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9117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4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世纪欧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世纪欧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世纪欧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世纪欧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世纪欧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世纪欧洲.docx

《中世纪欧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世纪欧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世纪欧洲.docx

中世纪欧洲

中世纪欧洲

【单元内容分析】

公元5世纪末,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随着一系列日耳曼王国的相继崛起,西欧开始步入封建时代,这是一个连接欧洲古典时代和欧洲近代的长达千年之久的过渡时期。

古罗马文明在自身的衰败及日耳曼人的南下双重影响下分崩离析,封建文明在5——10世纪左右形成,经济上以封建庄园制为主,政治上长期处于王权羸弱、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世俗君主、贵族和教会两股封建势力相互利用、渗透、交替消长、二元一体,构成了整个西欧中世纪精神文化的核心。

11世纪后,随着西欧城市与工商业复兴之后,社会经济的闭塞局面得到改观,对外交往日益增多。

12、13世纪,英法等国开始了消除割据,推动中央集权化的政治进程,近代欧洲文明在这一时代孕育。

西欧中世纪的文明并非“黑暗时代”所涵盖,特别是中世纪后期,王权兴起,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正是西欧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西欧封建制度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西欧中世纪庄园经济及城市复兴、自治的基本情况。

了解“采邑改革”、“等级君主制”、“庄园经济”、“中世纪城市”等历史概念;理解西欧封建制度是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互相影响,互相结合的产物;理解中世纪经济发展模式演进与政治体制变化的互动关系。

了解中世纪西欧教会与王权互相利用、互相斗争的重要史实:

“丕平献土”、“卡诺莎觐见”、“阿维尼翁之囚”,了解中世纪文化哲学、文学、文教等方面的主要情况,理解西欧封建社会王权与教权此消彼长的历史原因及发展趋势。

理解中世纪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2、通过书本历史图片和史料的阅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从图片与史实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历史史实的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中世纪经济发展模式演进与政治体制变化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经济政治互动关系看待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能力。

3、通过对于中世纪封建制度形成、发展过程的考查,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制度都是由具体的历史状况发展而形成的,并具有其独有的特征,这也正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一种呈现。

通过对中世纪文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理性、民族精神、科学、自由等是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趋势。

 

【单元课时教学目标及主要教学活动、作业】

第12课封建制度

[教学目标]

1.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历史演变进程;理解西欧封建制度是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互相影响、互相结合的产物;理解采邑改革在西欧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了解等级君主制的内涵和特征,理解其形成的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2.通过历史图片和史料的阅读,了解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掌握从图片与史实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历史史实的方法;通过了解等级君主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的背景与影响,初步培养学生有效运用历史史料的能力。

3.认识到任何一种制度都是由具体的历史状况发展而形成的,并具有其独有的特征,这也正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一种呈现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西欧封建制度形成、发展的过程和特征

难点:

西欧封建制形成的多元因素;封建等级制和等级君主制产生的背景与影响

说明:

1.本课是西欧中世纪历史的第一课,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理论和史实上了解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初步感受欧洲文明与其他区域文明的差异。

所以,对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及其特征的讲述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为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中世纪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打下基础。

2.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两大因素与封建制度本身的内涵之间存在着纵横交错的联系,学生理解较为困难,需要老师进行条理清晰的分析,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从封建等级制发展为等级君主制是西欧中世纪政治文明的一大特点,由于教材编排等缘故,中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难以理解。

讲请这一演变的背景和影响,把握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进而认识西欧政治文明发展的规律是本课又一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说明

联系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设问:

“当风雨飘摇中的西罗马帝国消亡后,欧洲历史将会如何演绎呢?

”引导学生回忆已有历史知识,得出结论: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古代历史嘎然而止,封建制度悄然而至。

”也就是本单元题目所说的“中世纪”开始了。

2.讲授“日耳曼国家的演变”。

结合历史地图,让学生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历史演变进程。

本环节意在让学生理清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西欧历史进程,对典型的西欧封建制形成的区域范围具备必要的空间概念。

先出示《西罗马帝国灭亡形势图》,设问:

“随着日耳曼人征服的深入,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原有的社会组织管理形式发生怎样的急剧变化?

