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914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docx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docx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

课题:

趣味拼搭——观察物体1(第1课时)主备人:

8888使用人:

教学目标: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物体。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物体。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具: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学习

谈话:

同学们认识这里吗?

这里的风景美不美?

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苏轼在游览了庐山之后写下了一首很有名的诗句。

(课件出示)为什么同一座山却能看到各种不同的形状呢?

(学生尝试回答)相信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后你就能很快地解答出来了。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

谈话:

我们同学在小时候经常搭积木,现在老师用3块积木搭了一个形状,请同学们用图中三个同学的角度来观察。

我们以观察者的角度从正面、侧面、上面看会是什么形状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看一组物体是什么形状。

(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1)借助经验,大胆猜测。

谈话:

我们就以图中三位同学的位置来猜测一下他们所看到的形状。

(学生猜测,课件出示)

(2)动手模拟,验证猜测。

谈话:

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积木按照图中的位置摆放好。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进行观察,注意观察时,视线要与所观察的面垂直,(教师边讲边演示怎样观察)并把观察到的形状和课件出示的形状进行对照,看看课件中的每一组形状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个性化设计:

教学过程:

三、达标训练

1.看图回答问题,自主练习1。

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观察后动手画出相应的形状图。

2.分别说出下面3幅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自主练习2。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3.想一想,摆一摆,自主练习第3题。

学生先想象,在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从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交流。

4.填空,自主练习4。

练习时,要让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说清楚分别是在什么方向看到的。

5.自主练习5,学生动手摆一摆,同桌交流,看谁的方法多。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设计,来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同时也为有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四、课堂小结,拓展应用

1.谈话:

请同学们谈谈你、老师或你的同学这节课的表现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下动手搭积木,根据所给出的形状,思考有几种不同的摆法,最少用几块。

个性化设计: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

我学会了吗(第2课时)主备人:

8888使用人: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教具: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

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

(课件播放盲人摸象的故事情节)

师:

四个盲人为什么摸同一头大象,而他们的描述却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他们四人摸到大象的部位不同。

小结:

实际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也可能是不同的。

今天天气不错,我们一起到历史博物馆去看一看吧!

二、合作探究,回顾整理

1.看一看,猜一猜(大屏幕投影画面)

师: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口答)

师:

请同学们猜一猜他们拍的照片会一样吗?

(1)想一想,连一连(大屏幕投影拍到的3张的照片)

师:

看,这是他们拍到的照片,一样吗?

为什么不一样?

(学生在小组间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他们拍摄的位置不同。

师:

想一想,三张照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拍的?

会是哪位小朋友拍到的呢?

小组讨论并说明理由。

(2)议一议

小组讨论:

我们应该怎样分辨照片是哪个方向拍摄的呢?

引导生小结:

可以用摆一摆借助实物观察的方法。

2.摆一摆,看一看。

师在实物投影前用5块正方体木块搭成的一个图形,让4名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并让学生描述所看到图形的形状。

 

个性化设计:

教学过程:

3.画一画,想一想。

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形状画下来。

全班观察,想一想是从什么方位看到的。

完成

(1)题,并说明理由。

4.搭一搭。

请同学们两人合作,一人画出从上面看到图形的样子。

另一人按要求搭拼。

5.小结:

谈话: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多个物体的形状和位置,今后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观察,动脑思考,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事物。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按要求摆一摆(师出示第1题平面图,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1)用4块小正方体摆,从上面看是

(2)用5块小正方体摆,从侧面看是

(3)用6块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是

自己先来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的想法,看看有几种可能。

2.课本第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整理,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个性化设计: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

小数加减法(第1课时)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2、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头可爱的克隆牛的情况,看他们身上有哪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克隆”的信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爱科学的情感。

从交流信息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

情境图健健、壮壮出生时情况记录。

师:

同学们观察信息窗1,看看克隆牛健健和壮壮出生时的情况记录,你都获得哪些信息?

通过获取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先来了解“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2、解决问题

学生列式,说明意义。

师板书:

0.77+0.03=(米)

师: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请用不同方法的同学板演计算过程。

3、优化算法

师:

他们的方法你喜欢哪个?

为什么?

(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4、迁移算理

个性化设计:

(1)解决问题:

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0.76-0.72=(米)

(2)竖式计算。

师:

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得出减法的意义,让学生进行计算。

在写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尝试验算。

个性化设计:

板书设计:

0.77+0.03=(米)

0.76-0.72=(米)

教后反思:

 

课题:

小数加减法(第2课时)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

学具:

教学过程:

1.回顾整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点最后的“0”为什么要带上,这节课我们来巩固一下小数减法的有关计算。

2.探索新知

1.你会计算1.3-1.25=吗?

2.小数的位数不同,应该怎样计算呢?

