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451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docx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docx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含参考答案

望岳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

(朝代)伟大的“诗圣”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最色。

首联写远望泰山、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力“割”“小”字好在何处。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

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5.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6.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ft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垠早的一?

t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嫩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7.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悄。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8.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最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10•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4分)

春望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朝代)伟大的“诗圣”。

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3、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

一个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颓垣残壁的惨象,

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o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

于景。

4、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5、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6•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什么情景?

有什么作用?

7•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茸木深”中“破”“深”二字的表达效果。

8.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9.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1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11•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

本诗尾联中的滅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12.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13、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最,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石壕車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朝代)伟大的“诗圣”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4.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悲惨遭遇,目的是什么?

5•对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归园田居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朝代)著名的“田园诗人”O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愿望或理想?

(主旨.中心思想)

3•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出的画面。

4•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的含义?

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5•说说“带月荷锄归”一句的妙处。

6•诗中表现诗人辛勤劳作的句子是:

“,/(1分)

7.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起得平淡,明白如话,好像一个老农娓娓道来,透銘了诗人热爱农村劳动的心情

B>三四两句写一早一晚:

早起去锄草,直到黄昏月出后才扛着锄回家。

截取两个片断,将一天劳动的苦辛,从”理荒秽”中可体现出来。

C.五六两句承上句而来,描绘了道路狭隘.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诗人垦荒南亩劳动的艰辛。

D.“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无违”是说诗人不怕劳动的艰辛,不怕露水沾衣只怕朝廷又要他去做官的思虑。

使至塞上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的诗人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颔联诗人以“”、“”自比.表达了的感情。

4.从修辞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

6.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圆”二字的妙处。

7、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1这幅图画具有美。

2美的具体表现: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悄感?

(3分)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燕、孤烟、长河.落日为对象,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势博大。

B颔联写途中所见,既是叙事,也是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孤独惆怅的内心情感。

C颈联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

诵读时应该使用急促的节奏.低沉.悲凉的语调,表现劲拔、坚毅之灵和苍茫之感。

D尾联写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

语透雄豪,既见军情紧急,又见诗人对战事的关心。

10•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最为背最,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最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笫二联用“出罠“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

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羌感受。

XX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捉升口我

D.“大漠孤烟宜,

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两,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廿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渡荆门送别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朝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仙”。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分)

3•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后两句抒悄,抒发了诗人的感悄・(2分)

4・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5.说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中的“下”字好在哪里。

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登岳阳楼(其一)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朝代)著名的诗人。

2.诗歌以“"和“”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

诗人的情感。

(2分)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一句所展示的画面。

5•谈谈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的理解。

6.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7•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

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

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长歌行

默写

二-练习

1.从写法上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2.体会“老大徒伤悲”中“徒”的妙处。

3.本诗劝勉珍惜青春,积极进取,不要老来空自悲叹。

苏轼却在他的《浣溪沙》中用“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联想人生也可以老当益壮,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举例说明。

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

5.请再写出一句劝勉人们珍惜时光的名句。

野望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朝代)著名的诗人。

2.发挥你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再现“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景象。

3.本诗寓情于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的心情。

4.本诗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5.体会“欲何依”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6.分析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

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早寒江上有怀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朝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2.这是一首抒情诗。

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

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

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3.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

4.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5.本诗後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论语微子》里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

这里作者借“”慨叹自

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

7.说一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一句写最的妙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一.默写

—饭习

17本诗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的诗人

2・本诗前四句描绘,后四句表现

3.描绘“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现的画面•

4.杜甫诗“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之美,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与杜诗冇异曲同工之妙0

L环義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的“蒸”和“撼;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6.分析尾联的表达技巧,并说说它含薔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7.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朝代)著名的诗人0

2.诗的前四句“昔人已乘黄鹏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鹏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抒写了怎样的感慨?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姜鹦鹉洲”所展现的画面。

4.尾联情最交融。

试想象烟波江上日暮之最,体会其中融入的乡愁之情。

5.在马致远的《秋思》中与“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意境相似的两句诗

是0

6.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7.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送友人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朝代)著名的诗人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赏析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4•赏析“横”与“绕”两字的妙处。

5.赏析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6.请简要分析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妙处。

秋词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朝代)著名的诗人。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胃”的情景。

3.你怎样理解诗中“鹤”的形象?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5.从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与《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阅读。

6.诗歌后两句借最抒情。

这两句描写丁什么样的最?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

(4分)

7.诗中说:

“自古逢秋悲寂銮”请写出一句“逢秋悲寂寥”的古诗词名句。

(2分)

&下列说法否疋硒的是()

A.从古到今文人总是悲叹秋天的寂銮,这是因为只看到秋天气象萧杀,而作者却看到了秋天正是喜获丰收的美好季节。

B.第二句中的一个“排”字,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彖情壮志,这正是诗人虽遭贬抑,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C.第一句应诵读得深沉旷远,使人们联想到从古到今众多“悲秋”的名句名篇,给人一种厚重的沧桑之感

