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来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述评.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9769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多年来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述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十多年来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述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十多年来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述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十多年来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述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十多年来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述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多年来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述评.docx

《十多年来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述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多年来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述评.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多年来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述评.docx

十多年来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述评

十多年来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述评

一、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内涵与形成的原因

1.内涵

行业背景地方高校是指在世纪之交进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由国家行业部委办学的高校划转教育部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校(行业背景地方高校应走特色发展之路,桑玉军,2009)

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指在世纪之交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入教育部或省、区、市等为主管理的原行业部门所属、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从行业特色高校到研究型大学的战略与路径,方华梁李忠云,2010)

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是指那些源于行业管理、在世纪之交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入学校所在省、区、市为主管理的原行业部门所属高等学校(以“产学研”战略实现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可持续发展,王义全,赵金洲,2010)

行业院校,主要指原国家行业部门管辖的高等学校(新时期行业院校发展的战略选择,贺小飞,2012)

所谓行业特色型大学,是指原先归属行业部委、在高教体制改革中划归教育部或地方管理的行业背景显著、学科特色突出,围绕行业需求,为特定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大学或学院。

(潘懋元,车如山.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2008)

第二届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对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含义形成了共识:

“特色是格外突出的风格或特点,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

”(我国行业性理工类高校的腾飞之路—建设特色型高校,尹瑾,2009)

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是指在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原来源于行业管理、近年来划归教育部门为主管的高校。

这类高校曾长期依托行业的发展而发展,并且在为行业服务、促进行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形势下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思考—基于湖南工学院的个案分析,曹执令,蒋冬青,2008)

2.成因

20世纪50年代初期,学习苏联模式;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特色型大学特色之缘由、危机与重塑,吴根洲,涂丹,2011)

新中国建立之初;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行业特色型大学是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中坚力量,王亚杰,张彦通,2010)

特色型大学的形成:

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适应国家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需要,高等教育参照前苏联的办学模式,全面实施专业化教育;建立高度专门化的高等教育体系;重点加强了理、工、农、医等专业性教育;建立了以中央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分别管理的高等教育体制;此后的50多年里,这些行业性和专业性院校在条块结合的中央部门的领导下,紧密结合国家发展的需要,在相关的专业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此可见,这些行业性特色类大学是我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产物,几十年来,和我国各行业产业共同成长,共同发展,成为我国各类产业发展和壮大的重要组成部分(挑战与出路:

特色型大学的发展之路,王亚杰,2007)

我国行业特色高校最早出现在路、矿行业,由满清政府、早期民族资本共同兴办,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

到上世纪70年代,行业举办高校已达到300多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行业特色高校依托各自行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以原有行业特色为主的多科性的学科结构。

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生了历史性变革,除少数行业高校继续由原行业部门管理外,大部分高校划归教育部或属地管理,基本结束了行业部门举办高等教育的历史。

经过1998年、2000年两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国家共对252所普通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其中本科院校199所。

在调整的本科院校中,据不完全统计,合并32所,另有4所师范院校不属于原来意义上的行业特色高校范畴。

在其余的163所本科院校中,划转教育部管理的36所,划转地方管理的127所(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趋势分析及对策思考,罗维东.2009)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工业化初创时期的设立与发展(1950年一1976年);第二阶段:

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1978年-1996年);第三阶段:

新型工业化时期的发展(1997年至今)(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战略思考,高文兵.2007)

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期根据当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整合全国高校有关专业后组建的单科性院校发展而来。

1993~2004年,高教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调整,在原中央部委管理的571所高校中,有509所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大部分高校划归教育部或属地管理,这509所从原行业部门划归教育部或属地管理的高校称为行业高校,而其中一批仍然保持着鲜明行业特色的高校为行业特色高校。

(从行业特色高校到研究型大学的战略与路径,方华梁李忠云,2010)

以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为起点;我国在世纪之交对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深刻改革;新的高等教育布局中的特色型大学的发展模式(综合性大学是发展趋势,特色性大学只是过渡阶段)(对特色型大学建设的探讨,山红红,2008)

