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新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通用地理》专题习题突破1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4讲地壳的.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9413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新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通用地理》专题习题突破1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4讲地壳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版《新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通用地理》专题习题突破1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4讲地壳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版《新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通用地理》专题习题突破1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4讲地壳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版《新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通用地理》专题习题突破1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4讲地壳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版《新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通用地理》专题习题突破1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4讲地壳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新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通用地理》专题习题突破1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4讲地壳的.docx

《版《新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通用地理》专题习题突破1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4讲地壳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新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通用地理》专题习题突破1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4讲地壳的.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新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通用地理》专题习题突破1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4讲地壳的.docx

版《新步步高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通用地理》专题习题突破1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4讲地壳的

网络构建

名师点拨

  本讲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较多,在复习过程中应紧紧抓住地表形态的变化这一核心,围绕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类型、表现及影响进行复习。

复习过程中应以地质构造图、地貌图和景观图等为载体,着重把握地壳物质循环、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的判断和应用等问题。

核心点一 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

(2016·上海地理)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1.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

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2.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

A.黑色玄武岩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D.肉红色花岗岩

答案 1.A 2.A

解析 第1题,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及东非大裂谷的火山都是板块的生长边界。

第2题,黑色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石灰岩、砂岩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岩。

1.地壳物质循环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等。

(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3)主要岩石类型: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及其相互转化。

2.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

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读图技巧

 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基本步骤

(1)突破识图关键。

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

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

(2)尝试代入验证。

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

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③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图中则示意为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为岩浆。

题点 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预测题型:

选择题]

Niijima意思是“新岛”,属于火山岛,位于东京以南大约960千米的海面上,截至目前这个小岛的面积仍在继续扩大。

结合下图,完成1~3题。

1.形成“Niijima”火山岛的物质最可能来自左图中的(  )

A.MB.NC.PD.Q

2.右图中与“Niijima”的形成过程相对应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3.东京以南的海面出现“新岛”,因该海域地处(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答案 1.D 2.A 3.B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是地核,N是下地幔,P是地壳,Q是软流层。

“Niijima”属于火山岛,其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是来自于软流层。

第2题,根据岩石的转化关系可以得出,丙是变质作用,乙是外力作用,丁是高温熔化,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甲是冷凝作用,箭头指向的岩石是岩浆岩。

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是岩浆冷凝形成。

第3题,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地带,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以下,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不稳定,地下岩浆从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形成火山岛。

核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2016·浙江文综)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1~2题。

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 东侧大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D.背斜 西侧小

2.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河谷处最外侧是石灰岩,向里依次是页岩、砂岩,河谷处岩层地层年代表现为中间新、两翼老的分布规律,据此判断地质构造为向斜,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峻,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

第2题,从题干提供信息可知,该种贵重金属矿产存在于河床沙中,只有乙处沉积有厚厚的沙、卵石,沉积环境最好,最有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

甲处离河流太近,粘土结构,丙、丁两处地势太高,都不符合贵重金属矿产的存在环境。

(2015·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读图完成第3题。

3.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A.背斜谷B.背斜山C.向斜谷D.向斜山

答案 A

解析 由于从a河谷向b、c河谷岩层由老到新,所以该地质构造为背斜构造,C、D项错误;X处发育了河流,该区域属于山谷,所以A正确。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的种类及判断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褶皱是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变形,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背斜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实践应用

资源

石油、天然气

地下水、煤、铁

泉水出露、河谷发育

原因

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

底部低凹,易存水,背斜处煤、铁往往已被侵蚀掉

岩层断裂、地下水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发育成河谷

工程建设

挖隧道

建大坝

不能建工程设施

原因

稳定、无地下水,相对好挖

地下岩层坚硬稳定

大坝易损,水库易渗漏,铁路易遭破坏

题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预测题型:

选择题]

某地质考察队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在Y1、Y2、Y3、Y4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

在该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相同的砂岩,Y1、Y4处取得相同的砾岩,且砂岩的年代比砾岩老。

据此完成1~2题。

1.甲处属于(  )

A.背斜成山B.背斜成谷

C.向斜成谷D.向斜成山

2.若在Y2处钻30m到达该水平面,则在Y1处钻至该水平面最可能的深度是(  )

A.25mB.35mC.45mD.65m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结合题干和图示信息,Y2、Y3之间有河流发育,地势较低且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所以甲处属于背斜谷。

第2题,读图知,图示中等高距为20m,可求得Y1与Y2的相对高度介于20m至60m之间,由Y2的钻探深度为30m可知,Y1的钻探深度介于50m至90m之间,结合选项可确定答案。

[提分要领] 地质构造的确定方法

(1)根据岩层进行分析。

地形的确定看地表特征,地质构造的确定要看岩层特征。

(2)根据岩层的弯曲辨褶皱。

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

(3)根据岩层的位移定断层。

岩层断裂后沿断裂面发生位移的为断层,其中相对上升的形成山地或高地,相对下降的形成谷地或低地。

题点二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预测题型:

