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常见有创操作规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980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醉科常见有创操作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麻醉科常见有创操作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麻醉科常见有创操作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麻醉科常见有创操作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麻醉科常见有创操作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麻醉科常见有创操作规程.docx

《麻醉科常见有创操作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醉科常见有创操作规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麻醉科常见有创操作规程.docx

麻醉科常见有创操作规程

麻醉科常见有创操作规程

1、中心静脉穿刺常规

(一)适应症:

1、各类重症休克、脱水、失血和容量不足者。

2、心肺功能不全者。

3、各类心血管手术及其他大而复杂的手术。

4、大量输血和换血疗法。

5、长期静脉输液、给药和静脉高营养疗法。

6、外周静脉穿刺困难者。

   

(二)禁忌证:

1、血小板减少或其他凝血机制严重障碍者,避免行颈及锁骨下静脉穿刺,以免操作中误伤动脉引起局部巨大血肿。

有条件者可在超声引导下实施。

2、局部皮肤感染者应另选穿刺部位。

3、血气胸患者应避免行颈及锁骨下静脉穿刺。

(三)中心静脉置管途径:

首选颈静脉,其次为股静脉、颈外静脉及锁骨下静脉

(四)深静脉穿刺操作常规:

1、患者评估:

适应症,有无相对禁忌症,凝血功能,胸片,评估胸部颈部解剖结构。

2、签署知情同意书。

3、准备用物:

深静脉穿刺包,2%利多卡因,肝素钠等。

4、操作方法:

摆体位、定位、常规消毒铺巾,根据不同部位选择操作方法。

具体如下:

(1)、颈静脉穿刺操作方法

优点;最常用的中心静脉插管途径之一。

穿刺和插管较容易成功,损伤胸膜和动脉几率较小,相对安全。

缺点:

穿刺时体位要求较严格(头低位),对心力衰竭、肺水肿、哮喘等不能平卧的患者不适宜。

导管及接头固定在患者颈部,颈部活动受限。

颈静脉解剖:

从颅底颈静脉孔穿出,进入颈血管鞘,与颈和颈总动脉伴行。

上段:

位于胸锁乳突肌侧、颈动脉后方。

中段:

位于胸锁乳突肌两个头的后方,颈和颈总动脉的后外侧。

下段:

位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的三角间隙,颈总动脉的前外侧,最后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注意:

因为:

左侧颈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处,另有粗大的胸导管汇入。

所以:

若行左侧穿刺,易损伤胸导管。

颈静脉穿刺最好选右侧(其胸导管细小,损伤机会小)

穿刺路径

前侧、后侧和中间路径三种,以中间路径最常用。

中间路径:

由于颈静脉下段位于胸锁乳突肌两个头之间的三角间隙,解剖标志明显,且在颈总动脉的前外侧下行,穿刺时不易损伤动脉,故此为最佳部位。

以三角间隙的顶点(锁骨上缘上方3.5-4cm)处为穿刺进针点,进针指向同侧乳头,与皮肤成25-30度夹角,紧靠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侧缘进针。

进针深度:

因患者颈长短和胖瘦而异,瘦小患者较表浅,一般进针1.5-4cm能穿到静脉,最深以针尖不超过锁骨上缘为度。

太深损伤胸膜顶而引起气胸或穿入其他血管,刺破锁骨下动脉而引起血胸或纵隔血肿。

操作方法

1、患者去枕平卧,头低15至20度,头转向对侧,术者站立于床头进行操作。

2、常规消毒铺巾

消毒围:

上—自下领缘,下—至乳头平面,外—到颈后、肩峰和腋前线,—齐对侧锁骨中线。

3、用肝素化的生理盐水充分冲洗所有用物:

穿刺针、深静脉导管、肝素锁、导丝套,并认真排空气体,准备好处于备用状态。

4、用2%利多卡因3-4ml做好皮丘和局部浸润麻醉,并用局麻针试穿,以探明颈静脉位置和深度(全身麻醉状态下无需)。

5、用5ml注射器抽取肝素生理盐水3-4ml,接上穿刺针,排尽空气,右手拇指和食指持穿刺针柄进行穿刺(以局麻时掌握的方向和深度),边进针边回抽。

6、穿到颈静脉后,沿静脉走向再进针0.5cm(注意角度避免对穿过静脉),检查回血好,证实确在静脉后(回抽通畅,血液呈暗红色压力不高,停止回抽时注射器活塞不被自动推出),左手掌稳针芯和与之相连接的注射器不动,右手将导丝送入穿刺针芯,顺利送入20-25cm,将穿刺针沿导丝缓慢退出,见到导丝时左手固定好导丝,随后右手即可快速完全退出套管针,即将退至导丝尾部时,待左手食指和拇指及时夹住导丝尾部后才完全退尽。

