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新华社落实扶贫不能撒芝麻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7669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16新华社落实扶贫不能撒芝麻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116新华社落实扶贫不能撒芝麻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116新华社落实扶贫不能撒芝麻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116新华社落实扶贫不能撒芝麻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16新华社落实扶贫不能撒芝麻盐.docx

《1116新华社落实扶贫不能撒芝麻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16新华社落实扶贫不能撒芝麻盐.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16新华社落实扶贫不能撒芝麻盐.docx

1116新华社落实扶贫不能撒芝麻盐

来源:

澎湃新闻

(2016年11月16日)

山西一村平分扶贫羊

新华社:

落实扶贫不能“撒芝麻盐”

新华社太原11月15日消息,当前,各地大力推进精准扶贫,许多贫困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记者采访发现,仍有一些贫困村在落实扶贫政策时“撒芝麻盐”,致使精准扶贫的政策效力被大大稀释。

记者在山西的一个贫困村遇到这样一件事。

去年村里用扶贫资金买了一批扶贫羊,本打算分给贫困户,让他们养羊脱贫。

但村干部生怕分配不公引发矛盾,干脆全村每人分一只,剩下的又6人合分一只。

结果仅大半年时间,这些羊就被村民们卖了一多半,没起到预期扶贫效果。

当地扶贫干部则对此见惯不怪,表示“这在基层并不新鲜,不这样搞村里矛盾太大,弄不好政策会推行不下去”。

为了把政策推下去,就搞“撒芝麻盐”,让全村不分贫富地吃大锅饭。

如此这般政策倒是推下去了,效果何在?

这些干部看似在认真推进政策,其实是某种程度上的推卸责任。

类似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

在一些贫困村,各项脱贫政策逐一落实,但贫困户的帽子就是摘不掉。

问题不是出在农民身上,而是出在基层干部的状态和作风上。

正是因为少数基层干部怕惹麻烦、闹矛盾、怕被群众举报,精准扶贫好搞就搞,不好搞就变通、逃避。

这种作风和方法不改变,不仅会使精准扶贫的效果大打折扣,还会让贫困群众对好政策心生误解。

政策有刚性,执行绝不能搞变通。

当前,多数基层干部不辞辛苦,千方百计为群众脱贫奋力攻坚;很多贫困村严格把扶贫资金花在贫困户身上,并没有引发多大矛盾,更没有出现政策执行不下去。

相比“撒芝麻盐”的做法,这才应该成为精准扶贫的主流。

精准扶贫事关2020年全国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容不得半点马虎。

基层干部既然知道精准扶贫的“绊脚石”在哪儿,就该迎难而上,坚决“清障”。

当前,尤其需要从干部状态和作风抓起,建立一支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善啃骨头的基层扶贫队伍。

对那些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应坚决予以问责,让精准扶贫的压力真正转化为基层干部的动力,充分发挥出脱贫攻坚的“领头雁”作用。

来源:

澎湃新闻

(2016年11月16日)

救援现场县长被清灰:

面对发酵舆情,官方未及时回应

2016年11月08日,河北省保定蠡县中孟尝村,救援现场发现裂缝后,救援人员暂时撤离。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微信公号11月15日消息,河北保定蠡县对坠井男童的大救援已经宣告结束,但营救中的一则小插曲却引起了意外的舆论关注。

据澎湃新闻11月11日报道,有网友拍到的一段视频显示,11月9日上午8点10分左右,河北保定蠡县鲍墟乡中孟尝村村北农田的救援现场,蠡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史来顺与县委常委、副县长吴素杰等人正在了解救援情况,突然,该县长的司机拿起粘尘滚筒,给县长的衣裤清理灰尘。

该视频显示,司机清理完史来顺县长的上衣后,又弯腰清理他的裤子,“清理工作”大概持续了近两分钟。

从视频看,在清理之前,县长远没有到尘满衣衫、非清不可的程度,而对于突然出现的清灰之举,史县长非常自然地接受,连肢体语言都没有表示出任何的惊讶与不适,甚至没有片刻中断与身边其他三人的交谈,其他三人也没有表现出哪怕一点点的意外。

这一事件从11月14日凌晨3:

50被杭州日报发现并评论,9:

30开始在网易发酵,经过微博和新闻端的广泛传播,据天涯舆情数据,于当日10时达到热度峰值,形成热点话题。

截至目前,当地官方及史县长本人均未对清灰视频进行回应或说明。

网友观点

就这一事件,舆论场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声音。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显示,53.7%的网友对蠡县县长接受“清灰”的坦然提出质疑,甚至是批评、讽刺。

微博网友@真是麻烦你了呢:

这是明显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事啊,早在“八项规定”出台之初,《人民日报》就发表文章《官员“四体不勤”是种特权病》,批评了一些官员的“生活不能自理”的现象。

而司机与县长的这种默契,行云流水,连肢体语言都不需要,可见这县长平时的生活作风。

微博网友@如圣悠然:

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对这种现象很漠视,冷淡,甚至习以为常。

微博网友@邵珠真:

这正说明县长大老爷很清廉,多好,一尘不染!