选择题]

下面图片中这个“地狱之门”位于土库曼斯坦一个叫做达瓦扎的小镇附近。

1971年,地质学家意外发现一个地下洞穴,里面充满了可燃气体,将气体点燃后,大火竟燃烧了40年仍未熄灭。

下图为“‘地狱之门’所在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地狱之门”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4.图示区域除可燃性气体外,还蕴藏着丰富的(  )

A.铁矿资源B.石油资源

C.地下水资源D.有色金属资源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地狱之门”的火焰是地下的可燃性气体燃烧所致,地下的可燃性气体通过断层向外泄漏。

第4题,该地质构造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可燃性气体密度小,在最上层,石油在下层,再下层为密度更大的沉积物。

核心点三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016·全国文综乙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 1.C 2.B 3.D

解析 第1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形成贝壳堤。

第2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第3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且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同时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

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

(2015·天津文综)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

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

读图文材料,回答第4题。

4.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答案 C

解析 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层断裂,岩浆沿裂隙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使该矿物存在于岩浆岩中。

岩浆岩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该矿物到达河滩泥沙中。

1.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其中以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侵蚀

沉积

2.外力作用的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的分析方法

区域

特点

主导外力

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风力作用

湿润、半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大

流水作用

高山地区

气温低、冰川发育

冰川作用

沿海地区

海水运动

海浪作用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河流

上游

地形陡、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

峡谷、瀑布等流水侵蚀地貌

河流中

下游

地形平坦、流速减慢,以堆积作用为主

河漫滩、三角洲等流水堆积地貌

②风力作用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干旱和半

干旱地区

风力强,以侵蚀作用为主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

干旱区和

半湿润区

风力减弱,以堆积作用为主

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风力堆积地貌

3.河流堆积地貌

类型

在流域中的

空间位置

典型地貌

洪积—冲

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

山区河流流出谷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开阔,水流速度变慢,泥沙逐渐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

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

平原

发育于河

流中下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被淹没,接受沉积。

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

平原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

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4.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

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

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

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方法技巧

1.应用外力地貌判断风向的方法

2.应用外力地貌判断河流流向的方法

题点一 冰川作用与生物作用对地貌的影响[预测题型:

选择题]

下图为岩石表面因覆盖藻类而呈现出红色的“红石”景观。

红石景观一般分布在海拔2000~4000m之间的谷地里。

研究发现,此类红石的藻类喜低温潮湿的环境,依附生长于“新鲜”的石头表面,是一种先锋植物,之后便为其他植物群落所取代。

据此完成1~3题。

1.形成图示红石景观的“新鲜”石头可能来源于(  )

A.火山喷发形成的固结物

B.冰川融水形成的泥石流堆积物

C.岩石风化形成的残留物

D.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2.我国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出现该类景观的是(  )

A.粤东B.苏南C.川西D.陕北

3.该藻类作为一种先锋植物,对所在区域生态系统所起的作用是(  )

A.改善生物生存环境B.挤占生物生存空间

C.破坏生物多样性D.延缓岩石风化进程

答案 1.B 2.C 3.A

解析 第1题,图示红石景观的“新鲜”石头重点指出石头的“新”,图片石头形状棱角清晰,即形成时间较晚,而火山喷发、岩石风化和河流沉积发生过程较漫长,形成时代久远,在其作用下形成的石头往往比较浑圆;冰川融水形成的泥石流堆积物是该地区近几年形成的自然景观。

第2题,由上题并结合选择项,川西地区为青藏高原东部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海拔较高,冰川活动较多,在高山谷底多发育为低温潮湿的环境。

第3题,材料指出,该藻类是最先生长在这些“新鲜“石头上面的,然后被其它生物所取代,该藻类在该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中起到了先驱者的作用,有利于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图示石头在该类藻类生长前为裸露地表,故该类藻类未挤占其它生物生存空间;藻类植物在石头上生长会破坏岩石的结构,加速岩石风化的进程。

题点二 流水地貌的发育[预测题型:

选择题]

我国太行山东侧发育有嶂石岩地貌。

图1是“某处嶂石岩景观的素描图”,呈现出自上而下呈三级阶梯状的陡崖,其形成过程如图2中的①~④所示(图例I~Ⅳ分别代表不同岩层)。

读图完成4~6题。

4.图例所示岩层中,岩性最松软的是(  )

A.IB.Ⅱ

C.ⅢD.Ⅳ

5.该处三级陡崖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

C.地壳抬升D.冰川侵蚀

6.下列地貌的形成过程,与图2类似的是(  )

A.华山陡崖B.峡谷

C.雅丹地貌D.峡湾地貌

答案 4.C 5.A 6.B

解析 第4题,读图知,Ⅲ最先遭受侵蚀,说明Ⅲ岩性最松软。

第5题,太行山东侧为半湿润区,降水较多,外力作用应以流水作用为主。

第6题,由上题知,该处地貌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华山陡崖为断层所致,为地垒;雅丹地貌为风力侵蚀地貌;峡湾地貌为冰川地貌;峡谷属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探究点 地壳运动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1.(2015·浙江文综)下图为“某地形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