7、右手持已肝素化的静脉导管尖部将导丝逐步穿过管芯,直至导管进入12-15cm为止,退出导丝(退出导丝要装入导丝套中)。

用肝素化的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检查回血通畅,置管深度合适;最后将导管在附近穿刺点处环形固定。

注意事项:

1、颈静脉穿刺进针深度一般为1.5-3cm,胖者2-4cm。

若进针>4cm仍未抽到回血,则可能是:

进针方向与角度不合适;或因静脉力过低,被推扁后对穿过静脉。

处理:

此时不宜再盲目进针,而应徐徐退出,边退边回抽,退至皮下,调整方向或角度后再进针;有时在退针过程中可抽到回血,证明已对穿过静脉,多因穿刺与静脉间角度过大所致;若回血很通畅,可试放置导丝,若放入困难或已形成血肿,则应拔出穿刺针,压迫数分钟后再重新穿刺。

2、从穿刺点到右心房距离,成人为15-20cm,与身材有关。

中心静脉插管深度以导管尖在上腔静脉为宜,女12-14cm,男13-15cm。

插管太深而进入右心房或右心室,可引起心律失常或测压不准确。

插管操作时,导丝宜先多插入数厘米,放导丝有阻力时,不能盲目继续,要弄清楚原因,必要时退出重新穿刺。

若检查导管回血不畅,可能与导管打折或转向所致,还需边回抽边慢慢退管,直至回血很好,调整好所需深度后再固定。

3、穿刺、置管全过程要注意避免空气进入静脉,尤其是CVP很低的患者或深吸气时空气很容易从敞开的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引起气栓。

对策:

穿刺时应连接注射器,移开注射器时应立即用手指暂时堵住针尾,最好于患者呼气时期插管。

或穿刺导管进入导丝时另一腔要夹闭,以防止空气进入。

(2)、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操作方法

优点:

导管容易固定,不影响病人头颈活动。

缺点:

可能损伤胸膜顶而引起气胸;刺破锁骨下动脉,因不宜压迫止血可能形成较大颈部或纵膈血肿甚至血胸;

对策:

熟悉解剖结构,技术熟练和轻柔仔细,使并发症降至最低;

解剖特点:

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长约3-4cm,直径1-2cm。

起于第1肋骨外侧缘,于前斜角肌的前方跨过第一肋骨(在该肌后方为锁骨下动脉),在锁骨1/3段的后方和第l肋骨的上前方之间行走,至胸—肋—锁关节的后方与颈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在锁骨下动静脉后方、肋骨深面为胸膜顶、膈神经及胸廓动脉等重要结构,穿刺时要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相应结构。

穿刺针与进针方向:

锁骨下法:

穿刺点位于锁骨中点(或偏1-1.5cm)下缘0.5-1cm处。

刚进针时角度可稍大(约45度),进到锁骨后转为平顺,针尖指向胸骨切迹。

如未穿到静脉,再次进针时针尖指向可在胸骨切迹和喉结之间的围调整),针尾与胸廓夹角为15-25度,进针3-4cm,多可穿到锁骨下静脉。

锁骨下法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体位

患者去枕平卧,上肢平放于体侧,头转向对侧,在两肩胛之间脊柱正中垫一小柱形枕——穿刺侧肩关节尽量下垂。

术者:

穿刺侧床边操作;

器械物品准备和消毒围与颈静脉穿刺插管相同;

进穿刺针放置导丝

1、穿刺针进到锁骨面后,需立即调整角度,使针尾与皮肤夹角<30度,边进针边回抽。

注意:

不可垂直刺入或进针角度过大,以免刺破胸膜引起气胸或血气胸。

若进针>4cm,仍未穿到静脉,应将穿刺针退至皮下调整角度和方向再进针。

进针时应一气呵成,中途方向不可随意变动,否则导丝易打折。

2、穿到静脉后,左手稳住穿刺针,右手(拇指食指)从侧孔送导丝约15—20cm随后退穿刺针。

左手无名指固定进针点处的导丝(夹纱布),右手逐渐退出穿刺针,快退尽时,尽量用左手拇食指夹住导丝头,此后,右手穿刺针方可完全拔出。

3、扩皮下隧道

右手将扩管针套入导丝,至皮下时缓慢推进约3—4cm后缓缓退出,左手依然固定好导丝。

4、放置导管

深静脉导管尖端,将导丝穿进导管中,经进针点时,小心过皮,谨慎通过导丝,如遇阻力,应缓慢进行,或减少进入的幅度,不能硬来。

注意不进导丝的另一腔要用夹子夹闭,以免进气。

待导管顺利进入15cm后,开始左手固定导管,右手退导丝(注意将导丝收进导丝套中)。

5、退出导丝放置导管并处理导管

导丝完全退出后,立即用肝素盐水冲洗管腔,并用夹子夹闭,以免进气而气栓。

用肝素化的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检查回血通畅,置管深度合适后将导管在附近穿刺点处环形固定。

