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永济涑北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9055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涑北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涑北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涑北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涑北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涑北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涑北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涑北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运城市永济涑北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涑北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涑北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

永济市涑北中学高二年级2021—20219月份月考

语文试题

2021年9月

(本试卷四大题。

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

答案请写在答卷页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

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

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

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

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

为什么会这样?

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

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

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

《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

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

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

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

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

《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

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

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

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

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

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

“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

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

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美学和艺术更追求美和善的统一,西方美学和艺术更追求美和真的统一,表现在戏剧中,西方悲剧往往一悲到底,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

B.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C.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西方文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

D.西方文化强调“二元对立”,主张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使得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造成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落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便提出中西美学的显著不同:

中国美学更多地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美学更多地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B.第二段作者论证了中国美学强调抒情与西方美学注重写实的差异,接着又分析了差异的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学的源头不同。

C.第三段作者更进一层,论证了中西方美学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尤其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显著差异。

D.文章层次非常清晰,在论证过程中大量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将原本抽象的美学原理阐述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假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到最后不是安排大多数主要人物都死亡的结局,这出悲剧的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B.《诗经》《楚辞》虽然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注重表现作者的情感。

C.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和写实,《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所以它们的表现形式是相同的,但是迥异于我们的抒情文学。

D.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爱的狙击

从亚速海【注】上空飘过来的雾气,浓浓的,飘了一晚上,也没能将硝烟的味道稀释。

滚滚升腾的黑烟熏得他直流泪,那种轮胎烧焦的气味不断刺激鼻孔,他只能用湿毛巾捂住嘴,以免呛出声来。

怀抱一支德拉古诺夫狙击步枪,背靠残壁,坐在一座巴洛克式建筑的屋顶一块快要坍塌的水泥板上。

他在等待天亮,等待反政府军出现。

从他这里望去,整座城市看不到灯亮,只有星星点点的火光,忽明忽暗。

偶尔听到远处传来几声流浪狗的叫声,他才知道,这座城里,还有生命没有逃亡。

街的对面,另一个房顶上,潜伏着他的战友,也是一名政府军狙击手。

他们是趁着夜色悄悄来到反政府军控制的街区,选择屋顶作为狙击点的。

寒冷、饥饿,还有恐惧袭扰着他。

左手托着下巴,身子蜷缩一团,右手掏出一枚戒指,上面镶着一张照片,那是他的妻子——新婚妻子,一位具有亚洲人的身材和眼睛、欧洲人的头发和肤色的美女。

要不是炮弹落在婚礼场上,这枚戒指已经戴在她的手指上了。

他被炮弹炸晕,醒来时,发现孤身一人躺在帐篷里——他进了难民营。

他四处寻找,先是到她可能藏身和落脚的地方,但处处都是人去楼空,只在废墟中找到了那枚戒指。

后来,失魂落魄的他,只好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茫茫然转悠,无数次被瓦砾绊倒。

他坚信她一定还能活动,也像他一样,在四处寻找,或者,在某个地点等着他。

他想去城市的另一边,却被政府军设立的检查站拦住。

他猛踢路障,大声吼叫,放我过去,放我过去,我要去找妻子。

他被政府军士兵塞进了车子。

此时的他已身无分文,只好参加政府军,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就被派上战场。

他想划燃一根火柴,点上一支香烟,打发难熬的夜晚,也借着火光,看看戒指上的她。

可是不能,他知道,哪怕是一点点亮光都会招来杀身之祸。

他只好将戒指贴在脸上,感受她的存在。

天,终于亮了。

他起身,躲藏在断垣残壁后面,用望远镜观察街面动静。

太阳出来,大雾散去。

几辆坦克行驶过来,外壳上搭乘着反政府军士兵。

那些士兵一身迷彩服,戴着黑色的头套,只露出眼睛、鼻孔和嘴。

经过昨天的激战,这条街道已经是他们的地盘了,手举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欢呼雀跃,仍然沉浸在胜利的兴奋之中,全然不知前方有两双眼睛死死地盯着他们。

忽然,他发现,坦克上有一个别样的士兵,头裹红色毛巾,十分耀眼。

傻子一个,他心里讥笑——先干掉她!

坦克越来越近,瞄准镜里的红毛巾清晰起来。

毛巾裹着的是一张清新的脸,脸下面是一袭披肩长发,金黄色的——原来是个女兵。

就在他要扣动扳机的一刹那间,心里一颤。

这毛巾、这脸庞、这头发?

与照片中的她太相似了。

他闭上眼,做了一个深呼吸,然后再瞄准。

是她,真的是她,洛斯莉娅,妻子洛斯莉娅。

天呀,我的上帝,她?

……

该死的战争!

该死的狙击!

