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拿分秘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604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拿分秘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拿分秘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拿分秘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拿分秘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拿分秘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拿分秘笈.docx

《高考地理拿分秘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拿分秘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拿分秘笈.docx

高考地理拿分秘笈

 

地理高考主要考点

及其答案style

临考前分析高考真题和大量演习是最关键的,因为这样才能明白高考地理考什么、怎么考,才能适应“能力测试”的灵活多变。

但如果一味地陷入“题海战术”而不总结归纳答题模式,当然会被“题海”淹没,显然是不智慧的。

因为“功夫不负有心人”而“功夫常负苦心人”啊!

所以,我引导学生们在“消得人憔悴”后“蓦然回首”,企图发现“那人”在“阑珊处”,从两个角度猜大题:

一是知识系统角度;二是高考题型角度。

小题(选择题)还会考到一些大题不易考到的重点知识,我也引导学生们从知识体系角度做探寻和归纳,但是,猜选择题主要是猜图,这是本文的大缺陷,以后再版时一定补上,因为地理“每题必图”,多见和多创造一些考题图式,尤其是数学图、模式图、景观图、示意图、推演框图等,可大大提升解单选题的能力。

还需要特别提醒考生的是:

模式化的记忆也有副作用。

因为考题常会考特殊性的,也就是看似反规律的东西。

如2011年课标卷36题,考降水很多的热带雨林气候的新加坡的“缺水”。

所以我们要练就真本领,通过适当多的实战演习,也要注重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仓促成文,不当之处敬请同行和考生们指正。

 

目录

(一)从知识体系角度列举

▲自然地理部分-------------------------------3

▲社会人文地理部分---------------------------4

▲应用案例---------------------------5

(二)从高考题型角度组织

一、生态、环境问题--------------------------9

二、自然灾害--------------------------------11

三、农业及其区位分析------------------------12

四、工业及其区位分析------------------------14

五、城市及其区位分析------------------------16

六、工程建设区位因素------------------------17

七、能源问题--------------------------------19

八、人口问题--------------------------------19

九、旅游(选考)----------------------------20

十、其它问题--------------------------------20

(三)单选题考点

▲自然地理单选题考点------------------------22

▲人文地理单选题考点------------------------23

▲高考地理图像类型--------------------------23

(四)略谈备考--------------------------------23

 

(1)从知识体系角度列举

自然地理部分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

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2.地势起伏状况

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

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

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

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

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

暖流:

增温增湿;寒流:

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

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

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

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

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2.地形:

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

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4.海陆位置:

距海远近

5.洋流:

暖流:

增温增湿;寒流:

降温减湿6.下垫面:

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

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

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

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3.结冰期:

有无、长短

4.水位:

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

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2.流向3.流域面积大小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6.支流多少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

扇形、树枝状等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

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

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

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

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气温:

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

.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

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

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社会人文地理部分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

地形、土壤2.气候:

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2.交通3.国家政策4.劳动力

5.科技:

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6.工业基础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2.资源因素:

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

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价格、素质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

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

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

个人偏好情感(eg.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地形:

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

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

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

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

影响当地供水和交通运输

4.资源条件(代表城市:

大同、大庆、鞍山、克拉玛依、英国伯明翰、美国芝加哥、南非约翰内斯堡<金矿>)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代表城市:

株洲、石家庄、日本筑波)

2.政治因素(代表城市:

合肥,美国华盛顿,巴西巴西利亚)

3.军事因素(代表城市:

美国波士顿)

4.宗教因素(代表城市:

耶路撒冷)

5.科技因素(代表城市:

日本筑波)

6.旅游因素(代表城市:

黄山、泰安)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

a.平坦:

对选择限制少;

b.起伏大:

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

c.河流湍急:

不利航运

2.地质:

a.喀斯特地貌:

防塌陷、渗漏;

b.地质不稳定:

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

a.公路、铁路:

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

b.水运、航空:

防大雾、大风

4.土地:

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

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

(适用于:

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

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

(适用于:

国道)

3.其他:

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2.相对位置

「自然条件」

1.农业条件:

a.地形(类型、土地类型特征<如:

以耕地、林地、草原为主等>、土壤)

b.气候(类型、水热条件、光照、热量等)

c.水资源(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河流、湖泊)

d.生物资源(如:

气候类型特征有关的生物、农作物特征)

2.工业条件:

矿产资源(如:

海盐、能源等)

「社会经济条件」

1.人口(包括:

