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736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海南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海南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海南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海南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docx

《海南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南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docx

海南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

海南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

(海师办[2007]82号2013年10月10日修订)

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以及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讲话精神,在深入分析我校教学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要求,对进一步加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以“六个加强”为基础,巩固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1、坚持重视本科教学的三个核心理念,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

学校领导班子坚持“人才培养是我校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我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我校的中心工作”三个重视本科教学的核心理念,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

学校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全校教学工作会议,研讨确定重大教学建设与改革方针政策;校长办公会议每学期至少安排两次专题会议研究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事宜;学校教学委员会每学期至少要召开一次由教师、学生和有关部门人员参加的教学工作座谈会,听取改进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专业建设、教材建设等专门委员会每学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专项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主管教学的校领导每学年至少安排一次深入系(部)的教学调研活动,了解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商讨解决办法。

2、健全教学质量分级管理责任制,加强教学质量的责任管理,校长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全校教学质量总体负责;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及教务处处长对学校各项教学工作质量具体负责;系(部)主任作为系(部)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全系(部)教学工作与教学质量总体负责;系(部)教学主任对本系(部)教学工作与教学质量具体负责;各系(部)教研室负责人对本科室承担的教学任务与教学质量具体负责;教师个人对自己承担的本科教学任务及教学质量直接负责。

3、形成围绕教学中心开展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加强各部门服务教学的意识。

学校各职能部门围绕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制定并实施本部门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形成在经费投入、职务聘任、干部配备、人才引进、岗位考核、酬金分配、岗位补贴、设备购置与维护、舆论宣传、图书资料建设等方面向教学一线倾斜的相关政策,同时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主动加强与各教学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对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本科教学工作,为广大师生排忧解难,做出具体时间与质量承诺,并接受评价与监督。

4、确立“六个一样”原则,加强对本科教学资助与奖励的力度。

学校新设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重点专业建设责任人岗位、教学关键岗位,每年评选优秀教学成果、教学名师、教学管理先进个人,并贯彻“六个一样原则”,即重点专业建设与重点学科建设一样给予立项资助,重点专业建设责任人岗位与重点学科带头人岗位一样给予津贴待遇,教学关键岗位与学术骨干岗位一样给予津贴待遇,优秀教学成果奖与优秀科研成果奖奖励额度一样,校教学名师奖与校为人师表奖奖励额度一样,校教学管理先进个人与校先进教育工作者奖励额度一样(享受津贴、待遇和奖励的人员不重复)。

5、调整分配政策,加强本科教学数量与质量在分配中的重要性。

学校出台新的分配政策,根据各系(部)承担的普通本科专业数、注册学生人数和教学质量评估结论等,确定系(部)的本科教学业务费分配额度,使各系(部)承担的本科教学的数量与质量在经费分配中的重要性显著提高,充分调动系(部)办好本科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6、明确岗位职责,加强教授、副教授为普通本科生上课的约束机制。

受聘在教授、副教授岗位的教师,每学年至少要为普通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

专任教师一学年内未承担普通本科生教学任务(专职成人教育教师除外)的,其当学年教学业绩考核最高等级为“基本合格”;教授、副教授连续两学年不担任普通本科课程的,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

二、以“确保四个持续增长”为前提,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1、确保本科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持续增长。

学校确保本专科教学业务费、教学仪器设备修理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等四项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超过30%,并力争逐步增加到35%。

2、确保生均教学经费每年按一定比例持续增长。

学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增加本专科业务费、教学仪器设备修理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等四项教学经费的投入总值,确保生均四项经费按一定比例持续增长。

3、确保教学专项建设经费持续增长。

学校设立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习基地建设、多媒体教学软件建设、试题库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奖励等教学专项建设经费,确保教学专项建设经费专款专用,并每年按一定比例持续增长。

4、确保筹资款项用于教学的经费比例持续增长。

学校通过争取专项拨款、银行贷款、社会捐助和自筹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将筹集的部分资金用于改善现有的教学基础设施和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并确保筹资款项用于教学的经费比例持续增长。