时代需求:

新中国建立之初;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王亚杰,2009)

二、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实质上已得不到行业部门的指导和经费支持,一些所谓的“共建”也难以得到落实,这些高校一度在办学目标、定位、特色、发展方向上出现迷茫。

2.由行业性较强的单科院校发展成为多学科大学,特色优势学科被弱化,同质化倾向相当突出。

3.在地方有限的教育资源中,经费支持、人才引进、高水平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地方综合性大学相比差距很大。

(行业地方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赫红军,2010)

1.行业特色型大学原有的行政隶属关系已经不存在,原有的资金链条发生断裂,和原行业部门的联系变得松散、微妙和飘忽不定;2.如何处理继续强化传统学科优势与拓展新学科领域的关系,成为这些院校发展的难点;3.如何调整学科、专业与课程结构,使之既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资源分配中的规模聚集效应、政策导向的单一化、评估排行中的简单相加、社会舆论中的综合崇拜趋向等等,对行业特色型大学的自主定位和坚持特色之路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实质性冲击(关于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王亚杰,2009)

1.创新管理体制与合作机制的挑战;2.高质量办学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挑战;3服务面向狭窄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挑战(行业特色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挑战及战略选择,吴立保,管兆勇,郑有飞,2011)

(一)定位模糊,特色淡化;

(二)与行业互动不足,为行业服务不够;

1.脱离行业管理和支撑后出现办学方向的迷茫;2.资金链的断裂对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造成影响;3.当前的大学评价模式制约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

1.自主发展与政策环境之制约;2.服务行业优势与行业主管部门行政联系断裂;3.学科多样化与传统优势学科之保持(关于行业特色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思考,刘国瑜,2008)

(一)与原行业部门的联系疏离,许多共建停留于形式;

(二)学科拓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特色淡化倾向;(三)区域服务功能定位相对缺失与模糊;(四)单一的高校评价体系使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优势难以体现(张文晋,张彦通.当前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2011)

(1)学校知名度明显下降;

(2)资源获取能力明显受阻;(3)学科建设能力明显不足;(4)人才培养方向明显混乱;(5)服务社会方向明显不清;(6)外部发展环境明显不利,投入和评价机制均不利于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行业特色高校的开放发展战略,李廉水,2010)

1.服务定位问题;2.创新学科和专业生长点成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中的一个瓶颈;3.传统学科优势受到很大的冲击;4.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做得不够(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的特征与策略,陈丽杰,朱永林.2009)

1.保持传统优势与开创新增长点之间的关系;2.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部门共建的关系;3.专业性和通识性教育之间的关系;4.自主发展和政策环境制约之间的关系(挑战与出路:

特色型大学的发展之路,王亚杰,2007)

1.学科面偏窄导致原创性不足;2.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点偏少;3.人才聚集度不高或严重失衡;4.与原行业部门联系受到行业集中度的影响(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趋势分析及对策思考,罗维东.2009)

1.专业特色有所削弱;2.与原行业部门沟通集道和沟通机制弱化;3.行业服务意识弱化和服务主动性降低;4.来自行业部门的政策、项目和经费支持减少(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战略思考,高文兵.2007)

行业院校学科面偏窄、与地方结合点偏少等问题日显突出,致使发展后劲略显不足:

(一)学科建设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1.优势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受到挑战;2.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不明确,优势学科的“优势”有弱化的趋势;3.整体科研实力薄弱,使学科内涵的提升受到影响,在行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有所削弱;

(二)学校面临着由行业服务为主向行业服务与区域服务并重的调整任务(新时期行业院校发展的战略选择,贺小飞,2012)

一是办学定位不明晰;二是办学特色被弱化;三是办学资金较短缺;其一,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其二,互动机制尚不健全(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困境与出路,李轶芳,2010)

1.教育管理体制制约着学校的特色发展;2.“办学模式趋同”现象比较普遍;3.“办学理念迷失”现象比较突出;4.西部行业型多科性大学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地方行业型多科性大学特色发展路径研究,王秉琦,高瑞龙,2009)

