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病虫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9827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3.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辣椒病虫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辣椒病虫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辣椒病虫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辣椒病虫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辣椒病虫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辣椒病虫害.docx

《辣椒病虫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辣椒病虫害.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辣椒病虫害.docx

辣椒病虫害

1、辣椒青枯病———————————————————2

2、辣椒褐斑病———————————————————3

3、辣椒病毒病———————————————————5

4、辣椒立枯病———————————————————12

5、辣椒根肿病———————————————————13

6、辣椒白粉病———————————————————13

7、辣椒疫病————————————————————14

8、辣椒根腐病———————————————————16

9、辣椒炭疽病———————————————————17

10、辣椒猝倒病———————————————————23

11、辣椒叶枯病———————————————————25

12、辣椒褐腐病———————————————————26

13、辣椒绵腐病———————————————————27

14、辣椒黑斑病———————————————————32

15、辣椒白星病———————————————————32

16、辣椒疫病————————————————————35

17、辣椒灰霉病———————————————————37

18、辣椒菌核病———————————————————38

19、辣椒细菌性叶斑病————————————————40

20、辣椒(色链隔孢)叶斑病——————————————42

21、辣椒冻害————————————————————42

22、辣椒热害————————————————————43

23、辣椒寒害————————————————————43

24、辣椒肥害————————————————————43

25、烟青虫危害辣椒—————————————————44

26、棉铃虫危害辣椒—————————————————45

27、甜菜夜蛾危害辣椒————————————————46

28、辣椒紫斑病———————————————————49

29、辣椒幼苗带帽出土————————————————49

30、辣椒白斑病———————————————————50

31、辣椒脐腐病———————————————————51

32、辣椒软腐病———————————————————56

33、辣椒辣椒芽枝霉果腐病——————————————58

34、辣椒叶霉病———————————————————58

35、辣椒疮痂病———————————————————60

36、辣椒黑霉病———————————————————61

37、辣椒黑腐病———————————————————63

38、辣椒白绢病———————————————————66

39、辣椒茎基腐病——————————————————67

40、辣椒裂果————————————————————68

1、辣椒青枯病

1、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通过雨水,灌溉水及昆虫传播,多从寄主的根部或茎部的皮孔或伤口侵入,前期处于潜伏状态,座果后遇有适宜条件,该菌在寄主体内繁殖,向上扩展,破坏细胞组织,致茎叶变褐萎蔫,当土壤温度达到20—25℃,气温30—35℃,田间易出现发病高峰,尤其大雨或连阴雨后骤晴,气温急剧升高,湿气、热气蒸腾量大,更易促成该病流行。

此外,连作重茬地,或缺钾肥,管理不细的低洼排水不良地块,或酸性土壤均利于发病。

  

  2、症状:

发病初期仅个别枝条的叶条萎蔫,表现为中午阳光强烈时萎蔫,早晚恢复正常;后期叶片变褐枯焦;病茎外表症状不明显,纵剖茎部维管束变为褐色,横切面保湿后可见乳白色粘液溢出,有臭味。

  

  3、防治方法:

(1)改良土壤,实行轮作,避免连茬或重茬,尽可能与瓜类或禾本科作物实行5—6年轮作;整地时亩施草木石灰或石灰等碱性肥料100—150公斤,使土壤呈微碱性,抑制青枯菌的繁殖和发展。

(2)改良栽培技术,提倡用营养钵育苗,做到少伤根,培育壮苗提高寄主抗病力。

(3)辣(甜)椒进入发病阶段,预防性喷淋50%绿乳铜乳油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硫酸链霉素或72%农用硫酸链毒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或50%敌枯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灌根,隔10—15天1次,连续灌2—3次。

2、辣椒褐斑病

危害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

在叶片上形成圆形病斑,初为褐色小点,后中心渐变为灰褐色或深浅灰色中心,四周黑褐色,染病部位直径可扩至1cm或更大,但有时又可愈合。

茎蔓、叶柄、梗节染病部位边缘黑色,中心浅灰色。

均为近圆形病斑。

如果摘除侵染病叶,通常植株叶色不再变黄,病害严重时,可产生大量落叶,但果实不受侵染。

  

  发病规律:

病菌可在种子上越冬,也可以菌丝块在病残体上或以菌丝在病叶上越冬。

生长发育适温为20--25℃,若高温、高湿持续时间长,该病发展迅速。

  