三、以实施“名、品、特、范四大工程”为抓手,有所侧重地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名”:

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品”:

打造一批品牌专业,建设一批精品课程;“特”:

培育教学建设、改革与管理特色;“范”:

建设一批示范性实验室和教学实践基地。

1、在造就一批教学名师的同时,重点加强新专业、新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培养教学名师方面,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人才成长环境,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大力吸引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通过设立“教学关键岗”,开展教学大赛,开设“教授博士讲坛”等,培养一批教学骨干,造就一批教学名师。

在教师队伍基本建设方面,力争实现“五个确保”,即:

确保生师比≤16:

1;确保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50%以上;确保主讲教师中符合岗位资格的教师(指:

主讲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比例≥95%;确保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总数达到400人,其中正高超过120人。

在新专业、新课程师资建设方面,采取加大引进力度和合同制聘任等办法,确保新建专业至少有8名专任教师,每门新专业必修课程都有相对稳定的主讲教师,近几年补充的新教师都能受到教学法和教研法方面的培训。

2、在打造一批品牌专业的同时,有区别地开展专业建设。

学校按照反映市场需求和强化办学特色两大导向开展专业建设。

学校精选一批市场需求大、专业能力强、充分体现我校办学优势与特色的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以重点专业为龙头,打造一批品牌专业。

对重点建设专业,在专业责任人津贴待遇、教师引进、经费投入、教改立项、实验室改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学校将市场需求大、专业能力弱的专业作为扶持专业开展建设,对扶持专业,在专业责任人津贴待遇、教师引进、经费投入、教改立项、条件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对市场需求小,专业能力强的专业,维持一定的招生规模和队伍规模,引导部分教师向其它专业领域发展;对市场需求小,专业能力弱的专业,限制招生规模或停止招生,帮助相关教师向其他专业或科研领域转向;对新办专业,一次性投入一定额度的专业建设启动经费,建设和改造师资队伍、教材、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等,确保新专业达到一定的质量。

3、在打造精品课程系列的同时,重点开展专业必修课程和应用方向专修课程系列的建设。

学校确立一批直接影响学生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掌握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主干课程作为校级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在重点课程中重点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力争形成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系列,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

校、系两级对全部必修课程按合格课程标准建设,确保所有专业必修课程,特别是新专业、薄弱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都有相对稳定的专任教师。

在新修订的培养计划中要求所有专业至少设置一个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应用方向专修课程系列,学校对市场针对性强、应用特色鲜明的方向系列课程在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和教改立项上给予倾斜。

4、在坚持培养培训一体化办学特色的同时,创建多层次、多类别的教学特色。

在学校层面,以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一体化为主要办学特色,通过建设,逐步在理念、制度、组织、人员、模式、专业、课程等层面建立培养与培训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办学机制;在职能部门层面,努力在教学管理理念、制度建设、机制运行等方面创建培育特色;在系(部)、教研室层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创建培育或提炼总结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教学等方面特色。

与教学相关的组织和人员逐步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特色意识指导下,谋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空间,在理念、制度、专业、课程、教材等方面产生一批特色鲜明的教学改革成果。

5、在创建示范性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同时,加大实践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与建设力度。

学校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示范性实验室,对示范性实验室以高标准进行建设,要求环境优良、实验仪器设备先进、数量充足、能开展高水平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有高水平实验指导教师、能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实验讲解和演示。

每个系(部)至少要建成一个示范性实验室。

在实验室基本建设方面,学校加大先进的实验教学仪器与设备的配置力度,力争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突破6000元,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中每年新增10%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百名学生配备教学计算机台数保持在20台以上;百名学生配备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保持在60个以上;保证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5%以上;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力争达到80%。

学校优先支持系(部)积极建设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

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要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基本设施能满足实习实训要求、有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习实训设计、有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有丰富的实习实训成果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每个系(部)至少要建成一个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

在实习实训基地基本建设方面,按照“校、系(部)共建共管”政策,建设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网络。

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应挂牌并订有协议,有时间保证,基本能满足专业实习实训要求。

每个专业建设的对口的、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至少能接纳70%的毕业生实习实训。