”引导学生回答:

“由氏族公社向国家转变。

再出示三张呈现法兰克王国发展演变的历史地图,以读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建立、查理曼帝国的扩张及法兰克王国的分裂的进程。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法兰克王国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并让学生理解正是在日耳曼国家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孕育出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萌芽。

3.讲授“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本环节是落实本课重点知识内容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从新材料中汲取、鉴别、整理和归纳信息的方法的重要环节。

首先,出示文字资料,让学生归纳影响封建制度形成的两大因素——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强化学生从新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一方面,由学生结合对第8课内容的回顾,通过对本课内容的阅读,解释隶农制,理解罗马因素对西欧封建制的影响;另一方面,由教师分析日耳曼人的氏族制,强调解体中的氏族制对封建制度的影响:

克洛维及其亲兵破坏氏族公有制,成为大土地所有制者,氏族自由农民逐渐农奴化。

综合两个方面,使学生理解正是两大因素的互相影响、互相结合,催生出了西欧封建制度。

讲述过程中可插入图片《克洛维皈依基督教》的解读,让学生理解基督教会是法兰克王国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它像一条精神纽带,把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有效结合在一起。

其次,进一步从封建制度的内涵上探讨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

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见资料附录“第3环节”)探讨问题:

“哪些人成为大土地所有者?

哪些人沦为农奴?

”让学生从经济角度理解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使学生认识西欧封建经济的两大基本特征:

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

再次,通过分析采邑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确认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

教师先出示《封臣向封主宣誓效忠》的历史图片,设问:

“这个画面反映了法兰克王国的哪一个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回答:

“采邑改革。

”教师补充史料,对采邑改革内容进行介绍,引导学生归纳,采邑改革的实质就是变无条件的赏赐为有条件的分封。

然后分别分析采邑制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先分析分析经济影响,强调采邑改革像催化剂一样,加速了自由农民农奴化的过程,促使西欧封建制于公元11世纪基本确立。

再分析政治影响,要求学生观察课文的图片《封建等级示意图》,对“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语句进行讨论,理解由于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从而导致政治上“虚君”现象和法兰克王国陷于分裂割据局面。

最后,通过设问:

“在法兰克王国的后期,随着采邑制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怎样的变化?

”对本环节进行小结,使学生加深对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印象。

4.讲授“西欧封建制的发展——等级君主制的产生”。

在学生阅读教材基础上,由师生共同探讨等级君主制的含义、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本环节运用师生互动的方法,深化学生对西欧封建政治制度的认识,意在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了解“等级君主制”概念含义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从封建等级制发展到等级君主制的历史背景。

由于在介绍等级君主制中王权与市民的结合必然会涉及中世纪城市的复兴、市民阶层的产生等背景知识,所以,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预习14课内容,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做适当提示,使学生具有必要知识基础。

然后,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结合背景来推断历史影响,要求以学生讨论、交流的自主学习方式,理解等级君主制的历史意义,理解从封建等级制向等级君主制变化中所隐藏的历史发展趋势。

最后,在介绍等级君主制的时候,可以与中国古代社会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进行适当比较,让学生理解欧洲等级君主制相对民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了有利条件的积极影响。

在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国情教育,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5.小结与练习。

让学生在理解本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完成《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示意表格,巩固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一、日耳曼国家的演变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查理曼帝国的扩张

法兰克王国的分裂(法、德、意)

二、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罗马因素经济上:

封建大土地所有制

采邑改革(特征:

农奴劳动、地租剥削)

日耳曼因素西欧封建制度

(催生出)(内涵)政治上:

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割据

(导致)

(基督教会)

三、封建制度的发展

a城市复兴(要求自治摆脱封建领主)a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受到

重视

b商品经济活跃(要求统一市场)等级君主制产生

标志:

等级代表会议b市场统一,有利于国家意识的强化,民族国家的形成

(历史意义)c王权加强、权力集中到中央

c王权加强(要求国家统一)

[资料附录]

环节2:

《西罗马帝国灭亡图》、《法兰克王国的建立》、《查理曼帝国的扩张》、《法兰克王国的分裂》

 

环节3:

(文字资料)“六、七世纪的西欧,政治上日耳曼诸王国并立,经济上城镇败落,起重要作用的是日耳曼贵族和罗马贵族的大庄园,以及日耳曼人的农村公社。

日耳曼国王对西欧根本不加治理,也不会治理。

……文化上日耳曼人目不识丁,当时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只是在修道院。

日耳曼国王控制着西欧国家的政权,但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导权却属于基督教会。

”-------《法兰克人史》

日耳曼人的氏族制:

“克洛维进入高卢后,把所占领的无人居住的土地交给法兰克人的农村公社,他自己占有罗马皇室的土地,并把一部分赏赐给贵族和亲兵,形成日耳曼大土地所有制,对高卢一罗马地主和教会的大地产,则很少侵犯。

-------《法兰克人史》

 

《封臣向封主宣誓效忠图》

[训练设计]

1.任何伯爵或男爵,或因军役而自余等直接领有采地之人身故时,如有已达成年之继承者,于按照旧时数额缴纳承继税后,即可享有其遗产。

--------《自由大宪章》

从以上材料可以获得哪些信息(B)

①采邑不可以世袭②采邑可以世袭

③未成年者不可享有遗产④继承采邑不需缴纳继承税

A.①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95年,爱德华一世召开议会,出席人员共约400多名,其中有大主教、主教、教士、修道院院长、伯爵、男爵、骑士和城镇市民的代表。

从这些代表的成分来看,他们分别代表着社会上的三个阶层。

第一是贵族(Nobility),第二是教士(Clergy),第三是平民(Commons)。

显而易见,这次议会已不是纯粹的封建贵族的“大会议”了。

此后议会就以1295年这次议会为榜样经常召开,所以1295年的英国议会被称之为“模范议会”(ModelParliament)。

从1295年议会召开起,议会便成为英国封建国家的一种固定的政治机构,它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

--------《英国宪制史》

(1)以上材料反映了英国的什么制度?

其标志是什么?

(2)这种制度对英国历史进程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英国的等级君主制标志是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

(2)王权加强、权力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掌控国家赋税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受到重视;市场统一,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课件]

见附件。

第13课城市的复兴

[教学目标]

1、知道西欧中世纪农村普遍建立庄园,14世纪后开始衰败。

11世纪后,西欧城市再度兴起。

城市争取自治斗争的常用方式是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

理解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西欧城市复兴和庄园衰败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文献资料、历史图片的过程,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并能把所学分散表述的史实组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的能力。

初步掌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事物)出现及发展变化原因的方法。

3、理解和接受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精神,并把这种情感内化为提高学习兴趣的动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和中世纪城市的复兴。

难点:

封建庄园衰败和城市复兴原因

说明:

1、本课的基本内容是西欧中世纪的经济特点,封建庄园和重新兴起的城市是其前后期的典型表现,所以作为本课重点。

在教学中,通过对庄园内的阶级关系、经济形式等的分析使学生归纳出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以此让学生理解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通过对重新兴起的城市居民来源、封建领主与城市的关系、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等内容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西欧中世纪的发展,感受一种形成中的新的经济方式及其影响。

2、封建庄园衰败和城市复兴原因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在教学中通过探讨分析,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接受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这一要求对中学生而言,具有相当难度。

所以,该内容为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一、

中世纪西欧政治方面有日耳曼人国家的发展,经济制度方面封建制度形成,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方面有王权与教权的斗争,社会生活方面产生庄园与城市,文化方面经院哲学和大学兴起。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本节课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庄园的基本特点:

通过教师讲述,并结合学生对欧洲中世纪庄园图片的观察(土地、房屋、城堡、动物、……)讨论获取相关信息,先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西欧封建庄园。

在基本了解庄园状况的前提下,通过层层设问,如:

是谁负责安排组织农民耕种?