  防治方法:

  

  A.与其他蔬菜实行隔年轮作。

种子消毒。

控制湿度,防止植株过密,灌水过多,雨后及时排除积水。

  

  B.结合中耕管理,采收后彻底清除病残株及落叶,集中烧毁,减少再浸染和越冬菌源

  C.发病初期喷洒50%代森环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病害英文名:

Pepperbrownleafspot

病原中文名:

辣椒枝孢

病原学名:

Cladosporiumcapsici(MarchaletSteyaert)Kovacevski、CercosporacapsiciHeald.etWolf.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枝孢属,辣椒枝孢

病原介绍:

分生孢子梗多根簇生,直立,上部曲膝状,孢痕明显,平滑,2~5个隔膜,40~120×4~5.4μm;分生孢子单生或链生,圆柱形,椭圆形,寄主中文名:

辣椒

寄主英文名:

capsicum

侵染部位: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在叶片上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初为褐色,后渐变为灰褐色,表面稍隆起,周缘有黄色的晕圈,斑中央有一个浅灰色中心,四周黑褐色,严重时病叶变黄脱落。

茎部也可染病,症状类似。

发病规律:

病菌可在种于上越冬,也可以菌丝块在病残体上或以菌丝在病叶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病害常始于苗床。

高温高湿持续时间长,有利于该病扩展。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采收后彻底清除病残株及落叶,集中烧毁。

(2)与其他蔬菜实行隔年轮作。

(3)发病初期喷洒80%代森锰锌(大生、山德生)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1:

1:

200倍式波尔多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3、辣椒病毒病

(丛枝)

 

辣椒病毒病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危害极为严重,轻者减产20-30%,严重时损失50-60%,是甜(辣)椒栽培中的重要病害。

  

  危害症状:

常见的发病症状有3种类型

  

  A.花叶型病叶出现明显黄绿相间的花斑、皱缩,或产生褐色坏死斑。

  

  B.叶片畸形或丛簇型开始时植株心叶叶脉退绿,逐渐形成深浅不均的斑驳、叶面皱缩、以后病叶增厚,产生黄绿相间的斑驳或大型黄褐色坏死斑,叶缘向上卷曲。

幼叶狭窄、严重时呈线状,后期植株上部节间短缩呈丛簇状。

重病果果面有绿色不均的花斑和疣状突起。

  

  C.条斑型叶片主脉呈褐色或黑色坏死,沿叶柄扩展到侧枝和主茎,出现系统坏死条斑,常造成早期的落叶、落花、落果,严重时整株枯死。

  

  发病规律:

甜(辣)椒病毒病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引起。

黄瓜花叶病毒的寄主很广泛,其中包括许多蔬菜作物,主要由蚜虫(榉赤蚜等)传播。

烟草花叶病毒可在干燥的病株残枝内长期生存,也可由种子带毒,经由汁液接触传播侵染。

通常高温干旱,蚜虫严重危害时黄瓜花叶病毒危害也严重,多年连作,低洼地,缺肥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均可加重烟草花叶病毒的危害。

  

  防治方法:

  

  A.选用中椒2号、甜杂2号、双丰、中椒4号、早丰1号、苏椒2号、苏椒3号、农发等抗病品种。

  

  B.清洁田园,避免重茬,可与葱蒜类、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进行3-4年轮作。

  

  C.利用银灰色膜避蚜、黄板诱蚜。

  

  D.进行药剂防治,前期要着重治蚜,减少传毒媒介(菜蚜防治)。

  

  E.培育壮苗,覆盖地膜,适时定植,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4、辣椒立枯病

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绿亨一号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连续用药2—3次,7天—10天一次。

5、辣椒根肿病

6、辣椒白粉病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

辣椒白粉病以前发生量很小,一般不需要防治。

近年来不少的保护地都有发生。

只危害叶片。

开始在叶片正面布满淡黄色褐斑,边缘不明显,严重时病斑布满全叶,满田都是黄叶、枯叶或落叶,而且果实变小。

叶片背面的病玉斑上生有白色粉状物。

《2》

症状:

为害叶片,叶面生黄绿色斑驳,叶背有白色粉状物,

易落叶。

防治:

