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9657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2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精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精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精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精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

《精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

精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学习略读,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句段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4.感受“小事件”中的“大品格”,学习叶老先生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

做一个怎样的人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了解相关资料

1.简介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

主要作品:

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

“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

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读。

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2.介绍作者张中行。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张中行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从文中能深深地感受到张中行先生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

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3.关于略读。

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

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

目标导学二:

把握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略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

①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②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③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2.课文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哪几方面的内容?

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明确:

两方面:

待人宽;律己严。

第一部分(第1段):

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段):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

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段):

对学习叶先生的语文主张,效仿叶先生的品德的思考。

目标导学三:

分析人物形象

1.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分别用了哪些事例?

明确:

记述了叶圣陶待人厚、律己严的品德。

记述其待人厚时,分别选用了“修改文章”“送客”“复信”的事例;记述其律己严则从他作文、做人都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的方面着笔。

2.文中有哪些句子简洁明了地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质?

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例如:

(1)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是直接更改,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尊重。

(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突出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3)他说:

“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待人厚。

(4)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动作描写,通过送客来表现叶先生待人宽厚。

(5)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从“坚决”两个字中可以看出,叶先生在“写作”上的要求是严格的,不可妥协的。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我们从文中所写的小事中洞察到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也学到了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事。

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

希望通过本文,同学们能像叶先生一样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叶圣陶先生生活和工作中的几件小事,知道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做人品质和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作文态度。

我们除了学习叶老先生的优秀品质外,对于他的写文章的主张也必须要学习。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叶老先生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探究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写法

1.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

“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

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这样一些琐碎之事,可见其待人之宽厚。

又如:

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引导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

由此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谨的程度。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放慢阅读速度,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心得,并画出疑难的地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找出文中作者对叶圣陶先生高度评价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

(1)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我的看法:

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总是将立德放在第一位。

(2)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我的看法:

这是对叶老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总的评价。

把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特点看作世人的表率,名副其实。

因为文中说: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通过前辈的话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3)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我的看法:

通过送客、回信这两件事来表现叶老先生待人宽厚。

(4)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的看法:

赞扬了叶老先生事事躬行,严于律己。

(5)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我的看法:

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通过严格执行自己“写话”的主张,强调“简洁”的文风,统一“做”和“作”的使用体例可看出来。

目标导学二:

品析含义丰富的句子

1.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也找出来做一些品析。

明确:

“双层的悲哀”突出强调了作者的悲痛之深,尤其在这除夕之夜,先生却走了,留给作者无尽的怀念与无边的哀思。

语句示例: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品析: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希望“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应该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写话的主张,领会叶先生的“深重的苦心”,踏踏实实做学问,并要不断反思,不断修正错误。

2.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明确:

一方面,行文平易,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话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语,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内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古代名句,增强了文章的厚度。

举例略。

目标导学三:

学习“写话”风格

1.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明确: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2.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

在写作时不仅要注意句段,也应该重视字的删改,使语言更简洁。

3.在你的文章中找一找你感觉是累赘的句子,修改后对比一下并和大家分享。

课堂小结:

“写话”与“简洁”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牢记叶老先生的主张,把它们运用到写作中。

14 驿路梨花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的构思特点及表达效果。

3.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4.学习心怀善良、感恩与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欣赏梨花的图片。

由梨花的图片你们想到了哪些关于梨花的诗句呢?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

总结过渡:

在不同诗句中梨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彭荆风这篇小说的题目《驿路梨花》出自陆游诗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那么,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梨花”又有怎样的含义呢?

请带着疑问快速阅读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概括课文讲述的一个故事。

思考:

(1)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哪里?

(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3)按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展示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故事。

(4)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顺序,复述故事情节。

(5)比较两种记叙顺序,思考讨论课文采用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一个故事:

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按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如下:

十多年前

解放军战士路过建小茅屋

十多年前的第二天以后

梨花姑娘常常来照料小茅屋

前几年梨花出嫁后

梨花姑娘出嫁后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上个月

瑶族老人借住

暮色中到第二天早晨

“我们”路过住宿,修屋

  课文记叙顺序的作用: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总结过渡:

从整体结构看,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组织一晚一早所见所闻的材料,属于顺叙。

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是插叙。

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课文还采用了倒叙的方法。

目标导学二:

细读课文,写法探究

1.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思考:

(1)“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发生了几次误会?

作者设置了几个悬念?

(2)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反馈指导:

关键词句:

“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我问老余:

‘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

’”“老余说:

‘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主人家是谁?

”“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她一定是梨花。

”“不要谢我们!

不要谢我们!

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梨花呢?

