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周语文测试题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591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九周语文测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十九周语文测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十九周语文测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十九周语文测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十九周语文测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九周语文测试题1.docx

《第十九周语文测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九周语文测试题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九周语文测试题1.docx

第十九周语文测试题1

第十九周语文测试题(30分钟)

一、基础知识

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狼藉(jí)陨落(yǔn)骚乱(shāo)惩罚(chěng)懵懵懂懂(méng)

B、庵观(guàn)隘口(yì)怯懦(luò)鄙视(bǐ)唾手可得(tuò)

C、忸怩(niǔ)蹂躏(róu)蛊惑(gǔ)山麓(lù)孤注一掷(zhì)(

D、牝马(chì)讪笑(shàn)忐忑(tán)蝉翼(cán)呱呱坠地(guā)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洪篇巨制接然不同毛骨耸然骇人听闻摇摇欲堕

B、惟命是从优柔寡断安分守己人世沧桑雅雀无声

C、振耳欲聋令人发指仓惶逃窜俯拾皆是叩人心弦

D、岿然不动凶神恶煞惨绝人寰步履蹒跚精兵简政

3、下面语段中空白处一次填入两个句子,请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前几日到乡下看望年迈的父母,赶至老家的村外时,已是黄昏时分了。

未进村子,便遥遥地望见了村落上空懒散飘荡的炊烟。

浓重的,;轻淡的,,萦绕在村子的上空,萦绕在茂密却又稀疏的树冠之间。

①如浣纱姑娘信手放飞的一缕白纱②如天边姿态万千的晚霞③仿佛缓缓流淌的河流④似丹青妙手随意泼洒的水墨

A、④①B、②③C、②①D、④③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

③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④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⑤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A、①⑤②③④B、①③②⑤④C、⑤③④②①D、⑤④②③①

5、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有三处毛病,请安要求答题。

从早期的蒸汽机、火车、无线电,到现代的计算机、航天器、基因技术,以及在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水晶宫、埃菲尔铁塔等,①这些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都是借助世博会这个平台向公众展示和传播的。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被说成是“改变了美国”的一届世博会,②美国走上了从此世界经济强国之路。

日本先后5次主办世博会,③世博会成为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据专家预计,④上海世博会将对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发生直接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A、第句句中用词不当,改为。

B、第句词序不当,改为。

C、缺失宾语中心语的一处是,改为。

6、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有三处毛病,请按要求答题。

打开中国地图,打开中国地图,①把目光汇聚到四川东北部的连绵山岭之中,你会发现巴中这块土地。

这里的光雾山植被丰富、云雾缭绕,诺水河溶洞群清幽奇曲、规模大,小巫峡斧砍剑劈、险峻奇丽,这些都是巴中难得的自然生态资源。

全国十大石窟之一的南龛摩崖造像,三国张飞夜袭巴中智擒严颜的传说故事,②恩阳古镇由明清古代建筑群组成的,以及大山深处的川江号子,这些都是巴中宝贵的人文财富。

尤其值得巴中人自豪的是革命时期留下的红军文化,南龛山顶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通江县王坪村的红四方面军烈士陵园,还有平昌县的刘伯坚烈士纪念馆,这些都是镌刻着共和国历史的座座丰碑。

③能否世世代代传承这些精神资源,是巴中拥有灿烂明天的条件之一。

A、第句用词不当,改为。

B、第句词序不正确,改为。

C、第句表达不正确,改为。

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长城谣》作者是席慕容。

席慕容蒙古族人,1943年生于重庆,相距台湾。

B、《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从记忆中抄来的”散文集。

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文中还时常插入相关的童话、传说和典故,既增添了阅读趣味,又开阔了读者的视野。

C、《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作者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

D、《日出(节选)》的作者是现代剧作家曹禺。

《日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

8、默写填空。

①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渔家傲》)

②,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长相思》)

③衣沾不足惜,。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④,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9、仿照例句.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心情是我们的收割机呢!

如果你懊丧,收获的就是退缩和一事无成;如果你落落寡欢,收获的就是苦难和孤独无助;如果,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加点词。

(1)阡陌交通()

(2)咸来问讯()

(3)来此绝境()(4)无论魏晋()

2、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所从来。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填空:

(1)本文选自《》,原是的序言,作者(人名)(朝代)。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表现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

“不足为外人道也。

”是因为,这句话在情节结构上的作用是。

(3)用一个成语概括桃花源人生活图景,课文从桃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

(4)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并解释这个词语。

除此之外,由本文衍生出来的成语还有几个,请列举出来。

 

(5)这个故事是作者精心虚构的,整个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作者运用,生动地叙述了,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没有剥削、,生活安定、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当然,作者的这一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对这一点,作者也是清楚的:

文章最后写众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

(6)下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B、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C、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期末复习题

一、基础知识

1、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飘逸着沁脾的清香;,散发着浓烈的祝福;,这有细细品尝,才能体味着淡淡的苦涩中所蕴含的真谛。

①生命是酒②生命是咖啡③生命是茶

A、③②①B、①②③C、②①③D、③①②

2、填入下列横线处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就是汉字,我的祖屋,我的家!