防止棚内湿度过低和空气干燥。

喷40%多菌灵硫磺悬浮

剂,1000倍液,15%粉锈宁或20%粉锈宁乳油2000~3000倍液,

7~10天1次,连续2~3次。

7、辣椒疫病

辣(甜)椒疫病主要为害叶片、果实和茎,特别是茎基部最易发生。

幼苗期发病,多从茎基部开始染病,病部出现水渍状软腐,病斑暗绿色,病部以上倒伏。

成株染病,叶片上出现暗绿色圆形病斑,边缘不明显,潮湿时,其上可出现白色霉状物,病斑扩展迅速,叶片大部软腐,易脱落,干后成淡褐色。

茎部染病,出现暗褐色条状病斑,边缘不明显,条斑以上枝叶枯萎,病斑呈褐色软腐,潮湿时斑上出现白色霉层。

果实染病,病斑呈水渍状暗绿色软腐,边缘不明显,潮湿时,病部扩展迅速,可全果软腐,果上密生白色霉状物,干燥后变淡褐色、枯干。

  

  辣(甜)椒疫病是由鞭毛菌亚门、辣(甜)椒疫霉真菌侵染所致。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中越冬,借风、雨、灌水及其他农事活动传播。

发病后可产生新的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

病菌生育温度范围为10-37℃,最适宜温度为20-30℃。

空气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发病迅速;重茬、低洼地、排水不良,氮肥使用偏多、密度过大、植株衰弱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

认真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抓好农业、生态和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

  

  

(1)实行轮作、深翻改土,结合深翻,土壤喷施“免深耕”调理剂,增施有机肥料、磷钾肥和微肥,适量施用氮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肥保水性能,促进根系发达,植株健

  

(2)选用抗病品种毛粉802、L402、佳粉15等;种子严格消毒,培育无菌壮苗;定植前7天和当天,分别细致喷洒两次杀菌保护剂,做到净苗入室,减少病害发生。

  (3)栽植前实行火烧土壤、高温焖室,铲除室内残留病菌,栽植以后,严格实行封闭型管理,防止外来病菌侵入和互相传播病害。

  

  (4)结合根外追肥和防治其它病虫害,每10—15天喷施一次600—1000倍“天达---2116”,连续喷洒4—6次,提高番茄植株自身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提高光合效率,促进植株健壮。

  (5)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搞好肥水管理,调控好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促进植株健壮长势,提高营养水平,增强抗病能力。

  

  (6)全面覆盖地膜,加强通气,调节好温室的温度与空气相对湿度,使温度白天维持在25-30℃,夜晚维持在14-18℃,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以利于番茄正常的生长发育,不利于病害的侵染发展,达到防治病害之目的。

  

  (7)注意观察,发现少量发病叶果,立即摘除深埋,发现茎干发病,立即用200倍70%代森锰锌药液涂抹病斑,铲除病原。

  

  (8)在化学防治上,定植前要搞好土壤消毒,结合翻耕,每667米2喷洒3000倍96%天达恶霉灵药液50千克,或撒施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2.5千克,或70%的甲霜灵锰锌2.5千克,杀灭土壤中残留病菌。

  

  定植后,每10--15天喷洒一次1:

1:

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进行保护,防止发病(注意!

不要喷洒开放的花蕾和生长点)。

每2次波尔多液之间,喷1次600—1000倍瓜茄果专业型天达—2116(或5000康凯、或5000倍芸苔素内酯),与波尔多液交替喷洒。

  

  如果已经开始发病可选用以下药剂:

72.2%普力克800倍液,72%克露700-800倍;70%甲霜灵锰锌或70%乙磷铝锰锌500倍液,25%瑞毒霉600倍+85%乙磷铝500倍液,64%杀毒矾500倍+85%乙磷铝500倍液,天达裕丰1000倍液,70%新万生或大生的600倍液,特立克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500倍+85%乙磷铝5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等。