百姓有了纠纷怎么办等?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庄园的基本特点:

①耕作方式:

三圃轮作制,②剥削方式:

劳役地租为主③阶级关系:

领主占有土地,通过地租剥削农奴,农奴对领主有依附关系④经济形式:

大体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⑤社会职能:

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2、封建庄园衰败和城市复兴原因:

组织讨论:

欧洲中世纪城市复兴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表格(资料1),由学生讨论完成封建庄园衰败和城市复兴的原因的问题。

使学生了解,从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观察图片(资料2)其中兴起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有意大利北部、法兰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区等。

3、城市的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材料和图片以及(资料3)归纳当时城市的特点:

(1)城市最初一般在交通要道、封建领地兴起

(2)市民阶层形成(3)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连续不断(4)城市规模小、环境脏乱等。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资料时,提出思考题“为什么西欧留下俗语: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逐个理解“城市的阶级关系怎么样”、“为什么城市初期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一般都掌握在领主手中”、“城市争取自治斗争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结果怎样”等问题,从中体验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及其意义。

4、城市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

在教学中,要突出城市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城市的重新兴起是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欧洲文明有重大影响。

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新的等级——市民阶级,这些市民的经济力量、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还在稳步提高,这就意味着国家日后要更加重视和支持这些人的利益及其他们的对外冒险事业。

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

城市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旧制度瓦解。

随着城市的出现,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最后,通过师生互动,把城市兴起的影响概括为:

政治上,从封建君主制发展到等级君主制;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文化上,市民文化的产生。

5、拓展思考:

描述西欧中世纪城市与古代罗马城市、古代中国城市有什么区别?

[资料附录]

资料1:

封建庄园衰败和城市复兴原因

内容

封建庄园

城市复兴

时间

14世纪

11世纪

生产力水平

三圃轮作制

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阶级关系

领主与农奴

领主与市民

衰败原因

复兴原因

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城市复兴

生产力发展、

商品经济活跃

资料2:

观察图片,中世纪城市发展较快的有哪些地区?

 

资料3:

材料1:

欧洲的一些城市名称,以“堡”字结尾,如德国的海德堡、汉堡、纽伦堡,英

国的爱丁堡;有的城市以“圣”字开头,如法国的圣纳泽尔、圣康坦等。

材料2:

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

材料3:

西欧俗语: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史料(英王亨利二世授予林肯城的特许状(节选)),反映出中世纪城市的什么特点?

城市市民中有逃亡的农奴,市民必须照章纳税,国王在名义上是城市的所有者。

[板书设计]

时间:

9—13世纪

耕作方式:

三圃轮作制

剥削方式:

劳役地租

庄园阶级关系:

领主占有土地,通过地租剥削农奴,农奴对领主有依附关系

经济形式: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社会职能:

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背景:

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一些封建领主参与城市的复兴活动

状况:

 兴起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意大利北部、法兰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区      

中世纪城市复兴城市特点:

城市最初一般在交通要道、封建领地兴起;市民阶层形成(手工业者、商人、农奴等)

城市规模小、环境脏乱;人口少,公共设施落后      

斗争原因: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

目的:

城市自治,夺取城市的行政权和司法权

手段:

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

结果:

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或部分的自治权。

[训练设计]

思考与探究:

查阅有关资料,描述西欧中世纪城市与古代罗马城市、古代中国城市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学生能够运用充分的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即可。

本题的评分标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

仅仅对一个城市进行描述而没有做任何对比评价。

第二层次:

对两个以上城市做了史实描述,简单地进行一些对比评论。

第三层次:

能够使用正确的历史方法,辩证地看待和评价这些城市。

提供相应的史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四层次:

能够史论结合、论述紧密。

对西欧中世纪城市与古代罗马城市、古代中国城市进行对比评价。

并且提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看法,运用充分的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课件]

见附件。

 

第14课王权与教权

[教学目标]

1.知道加洛林王朝建立、丕平献土和查理加冕等西欧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互为依存的重要史实;知道卡诺莎觐见、阿维尼翁之囚等王权与教权互相争斗的典型史实。

理解西欧以教权与王权互相斗争,互相依存为基本特点的统治形式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理解西欧教权与王权互相争斗,力量此消彼长的历史原因和发展趋势。