我迷恋它雕梁画栋的亭阁楼台,我更迷恋它朝晖夕阴中隶楷行草的万千气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赏心悦目的,是耀眼的光箭穿过宽阔而幽深的甬道,照亮祖屋的身躯,优雅而颀长;②心驰神曳的,是光线将祖屋分明的棱角隐去,只留轻盈身姿,飘飘欲飞;

③令人陶醉的,是道道金辉,铺撒祖屋的胸襟,舒展高贵,气度雍容;

④最最摄魂夺魄的,当是斑驳的树影中,祖屋如龙蛇行走,曼妙莫测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④①③D、①④②③

3、依次填入下面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建筑是凝固的诗:

;。

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

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

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

4、下列作家作品连线有误的一项是()

A、《细柳营》——司马迁——西夏汉阳人

B、《孙权劝学》——司马光——陕州夏县人

C、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南宋历城人

D、《朝天子·咏喇叭》——王磐——明代高邮人

5、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东汉——陶渊明

B、《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C、《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

D、《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代——孟浩然

6、选出下列横线上依次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1)天边的云彩不停地_________着,时而如白雪堆积的山峰,时而又成大海的浪花泡沫。

(2)那黄了的稻草,也就是上年的秧苗,这绿色的秧苗,又会变成来年的稻草,稻草与秧苗是_________关系。

(3)春天,不知名的小花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实在是_________,小花仿佛知道人们的心意,一直开到秋末。

A、变换/传承/相映成趣B、变幻/传承/赏心悦目 

C、变幻/传递/相映成趣D.变换/传递/赏心悦目

7、下面语段空格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于要保持对自然的__________:

敬畏自然,遵循规律;人与人的和谐在于人要有一种__________的心态:

待长辈__________、待平辈__________、对晚辈谦逊,心胸似海,志存高远。

A、谦卑/谦和/谦让/谦恭B、谦让/谦恭/谦卑/谦和

C、谦卑/谦和/谦恭/谦让D、谦恭/谦让/谦和/谦卑

8、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作文,请按要求进行修改。

(8分)

①赵晨同学学习勤奋,却善于动脑子。

他的成绩提高很快,②学习非常刻苦。

早晨,③他总是起得很早,先是到操场跑步,之后就背英语、语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④晚上他认真做数理化作业。

他做题目,从不满足一种做法。

⑤他又不耻下问,遇到难题,就向老师请教,或与同学讨论,所以考试成绩很好。

⑥他还乐于帮助别人,好事做了不少。

⑦老师和同学都夸他是好学、会学的好学生。

(1)文中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的句子是句。

应把“”改为“”。

(2)文中重复啰嗦的句子是句,应删掉。

(2分)

(3)文中用语不得体的句子是句。

应把“”改为“”。

(2分)

(4)文中与中心没有关系的句子是句,应删掉。

(2分)

9、下面这段文字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①“知识守护生命”是由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的大型公益活动。

②这项活动以生命意识教育为主题,③由“潜能”坚持”“团队”“生命”四部分组成,④是新学期之初教育部门奉献给全国近4亿多名青少年的一份礼物。

⑤有专家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之源,教会学生珍惜生命是教育主旨以人为本的回归。

第_________句,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___句,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一句话应该是()

,一看有没有信心,相信不相信自己能通过学习来成才;二看有没有毅力和决心,能否一辈子坚持学习下去。

A、一个人能否成才,要看以后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B、一个人能否成才,要看以后学习得怎样

C、一个人要能成才,必须坚持学习

D、一个人要能成才,要看以后的态度。

11、根据语意,下面横线上依次填入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汉字,你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在你的舞蹈里,源远流长。

①汉水河畔的徘徊,星空下的辗转反侧,因为你而一起被采进《诗》的抑扬顿挫。

②石壕林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因为你而伴着诗人的忧愤振聋发聩。

③玄妙灵动的狐女,变幻莫测的山市,因为你而随乡道草庐的茶香流传。

④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因为你而淡泊成最美的风景。

A、①③②④B、②①④③C、①④②③D、②③①④

12、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

②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

③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

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

⑤春雨如丝。

A、⑤①②④③B、⑤②④③①C、⑤②④①③D、⑤①④②③

(一)阅读《古文二则》完成下列各题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日:

"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A纠合骁健,言于睿日:

"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B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遂屯淮阴,起冶铸兵,C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司马光时期家家,他花费19年时间主持编纂了历史巨著《》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体通史。

2、解释加点的词。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但当涉猎()(4)即更刮目相待()

(5)蹴琨觉()(6)因起舞()(7)自相鱼肉()

(8)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9)人思自奋()

(10)诚能命将出师()(11)素无北伐之志()

3、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3)纠合骁健。

(4)今遗民既遭残贼。

(4)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5)望风响应。

(6)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4、填空

(1)《孙权劝学》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从而点明

的作用。

孙权爱惜人才,以(“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课文并未详写吕蒙是如何学习的,而是通过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并与之结友,表现了