以上药液需交替使用,每5--7天一次,连续2—3次,每10—15天掺加1次600倍天达—2116,以便提高药效,增强植株的抗逆性能,提高防治效果。

阴雨天气,改用百菌清粉尘剂喷粉,每667米2用药800—1000克;或用克露烟雾剂熏烟防治,每667米2用药300---400克。

发病初期可选用45%百菌清烟雾剂密闭棚室熏蒸,每亩用药量250g—300g,7天一次,视病情可连续熏蒸3—4次。

或用5%百菌清粉尘剂喷粉,每亩用药量1kg,7天一次,连续2—3次。

或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连续用药2—3次,7天—10天一次。

辣椒疫病是辣椒的主要病害,整个生长发育期均可发病,但7~8月辣椒挂果后最易感病,并且浸染后蔓延迅速。

笔者提醒椒农要抓住时机搞好辣椒疫病的防治工作。

发病条件温度在25℃~30℃,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疫病发生较重。

常年连作、土壤黏重的地块,由于土壤带菌,辣椒根系抗病能力降低,发病更重。

当前进入雨季,雨后转晴,高温高湿有利于辣椒发病。

感病症状辣椒疫病在成株期发病,叶、枝、茎、果均可受害。

叶片染病,病斑呈近圆形,中间暗褐色,边缘黄绿色。

枝部染病,呈环绕状褐色条斑;茎部受浸染,维管束呈褐色,植株迅速凋萎、直至死亡;果实发病始于蒂部,呈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后变软腐,湿度大时产生白色霉层,干燥后呈僵果残留在植株上。

防治方法浅中耕:

对于土壤湿度较大和土壤质地黏重的田块,在大行间进行浅中耕,降低土壤湿度,增加土壤透气性,提高辣椒根系的抗病能力。

中耕时不要损伤到辣椒枝叶。

合理灌水7~8月辣椒开花结果期选择连续有4~5个晴天时灌水,要小水细灌或隔行灌溉,不能大水漫灌,结合灌水撒施硫酸铜,每亩1~1.5公斤,将硫酸铜均匀撒施地面(为施用均匀,可加些沙土),然后轻灌,或先把硫酸铜用水溶解,在水口处随水灌入田间。

喷药防治:

田间发病时可喷64%杀毒矾或25%瑞毒霉800倍液,或50%瑞毒铜1000倍液,或7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防效良好。

 

8、辣椒根腐病

病害英文名:

Pepperrootrot

病原中文名:

茄类镰孢

病原学名:

Fusariumsolani(Mart.)App.etWollenw.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茄类镰孢

病原介绍:

产生小孢子、大孢子和厚垣孢子。

小孢子无色,圆筒形,多单细胞,大小5~12×2~3.5(μm)。

大孢子镰刀形或新月形,具3~5个分隔。

厚垣孢子单生或串生,近球形,大小7~11(μm)。

寄主中文名:

辣椒

寄主英文名:

capsicum

侵染部位:

整株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定植后,起初病株白天枝叶萎蔫,傍晚至次晨恢复,反复多日后整株枯死。

病株的根颈部及根部皮层呈淡褐色至深褐色腐烂,极易剥离,露出暗色的木质部。

病部一般仅局限于根及根茎部。

该病近年发生面积迅速扩大,为害日趋严重。

发病规律:

以厚垣孢子、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通过雨水或灌溉水进行传播和蔓延。

播种、定植过早,气温低,地温低于12℃发病重。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因地制宜,适期早播,是防治该病最基本的方法。

(2)用次氯酸钠浸种。

浸种前先用0.2%~0.5%的碱液清洗种子,再用清水浸种8~12小时,捞出后置入配好的1%次氯酸钠溶液中浸5~10分钟,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也可用咯菌腈进行种子包衣。

(3)加强田间管理。

防止菜地积水;注意施用腐熟有机肥或施用5406三号菌粉500倍液。

(4)发病前喷淋或灌35%福?

甲(立枯净〉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消菌灵)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50%多宝(根病大扫除)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二氯异氰尿酸(菜菌清)可溶性粉剂300~400倍液、3%恶霉?

甲霜(广枯灵)水剂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灌2~3次。

9、辣椒炭疽病

 

辣(甜)椒炭疽病主要为害果实和叶片,也可侵染茎部。

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褪色绿斑,后逐渐变为褐色。

病斑近圆形,中间灰白色,上有轮生黑色小点粒,病斑扩大后呈不规则形,有同心轮纹,叶片易脱落。

果实染病,初呈水渍状黄褐色病斑,扩大后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凹陷,上有同心轮纹,边缘红褐色,中间灰褐色,轮生黑色点粒,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红色粘状物,干燥时呈膜状,易破裂。

  

  辣(甜)椒炭疽病是因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侵染所致。

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借风雨、灌水、昆虫及农事活动传播,种子可以直接传播。

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12-33℃,最适温度为27℃,空气相对湿度达95%以上时,最适宜发病和侵染,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下时,难以发病。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过大、氮肥使用过多、虫害严重时都会加重病害的侵染与流行。