3.先对齐数位,再计算。

4.列竖式计算

1.3

-1.25

0.05

3.拓展延伸

想一想,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意义相同。

计算法则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不同:

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最后得数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如果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应去掉。

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

个性化设计:

(2)启发学生想: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统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个性化设计:

板书设计:

1.3

-1.25

0.05

教后反思:

课题: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第1课时)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目标: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

多媒体

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情境激趣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2―0.99+0.10.39+0.615.12―4.1210―2.520―19.8

2|、谈话引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再来认识一头克隆牛——“蓓蓓”,了解它的有关情况。

(出示课件)教师结合情境图简单介绍克隆牛“蓓蓓”出生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1、观察三幅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进行板书,如:

“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蓓蓓”满月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3、学生交流算式:

(注意引导学生尽量列出综合算式)4、上面的综合算式怎样进行计算呢?

(学生自主进行计算,教师巡回了解情况。

)5、全班交流计算情况。

[课件展示学生的各种计算方法]脱式计算要关注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6、学习

个性化设计:

教学过程:

竖式连减的方法。

如果用竖式来计算小数连减,要注意什么呢?

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请学生来介绍竖式连减的方法:

1注意探讨怎样对齐数位?

(对齐了小数点也就对齐了数位。

)2小数部分数位不同怎么办?

(可以在末尾添0占位。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自主练习1--3。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计算3、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四、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你还想跟老师和同学们说什么?

个性化设计: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和运算

1、0.98―0.22=0.76(米)0.76―0.1=0.66(米)

2、0.98―0.22―0.1

3、0.98―(0.22+0.1)

a―b―c=a―(b+c)

教后反思:

课题:

小数加减混合简便运算(第2课时)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在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使—些计算简便,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使—些计算简便,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具:

多媒体

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

同学们,大家都有朋友,有新朋友和老朋友,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找朋友。

课件出示79+145+2125+97+3让学生在每个算式中找到一对好朋友,并说明2、复习已学过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

a+b=b+a(a+b)+c=a+(b+c)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

克隆牛“蓓蓓”在叔叔阿姨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茁壮成长,现在已经一百天了,大家还记得“蓓蓓”出生时的体长吗?

(板书:

出生体长0.78米)满月时的体长呢?

(板书:

满月体长0.81米)“蓓蓓”百天时的体长比满

月时多0.16米,百天时的体长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

学生

个性化设计:

教学过程:

复述题意,分析题目数量关系(、比较:

哪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些?

为什么这样算简便?

2、学生讨论后明确:

在小数的连加算式里,如果两个加数可以凑成整数,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把这两个数结合起来先加。

这样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这里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3、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5.7+6.3+3.719.1+1.26

4.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个性化设计:

板书设计:

小数的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连减律:

a-b-c=a-﹙b+c﹚a-﹙b+c﹚=a-b-c

教后反思:

 

 

课题:

我学会了吗?

(第1课时)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复习能根据算式特点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

培养思维灵活性,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体现算法的个性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

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具: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具: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一)、引入板题,示标导学

1、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巩固小数的加减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

小数的加减法

2、出示复习指导

为了更好的达到学习目标,需要同学们的自学,怎样自学呢?

请自学指导来帮助我们。

思考:

(1)这个单元你学到了哪些重要的知识?

(2)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你遇到什么困难?

你是怎样克服的?

(二)单元知识梳理

1、学生自主整理复习

学生回忆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

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整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2、小组讨论

将整理的知识在小组内与同伴进行交流,相互补充。

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展示各小组的整理结果,并组织自评和互评。

 

个性化设计:

教学过程: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一)、基础练习,巩固新知。

1、口算:

2.6+0.40.375+0.6255.8+25-0.20.48+0.29

4.3-1.60.74-6.41-0.893-2.3

2、脱式计算.

12.83-(8.45-3.69) 100-(8.7+5.24-4.854) 

84.06+6.47-(35.2-5.19) 56.43-(15.27+30.29)

(二)、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用简便方法计算。

14.15+5.87+5.85          8.07-5.8+0.93 

28.93-7.46-5.54         6.38+5.4+4.6+3.62 

(三)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出示课件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指导。

然后组织交流。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个性化设计: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第1课时)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发展,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并初步感知数学的严密逻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有重叠时,应从和中减去重叠部分。

并能用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使学生经历韦恩图的创造过程,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具: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

谈话:

从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贴问题: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

追问:

怎样计算?

出现两种算式:

10+9=19(人)10+9-4=15(人)

谈话:

这两种算法哪种正确呢?

让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

二、合作探究,体验策略

1.明确要求,合作探究。

谈话:

要求参加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到底应该怎样解决?

请设计一张图,把两个小队的数量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

出示要求:

(1)先看一看、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2)再圈一圈、画一画,让人一眼看出两个小队的数量关系。

(3)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设计图最清楚、最简洁。

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评价。

介绍韦恩图。

2.数形结合,说图明理。

学生指图理解各部分的意义。

个性化设计:

教学过程:

三、深入探究、建立模型

提问:

根据韦恩图,要求参加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

追问:

如果重叠部分有5人呢?