四、以“八项改革”为契机,提升本科教学内涵和管理水平

1、把握教学改革趋势,深化教育教学观念改革

为强化专业基础、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增强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势,重点强调如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从注重规模向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转变;从综合教育向注重专业基础和专业应用能力教育转变;从标准化培养模式向基本培养模式加个性化、多样化培养模式转变;从重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转变;从单向度的知识型教学向多目标的能力型教学转变;从维持性学习、接受式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转变。

2、关注个别差异和市场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全面修订专业培养计划,进一步改革人才全程培养体系,强化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推行辅修制、双学位、双专业选修制度,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继续为非师范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师教育培养方案;认真实行优秀生导师制度和优秀生选拔制度;积极推行大学生“学历文凭+资格证书”的多证书制度;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为人才的多样化培养提供制度保证。

3、科学规划专业布局,深化专业结构改革。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我校建设省属综合性师范大学的需要,重新规划我校专业布局,不断拓宽专业覆盖面,由单一的文理科专业向多学科专业拓展。

专业结构根据“优先发展教师教育专业,积极发展应用型专业,努力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的思路进行改革。

在对教师教育专业优先发展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适度发展直接与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密切结合的应用型专业,其中,努力发展高新技术类和经济学类、工学类、管理学类专业。

力争形成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学科专业结构合理,专业数量与省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规模相适应,具有较宽专业人才服务领域和较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

力争至2010年,本科专业达50个左右,覆盖9—10个学科门类。

4、创造条件,深化课程与教材改革。

修订培养计划,重新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自然科学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扩大应用课程、实践课程、选修课程的比例,增加小型化、研究性、专题性课程。

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点,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尽早进入实验、实习和实训环节。

突出实践教学的专业性质和特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各专业都要建构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修订实践教学大纲。

推进双语教学课程改革,促使有条件的专业先行一步,力争使用优秀外文原版教材、用英语或双语教学的课程达到一定比例。

对于暂不具备直接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

学校对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和系(部),给予一定的资助和奖励。

至2010年,双语教学课程的比例力争达到总必修课程数的8%左右。

完善教材选用制度,杜绝低水平和印刷质量低劣的教材进课堂,同时,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保证各专业尽可能使用近3年出版的国家级优质教材或推荐教材;在出版基金中设立教材建设专项,资助优质教材、特色教材和教辅材料的印制与出版;建立科学的教材奖励制度,对获奖教材学校按规定予以奖励。

5、注重教学效果,深化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

以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为重点,精选第四批教学改革项目,组织力量集体攻关,力争在一批课程中实现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

深入开展“研究型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性学习”、“研究型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教与学的研究与实践,提倡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使教学形式活泼多样,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注重教学实际效果的提高。

在5-6年时间内,新增和改造30%以上的教室为多媒体课室,力争在两年内全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中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授课的课时比例达到40%以上。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教学”。

学校将出台鼓励政策,对“网络教学”予以大力支持,积极推广,每个专业至少要建5门以上的学校共享的网络课程。

6、注重能力,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点,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尽早进入实验、实习和实训环节。

突出实践教学的专业性质和特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各专业都要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适度扩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修订实践教学大纲。

各门实验课程都要努力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力争使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80%。

学校要出台新的毕业论文评审程序和质量标准,提高毕业论文选题、撰写、答辩和指导质量。

改革毕业生实习办法,探索分时段实习、“顶岗实习”、有利毕业生就业的实习等灵活多样的实习模式。

7、面向基础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

面向基础教育,深入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

适应基础教育需要,扩展教师教育专业领域,如学前教育;面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与实施需要,调整教师教育专业培养计划和教育类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意识,加强师范生教师技能培养训练;学校加强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教学论课程改革,成立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为学科教学论教师提供学术活动平台;继续探索构建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8、理顺关系、理清机制,深化教学管理改革。

首先要明确界定校、系二级管理关系,建立二级管理模式,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扩大系(部)性在设置或调整学科及专业、招生、制订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等方面的自主权。

二是改革系(部)教学管理水平评估和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考核机制,完善评估指标体系,提高指标设计和测评权重的合理性。