注意事项:

1、穿刺中若回抽到气体,或患者出现呛咳、胸部疼痛、气紧等症状,提示可能有胸膜损伤,应立即停止穿刺,退出穿刺针。

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胸片检查了解肺压缩情况或行胸腔闭式引流。

2、锁骨下动脉位于锁骨下静脉后上方,穿刺角度过大可能穿入动脉,应尽量避免。

万一穿破,术者可将双手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开,分别在锁骨的上下缘加垫压迫,持续压迫15分钟以上。

由于受锁骨限制,压迫止血方法不宜凑效,往往在颈根部形成血肿,轻者可不影响呼吸,但使同侧再穿刺困难,可改行对侧穿刺。

3、有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血肿可能较大以致压迫、推移气管或向纵隔及胸腔蔓延,对此类患者应尽量避免行锁骨下静脉穿刺。

以贵要静脉穿刺插管或股静脉穿刺插管较为安全。

4、插管困难的原因及处理:

锁骨下静脉穿刺时,插管困难的发生率为3%—5%(初学者可能更高),而颈静脉和股静脉穿刺却极少发生。

与锁骨下静脉及其周围结构特点有关,也取决于操作者的技术熟练程度。

A.穿刺静脉刚过静脉壁而斜面尚未完全进入,虽然也能回抽到血,但放导丝退针芯时容易脱落随之滑出,插不进中心静脉导管。

B.由于受锁骨和骨性胸廓的限制,穿刺针与锁骨下静脉之间有一交角,而且穿刺到静脉后,不似颈静脉和股静脉穿刺那样可将导丝沿静脉走向送入。

对策:

掌握好进针深度甚为重要,刺入过深,可能对穿过静脉;过浅,可能不易放入导丝。

一般以抽到回血后再将穿刺针顺着静脉送进0.5cm,不超过0.8cm为度,并检查回血通畅后,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从侧孔放入导丝,待顺利放入导丝20cm后,再以右手缓缓退出穿刺针,一旦穿刺针渐退至进针点时,左手要感受导丝,立即固定好,右手方可快速退出穿刺针。

5、遇放置导丝有阻力时,不可盲目用力硬插:

A.根据导丝进入的深度判断已进入的深度,若导丝前端刚到达穿刺针远端即遇阻力,表明导丝未进入血管或己滑脱出静脉。

处理:

退出导丝,用注射器回抽,若无回血,证明穿刺针己不在血管,应将穿刺针退至皮下,再重新穿刺。

B.导丝前端在静脉转向、折叠或打结均可使插管阻力增加,且抽不到回血。

处理:

保持穿刺针位置不变,缓缓退出导丝,看清导丝状况,若无扭曲,再次无阻力感觉时缓缓送入导丝,若仍有阻力则表明很可能有解剖结构变异,应连穿刺针一同拔出,改换插管位置,重新穿刺。

6、沿导丝放置导管时出现阻力,难以深入,可能与锁骨和第一肋骨间隙过窄有关,皮下隧道扩管不够有关。

处理:

应缓慢、每次右手拇食指持导管仅距进针点0.5cm,且每次推送递进0.5cm,若顺利则继续前进,仍不顺利则需退出导管,换扩管针扩大皮下隧道,再换导管,按上述方法推进导管。

(五)、中心静脉压监测常规

中心静脉压监测是危重病人床旁监测、抢救和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

可以了解患者循环血容量水平,帮助判断心功能,指导治疗和评估治疗效果。

适用于任何已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需对体液、循环、呼吸等多器官功能进行评估。

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后连接换能器或接三通接头后连测压管,常规进行有创中心静脉压监测,以保证数据获得的稳定性。

2、动脉穿刺常规

(一)适应症

●危重病人监测:

各类严重休克、心肺功能衰竭、心肌梗死复苏后。

●重大手术监测:

体外循环及其他心血管手术,控制性降温、控制性降压等。

●多次抽取动脉血标本作血气分析及电解质等的测定。

●液体过量或自身输血时从动脉放血。

(二)禁忌症

●Allen’s试验阳性者禁行同侧桡动脉穿刺可改行足背动脉穿刺。

●局部皮肤感染者,应更换穿刺部位。

●动脉病变或反复用同一血管穿刺测压。

(三)建立动脉通路

以桡动脉为首选,其次为股动脉及足背动脉。

凝血功能障碍时需慎重。

(四)Allen’s试验:

●术者用双手同时按压桡动脉和尺动脉;

●嘱患者反复用力握拳和开手指5~7次至手掌变白;

●松开对尺动脉的压迫,继续保持压迫桡动脉,观察手掌颜色变化。

若手掌颜色10s之迅速变红或恢复正常,表明尺动脉和桡动脉间存在良好的侧支循环,即Allen试验阴性,一旦桡动脉发生闭塞也不会出现缺血;相反,若10s手掌颜色仍为苍白,Allen试验阳性。