6人呢?

7人呢?

?

?

学生独立画图列式解决。

全班交流。

谈话:

观察集合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要求参加实践活动一共有多少人?

应该怎样计算?

总结方法:

用和减重叠部分。

(板书)

揭示课题。

四、拓展应用,形成技能

自主练习第1、2、3题,学生独立思考,画图分析并计算。

然后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五、全课总结,回顾整理

同学们,你有什么收获?

个性化设计:

板书设计:

重叠问题

用和减重叠部分

教后反思:

课题:

平均数(第1课时)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具: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

[出示情境图],瞧,这是在红队和蓝队之间进行的一场冠军争夺赛,当时蓝队稍稍落后。

仔细观察,比赛正激烈时,发生了什么?

蓝队教练在想什么?

要做什么?

二、小组交流 合作探究 

1、(多媒体展示课本信息窗中的情景图。

) 

谈话:

看,蓝队和红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突然,蓝队的5号队员腿抽筋了,跑不动了,他还是本队的主力得分队员,怎么办?

 

篮队还有7号和8号两名替补队员,换谁上场呢?

根据什么?

 谁的投篮水平高呢?

 

2、谈话:

根据这些得分情况,请你动脑想办法比较出谁的得分能力高?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再在小组中选一名

个性化设计:

教学过程:

代表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到算平均得分是最合理的一种方法。

 

3、谈话:

怎样算他们的平均得分?

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到台前展示一下?

引导学生借助条形统计图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平均分。

 

三、展示交流 精讲释疑

 探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总分÷ 出场数=平均分 

四、巩固练习

五、拓展交流 总结提升 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

个性化设计:

板书设计:

 小教练——统计

 7号:

(9+11+13)÷3 8

8号:

(7+13+12+8)÷4 

教后反思:

课题:

平均数(第2课时)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在探究活动中,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平均数在统计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具: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习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

我们刚进行完体能测试,其中包括仰卧起坐,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仰卧起坐的一组数据,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你能计算他们的平均成绩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下面是四年级一组同学的仰卧起坐的成绩,你能算出他们的平均成绩吗:

 

姓名 张平 李东 王强 刘明 林海 黄玉 

个数 20 35 35 24 35 31 

你计划怎样来计算:

 

师提示: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生一:

20+35+35+24+35+31=180(次) 

      180÷6=30(次) 

生二:

35×3+20+24+31=180(次)       

180÷6=30(次) 

个性化设计:

教学过程:

小组讨论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都是先算出全队的总成绩再除以全队的人数即: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不同点:

第一种算法是将每一项累加,再除以人数;

而第二种算法是用乘法计算出相同的身高数并相加,再除以总人数。

大家更喜欢哪一种呢?

能谈一谈吗?

4、灵活运用,巩固练习

师生共同解决自主练习的6、7题。

五、课堂总结、深化认识

谈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解决了什么问题?

是怎样解决的?

 

个性化设计:

板书设计:

平均数

总数量 ÷ 总份数 = 平均数

教后反思:

 

课题:

分段统计表(第3课时)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学会分段方法,并能根据分段统计的结果做出分析与判断。

2、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分段统计在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时的作用。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3、会填写分段统计表,并对分类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4、认识分类统计表的结构。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具: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习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

为了达到我锻炼,我健康的目的,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了立定跳远活动。

现搜集到了两队队员立定跳远的成绩(出示两队的成绩单) 

教师:

说说你的发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教师:

用什么方法能比较出哪个队的成绩好呢?

 (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

为了清楚地看出各队队员立定跳远成绩的分布情况,你认为用什么方法比较好?

 教师应及时让学生讨论知道用统计的方法整理数据更科学)

教师:

请同学们把你们整理的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引导学生根据每个小组交流的意见,逐步统一到分段统计表上来。

个性化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

刚才同学们发现,从这个统计表中能比较容易的看出两个队的立定跳远水平。

那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统计表是怎样进行统计的?

 与以往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教师:

我们通常把这种统计的方法称为分段统计,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

5、灵活运用,巩固练习

师生共同解决自主练习的1题。

五、课堂总结、深化认识

谈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解决了什么问题?

是怎样解决的?

 

个性化设计:

板书设计:

分段统计

教后反思:

 

 

课题:

复式分段统计表(第1课时)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学会复式分段方法并能根据分段统计的结果作出分析与判断。

2.在实际探索活动中,体会复式分段统计在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时的作用。

3.结合现实统计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根据分段统计的结果作出分析与判断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具: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谈话引入

谈话:

(出示情境图)教练员为了对红蓝两个篮球队队员的各项情况做进一步的分析进行了哪个项目的测试?

老师把两个队队员的纵跳成绩带来了。

看了这个表,你知道了什么?

2.提出问题

生各抒己见,会用两个队的总成绩或平均成绩比较出哪个队的成绩好,师予以肯定。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