D.后二句,显示出乐观向上.气冲宵汉的豪迈气概和开阔雄健明净爽朗的意境。

所以诵读时应愈来愈高昂有力。

鲁山山行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朝代)著名的诗人

2.颔联“改力“迷”用的好,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所展现的画面。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6.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总写“山行”所见所感,先写所感再写所见,突出了诗人爱山的情趣。

B、颔联用一“改”字写山的千姿百态,用一“迷”字写诗人游兴之浓,两字十分传神。

C、颈联采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山行”所见的动景,可见诗人内心非常闲适。

D.最后写云外传来一声鸡鸣,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诗人耐内心陡生隐懊之情。

浣溪沙

默写

二、练习

1.本词的作者是(朝代)著名的派词人

2.本词通过描写清泉寺优雅的风光和环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3.描绘上阕所展现的画面。

4.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中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二练习

1.本词的作者是(朝代)著名的诗人0

2.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展现的画面。

3.作者“僵卧孤村”,为什么“不自哀”?

4•联系前两句诗,谈谈“尚”字的表达作用。

5•对本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僵卧孤村”却不“自哀”,是因为诗人“尚思为国戍轮台”。

B.诗中的“风吹雨”既是眼前情景的写照,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

C.诗人特别想要去戍守“轮台”,说明他对“轮台”这一地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D.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心,于激越豪迈之中也透出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八年级上册古i寺词赏析参考答案

望岳

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杜甫O

2.望高大雄伟峰峦连绵山色青翠神奇秀丽巍峨髙大

3.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4・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小”字好在何处。

1“钟”是“聚集”意思,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的有情,生动形象的写出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2“割”是“分开”的意思,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隐天蔽日的奇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3“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

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燥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

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意思接近即可)(2分)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

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意思接近即可)

人生哲理:

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刃的胜利的喜悦。

6.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o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一面明亮,一面昏暗,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

7.D8.D(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

)9.C

10.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

春望

1.本诗的作者是一唐代伟大的“诗圣”杜甫O

2.望山河草木花鸟

3.破长安城里凄凉的春最

4.“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

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

5.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长安城沦陷的破敗景象,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怀。

6•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什么情景?

有什么作用?

国都沦陷,城池残废,虽山河依旧,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这两句诗用春草的茂盛反衬城中的萧条最象,突出了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1分),突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或答“表现出国都战乱之后的荒凉萧条”)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

(1分)7•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深”二字的表达效果。

“破”是沦陷的意思,山河虽在,但国都已沦陷破”字突出战乱危害,以景衬情,突出作者的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深”是茂盛的意思,写出了长安城春天乱草遍地,树木苍苍的萧条最象,“深”字写出了战乱的危害,以景衬情,突出作者的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8.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花也落泪,怅恨亲人离别,鸟啼令我心更乱。

这句运用拟人的手法。

借景抒情,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9•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画面: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走忧愁不停的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白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的无法梳髻插簪。

含义:

运用细节描写,含蒂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感时忧国.忧国思家的情怀。

10.用对偶(夸张)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11•“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1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1分)诗人“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

(国家残破(忧国)(1分)。

惦念远方

亲人的安危(思家)(1分))

12、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家书难得,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13、C

石壕吏

1.本诗的作者是一唐代伟大的“诗圣”杜甫。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全诗通过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睡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对国家的担忧,对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3•本诗的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悲惨遭遇,目的是什么?

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

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妇无可奈何自请服役。

5.A.第1句写诗人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归园田居

1.本诗的作者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一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愿望或理想?

(主旨.中心思想)

表达了诗人隐居躬耕,热爱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志趣。

3•试描绘“道狭茸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出的画面。

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茸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上的露水上,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腐水打湿了。

4•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的含义?

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愿”指诗人隐居躬耕,热爱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

“愿”是指诗人辞官归隐田园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1分)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迷失自我。

(1分)

这是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

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最。

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

6•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隐遁世,是他消极地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太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5.说说“带月荷锄归”一句的妙处。

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7.D:

愿无违”表明诗人愿意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短暂的生命。

使至塞上

1.本诗的作者是一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被朝廷排挤不得志的飘零、孤寂.愤懑之情和远离故土的思念,以及飘泊天涯的悲壮。

3.征蓬归雁激愤抑郁和孤独思乡

4.从修辞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山髙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在叙事写景中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寂.愤懑之情以及远离故土的思b匾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6•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宜”、“圆”二字的妙处。

“宜”是“笔直”的意思,大洪无边,长夭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

“直”字使杲物在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坚毅。

“圆”是“浑圆”的意思,滾滚的黄河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圆”字给人以温暖苍茫的感觉。

这两个字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悲壮。

7.示例一:

①图画的构图美。

(1分)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

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3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2分)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

(1分)②线条简约,銮銮几笔就勾勒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