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9639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ocx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ocx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教学目的:

本章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具体内容包含改革开放的背景、性以及对待改革开放应有的正确态度。

关于改革,主要让学生掌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以及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开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让学生掌握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不断的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通过本章教学最终要使学生坚定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客观必然性;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性及战略部署和经验;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教学方法:

采取以教师讲解为主,多媒体课件及视频辅助教学,另外采用引导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1980年,当中国确定的目标是用20年时间实现GDP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要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经济年均增长率要达到7-8%以上,当时世界上没几个国家相信:

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能够实现长达20年时间的高速增长。

(20C60-70年代,亚洲“四小龙”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利用国际市场优势,在较长时间内实现了高速增长。

)中国已实现三十年持续高速增长,被世界许多学者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中国增长奇迹是由什么创造的?

——导入新课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历史背景

1、国内情况

资料:

《拓路》

让深圳更出名的却是从60年代开始,这里发生的大规模群众集体越境逃港事件。

尽管边防部队和民兵费尽心机,深圳河边的逃港风潮在那个年代不仅屡禁不止,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当时,集体逃港被视为恶性政治事件,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

1977年冬天,复出后的邓小平外出的第一站就选择了广东。

在听取广东领导汇报逃港问题时,邓小平突然插话说:

“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

紧接着他又说:

“这件事不是部队能够管得了的!

两句话让广东的干部不解其意:

说政策有问题,难道不准外逃的政策有变?

说部队管不了,那谁又能管得了呢?

为了解开邓小平留下的哑谜,广东省委专门派出了调查组赴深圳进行调查。

这时,两个罗芳村农民收入的巨大反差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当时,深圳河这边的罗芳村,村里农民人均年收入是134元,而在河对岸香港那边的罗芳村,他们的人均年收入是13000元。

更让省委调查组感到惊讶的是,河对岸香港那边原本并没有一个罗芳村,居住在那里的人竟然全都是从深圳的罗芳村跑过去的。

难道真的是我们的政策出了问题吗?

在看了调查组的报告后,广东的领导对邓小平的哑谜似乎已有所悟。

两年后的1979年4月,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广东的领导向邓小平汇报了他们的思考,并要求广东在经济改革中尝试着先行一步。

正是在这次汇报后,邓小平作出了创办经济特区的重大决策。

【问题】请思考回答,本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广东与香港两地生活水平上百倍的差距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1978年11月,广东省委第二书记习仲勋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坦率指出:

“近十年来,广东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吃不饱肚子,城市副食品供应紧张,可以说是到了怨声载道的地步”。

广东的事例反映出了当时我国国内的情况,“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人民饱受物资短缺之苦、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

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2、国际环境

【数据资料】

日本在195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约200多亿美元,中国约320亿美元,比日本还多几十亿美元。

但是,从1957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9996亿美元,是1955年的30多倍,而中国此时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2000亿美元,不及日本的五分之一。

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印度,只有日本的1/20、美国的1/30,科技发展水平落后发达国家40年左右。

与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等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有很大的差距。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增长了57.65%。

而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增长了124%,日本增长了345%,联邦德国增长了131%,法国增长了212%。

由于基础不同和劳动力素质上的差异,到了197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21076亿美元,日本已达9802亿美元。

而中国只有2499亿美元。

【问题】从以上数据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我们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

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他指出: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和平、求发展逐步成为世界潮流,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中国争取一个长期和平发展环境是可能的,这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

(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

三十年沧桑巨变》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一次次地让世界惊叹。

经济从濒临崩溃边缘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30年的GDP年均增长9.8%,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

直接利用外资从0增长到7000多亿美元,连续14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奥运会在中国成功举办,一个个百年梦想梦圆今朝。

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重大工程捷报频传,神七的成功发射,让中国人首次漫步太空。

国强则民富,农民人均纯收入30年提高了30倍;城镇居民提高了40倍。

人均住房面积,农村居民由8平方米提高到30平方米,城镇居民由6平方米提高到27平方米,每一个中国老百姓都在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些成就背后更重要的是面貌的变化,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在这三十年当中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三十年披荆斩棘、突破重围;三十年历经风雨、缔造辉煌。

三十年的翻天覆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将托举起中华民族现代化的百年梦想。

【问题】请你谈一谈学习本案例的感想。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此,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我们学习了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历史背景,使我们明确了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那么党提出改革开放决策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呢?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

