药应用自如,而且能在辨证

的基础上参考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发挥其治疗作用。

对血瘀证的诊断,祝氏除了注意颜面黑斑、皮下青紫、肌肤甲错、症积肿块,刺痛或痛有定

处,舌黯脉涩等血瘀征象之外,特别提出了舌下络脉诊法,指出凡舌腹面有斑点或静脉青紫怒

张者即属内有瘀血之征。

如曾治疗一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方治疗无效,视其舌下静脉怒张明

显,乃改投血府逐瘀汤加减而愈。

祝氏认为,瘀血是一种病理产物,同时又是一种致病因素。

凡寒热、气虚、气滞、损伤皆可

致成血瘀。

治疗时要“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因”,要根据“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的理论来指

导活血化瘀方药的配伍,活血方中不能纯用一派血分药,必须配伍气分药,才能更好地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