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8294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厦门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厦门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厦门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厦门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门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厦门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厦门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厦门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2019-2020厦门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唐代诗人王维被贬谪到西北边塞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

B.首联写了诗人轻车简从,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奔赴目的地。

C.颔联借蓬草和归雁自喻,既言事又写景,表达了诗人飘零之感。

D.颈联把广阔的自然景象同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2.尾联运用“窦宪大破匈奴记功燕然山”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A

2.表达了诗人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的心情以及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解析】

1.A项错误,此诗时作者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的意思是“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燕然:

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

这里代指前线。

所以运用“窦宪大破匈奴记功燕然山”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的心情以及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踏莎行

(宋)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请对下阕中的“藏”字进行赏析。

2.词中划线的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

1.“藏”字突出了翠绿的树叶藏得住黄莺的身影,生动地表现出树木生长茂盛、浓阴繁密之景,与上片“树色阴阴”形成呼应。

2.抒发了作者对韶光易逝的惆怅、对春将归去的惋惜。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

“翠叶藏莺”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照应;用“藏”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地写出了初夏树木生长茂盛、浓阴繁密之景。

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酣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

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对春光易逝的惆怅和对春将归去的惋惜,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据此理解作答。

3.古诗词赏析。

落花

唐·严恽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花下醉

唐·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时节的花朵,同时也都直接或间接写到了诗人的行为。

(2)简析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暮春喝酒赏花

(2)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第二首,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

【解析】

【详解】

(1)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

《花下醉》也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

所以两首诗都描写了暮春时节的花,“更向花前把一杯”和“客散酒醒深夜后”写出了诗人饮酒赏花的行为。

(2)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

严恽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唐代科举正月考试、二月放榜,春光虽好,奈何自己依旧落第,是以问出花"为谁零落为谁开"一句,"零落"所代表的失意与"花开"所代表的得意恰成鲜明对比,诗人的苦涩溢于言表。

同时,感叹时间流逝,春去花落,韶华易逝,有谁知道落花的忧伤,落花的无人怜惜呢。

《花下醉》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

诗歌先以寻花开篇。

接着沉醉花中,最后写酒醒赏花。

通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

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强烈喜爱。

可谓爱花之至。

据此作答。

4.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后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观察下面图画,简要说明这幅图画表现了诗歌中所描绘的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秋景及身处边塞的征人的艰苦生活,抒发了将军与征夫_______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3.这是一首边塞诗。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表现边塞生活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__”和“②_____”。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

1.崇山峻岭之中,只有一座孤城静默在黄昏里。

2.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

3.①秦时明月汉时关②归雁入胡天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画面中的主要景物“群山”“孤城”“落日”,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考查对诗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3.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如,王昌龄(唐)的《从军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唐)的《凉州词》: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5.阅读下面的诗和曲,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以上两首诗(曲),都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两首诗(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都借用所见之景来抒发情感。

B.都是作者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

C.都描写了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

D.都刻画了作者归乡途中的心情。

【答案】

1.思念家乡

2.A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黄鹤楼》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天净沙秋思》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B.《黄鹤楼》是登楼远眺,《天净沙秋思》不是。

C.“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理解有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D.“归乡途中”理解有误。

《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游子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黄鹤楼》作者登楼远望,临大江抒发感慨,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作为远方的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故选A。

译文:

黄鹤楼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

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天净沙秋思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天净沙·秋思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寒冷、萧瑟的秋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

家乡在何方?

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贼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下列关于这首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破阵子”是词牌名,这是辛弃疾寄给他的朋友陈同甫的一首词。

B.开篇第一句,将“挑”与“看”两个动作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两个对仗极工、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D.“沙场秋点兵”中这个“秋”字用得极好既点明了季节,又渲染了战争的悲凉气氛。

2.“可怜白发生”一句与标题中的“壮词”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

2.不矛盾,这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和愤慨。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沙场秋点兵”中的这个“秋”字用得好,既交代了出征的时间,又暗含是在“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表达的是一种豪壮,并不是“渲染了战争的悲凉气氛”。

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可怜白发生”一句正是这一情感抒发的集中体现,所以也是“壮”词,只不过是由开始的“雄壮、豪壮”变成了“悲壮”。

但表达的“爱国”情怀并没有改变。

所以,“可怜白发生”一句与标题中的“壮词”并不矛盾。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7.诗词赏析。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列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后,国事家事,交织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末句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国难当头,凡夫俗子众多,词人意欲出国留学、报效国家。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