  

  二、害虫生物学特性

  

  病原:

对辣椒炭疽病的病原菌,前人根据分生孢子盘上刚毛的有无记载了2个直孢组炭疽菌(ColletotrichumnigrumEll.etHalst)和(Gloeosporiumpiperatum)Ell.etEv.。

VonArx(1957,1970)系统研究了炭疽菌的分类学问题,提出刚毛的有无不是稳定的性状,不能作为分类的特征,Colletotrichum是唯一合法的属名,称炭疽菌属,属于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真菌。

将上述2个种作为辣椒炭疽病菌的2个分离系归入C.gloeosporioides(Penz.)Sacc

  

  1.黑色炭疽病:

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Penz.)Sacc.,异名:

黑刺盘孢菌(C.nigrumEll.etHalst)。

分生孢子盘周缘生暗褐色刚毛,具2~4个隔膜,大小74~128μm×3~5μm。

分生孢子梗短圆柱形,无色,单孢,大小11~16μm×3~4μm。

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单孢,14~25μm×3~5μm。

  

  2.红色炭疽病:

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Penz.)Sacc.,异名:

辣椒盘长孢菌(G.piperatumEll.etEV.)。

分生孢子盘无刚毛,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孢,大小12.5~15.7μm×3.8~5.8μm)。

有性阶段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

  

  3.黑点炭疽病:

病原菌为辣椒炭疽菌(C.capsici,异名:

辣椒丛刺盘孢菌(VermiculariacapsiciSyd.)。

分生孢子盘周缘及内部均密生长而粗壮的刚毛,尤其内部刚毛更多。

刚毛暗褐色或棕褐色,具隔膜,大小95~216μm×5~7.5μm。

分生孢子新月形,无色,单孢,大小23.7~26μm×2.5~5μm。

  

  防治措施

  

  病害控制措施:

辣椒炭疽病主要以越冬病残体和种子上携带的病菌为初侵染源。

因此,搞好种子处理、彻底清除病残体、合理轮作是控制病害发生的有效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

开发利用抗病资源,培育抗病高产的新品种。

一般辣味强的品种较抗病,可因地制宜选用。

  

  2.选用无菌种子及种子处理:

从无病果实采收种子,作为播种材料。

如种子有带菌嫌疑,可用55℃温水浸种10min,或用浓度为1000mg/kg的70%代森锰锌或50%多菌灵药液浸泡2h,进行种子处理。

  

  3.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使辣椒封行后行间不郁蔽,果实不暴露;避免连作,发病严重地区应与瓜类和豆类蔬菜轮作2~3年;适当增施磷、钾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低湿地种植要做好开沟排水工作,防止田间积水,以减轻发病;及时采果,椒炭疽病菌为弱寄生菌,成熟衰老的、受伤的果实易发病,及时采果可避病。

  

  4.清洁田园:

果实采收后,清除田间遗留的病果及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并进行一次深耕,将表层带菌土壤翻至深层,促使病菌死亡。

可减少初侵染源、控制病害的流行。

  

  5.在化学防治上,定植前要搞好土壤消毒,结合翻耕,每667米2喷洒3000倍96%天达恶霉灵药液50千克,或撒施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2.5千克,或70%的甲霜灵锰锌2.5千克,杀灭土壤中残留病菌。

  

  定植后,每10--15天喷洒一次1:

1:

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进行保护,防止发病(注意!

不要喷洒开放的花蕾和生长点)。

每2次波尔多液之间,喷1次600—1000倍瓜茄果专业型天达—2116(或5000康凯、或5000倍芸苔素内酯),与波尔多液交替喷洒。

病害症状:

病斑黄褐色,水浸状,凹陷,病斑上密生橙红色小点,略呈轮纹状排列。

湿润时表面现粉红色黏性物质。

发病规律:

炭疽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特别是分生孢子盘随病株残体在土攘中越冬,次年成为初侵染源,病组织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通过雨水、昆虫传播,引起再侵染。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种植抗病品种。

甜椒如长丰,茄椒1号,蒙椒3号,哈椒2号、6号,早丰1号,吉农方椒,九椒1号,皖椒1号;辣椒如早杂2号,天骄2号、6号,江苏6号,湘椒2号,湘椒18号,新红奇辣椒,辣优4号,赣丰5号,哈椒6号,湘研4号、5号、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