31.6%的网友则认为不必上纲上线。

微博网友@笃笃笃笃笃笃笃:

说实话我觉得没必要这么草木皆兵。

微博网友@王一夫_Constantinus:

领导干部要是穿着旧衣服旧鞋下乡访贫问苦,他说人家作秀,是影帝。

领导干部要是穿着新衣新鞋做同样的事,他说人家衣冠禽兽,无耻之尤。

在他们眼里,别人做什么都是错的,而他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

澎湃网友@李丹李丹李丹:

灰头土脸的要被说作秀,清清衣服要被说官僚,简直了。

还有14.7%的网友将目光聚焦在司机主动“清灰”的这一举动。

微博网友@新郎的围脖儿:

如果同事身上有土,随手给拍一下没什么,但我真的无法想象拿出如此专业的设备去给另一个人清尘的画面,而且从视频上看,县长的衣服并不算脏,看来这个司机一直是这么给领导拍马屁的,犹如奴才一样。

微博网友@前挡上的苍蝇:

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理所当然,恕我狭隘,但上下级关系处成这样难免沦为奴仆。

媒体评论

《杭州日报》评论员撰文:

《“司机为县长清灰”何以引关注》

我实在也不是要对“司机为县长清灰”上纲上线,但无论怎样,它终归是官员作风的一次展示,终归是对一些地方官员“生活不能自理”现象的补充与强化。

在大张旗鼓贯彻落实的八项规定以及反“四风”、转作风工作中,一些官员的“生活自理能力”问题最为让人诟病,也涌现出了许多类似“被打伞”以及不会上飞机、不会排队、出门丢三落四、吃饭忘买单等“事迹”。

一位官员就曾反思称,“不是想当官老爷,可天天有人伺候,慢慢就惯出了毛病”。

谁能说,司机为县长清灰的实质,不正在于此?

即使不谈生活作风问题,就现代公共政治生活而言,类似“司机为县长清灰”也是一件有碍观瞻的公共场景,同时也是令许多行政官员避之惟恐不及的公共陷阱。

因此无论是蠡县当地官方还是史来顺县长本人,都需要就清灰事件做出必要的回应与检讨。

南方都市报评论:

《司机不该成为公仆的私仆》

整个服务过程中,无论服务者还是被服务者都极为自然,仿佛双方都觉得理所当然。

司机没感到委屈,县长也没觉得过当。

这才是最可悲的。

其骇人效果,正如新闻发出来之后,一些网友竟然认为是小题大做。

从理论上讲,司机与县长同属为公众服务,只是职责不同。

两者没有人身隶属关系,司机的工资也不是县长从自己腰包里掏的。

司机只有开车的职责,没有清灰的义务。

……

但我们更该清楚,私仆们之所以殷勤而不抱怨,源于公仆把本该属公的权力私有化了。

所以这事又并非真的与旁人无关。

为了让我们的孩子相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并非空话,有必要好好地对清灰、打伞、倒水、拎包这样的“小事”小题大做。

现代社会不允许卖身为奴,临时性的也不行,你情我愿也不行。

红网评论:

《县长救援现场被“清灰”缘何引争议》

救援现场的“清灰”一幕,实在是让人浮想联翩。

看来史县长是一个喜爱整洁之人,而且司机帮助“整理”也是习以为常。

要不,也不会在空旷的野外救援现场还能找到专业的粘尘滚筒。

……

不得不提醒下史来顺县长,关爱民众,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的敬业精神值得褒扬,但生活中的小事情也还是多一些亲力亲为的好。

只有大事上不糊涂,小节上严要求,才能真正的持久光鲜亮洁。

舆情点评

随着八项规定的出台与反“四风”力度的加大,从严治党成为政治新常态,经过一段时间趋于严厉的官员作风治理,类似“官老爷”作风的现象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因其稀有性,此事一经曝光就迅速引发舆论关注。

原本,为使坠井男童尽快得到救助,县长深入现场了解情况、组织协调、统筹指挥,可以给救援工作带来激励和振奋;而下属看见县长衣裤上的灰土,关切地去拍拍掸掸,也合情合理。

但是,偏偏就是在生死救援的现场,县长的司机拿起了专业的粘尘滚筒,俯身为县长清灰,这样不伦不类的场景,却在蠡县县长和司机之间发生得那么自然而然。

而这种自然而然也只能说明,不论是县长本人,还是其身边人,都早已对司机为县长清灰见惯不怪。

从舆情处置上看,时隔多日,当地官方及史县长本人仍未对清灰视频进行回应或说明。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舆情通常具有突发性、快速传播性、震撼性的特征,后果往往带有不确定性。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危机主体所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以最快的速度作出反应。

尽管有人提醒“不必对此上纲上线”,但是显然,还有大批“吃瓜群众”不能接受这种清灰方式。

公众的非议和不满很大程度上不是针对他个人,而是针对仍存在于一些干部思想深处的享乐主义和官僚主义等特权意识,面对发酵的舆情,官方显然没有充分认识到,也没有进行及时的回应。

从突发事件的处理上看,领导干部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的恰当反应,对避免次生舆情灾害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回想2011年以来,突发事件中一些领导干部失当的言语、不合时宜的微笑或是出格的举动,都曾引发次生舆情灾害,进而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恶化干群关系。

比如,“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在官方新闻发布会上,时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的王勇平以一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让动车事故舆情雪上加霜;2012年的“微笑局长”杨达才,面对发生重大车祸致36人死的事故现场竟面露微笑,这一“笑”暴露出其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漠视,引起网友的强烈不满,也点燃了其因严重违纪落马的导火索;2014年,江西贵溪市洪灾救援现场,一条“干部救灾怕弄湿皮鞋让群众背”的图文微博成为网络热点,尽管官方辟谣,证实背救灾干部的是其下属且事出有因,但图片中站在水里焦急的受灾群众与干部在下属背上高高在上的形象对比,还是引起了舆论的哗然,对当地政府形象造成了恶劣影响。

其实,无论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都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那么简单,而要见诸行动,将“改作风”真正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更要在每一起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事故前保持敬畏,只有这样,才能在突发事件和舆情危机中赢得人民的理解与信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