从内部来看,高水平特色型高校的学科发展普遍不够均衡,仅有几个学科实力较强,其他学科则总体较弱;从外部来看,能够获取的纵向资源大大减少,与行业的联系也逐步由“紧密型”转变为“松散型”,行业特色有所削弱,人才培养的供给和质量与市场需求、行业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

一方面,有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行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脱节现象,使学生的知识结构难以契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市场和行业急需的人才高校又难以提供及时有效的供给;同时,由于学科与专业设置上的“跟风”现象,高水平特色型高校,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的特色型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面临其他高校越来越严重的同质化竞争(高水平特色型高校构建研究型大学的战略思考,徐敦楷,2010)

三、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基本特征

1.办学风格独特;2.学科优势明显;3.服务面向明确;4.社会地位稳固(行业特色型大学是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中坚力量,王亚杰,张彦通,2010)

一是由原行业部门管理和指导;二是其学科专业主要围绕行业的产业链进行设置;三是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主要服务于行业(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建设研究—以长三角高等教育共同体为背景,钱志发,杨亮,2009)

第一,有一批针对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高水平学科平台和人才队伍,能够及时地跟踪和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战略和技术问题。

第二,在教学、科研方面有突出实践、强调应用、注重服务的传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一般都比较强。

第三,这类大学大都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贡献求发展”的宗旨,与相应行业的发展有很强的互动性,特别有利于形成牢固的产学研联盟,为社会作出直接的贡献(关于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王亚杰,2009)

(一)服务行业的历史传统;

(二)独具特色的学科优势;(三)行业专才的培养理念;(四)深厚的行业文化底蕴(张文晋,张彦通.当前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2011)

专才型人才培养理念;学科分布相对集中;以行业共性技术科研重点;具有密切的行业领城产学研合作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张翠荣等:

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定位与发展策略探讨.2010)

1.特色形成的长期性;2.特色内容的独创性;3.特色发展的稳定性;4.特色成果的影响性(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的特征与策略,陈丽杰,朱永林.2009)

传统的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由原行业部门管理和指导;二是其学科专业主要围绕行业的产业链进行设置;三是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主要服务于行业(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趋势分析及对策思考,罗维东.2009)

一是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在与行业相关的某一领域;二是学科门类已经比较齐全,但除了行业特色学科外,其他学科实力普遍不强;三是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主要服务于所属行业,社会服务也围绕行业进行(从行业特色高校到研究型大学的战略与路径,方华梁李忠云,2010)

①从办学层次上看,这些大学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悠久的办学历史、较高的科研水平②从招生上看,本科生一般都是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或在部分省市一本线招生,招生规模较大,生源质量较好③从人才培养上看,此类大学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大都积极探索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追求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训练④从就业上看,这些大学的行业优势明显,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在原来所涉及的行业就业⑤从学校的办学理念上看,这些大学坚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强调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强调大学的责任和使命(地方行业型多科性大学特色发展路径研究,王秉琦,高瑞龙,2009)

大学具有明显处于强势的学科专业;具有主要服务面向的特定性;成为多科性大学,从而具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特色型大学应该是高水平大学,优势学科专业是体现其高水平的核心(对特色型大学建设的探讨,山红红,2008)

(一)长期性;

(二)独特性;(三)特定性;(四)稳定性;(五)影响性(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建设策略,刘汉东,2010)

四、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的发展模式研究

1.均衡发展模式与重点突破模式;2.有限发展模式与综合发展模式;3.学科交叉、协同发展模式(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发展模式:

美国一流大学的启示,程孝良.2010)

开展协同创新不仅有利于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而且有利于创新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各创新要素之间的综合整体效应,克服通常所见到的“自我探索式创新”“单打独斗式独立创新”的局限性(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思考,罗维东,2012)

五、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有效途径分析

提高质量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立命之本和发展之基:

首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次,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再次,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改革创新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首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其次,创新办学模式;再次,积极探索建立学校董事会(理事会)制度,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认真落实《规划纲要》,加快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刘吉臻,2010)

加强服务地方经济:

1.行业特色型高校需要准确的发展定位2.行业特色型高校为行业与地方服务需要发展优势学科3.行业特色型高校为行业与地方服务需要建立新的合作机制4.打造科研平台是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发展的重要内容5.深化产学研合作6.行业特色型高校与行业合作需要主动服务(行业特色型高校如何加强服务地方经济,陈海利邹树梁王莉芬,2010)

面向地方、依托行业是行业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行业地方高校的发展应该是“双轮驱动”,一是靠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二是靠服务于行业。

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是强校之路,服务于行业是立校之基。

要转变观念,要从原来的单纯服务于行业转到既服务于行业,又服务于地方。

政府应将扶持行业地方高校纳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

(行业地方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赫红军,2010)

1.构建具有顶国际领先地位的特色学科;2.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引领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3.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以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科研重点;5.坚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寻求发展特色;6.坚持开放联合、国际化发展(行业特色高校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的使命分析研究,徐月红,2010)

固色、增色、聚色、强色(特色化与行业背景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孙忠进,邹涛,张敏,2011)

1.面向行业,扎根地方;2.发展高端功能,服务国家战略;3.打造优势学科群,提升核心竞争力;4.协同创新,集成发展;5.开放联合,国际化发展;6.提升软实力,可持续发展(行业特色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挑战及战略选择,吴立保,管兆勇,郑有飞,2011)

1.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处理好“特色”与“综合”的关系;2.切实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协调好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关系;3.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统筹好行业“专才”和社会“通才”的关系;4.确立服务面向和服务重点,立足行业的同时兼顾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5.重视产学研合作及创新平台的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破解难题充分发挥行业特色高校办学优势,高福安,李巧针,王保华,2009)

一、行业特色型高校需要准确的发展定位;二、行业特色型高校为行业服务需要建立新的合作机制;三、行业特色型高校为行业服务需要固优强势;四、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是高校与行业共建的重要内容;五、行业特色型高校为行业服务需要行业专家型人才;六、行业特色型高校与行业合作需要主动服务(在为行业服务中推进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陈春阳,2009)

(一)科学定位是前提;

(二)学科建设是基础;(三)人才培养模式是重点(特色型大学特色之缘由、危机与重塑,吴根洲,涂丹,2011)

第一,行业特色型高校要坚定服务行业、助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第二,推进行业特色型学校发展的制度建设;第三,坚持特色办学、特色兴校,不求大,不求全,在做强传统特色“学科高峰”的同时,形成若干“学科高原”(行业特色型大学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第二届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年会”综述,邱高,2008)

(一)重塑与特色型高校一致的大学精神;

(二)重塑与特色型高校相一致的大学文化;(三)重设与特色型高校相一致的专业体系与培养方案;(四)重构与特色型高校相一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建设研究—以长三角高等教育共同体为背景,钱志发,杨亮,2009)

高校角度:

4.行业特色型大学应当在更高层次上构建与相关产业紧密联系的新机制;5.新的更大的作为:

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更加注重专业性与通用性的结合、理论型与实用型的结合;主动追踪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主动参与行业创新体系建设,开展系统深入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关于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王亚杰,2009)

产学研合作,打造“复旦特色”的产业化道路;最大限度发挥研究型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一流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复旦大学:

发展特色产业化之路,2005)

(一)明确学校发展定位;

(二)优化学科结构;(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主动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行业高校的特色建设与国际化发展.王骥,詹瞻远,2010)

1.发展理念:

开放发展:

(1)回归行业;

(2)扩大交流;(3)共建学科平台;2.学科建设:

分层推进:

(1)优先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大气科学,打造国际一流品牌;

(2)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工程学科,打造国内知名学科;(3)大力推进具有潜在优势的人文学科,打造有影响力的人文学科3.人才培养:

围绕行业;4.科研发展:

项目集成;5.队伍建设:

跨国组合(行业特色高校的开放发展战略,李廉水,2010)

准确定位:

1)要充分尊重传统和历史;2)保持并不断强化传统优势学科;3)明确服务面向和服务重点;4)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5)追求鲜明的办学特色(张翠荣等:

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定位与发展策略探讨.2010)

(一)差异化战略;

(二)目标集中点战略;(三)紧紧依托行业战略(从行业特色高校到研究型大学的战略与路径,方华梁李忠云,2010)

(一)学科交叉融合;1.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交叉融合;2.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交叉融合;3.自然科学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交叉融合;

(二)组建联合科研团队以局部带动整体(从行业特色高校到研究型大学的战略与路径,方华梁李忠云,2010)

1.保持特色是行业特色高校的生存之本;2.拓宽和转型是行业特色高校强校之路;3.积极探索培养行业互需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4.科学研究要引领行业科技进步,参与和扶植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5.建立行业部门与行业特色高校联合共建的新机制(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趋势分析及对策思考,罗维东.2009)

战略选择:

(一)特色战略;

(二)产学研联盟战略;(三)人才战略;(四)平台战略,以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为目标,建设好创新平台。

建议:

1.建立积极、宽松、健康的政策环境;2.建立行业管理部门支持原行业高校发展的新机制;3.建立高校创新平台,完善学科设置,优化人才培养:

构建开放的创新平台,完善学科体系建设(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战略思考,高文兵,2007)

(一)学科建设要强化特色、整体推进,优化结构,提升内涵:

1.按照办学特色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学科生态体系;2.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引领行业发展,突出学科的比较优势;3.建立学校内部科学的学科评价体系;

(二)深化行业服务,拓展区域服务:

1.真正使学校与行业、学校与区域有效融合;2.从区域的组织网络、技术转化以及职业培训等方面参与并引领区域创新与发展(新时期行业院校发展的战略选择,贺小飞,2012)

1、要依托行业,强化办学特色;2、要依托行业,提升学科专业水平;3、要依托行业,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1、要为行业发展培养人才;2、为行业提供科技开发服务;3、为行业提供科技和管理咨询服务;四、积极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服务行业平台(新形势下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思考—基于湖南工学院的个案分析,曹执令,蒋冬青,2008)

准确定位,建立为行业服务的合作新机制;固优强势,打造为行业服务的技术创新平台;以人为本,提升主动为行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把握历史机遇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陈春阳,2010)

构建多维、立体的办学支持体系;打造互助、共赢的校地合作平台;建立新型、科学的高等院校管理体制,鼓励政府、高校等多元主体通过合作、协商等方法处理政府与高校、高校与市场、学校内部之间的事务(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困境与出路,李轶芳,2010)

1.理清办学理念,找准办学定位;2.树立人才培养规格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的教育质量观;3.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4.立足行业,融入地方,积极推进行业进步和区域发展;5.强化大学文化建设,打牢特色发展的基础(地方行业型多科性大学特色发展路径研究,王秉琦,高瑞龙,2009)

1.在办学指导思想中明确特色型发展定位,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2.以传统优势学科为中心构建学科体系,强化学科优势,形成学科特色;3.保持与相应行业的紧密结合关系,以服务体现特色,以贡献赢得支持;4.突出产学研结合优势,提高优势学科创新水平;5.重视提高学校综合水平,在突出面向行业服务的同时加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对特色型大学建设的探讨,山红红,2008)

坚持产学研互动,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发挥行业特色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挥行业特色与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007)

(一)内生要素协同创新机制:

1.建设学科汇聚平台,引领学科群聚集;2.富集技术和人才,打造核心竞争力;3.坚持制度创新,加注创新活力(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思考,罗维东,2012)

特色型高校应找准办学定位并把特色发挥到极致,做到出类拔萃,;紧密契合社会需求是特色型高校保持学术前沿性、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前提;特色型高校建设研究型大学重在质量的提升,而非规模扩展(高水平特色型高校构建研究型大学的战略思考,徐敦楷,2010)

1.目标定位:

专攻型的研究型大学,才能将有限的学科资源聚焦到几个或一批优势学科领域,打造出一流的学科群,并通过一流的学科群带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2.发展战略:

非均衡(有为则有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