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别?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予以正确解答的重大问题,也是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太多的论述。

因为这不是他们当时面临的迫切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时深入分析了这两对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发展规律,而没有具体说社会主义的情况。

列宁曾经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对抗消失,矛盾仍将存在,但未进行进一步的阐发。

斯大林在宣布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没有从理论上认真研究这个问题。

前期曾经否认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矛盾,强调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因而把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一概看作敌我矛盾,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晚年虽然承认存在矛盾,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应当说是毛泽东第一个比较认真和深入地研究了这个问题。

在党的“八大”召开前后,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著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但由于对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缺乏科学认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判断出现偏差等原因,实践中出现了严重失误,如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一味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试图“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等等,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了严重挫折。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观点,同时提出只是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

他在总结历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一的,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中指出: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通过革命解放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

社会主义还需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是邓小平提出的新命。

第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2、改革开放的性质

(1)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

邓小平指出: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开放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十分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

他指出,“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

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

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

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话题】请你谈一谈对小平同志这段论述的理解。

改革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因此,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及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由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

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

当具体制度和体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如果不适时地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丧失掉。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

改革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指出:

“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

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

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

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

1、改革的历史进程

(1)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

安徽凤阳小岗村印有鲜红手印的契约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的。

30年前,小岗村的18家农户为了能吃饱饭,“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率先实行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他们写下的这段历史,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一纸契约、鲜红的手印记录了那个迎来中国农业转机的历史时刻。

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

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

经过多年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与此同时,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

(2)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

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

2、全面深化改革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1)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性

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2)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

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本要求。

(3)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的重要性

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

2、怎样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者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者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

”——江泽民

【问题】江泽民同志的论述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性

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

正确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取得驾驭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主动权,保证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发展、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三个重要支点。

邓小平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经验教训的总结,反复强调必须通过改革促进发展,改革和发展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讲话中强调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12个重大关系,其中,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全部矛盾关系中首要的基本关系,是总揽全局的关系。

在今天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涉及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更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随着社会生活深刻变革,各种矛盾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态势更加明显,稍有不慎,就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

改革是动力,新时期我们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实现未来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

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发展。

稳定是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一些国家由于政局动荡、社会动乱,不仅失去发展机遇,也给这些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总之,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具有坚实基础。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已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如何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这是我们本章节要学习的内容。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改革和开放紧密相连,邓小平一方面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都叫改革,另一方面,又把改革政策也称为开放政策。

他说,实际上我们制定了两个开放政策,即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这两个开放不行”。

对外开放和改革一起成为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1、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历史的昭示)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我国的历史经验证明,闭关自守就会落后挨打。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邓小平指出,在对外开放问题上,“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

说“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是指从明朝中叶开始,我国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自守政策,阻塞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近代中国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全面落后、导致遭受列强宰割的百年屈辱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

但那时没有条件,人家封锁我们。

说“我们吃过这个苦头”,就是指建国以后由于国际上的敌对势力对新中国实行封锁政策,主观上我们从20世纪50年代下半叶开始指导思想出现了“左”的偏差,使中国同世界经济的关系长期处于隔绝的状态,从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只会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2)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时代的潮流)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15-16世纪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地理大发现,以及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使商品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产业革命,形成了世界范围内工农业的国际分工,促进了商品交换关系的国际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促进了资本的国际化。

20世纪初40-50年代以原子能利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特别是70年代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国际化。

20世纪末以来的高科技革命,引发了全球性国际合作,全球化与一体化趋势不断得到加强。

从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史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成败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能否面向世界,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对外开放作为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势不可挡。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决定了中国只能在向世界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3)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现实的需要)

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²江泽民指出:

在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上应当有全面的认识。

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同它对立和斗争的一面,也要充分看到社会主义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把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

(4)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1、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春天的故事》对外开放是从什么开始取得突破的?

(1)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沿海城市的开放,引进外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迅速扩大,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世纪90年代)。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讨论题】请分析说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带来的影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它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同时,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显著增加。

能否把有利条件用足,把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开放呈现出新的特点,取得很大的成就。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出口增长仍属于数量扩张型的较为粗放的增长方式,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较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低,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较少;引进的技术主要是生产线和机器设备等硬技术和成熟技术,核心技术比较少;利用外资的产业和区域不尽合理,对外投资比较薄弱。

因此,需要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