通过评估,引导系(部)和教师改进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

三是改革教学资源管理体制,实现教师、设备、场地资源在校内顺畅共享。

五、以“三创”(创新、创造、创业)为突破口,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1、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校将创新学分纳入学分制管理,各系(部)根据专业特点,开展“三创”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各种内容健康的比赛、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网页设计大赛、CCTV挑战杯英语演讲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等,对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比赛、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或取得发明专利,或公开发表作品、论文(设计)以及取得其他突出成果者,经专家评定,可以授予相应的创新学分。

对指导学生“三创”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按一定标准核算工作量、给予一定奖励并认定或授予适当的荣誉等级。

2、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校和各系(部)有意识地设计和组织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专业特点,每一名学生每一学年至少参加一次公益活动或社会调查活动,每一学年至少完成一篇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报告或社会调查报告。

3、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

各系(部)认真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工作。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尽可能结合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鼓励以主题为中心,以现实问题为取向,形成系列论文。

改进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方法,提倡围绕论文主题组成导师组,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对毕业论文的整体指导水平。

学校每年进行应届本科毕业生优秀论文评选表彰工作,并将优秀毕业论文汇编成册。

六、以“健全、落实”两大要件为重点,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1、建立系(部)教学工作质量奖惩制度。

在严格考核和评选的基础上,学校将对教学工作质量优秀、管理水平高的前2、3个系(部)给予奖励,并在经费投入和专业建设上给予倾斜。

对于教学工作质量、管理状况不理想,又连续两年无明显改进的系(部)将给予一定的警示甚至惩处。

对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对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暂停或取消其授课资格。

2、建立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使用制度。

理顺教学资源管理体制,根据学科、专业招生情况,合理调整各类教学用房和教学设备,避免重复建设,实现教学资源有效利用。

3、建立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长期培养和正常晋升制度。

学校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具体措施,促进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对教学秘书等学校教学基层管理人员,给予相应的职级待遇。

鼓励各层次教学管理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4、落实听课制度和教学巡视、教学督导制度。

各级领导和教师每学期听课量按《海南师范大学听课制度》执行。

各级领导和教师听课及教学调研实行听课记录及调研次数汇总制,并在每一学年结束时予以公示;学校教学巡视委员会做好开学初和学期结束时的教学巡视工作和日常教学巡视,每学期形成书面的“巡视报告”,并在校园网上公示;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每学年、每学期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安排,重点做好听课、评课、教学意见收集与反馈、教学实验和实习检查等常规工作,并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工作专题调研。

七、以“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切入点,营造良好的育人成才环境

1、继承与创新结合,建设优良校风。

通过校友报告会、校史展览等,继承我校在发展中形成的崇德尚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校训;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营造尊师爱生、和睦友爱的心理氛围,丰富校园人文内涵,创造和谐融洽的校园环境;以“爱国、爱校”为中心,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建文明校园,树海师新风”为主旋律,结合“八荣八耻”道德教育,通过在广大师生中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校风、校纪宣传月”“校园十大杰出青年评选”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校风。

2、重视师德教育,建设优良教风。

在教师中树立榜样,加强对优秀教师和典型事迹的宣传报道力度,在广大教师中倡导敬业与奉献精神;继续开展“教学十佳”、“教学名师”、“最受毕业生欢迎教师”和“为人师表奖”等师德、师能、师风评比活动,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通过报告会、政治学习、橱窗宣传、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加强责任心、事业心和纪律教育,鼓励全校教师安心本职工作,规范各项教学环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多种途径,建设优良学风。

针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才观和就业观,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拼搏创新的价值取向。

积极从校内外聘请专家、学者和其他有关人员作系列讲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加大学生奖学金力度,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多方筹措资金,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

学校和系(部)共同负责,加强引导学生学习的各种激励措施的落实,通过多种途径建设积极向上的优良学风。

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制度,严明课堂纪律,上课教师和学生干部、教学信息员认真做好课堂考勤记录与反馈,坚决杜绝随意旷课及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严格考试制度和考试管理,严格评分标准,彻底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