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四 14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849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卷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四 14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国卷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四 14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国卷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四 14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国卷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四 14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国卷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四 14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卷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四 14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docx

《全国卷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四 14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卷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四 14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卷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四 14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docx

全国卷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二十四14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作业提升练二十四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

(45分钟 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

1.(2017·三明模拟)有学者将孔子视为平等主义者,这是因为孔子主张 (  )

A.克己复礼B.为政以德

C.民贵君轻D.有教无类

【解析】选D。

孔子强调“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体现了“平等主义”,故D正确。

【拓展延伸】孔子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主要表现在:

社会方面强调尊老爱幼,团结友爱,注重礼仪举止,遵守道德情操等;政治方面:

“取信于民”“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等;文教方面:

义务教育,因材施教等。

总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政治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传统儒家观念认为,孔子是个复古而保守的人,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近代思想家却竭力证明孔子的思想有较多创新,相比西周的主流观念有了很大突破。

下列各项中可以用来论证孔子思想创新的是 (  )

A.非礼勿视B.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C.有教无类D.敬鬼神而远之

【解析】选C。

注意题干的要求“相比西周的主流观念有了很大突破”。

西周教育由官府垄断,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选C。

A、B、D都未体现对西周主流观念的突破。

3.有位先秦思想家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无为而治B.兼爱非攻

C.以民为本D.礼乐典制

【解析】选C。

题干中并未提到“无为而治”的信息,A错误;题干中并未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和反对战争的信息,B错误;题干中“是故明君制民之产……故民之从之也轻”的意思是君主要让百姓能够生存,体现出了民本思想,C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礼乐制度,D错误。

【加固训练】

《孟子·尽心》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由此,孟子强调 (  )

A.性本善

B.教育的教化功能

C.学以至圣,致良知

D.君轻民贵

【解析】选A。

材料中孟子认为,人不用学习就有的能力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可见他认为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本善,A正确;材料中孟子没有强调教育的教化功能,B错误;也没有强调通过学习恢复良知,成为圣人,C错误;君轻民贵与材料人性问题无关,D错误。

4.“魏晋名士”是一个“尚通脱”的惊世骇俗群体,他们独立特行而随情任性、无拘无束而逍遥自在、恣肆癫狂而独得其乐。

下列哪句话会得到他们的推崇 

(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

C.“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析】选D。

“‘魏晋名士’……无拘无束而逍遥自在”符合道家崇尚自然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属于儒家荀子思想观点,A错误;“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是尚贤的墨家思想,B错误;“道私者乱,道法者治”属于法家思想,C错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属于道家思想,D正确。

【加固训练】

《史记·太史公自序》肯定了“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国策略。

该治国策略反映了以下哪一学派的政治思想 (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选A。

“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意为主旨简约而容易掌握,事少而成就大,故该治国策略反映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A符合题意。

5.(2017·山西重点中学模拟)《道德经》载: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含义是 (  )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统治者应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信息“使民不争”“好静”“无欲”等判断属于道家主张。

统治者应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是道家的主张,这和材料中的主张是一致的,故C正确。

6.(2017·武汉重点高中联考)秦国丞相吕不韦认为:

“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于是集合门客们编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意图 (  )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兼容糅合诸子思想

C.保存继承诸子思想

D.控制思想巩固统一

【解析】选B。

材料“一则治,异则乱”反映出吕不韦认识到思想统一的重要性,而非君权问题,故A错误;战国末年各派思想融合趋势不断增强,吕不韦编订《吕氏春秋》是融合各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故B正确;吕不韦非诸子思想的继承者,而是为创立统一思想而努力,故C错误;此时秦国未实现全国的统一,故D错误。

7.(2017·长春模拟)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

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

B.文化发展呈现出趋同的特点

C.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发展与交流

D.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的统一

【解析】选B。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文化也呈多元化,故A错误;从材料“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可以看出,文化已经开始趋同,故B正确;题干中虽然提到文化的趋同,但没有提到此情形产生的原因,故C错误;D说法本身错误,故排除。

8.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当指

 (  )

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解析】选B。

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A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B正确;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C错误;“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D错误。

9.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

“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

”材料反映的是 (  )

A.孟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政治思想

C.董仲舒的新儒学D.孔子的德治思想

【解析】选C。

由题干中的“皇帝被神圣化”“解释权则掌握在……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可知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和儒家的独尊,故选C。

10.董仲舒曾说:

“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对这一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  )

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解析】选D。

根据题意可知,董仲舒认为“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下务明教化民”,据此分析各选项可知,D正确。