他慌忙压低枪口,开了一枪,子弹打在坦克前方的街面上,弹壳弹起碰响坦克,咣的一声。

坦克停止前进,一排子弹立即向屋顶射来,打得尘土飞扬。

他大喊一声,洛——斯——莉——娅——

他扔掉枪,转弯抹角,跳下楼,跃到街面上。

脱掉披风,摘下帽子,用手飞舞,发疯似的跑向坦克,边跑边喊,洛斯莉娅,洛斯莉娅……

反政府军士兵听到他喊洛斯莉娅的名字,停止了射击,这情境让他们有些不知所措。

她,洛斯莉娅,先是惊愕,随即丢掉枪,跳下坦克,摘下红头巾,飞舞着跑向他,边跑边喊,德洛科夫,德洛科夫……

只差两步,只差两步就可以拥抱的时候,从头顶传来枪声。

她一个趔趄,跪在地上,毛巾从手中脱落,随风飘逸。

她将手使劲伸向他。

就在要拉住她的手时,一颗子弹射中他。

他抱着她,躺在血泊中,用颤抖的手,掏出戒指给她戴上。

血顺着手指往下滴,染红了戒指。

他断断续续地说,洛斯莉娅……亲爱的……我想……守住……这座城市……守住……我们的家……等你……回来……

她喘着大气,拼命地说:

德洛科夫……亲爱的……我想……攻克……这座城市……夺回……我们的家……回到……你的身边……

坦克轰鸣,驶过来了。

(选自《小说月报》期202X年第9)

【注】亚速海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南部一个被克里木半岛与黑海隔离的内海,乌克兰独立以后,它成为俄乌两国的“公海”。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叙事简洁,通过“他”和“她”这两个普通人的爱情悲剧,以小见大,表现小说的主旨,控诉战争的罪恶,表达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B.小说描写细腻,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甚至一些特写镜头,刻画男主人公的形象。

C.小说第7段写“他想划燃一根火柴,点上一支香烟,打发难熬的夜晚,也借着火光,看看戒指上的她。

可是不能”,这是理智使然。

D.造成“他”和妻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另外一个狙击手杀死了“他”的妻子,也杀了“他”,使得二人相见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

5.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概括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作品,探究作品以“爱的狙击”为题目有何好处。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21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202X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两地改革后的首批高中毕业生将参加高考。

202X年发布的意见指出,当前招考制度下,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

“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

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可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

目前已公布高考新方案的省区市,也大多采用这一模式。

上海、浙江两地“3+3”新高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打破传统文科考“史地政”、理科考“物化生”的模式,考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科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浙江省选择传统理科的学生由60%下降到17%,选择传统文科的由40%下降到10%,更多学生交叉选择三门选考科目。

(摘编自新华社《2021年“新”高考前瞻:

高考改革到底会取得哪些进展与突破?

》)

材料二:

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廖宗廷和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招生办主任周鸿都认为,高考改革是大学从“按分取人”转向“看分+看人”录取。

这样的转变最直接的体现,是今年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等参加上海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的9所高校校测面试环节。

与以往高校自主招生除高考成绩外,校测部分主要看考生面试表现不同的是,今年上海所有大学都采用了“高考成绩(60%)+面试成绩(3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10%)”的计分比例,而且在综合评价资格初审和面试环节,各校都高度重视并充分使用《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把它作为招生选拔的重要参考。

报告主要包括每位考生高中3年在校期间所展现的品德发展和公民素养、高中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等方面的行为素养记录,是上海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

与“3+3"的考试科目选择与组合相适应,上海的招生院校制作了新的“专业菜单”即“院校专业组”,供考生选择。

由招生院校根据不同专业(含专业或大类)的科目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设置,一所高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同一“院校专业组”内专业可调剂。

考生的选考科目只要有1门与该“院校专业组”科目要求相同,即具有填报资格。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高考,招录方式新在哪儿》)

材料三:

人们看到,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已经给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带来很多积极变化。

上海正在推动高中学校根据学生选课情况探索走班教学,便于学生自主选择科目。

绝大部分高中学校都已根据师资、学生选科情况和校舍场地资源等,园地制宜,实施不同形式的走班教学。

走班制的实施促进了高中教师的因材施教和高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和课题报告已经做得非常普遍。

据上海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系统数据显示,上海高三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50473个。

为了创建研究性学习的高质量载体和平台,目前83%的上海公办高中都有创新实验室。

在高考综合改革的推动下,上海市教委、市文明办、团市委等多家单位协同推进高中生志愿服务工作。

截至2021年3月底,上海已认定的市、区两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742个,共提供学生实践岗位464633个。

96%高三学生和73%高二学生,共计99619名高中学生,已完成60个学时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摘编自《光明日报》《看“新高考”如何促学生素养全面发展》)

材料四:

附注:

在六选三的情况下,每个科目被选择的平均比例为50%;七选三的情况下则为42.86%。

(资料“阳光高考”)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院校专业组”制度将若干专业归并在一起,有利于考生根据兴趣与特长进行选择,从而完全改变考生在高校招录制度中被动的地位。

B.新高考方案取消文理分科,浙江省选择考“史地政”或“物化生”模式的学生均大幅下降,更多学生交叉选择三门选考科目。

C.走班制的实施能够促进高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在经济发达地区才能推行走班制。

D.虽然物理可报考专业涵盖面最广,但物理学习难度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2021年上海和浙江考生选择物理比例远不及平均值。

9.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中学、高校在“新高考”中所面临的挑战。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题(本题共4小题,19分)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怜悯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夸耀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鉴别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尽

11.关于《报任安书》中,下列四项中能打动皇帝的真正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B.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C.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D.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12.关于《长亭送别》,对下列景物描写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煞]中先写别时秋景,再写来时急别时懒,刻画人物心理活动,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暗示作用。

B.“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此处写景是实写,用夸张、对比手法写出离别人“泪”“恨”情愁,触景生情,形象地勾出莺莺之“恨”。

C.“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把“暮秋天气”与“离人伤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莺莺对于暮色临近、疏林遮住视线的不快。

D.“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中的“一鞭”指张生于烟霭残照中扬鞭远去。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4~15题。

【双调】水仙子•咏竹

马谦斋

贞姿不受雪霜侵,直节亭亭易见心。

渭川风雨清吟枕,花开时有凤寻,文湖州【注】是个知音。

春日临风醉,秋霄对月吟,舞闲阶碎影筛金。

【注】文湖州:

宋代著名画家文同,字与可,操韵高洁,以善画竹而闻名,曾为湖州知州,世称文湖州。

14.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两句着眼竹的颜色、竹节,写出了竹常年翠绿、耐寒不变、直节直心的特性。

B.渭川即渭河,古渭河流域以盛产竹子著称。

“清吟”,指竹在风雨中的摇曳之声。

C.“花开时有凤寻,文湖州是个知音”,写竹吸引文士、灵禽,突出了竹的孤芳自赏。

D.“春日临风醉,秋霄对月吟”两句,写出了竹在不同节令、时段的姣美舞姿。

E.“碎影”指诗人映在庭阶的身影;“筛金”指月光经过竹枝筛遮而形成的光辉。

15.这首元曲的思想感情较为丰富,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屈原将自己被放逐的原因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父》)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对生死的阐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信息技术创新_________,数字经济发展_________,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全球发展正在全面迈向泛数字化、泛网络化阶段。

大数据、人工智能不断取得突破,同时也_________,共同推动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深度信息化。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的数字经济和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从_________走到世界前列,比如天河超级计算机发展就是这样的典型。

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

一步一个脚印,厚积薄发,光荣绽放。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内主要互联网企业、IT龙头企业等纷纷进入云计算领域,我国在电子商务、社交网络、共享经济等互联网经济领域也取得广泛成功。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带动的社会深度信息化变革,特别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深入,使得未来会有更多的领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不仅要实现简单的数据交互,更要实现数据整合与加工再造,为工业、建筑、交通等更多产业信息化提供支撑,为更多智慧城市领域发展提供示范,为更多人民美好生活和健康生活需求提供保障。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大数据、人工智能带动的社会深度信息化变革,特别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深入,未来会有更多的领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

B.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带动的社会深度信息化变革,未来会有更多的领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

C.大数据、人工智能带动的社会深度信息化变革,特别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深入,使得未来会有更多的领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

D.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不断深入,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带动的社会深度信息化变革,使得未来会有更多的领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

B.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如果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

C.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D.外国不愿提供的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日新月异应运而生相辅相成一穷二白

B.沧海桑田水到渠成相反相成一文不名

C.日新月异水到渠成相辅相成一文不名

D.沧海桑田应运而生相反相成一穷二白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许多人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但你问他这么多年下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作者对自己影响最大?

却往往答不上来,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①_______________。

读书的无效和无聊,不过如此。

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

对不爱读书的人,②_______________,而对爱读书的人,③_______________。

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

21.下面是某地全民阅读活动的标志,请写出除汉字以外的主要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上世纪七十年代,自行车是最常见的代步工具。

八十年代初,公交车成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

九十年代,绿皮火车是人们长途出行的普遍选择。

而今,私家车也逐渐进入中国家庭。

有人说,交通工具的变化,让人出行更便捷;但也有人说,自己还是喜欢自行车的慢生活。

从1949年到2021年,七十年,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

房子大了,道路宽了,灯亮了,高铁、飞机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当然,也有人认为:

房子大了,亲情没了;道路宽了,心的距离远了……

在你的生活里,你又目睹了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又引起你哪些思考?

请你据此写篇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