2.通过图片、历史文献解读历史信息,通过解析典型事例透视社会基本状况,从而掌握“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3.“君权神授”等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需要而制造的理论依据,历史地认识它的本质和局限。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王权与教权关系发展演变的历程;

难点:

影响王权与教权关系变化的动因

说明:

1.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的分析,理解王权与教权的关系演变的历程,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了解本质的方法,进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高级思维能力,故为本课重点。

2.在了解王权与教权关系变化的历程的同时,探讨其背后的动因必须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分析、归纳,对历史资料的理解、总结,同时利用已经学过的基本知识等综合加以分析、理解,对中学生而言,不仅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而且涉及方法和能力培养过程,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由油画《拿破仑加冕大典》引发疑问,为何拿破仑邀请教皇给他加冕,又为何自己拿过皇冠自己戴上,而教皇只能默认;带着问题,引入新课

 

2.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找出反映西欧中世纪王权与教权关系的典型事件。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基本上能找出反映西欧中世纪王权与教权关系的典型事件:

克洛维皈依基督教、丕平篡位、丕平献土、查理加冕称帝,卡诺莎觐见,阿维尼翁之囚,并让学生简单归纳出事件反映出的西欧中世纪王权与教权关系为:

相互依存、相互斗争。

 

3.分析不同阶段王权与教权的关系以及形成的背景、影响。

根据关系的不同,分为3个阶段:

5-11世纪、11-13世纪、13世纪末以后,让学生分别找出此阶段反映王权与教权关系的历史事件。

5-11世纪:

克洛维皈依基督教、丕平篡位、丕平献土、查理加冕称帝;11-13世纪:

卡诺莎觐见;13世纪末以后:

阿维尼翁之囚

 

4.分析克洛维皈依基督教、丕平篡位、丕平献土、查理加冕称帝的背景及影响,分析此时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原因及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一,并回答后面的问题,通过一个个小的问题的解析,归纳出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背景是王权期望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强化王权;教会为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持,以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势力。

影响是教皇开始干预世俗君主的废立;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使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力。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二,获得此时王权高于教权的信息。

 

5.分析卡诺莎觐见的背景及影响,分析此时王权与教权相互斗争的原因及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三,并回答后面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析,归纳出王权与教权相互斗争且教权高于王权的背景是教会权势的膨胀,王权的衰弱;影响是教皇当时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13世纪时,罗马教廷也成为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第二目课文与“字母的演变”表,建立关于文字发展的框架结构图,(学生如有困难,教师可以先设置框架,要求学生用填空的方式,完成文字发展的框架结构图)。

 

6.分析阿维尼翁之囚的背景及影响,分析此时王权与教权相互斗争的原因及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上58页小字部分的材料,并回答相关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析,归纳出王权与教权相互斗争并且王权高于教权的背景是13世纪末,十字军运动失败导致教权衰弱,王权加强;影响:

教权由盛转衰,依附于世俗政权。

 

7.思考题:

中世纪西欧王权和教权之争为何最终以王权的胜利而告终?

这一结果是否有其必然?

[资料附录]

材料一

公元741年,矮子丕平担任了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掌握了实权。

但他并不满足,还想获得王国最高荣誉,篡夺王位。

751年,伦巴底人攻陷意大利拉文那总督区,直接威胁教皇统治的罗马公国。

此时,东罗马帝国的注意力集中于东方,且远离罗马,无力为教皇提供保护。

公元751年,矮子丕平派出使臣去见罗马教皇扎恰里,使臣向教皇提出了如下问题:

“是徒有虚名的人做国王好,还是让真有实权的人做国王好?

”教皇面对使者的提问,自然懂得矮子丕平的用意,于是讨好地答复道:

“在我看来,让真有实权的人当国王要好些,掌权者应为王。

公元751年11月,在教会支持下,丕平在法兰克贵族集会上废黜墨洛温王朝的末代国王,自立为王,加洛林王朝建立。

公元754年,伦巴底人入侵罗马,威胁到教皇领地,教皇亲往法兰克,向丕平求援,丕平出迎,教皇赐给丕平“罗马贵族”的头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