11.(2017·武汉调研)汉代董仲舒曾提出“屈君而伸天”的主张。

这表明他主张 

(  )

A.用天来限制皇权B.用天来加强君权

C.加强中央集权D.使儒学处于独尊

【解析】选A。

题干中“屈君”一词,体现出了对君权的限制,故A正确;题干中的“屈君”是限制君权的意思,故B错误;“屈君而伸天”并未表现出加强中央集权的信息,故C错误;“屈君而伸天”并未表现出独尊儒术的信息,故D错误。

12.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

“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

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

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

【解析】选B。

材料认为,秦汉以后儒学吸收其他学说的精要,加以融合,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

“此非各家尽被排斥”,表明儒学并非完全排斥异己,A错误;秦汉以后,儒学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得到丰富和更新,B正确;佛教在西汉末年才传入,不符合时间限制,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汉代儒学融合其他学说,而不是其主流地位的确立,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37分)

13.(2017·甘肃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孔子:

“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

”商鞅:

“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

”越王勾践败于吴王阖闾后,曾“十年生聚(发展生产,增殖人口),十年教训(教育百姓、训练军队)”。

《资治通鉴》:

“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人口问题上所持观点的异同及其原因。

【解析】第一问异同点,根据材料中“孔子:

‘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

’商鞅:

‘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

’”可知其相同点为都鼓励增加人口,其不同点为法家人口观念是为了争霸天下,儒家的人口观念是为了社会稳定;第二问原因,根据材料中“十年生聚(发展生产,增殖人口),十年教训(教育百姓、训练军队)”“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

”可知其原因为都认识到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也是赋役的来源,对国家的发展强大具有重要作用。

但儒、法两家的治国理念不同。

答案:

相同:

主张增殖人口。

(2分)

不同:

儒家主张增殖人口是为了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法家则主要是为了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4分)

原因:

都认识到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也是赋役的来源,对国家的发展强大具有重要作用。

但儒、法两家的治国理念不同。

(6分)

14.(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君轻民贵,又称: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8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

(7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10分)

【解析】第

(1)题,根据儒家有关君民关系的思想主张进行回答。

(2)题,根据材料二,围绕着财富与道德的关系概括孔子的主要观点。

第(3)题第一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这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第二问回忆所学知识,结合思想解放对政治的影响回答即可。

答案:

(1)主要内涵:

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4分)理想的政治:

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4分)

(2)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

(7分)

(3)特点:

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2分)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8分)

(45分钟 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

1.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

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

这说明 (  )

A.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

B.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理想的实现

C.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

D.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

【解析】选B。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孙武主张以军事手段谋国,前者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统治者需要,后者切合统治者争霸的内在需求,故B正确。

2.(2017·郴州模拟)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又认为“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该思想属于 (  )

A.墨家B.儒家C.法家D.道家

【解析】选A。

材料中学派观点出自墨子,体现强调身体力行与尚贤观,属于墨家观点,故A正确。

3.鲁国和晋国先后公布了成文法典,孔子评论说:

“贵贱不乱,才是法度。

现在造了刑鼎,使百姓的眼光都集中在鼎上,还用什么来尊重贵族呢?

贵贱失了次序,还用什么来治国呢?

”这反映的是 (  )

A.春秋时儒家思想的进步性

B.战国时法家思想已成主流

C.孔子思想中有保守性成分

D.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成文法的国家

【解析】选C。

材料主要讲述公布成文法是对旧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否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孔子反对公布成文法体现出其思想中的保守性,故C正确。

4.近代学者钻研《墨经》,发现其涵盖了哲学、逻辑、心理、政治、伦理等多个学科内容。

胡适说:

“看《墨经》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正是科学的精神。

”蔡元培认为:

“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

”这说明 (  )

A.中国古代自然科学领先世界

B.战国学者普遍主张求真务实

C.传统学派蕴含着近现代价值

D.唯物与形而下成为文化主流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墨经》“涵盖了哲学、逻辑、心理、政治、伦理等多个学科内容”可知,墨家对中国古代早期自然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蕴含着近现代价值,故C符合题意。

A、B、D材料中并未体现。

5.(2017·昆明模拟)梁启超说“寖假而孔子变为董江都、何邵公矣,寖假而孔子变为马季长、郑康成矣,寖假而孔子变为韩昌黎、欧阳永叔矣,寖假而孔子变为程伊川、朱晦庵矣,寖假而孔子变为陆象山、王阳明矣……”这些变化说明了

 (  )