【答案】

1.C

2.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或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理解。

C“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表达的感情是:

拥有的俗人眼光是不可能认识我的,虽然我现在没有出息,但我把这当着磨练。

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故选C。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意思是“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

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典故,表达作者知音难觅的苦闷和对前途的忧虑。

据此作答。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

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

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8.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落梅

宋代: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过岭”,越过五岭,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

②骚人:

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诗人。

③谬:

不合情理的。

④权柄:

犹权利。

⑤主张:

主宰;作主。

⑴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⑵“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答案】

(1)示例一: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

示例二:

①颔联用典,“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2)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

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解析】

【详解】

(1)赏析颔联运用的表现手法。

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

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

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

“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

“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

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

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坚守节操。

当然,也可分析诗句使用的比喻手法。

一定要答出诗句所抒发的情感。

(2)本题是对诗歌主旨和写作手法的把握。

“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

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即使凋零了,被碾为泥浆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同工”在于:

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

实际上都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方法,其一是在赞美梅花;其二更是赞美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也就是说一定要答出梅花的比喻义或象征义。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宿七盘岭①

(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②空留听,褒城③闻曙鸡。

(注释)①七盘岭:

地名。

这首诗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

②浮客:

游子,诗人自指。

③褒城:

地名。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本诗画线句中的意象简要分析。

【答案】“清夜”写出夜晚的清冷,渲染出悲凉的气氛;又以子规近似“不如归去”的悲啼倍添伤感。

表达了作者在流放途中失意、怀乡、孤独之情。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芳春”和“子规啼”表明时节是暮春。

作者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着悲啼的杜鹃声,虽然面对的是万紫千红,百鸟齐鸣,但只选择了银杏树的绿和杜鹃鸟的啼,一则代表了江南的名木和四川的名鸟,表明自己远游已快到蜀地了,二则寄托了自己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我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高枕安稳地睡卧在褒城西的七盘岭上。

远处山头的月亮近得到窗前,高处的天河低得流进门来。

春天的银杏树已绿,清凉夜晚杜鹃在啼叫。

浮游之人白白听到杜鹃唤归,听到褒城晨鸡报晓还得上路前行。

10.古诗阅读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桶,天上接行杯③。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②迥:

远.③行杯:

传杯而饮。

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

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请仔细比较这三篇作品,完成下表。

作品

洞庭湖的景象

景物描写的作用

《岳阳楼记》(范仲淹)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①______________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②________________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③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过对比,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③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回答问题。

①《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写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③《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结合“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分析“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11.古诗鉴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合理想象,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思乡之情。

(意对即可)

(2)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城的树木枝繁叶茂,清楚可见。

那鹦鹉洲上的草长得极为茂盛,郁郁葱葱,就像铺上一层绿茸茸的毯子。

【解析】

【详解】

(1)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往往会在诗歌的最后一句体现出来。

《黄鹤楼》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在诗歌的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中流露出来,从这句可以看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做此类题目,不仅需要掌握诗句的翻译,还要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让所描绘的画面更加生动饱满。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翻译为: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在做题时,可以结合翻译,加入一些形容词,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1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㶚上①秋居

马戴

㶚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㶚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致此身:

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意境。

2.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字?

请说说你的理由。

3.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感情?

请简要概述。

【答案】

1.秋夜寂静无声,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寒夜已至,独自一人被寒意包围,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2.示例一:

重读“空”字,意为“空旷,空荡",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

示例二:

重读“滴”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

示例三:

重读“孤”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羁旅漂泊的思乡思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本题作答要抓住“落叶”“寒灯”“夜”等意象,描绘秋夜寂静、凄凉的氛围,叙写人面对此景时寂寞孤独的心情。

2.试题分析:

考查诗歌的朗读。

重音也是朗读的基本技巧之一。

朗读过程中,有些音节要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这样才能突出文章的重点。

重音一般包括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

语法重音,即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将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或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

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

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可分为谓语重读、定语重读、状语重读等。

逻辑重音(感情重音或语意重音)。

即是为了表示特殊的思想感情或句意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

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羁旅漂泊的孤独、思亲之情,还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的心情。

据此,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这一句时,可重读“空”字,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重读“滴”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重读“孤”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试题分析:

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此诗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

据此概括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