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9754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docx

《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docx

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

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

9古诗两首

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江树中心小学颜宏流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

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初步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不仅仅是佳节,其实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宋朝诗人叶绍翁所写的《夜书所见》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二、初读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3、释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悟情

诗人叶绍翁久居在外、归家不得,再读古诗,对照插图,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难过这许许多多的思乡念亲的情感吗?

(一)一、二句

1、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

萧萧

2、萧萧梧叶送来了什么?

“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这萧萧梧叶送来寒气逼人,让人感到——孤独、凄凉(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

3、这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

读第二句。

典故: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

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

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读:

江上秋风动客情)

4、情感朗读一、二句。

(二)、三、四句:

1、理解:

挑:

捉。

促织:

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2、学生想象孩童捉促织玩耍时那种天真无暇,快乐的情景。

读——知有儿童挑促织

3、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

自己一个人在外地,

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

再读—

4、一灯明:

他看见的只有一盏灯,触景生情,多么孤单啊!

(读:

夜深篱落一灯明)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5、情感朗读三四句

(三)有感情吟诵

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诗人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读——《夜书所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诗引入新课

背李白的《静夜思》,说说诗人李白在这一首诗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思念家乡、亲人)

唐朝另一位诗人叫王维,他跟李白同年出生,不仅擅长写诗,还精通书画音乐,他在17岁那年,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求学,也写过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

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2、正音:

“为”这里应读“wéi”,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

3、释题:

重阳节:

指名读,齐读书上注释,并指出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九月九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节日里人们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

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又叫老人节。

“茱萸”:

(读书上注解)一种有香味的植物

“忆”即“思”,思念、想念;“山东”,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王维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三、反复吟诵、体会意境

(一)与诗题相对应的是哪一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重阳节,说说我国其他的传统佳节:

中秋节、元宵节、元旦、春节

忆——思,兄弟——亲,每:

每当;逢:

遇着、碰到的意思;倍:

更加,加倍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人们无不兴高采烈、欢度节日,可诗人王维却发出了“倍思亲”的感叹,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如此深深地思念亲人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看诗中哪些字眼点明了诗人“倍思亲”的原因。

(二)一、二句:

1.“异乡”:

他乡,李白离乡来到长安,长安对他来说就是“异乡”

2.“异客”:

“陌生的客人”。

李白小小年纪漂泊在外,独居他乡,身份是“异客”。

3.“独”:

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板书:

孤独、寂寞)

4、年年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

的情景,心中的思乡之情就再也掩饰不住了,于是一发而不可抑制,作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佳句。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古诗的一、二两句。

(三)三、四两句:

1、王维的思乡情感犹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此时此刻,他思绪万千,想到了什么?

2、想像两年前的与亲人共度重阳节的美好情景:

两年前的重阳节,给王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温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时时浮现,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

思绪万千的王维,想起的又何止仅仅是兄弟呢!

那年迈的父母啊,已双鬓斑白,他又何尝不是时时惦记,九九重阳又被称为老人节,可王维却无法伺奉左右,承欢膝下,此时此刻,他真想对双亲说:

父母啊……

3、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说话——

4、但如今却没人与他共度佳节,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这高高的山上,远远地望着家乡,他心里该与多少伤心难过啊,读——

四、诵读诗句,升华情感

1、读全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诗人王维仅仅是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亲人吗?

学生想象在不同的节日里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五、背诵全诗,书写生字

1、背诵

2、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3、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4、书写生字。

六、拓展视野

1、无论在乡间还是身处繁华的都市,不同的人,不一样的处境,一样的是思乡情,齐读两首诗

2、明月千里寄相思,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

出示《秋思》、《游子吟》、《长相思》、《秋风引》等,这些是老师从书籍、网络中查找到的。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我们来开个“九月九日诵诗会”。

_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

七、作业

1、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

八、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叶绍翁思乡念亲王维

孤独寂寞难过思念

教学反思

本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完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以外,重点呈现了两个方面的突破。

一、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生依据书中介绍的关键词语的意思,和自己查阅的内容,在疏通句意的过程中,感受到要注意诗句间的内在联系。

诗句的理解不能单独地一句一句地分析,要上下融合,注意内部之间的联系,组织语言也要符合古诗的意境。

二、古诗教学的难点,在于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中年级要求学生开始关注诗人的情感,因此,教学中,学生从认知入手,通过品味语言,引发情感,在情感的陶冶中,启动思维,从中感受、理解、体会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

9、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

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

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

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

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

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

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

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

问:

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

问:

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

问:

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

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

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

(1)集体赛:

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

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案共两课时

第1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理解古诗中的重难点词及诗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古诗的内容,接受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教育。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背诵并默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已经学过或是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题目,理解课文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3、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诗句的内容

4、解题:

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二、合作交流

1、交流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4、让学生读的过程中圈出不理解的句子和词。

5、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6、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三、品读体验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指出不懂的地方。

老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让学生体会古诗文朗读的特点,注意朗读的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4、.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5、练习背诵

6、指导写字“促、深”。

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说出对应的诗句。

2、火车接力。

老师说出某句诗的前一句,学生接出下半句。

3、指导学生之间进行火车接力,分组进行比赛。

四、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杂诗》(唐.王维)

第2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古诗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揭题

1、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2、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

说说他们有哪些习俗?

3、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他就是在一个节日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合作交流

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学生之间相互读。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3、几个人合作学习,读准字音,交流感想。

4、注意诗句中的生字生词。

凭自己的感觉读准节奏。

三、品读体验

精读理解

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

(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

(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

“九月九日”:

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

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讨论

教师相机引导。

如:

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

(“倍思亲”。

“倍”:

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

(“每逢佳节”,“逢”:

遇到。

)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

“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

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指名读→评:

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

第二句诗_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

(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

(标出字:

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

(板书:

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

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

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

(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过几天就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我们应该在家里了,那天我们不能插着茱萸,登高饮酒,但是可以回忆朋友亲人,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板书:

9、古诗两首

梧叶儿童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景物人物

秋风灯明

表现了思乡之情,追忆童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忆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自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更加)

摇知兄弟登高处,(遥远)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全身)

表现思念亲人。

9.古诗两首

第1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理解古诗中的重难点词及诗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古诗的内容,接受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教育。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背诵并默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已经学过或是课外读过的古诗_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案。

2、板书题目,理解课文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3、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诗句的内容

4、解题:

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二、合作交流

1、交流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4、让学生读的过程中圈出不理解的句子和词。

5、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6、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三、品读体验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指出不懂的地方。

老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让学生体会古诗文朗读的特点,注意朗读的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4、.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5、练习背诵

6、指导写字“促、深”。

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说出对应的诗句。

2、火车接力。

老师说出某句诗的前一句,学生接出下半句。

3、指导学生之间进行火车接力,分组进行比赛。

四、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杂诗》(唐.王维)

第2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古诗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揭题

1、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2、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

说说他们有哪些习俗?

3、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他就是在一个节日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

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合作交流

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学生之间相互读。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3、几个人合作学习,读准字音,交流感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