A.儒学的发展与丰富

B.孔子思想不断变化发展

C.儒学丢失了原旨思想

D.孔子思想不适合时代发展

【解析】选A。

依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说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在历史上随时代发展,逐渐演变成了董仲舒、韩愈、朱熹、陆九渊等人的思想,这说明儒学在不断的发展与丰富,因此A正确;材料体现儒家思想发展变化,而非孔子思想变化,B错误;儒学的仁政等基本思想没有丢失,C错误;D与史实不符。

6.(2017·济宁模拟)《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

这能够说明 (  )

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

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

【解析】选D。

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材料中“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不等于尧舜提出了儒家学说,故A错误;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与题中“不适应现实”不符,故B错误;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这表明了儒家理想化的政治诉求,而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C错误;“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D正确。

7.荀子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

A.尊礼爱民、为政以德

B.人性本恶、严刑峻法

C.君民共治、天下一统

D.礼法并举、王霸统一

【解析】选D。

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是指推崇礼制又尊重贤人,就可以在天下称王,重视法治又爱护人民,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故D正确;为政以德是孔子的观点,故A错误;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故B错误;君民共治是近代早期维新派的观点,故C错误。

8.(2017·滨州模拟)《韩非子·显学》: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

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该思想强调 (  )

A.官员和将领的选用应遵从宗法血缘关系

B.选用人才应随时代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

C.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D.文臣武将的选拔应该注重基层工作经验

【解析】选D。

根据“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可知韩非主张从基层选拔官吏,故A错误;韩非只提出了一种人才选用的方法,并未体现调整,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官吏的选拔需要“德才兼备”,故C错误;根据“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可知韩非强调基层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故D正确。

9.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诱导天下人读一种书”是秦亡汉兴的原因之一。

这反映了汉武帝实行 (  )

A.开明的文化政策

B.相对自由的文化政策

C.相对温和的文化政策

D.严厉的文化政策

【解析】选C。

秦始皇重视法家思想,“焚书坑儒”,利用政权手段强行禁止其他思想的传播,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利用功名利禄“诱导天下人读一种书”,实行的是相对温和的文化政策,故C正确,D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其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服务,可见思想领域也是不自由的,故A、B错误。

10.“王者不可以不知天……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

是故明阳阴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

辨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也”,这段史料体现的思想主张是 (  )

A.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B.董仲舒:

天人感应

C.荀子:

天与人不相胜

D.董仲舒:

三纲五常

【解析】选B。

由题目中的信息“王者不可以不知天”“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即可知这应为董仲舒所倡导的统治阶级要顺应天意的“天人感应”的观点,故B正确;题目中未涉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故A、C错误;题目中未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D错误。

【知识拓展】董仲舒新儒学中的“天”

在董仲舒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主要指神灵之天,是有意志、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

董仲舒把道德属性赋予天,使其神秘化、伦理化。

同时,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思想,建立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宇宙图式。

认为阴阳四时、五行都是由气分化产生的,天的雷、电、风、霹、雨、露、霜、雪的变化,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董仲舒又把天体运行说成是一种道德意识和目的的体现。

认为天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

四季的变化体现了天以生育长养为事的仁德。

董仲舒给天体加上了道德的属性,自然现象成为神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甚至日月星辰、雨露风霜也成了天的情感和意识的体现。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个“胜利”指的是 (  )

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

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解析】选D。

“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指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其核心思想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A错误;董仲舒吸收了法家学说改造了先秦儒学,故B错误;作者论述的是新儒学与法家思想的关系,而不是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故C错误;董仲舒新儒学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故D正确。

12.《汉书·地理志下》:

“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

”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2人次,人数占52.38%。

这说明 (  )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解析】选D。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由此可见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故D为最佳选项。

A、C与材料信息无关,B在秦朝已实现转变,材料信息也无体现,故排除A、B、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37分)

13.(20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 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何以知其然也?

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

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而成)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分)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

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

(8分)

(3)据材料四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10分)

【解析】第

(1)题关键信息:

克己复礼为仁,反映了孔子的仁、礼思想。

(2)题材料二中流派众多的现象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而材料三中的“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反映的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故趋势是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第二问的因素应从政治大一统与文化大一统两个方面分析。

第(3)题关键信息:

李贽、“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可知材料四反映了对孔子权威的挑战。

第一问回答李贽对孔子权威的挑战;第二问则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分析归纳。

答案:

(1)核心:

“仁”“礼”。

(2分)

(2)趋势:

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3分)

因素:

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汉武帝为强化中央集权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分)

(3)态度:

李贽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6分)

特征:

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4分)

14.(2017·永州模拟)(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

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