这表明手掌侧支循环不良,不宜选用桡动脉穿刺。

●除Allen’s试验外,原则上以非优势侧为首选侧。

(5)操作步奏

●准备压力传感器连接肝素液体后排空气。

●常规消毒,围6*7cm2以上,清醒时用局麻或全身麻醉后,取18G~22G动脉导管穿刺针。

以示指扪感动脉搏动。

●套管针与皮肤呈30度角,对准示指感桡动脉方向进行穿剌,直到针尾出现血液为止。

●如无血喷出,应将套管缓慢退出,直至尾端有血喷出为止;再将套管沿动脉平行方向推进,血流通畅后即可接上连接管和压力换能器及监护仪,回抽排除连接管空气,推注肝素液,标准位置进行校零后监测数据与波形。

●放平手腕,固定套管,以免滑出。

标注时间于传感器上。

(6)注意事项

●Allen’s试验阳性及动脉有病变者应避免桡动脉穿刺插管。

●避免反复多次动脉穿剌。

●末梢循环不良时应更换穿刺部位。

●发现血块应抽出,不可注入。

●注意无菌操作。

●穿刺置管失败或拔管后要有效地压迫止血,尤其对应用抗凝药的患者,压迫止血时间应在5分钟以上,并用胶布加压覆盖,必要时局部用绷带加压包扎,30分钟后予以解除。

切勿环形包扎或包扎过紧,应密切观察术侧远端手指的颜色与温度,当发现有缺血征象如肤色苍白、发凉及有疼痛感等异常变化时,应及时解除压迫、重新包扎。

包扎不可绕手腕一圈,不能阻碍静脉回流和动脉供血。

三、环甲膜穿刺术

(一)定义

环甲膜穿刺是临床上对于有呼吸道梗阻、严重呼吸困难的病人采用的急救方法之一。

它可为气管切开术赢得时间,是现场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它具有简便、快捷、有效的优点,而且稍微接受急救教育的人都可以掌握。

(二)环甲膜位置

  环甲膜位于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之间,前无坚硬遮挡组织(仅有柔软的甲状腺通过),后通气管,它仅为一层薄膜,周围无要害部位,因此利于穿刺

  

环甲膜穿刺位置

如果自己寻找,可以低头,然后沿喉结最突出处向下轻轻地摸,在约2~3厘米处有一如黄豆大小的凹陷,此处即为环甲膜位置所在。

(三)目的

通过穿刺建立一个新的呼吸通道,缓解病人呼吸困难和或窒息。

(四)适应症

1.急性上呼吸道梗阻。

2.喉源性呼吸困难(如白喉、喉头水肿等)。

3.头面部严重外伤。

4.气管插管有禁忌或病情紧急而需快速开放气道时。

 

(五)禁忌症

有出血倾向。

(六)并发症

1.出血。

因此对于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宜慎重考虑。

2.假道形成。

3.食管穿孔。

食管位于气管的后端,若穿刺时用力过大过猛,或没掌握好进针深度,均可穿破食管,形成食管—气管瘘。

4.皮下或纵膈气肿

(七)术前准备

1.向患者说明施行环甲膜穿刺术的目的,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2.药品和器材:

7~9号注射针头或用作通气的粗针头,无菌注射器,1%丁卡因(地卡因)溶液或所需的治疗药物,必要时准备支气管留置给药管(可用输尿管导管代替)。

(八)操作方法与步骤

1.患者平卧或斜坡卧位,头后仰;

2.环甲膜前的皮肤按常规消毒;

3.左手示指和拇指固定环甲膜处的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垂直刺入环甲膜,到达喉腔时有落空感,回抽注射器有空气抽出;

4.固定注射器于垂直位置,注入1%丁卡因溶液lml,然后迅速拔出注射器;

5.再按照穿刺目的进行其他操作;

6.穿刺点用消毒干棉球压迫片刻;

7.若经针头导入支气管留置给药管,则在针头退出后,用纱布包裹并固定。

(九)注意事项 

1、穿刺时进针不要过深,避免损伤喉后壁粘膜。

2、必须回抽有空气,确定针尖在喉腔才能注射药物。

3、注射药物时嘱患者勿吞咽及咳嗽,注射速度要快,注射完毕后迅速拨出注射器及针头,以消毒干棉球压迫穿刺点片刻。

针头拔出以前应防止喉部上下运动,否则容易损伤喉部的粘膜。

4、注入药物应以等渗盐水配制,pH要适宜,以减少对气管粘膜的刺激。

5、如穿刺点皮肤出血,干棉球压迫的时间可适当延长。

6、术后如患者咳出带血的分泌物,嘱患者勿紧,-般在l~2d即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