(1)~

(2)题。

(1)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砂岩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英岩D.安山岩 玄武岩

答案 

(1)C 

(2)A

解析 图中显示了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岩层运动的方向。

(1)题,首先根据图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名称。

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应为向斜,A选项错误;向斜槽部因受挤压比较坚实,不容易被外力侵蚀而保留下来,成为山地,B项错误;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故D选项错误;背斜顶部因为受到张力的影响比较容易被外力侵蚀掉,成为谷地,故C选项正确。

(2)题,图示地质构造剖面图中,岩层层次结构明显,虽然地壳水平运动产生了断裂带,但没有岩浆出露,故没有岩浆岩,而流纹岩、花岗岩、安山岩和玄武岩均属于岩浆岩,故B、D选项错误;石英岩是一种主要由石英组成的变质岩,大理岩也是变质岩,而此处没有发生变质作用的高温高压条件,也就不能形成变质岩,故C选项错误。

“飞来峰”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故岩石是沉积岩,石灰岩、砂岩均属于沉积岩,故A选项正确。

2.(2013·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

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指出图2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答案 冲积扇(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解析 从图示可以看出,P位于山麓谷口处,为冲积扇;其形成过程从搬运、堆积两方面描述。

方法技巧

 地壳运动主要包括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等相关内容,该部分知识概念较多,与生产生活联系较为密切。

结合近年高考,应主要关注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复习过程中应注意:

(1)分析思路

(2)地貌成因和形成过程类主观题的答题模板

地貌类型

原因分析

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背斜山、向斜谷

岩层受水平挤压、岩层隆起形成背斜山,弯曲凹陷形成向斜谷

断块山、裂谷

岩层受过度挤压或拉伸,岩层断裂,岩块上升形成断块山,下降形成裂谷

火山

岩浆沿火山通道向上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火山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流水

作用

河谷、沟谷

河流在流动中对地面侵蚀而形成

冲积扇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出山口,由于地形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沉积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

三角洲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水流变慢,再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形成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蘑菇

等风力侵

蚀地貌

由于近地面风力大,风携带大量沙石对近地面岩石产生摩擦作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沙丘

风携带大量沙质物,在风速降低时,携带的沙质物沉降,在地面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

下图中字母、数字代表地质作用。

读图,回答1~3题。

1.上图中图例甲、乙的岩石类型分别是(  )

A.变质岩,沉积岩B.侵入岩,沉积岩

C.沉积岩,变质岩D.沉积岩,喷出岩

2.上图中字母与地质作用匹配正确的是(  )

A.E——变质作用B.F——岩浆活动

C.G——地壳运动D.H——固结成岩

3.上图中数字与以下景观图有对应关系的是(  )

A.①——丙B.②——丁C.③——戊D.④——己

答案 1.D 2.A 3.C

解析 第1题,由图示信息知,甲岩石是由外力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为沉积岩;乙岩石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乙岩石为喷出岩。

第2题,侵入岩经过E而成为变质岩,E表示变质作用;侵入岩经F后被抬升出露地表,受外力侵蚀,说明F为地壳运动;G为固结成岩作用;沉积岩经H后变为岩浆,说明H表示的是重熔再生。

第3题,丙图为风蚀蘑菇,与风力的侵蚀作用有关;丁图为火山喷发,与内力作用有关;戊为云南石林,为喀斯特地貌,与流水的溶蚀作用有关;己为山前冲积扇平原,与流水的沉积作用有关。

图中①表示沉积作用、②表示搬运作用、③表示侵蚀作用、④表示地壳运动。

地形倒置是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

读“喜马拉雅山东段地貌剖面示意图”,回答4~5题。

4.甲、乙、丙、丁中属于倒置地形的是(  )

A.甲、乙B.乙、丙C.丙、丁D.甲、丁

5.甲处(  )

①不适合选做水库坝址 ②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背斜谷

③地质条件适合开凿隧道 ④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 4.B 5.D

解析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断层,乙为背斜谷,丙为向斜山,丁为单斜山,故属于倒置地形的是乙和丙。

第5题,从地质构造上看,甲处属于断层,不适合选做水库坝址和开凿隧道,甲处地貌是谷地,该谷地是由于断层构造上岩石破碎,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一、选择题

右图为土耳其棉花堡景观。

棉花堡是自然的一个奇迹,有温泉和白色的悬崖,水流顺着悬崖冲击而下,形成棉白色的钟乳石和盆地,一层又一层,绵延不断,形状像城堡。

读图完成1~2题。

1.构成棉花堡的岩石是(  )

A.砂岩B.大理岩C.石灰岩D.花岗岩

2.形成棉花堡地质景观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