明确:

两次误会:

第一次:

“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第二次:

“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个悬念:

悬念一: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二:

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悬念三:

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

表达效果:

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回答时,应结合课文内容来谈。

引导学生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的描写进行细致的品读赏析,感知“我”和老余的激动与疑惑,瑶族老人的善良与见到梨花姑娘的妹妹时的激动心情。

总结过渡:

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之后,全文便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那么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2.追根溯源,寻找主人。

思考:

你认为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是瑶族老人吗?

是梨花吗?

是梨花的妹妹吗?

是解放军战士吗?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反馈指导:

到小说的最后,通过哈尼族小姑娘,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深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继续帮助过路人,并且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接管了小茅屋;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心存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

所以,小茅屋的建造者、照管者都是主人。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驿路上的行人得到了照顾,在孤独的旅途中,在漆黑的夜晚,在饥饿的疲惫里,是这间小茅屋给予了他们希望与温暖,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话:

感恩在路上。

那么,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又有何含义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聚焦“梨花”,体悟情感

(一)五写梨花,各有不同

1.出示任务:

(1)思考:

文中几次写到“梨花”?

将其语句勾出,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勾画相关的语句,讨论、交流。

明确:

五写梨花:

其含义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梨花、人名、雷锋精神。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

一是写出了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

二是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

三是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3)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这是写人。

由此,景物的“梨花”和人物的“梨花”建立起关联。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是双关语,指花和人,“处处开”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2.总结过渡:

“梨花”是文章的线索,贯穿了全文,在理解了不同“梨花”的含义之后,我们知道了“梨花”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和人名,还象征着“雷锋精神”。

那么,你能在课文中寻找到对“雷锋精神”传承的事例吗?

(二)梨花绽放,处处花香

1.出示任务:

(1)思考:

文章中哪些事件是“梨花”绽放的体现呢?

(2)学生圈点勾画,总结概括。

明确:

(1)“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2)瑶族老人送米、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3)哈尼族小姑娘照管小茅屋,向解放军战士和姐姐学习。

(4)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战士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5)解放军战士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2.总结过渡:

“驿路梨花”处处生香,我们看到了在边陲之地的淳朴民风和不计回报的助人为乐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弘扬。

在学习了文本之后,我们再回到文章的标题上,文章以《驿路梨花》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三)驿路梨花,品味妙处

1.出示任务:

(1)思考:

课文用《驿路梨花》作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2)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

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1)“驿路梨花”既指自然界的梨花:

洁白、香气四溢。

又指梨花姑娘:

助人为乐,朝气蓬勃,淳朴热情。

还指解放军战士:

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

也指边疆民族优良民风:

淳朴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

更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

(2)“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

(3)“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2.总结过渡:

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与不幸,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那么这个社会便会充满真、善、美。

目标导学二:

拓展延伸,洗涤心灵

1.出示任务:

在与文本、与作者的交流中,你是否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呢?

如果哈尼族小姑娘想再一次修葺这个驿站,你想为她或者这个驿站做点什么呢?

明确:

我想帮她再种一些梨花。

我想给驿站取一个名字:

梨花思缘。

我想给驿站前后修建一排路灯,以方便路人的行走。

我想写一篇关于驿站的文章,把这个驿站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精神。

……

(1)联系生活实际,将文本中的精神转变为实际的行动。

(2)用关爱的情感去帮助他人,这也是对文本个性化理解的一种体现,也是对文本主旨的升华。

课堂小结: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15 最苦与最乐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2.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品味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什么最苦?

什么最乐?

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

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

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了解知识,整体感知

1.解题。

明确:

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2.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黄遵宪评价梁启超的文章说: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3.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

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

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明确:

第一、二、三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四、五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六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全文按分总的结构来写。

目标导学二:

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1.文章开篇用一串排比设问,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否定,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背负未来的责任。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

先驳论后立论,不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

2.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照应第二自然段并使论证逐步深入的?

明确:

先指出未尽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照应第二自然段的“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又将未尽责任的情况延伸至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最后再次照应第二自然段:

贫、病、老可以靠达观排解,而未尽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3.第四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但是为什么前面完全谈痛苦用了两段,而这里既谈快乐也谈痛苦却只用了一段?

明确:

作者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提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他所讲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既然前面已经用了不少篇幅,这里就毋庸赘述了。

4.请归纳出本文的论点。

明确: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5.针对这一论点,文章最后提出应该怎么办?

明确:

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教师总结:

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目标导学三:

再读课文,品析表达

1.小组分析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和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

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开头运用了设问句: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

不是。

失意吗?

不是。

老吗?

死吗?

都不是。

”这几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

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除此还有陈述句和感叹句等。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运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种种没有尽到责任的现象来论证观点。

如:

承诺未兑现、欠钱未还、受恩惠未报、得罪人未赔礼,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从而归纳出背负未了的责任是痛苦的。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运用了道理论证,说明尽了责任之后的快乐无与伦比,极具说服力。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