(2)祖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战火连连的年代。

北方游牧民族纷纷侵入中原,晋王朝丧失半壁江山,偏安于东南一隅。

祖逖念念不忘“遗民既遭残贼”,大胆进言,力主北伐。

即使不被重用,他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倾家资招募兵马,为北伐做准备。

课文正是通过祖逖的展示了他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

需要指出的是:

祖逖的胆识和意志不是凭空而来的,多年来自觉的培养和锻炼造就了日后收复失地的名将。

《祖逖北伐》本文表现了祖逖、的品格及为收复失地而、。

(3)晋室之乱的原因是;(用原文作答)祖逖北伐遇到的困难主要有①,②。

他是怎样解决的:

①,

②③;(用原文作答)A、B、C三处可以看出祖逖。

(4)课文中有些语句已浓缩为成语,试着把它们写出来。

(二)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列各题

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给加点字注音。

2、翻译句子。

 

3、第三自然段中写到“滁人游”等四种情况。

请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其他三种情况,且与“滁人游”结构形式相同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横线上。

(1)滁人游

(2)(3)(4)

4、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和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体会作者怎样交换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1)由远及近,从到。

(2)朝暮之景,从到。

(3)四时之景,从到。

(4)由外到内,从到。

(5)夕照全景,从到。

6、请用“//”给文段第二自然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7、赏析填空

()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写山水,是抒写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显示“”,更是为了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

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而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一个“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

“乐”寄托于酒,“醉”缘于“同其乐”在“醉”与“乐”的统一中完成对主旨的表达。

课文生动描写醉翁亭四周秀丽的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兼写太守和的乐趣,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的图画,藉此表达作者“与民同乐”,以别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胸襟;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8、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下面分析恰当的两项是(A、C)

A、“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C、“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D、“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心情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9、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其”指代的内容是:

滁州人民游山之乐;守与宾客宴游之乐;宴罢尽兴而归,各得其乐。

写“州人民游山之乐”的作用是①他们生活无忧,心情愉快。

②滁人能享受闲息的生活,全因太守能好好管理滁州,政治清明。

③写出作者因看见百姓生活安稳而倍感安慰。

“得其乐”包括禽鸟之乐、人之乐、太守之乐。

()

B、全篇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表明句句写山水,实际句句记亭,句句记太守。

作者把自己的欣慰和悲苦之情,含蓄巧妙地蕴藏在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和游乐气氛的渲染上。

课文通篇采用“剥笋法”,句句用“也”字,从容婉转,一气呵成。

()

C、全篇表明上在写“醉”实际上是写“乐”。

因为“醉”与“乐”是统一的,“乐”是表象,“醉”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甚至可以说就是在写“乐”。

()

D、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写醉翁亭四周朝暮、四时不同的景色,则是为了衬托“乐亦无穷”,借以表达纵情山水的意趣。

写滁州官吏与民同乐的情景,则着力描绘滁州人民怡然自乐和众宾欢乐的情态,描绘太守醉的形象,勾勒出一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反映了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从而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

(三)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下列各题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加点的词。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以为妙绝B、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

C、问其姓氏其喜洋洋者矣D、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

3、文中画线句子采用手法,描绘西湖雪景,其中“痕”“点”“芥”“粒”四个量词用得巧妙,请简要分析妙处。

4、湖中人比“相公”更痴是因为

5、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色。

B、选文第一段交代了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做铺垫。

C、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是清朝初年,但作者仍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含蓄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与《江雪》一诗“独钓寒江雪”中的“独”字表达的情怀是一直的。

(四)阅读《公输般》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起于鲁()

(2)愿藉子杀之。

()()

(3)北方有侮臣者()(4)吾义固不杀人()(5)请说之()

(6)不可谓仁()(7)胡不见我于王?

()

(8)有短褐而欲窃之(9)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10)九设攻城之机变()(11)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12)吾知子之所以距我()(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2、翻译下列句子。

(1)宋何罪之有?

(2)胡不见我于王?

(3)必为有窃疾矣。

(4)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5)愿借子杀之

(6)夫子何命焉为?

(7)请献十金

(8)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9)虽杀臣,不能绝也。

3、填空

(1)墨子,时期家创始人。

墨子一书是记述墨子的辑录。

(2)墨子阻止攻打宋国,一共分三步:

第一步,劝说;第二步,劝说;第三步,凭严密的防守和周密的准备迫使楚王放弃攻宋。

(3)墨子是怎样成功地阻止了楚国攻打宋国的呢?

首先,墨子会见为楚国造云梯的公输盘,劝说他停止帮助楚国攻宋。

对公输盘,墨子直陈利害关系,指出攻宋是“”举,言辞有理、有力,“”。

墨子赢得第一回合的胜利。

紧接着,墨子拜见楚王,劝说他放弃攻打宋的打算。

对楚王,墨子婉言相劝,运用高超的论辩技巧,把楚王引入彀中,并最终同意了墨子的观点。

墨子劝说楚王,采用了的方法。

先是设喻()而问,诱导楚王沿着他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得出“”的结论。

继而以楚国相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