劳动力的素质、质量)2.交通3.市场

4.科技5.历史:

包括:

工农业基础6.国家政策

应用案例

区位选择类问题

☆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

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

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条件:

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

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筑港条件:

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

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大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城市依托:

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

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

设立原则:

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

设立原则:

市场最优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

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

有利于蒸发

2.地形:

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

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温带海域:

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处:

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

(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

需要天气晴朗2.纬度: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3.地势:

平坦开阔

「人文条件」

1.人口:

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2.交通:

交通便利3.军事:

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1.路况:

周围道路宽阔2.与市内外交通联系3.工程量大小

☆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地形:

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地质:

有良好的地质条件3.气候:

少云雾。

「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条件:

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2.经济:

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原因分析类问题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

a.流域广,支流多;b.含沙量大;

c.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

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b.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

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

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

b.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

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

「自然原因」

1.气候:

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2.河流:

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

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2.利用不合理:

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意义影响类问题

☆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

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

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体促进社会发展)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

a+.促进文化交流(1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

(总体促进文化繁荣)特色和吸引力2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b-.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4.影响区域环境:

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

复)

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低了旅游质量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交通:

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经济:

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

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价值作用类问题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

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气候:

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冰期短

3.河道:

宽阔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水库的作用:

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2.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发电价值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运价值

☆自然界中森林的作用

1.调节气候2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3保持水土4.防风固沙

5.涵养水源6.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7.稳定大气成分8.吸烟除尘

方法措施类问题

☆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

上游:

调洪中游:

分洪、蓄洪下游:

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

上游:

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

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

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缺乏水资源的解决措施:

1.开源:

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

2.节流:

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

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

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

1.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加大绿化,有计划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品农业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民收入

特别提示

1.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回答意义影响类问题时,应当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

2.在回答某些条件分析类问题时,注意应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

3.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有序性:

学会采用分点作答;作答特征描述问题时,学会分阶段描述特征。

4.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逻辑性:

弄清各点作答的先后顺序;不出现答案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2)从高考题型角度组织

 一、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选修)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a.(黄土高原为例)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典例:

甘肃南小河沟)。

  b.(南方丘陵山区)产生原因:

农村生活用能短缺。

  整治措施: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2、荒漠化问题(选修)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2)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等。

(典例:

宁夏沙坡头)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选修)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原因(华北地区):

  

(1)自然原因:

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

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

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

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春汛)

  4、土壤次生盐碱化(选修)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

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地形低洼。

  

(2)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

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华北平原中、低产田的分布及治理(选修)

  组成:

西部的缓斜平原、缓斜平原以东的冲积低平原(黄淮海平原的主体)、渤海之滨为滨海平原。

  缓斜平原肥力最好:

①地面坡度较大,排水通畅,不易积水形成低湿地;②沉积物颗粒较粗,有利于水份下渗;③地下水埋藏深,春秋季节蒸发量较小,不易形成盐碱地。

  6、地面下沉和海水倒灌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7、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多发季节:

夏季。

5—10月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

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8、咸潮

  ①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咸潮的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气候)a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天文)d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

人为原因:

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

:

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b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④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

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b采取调水以淡压咸;c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d节约用水

  9、酸雨

  分布:

西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

  成因: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危害:

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及农作物;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根本途径: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有效途径:

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所以酸雨主要为硫酸型酸雨。

  10、光化学烟雾:

  成因:

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

  分布:

地形条件不利于气体扩散的谷地和(汽车尾气排放多的)大城市。

  危害和对策:

降低能见度,损害植物和人体健康。

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量。

  11、沼泽的保护(选修)

 我国典型地区:

三江平原。

  沼泽的形成:

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③地势低平,地表径流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开发利用的关键:

排水。

  意义:

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

①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②是一些珍禽的栖息地。

  

二、自然灾害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

南旱北涝;副高弱:

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

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

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我国雨带的移动规律:

5月,雨带从南部沿海登陆;6月中旬,雨带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7月中下旬到8月,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等地,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出现伏旱;9月开始雨带南移;10月雨季结束。

(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2、沙尘暴现象(选修)

  我国典型地区:

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等

  3、台风

  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

西北太平洋

  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

  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

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如何减小台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

  4、寒潮

  时空分布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我国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外。

  灾害特点:

降温辐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冰害等灾害性天气。

  寒潮的利:

冻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5、地震:

  形成原因:

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距短;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震区交通不便;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国际合作等。

  

6、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2)人为原因:

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

恢复植被

  7、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

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

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