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电现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7660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单电现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简单电现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简单电现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简单电现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简单电现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单电现象.docx

《简单电现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单电现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单电现象.docx

简单电现象

“简单的磁现象”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对磁现象的观察和实验,知道磁体的基本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磁化现象。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及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

【重点难点】磁体的基本性质和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应用。

【课型】一般概念新授课。

【教学用具】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上课开始,教师面对学生(故意让学生看清楚)解下手表,并说:

“同学们看到我一改常态,解下手表上课,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个问题留待同学们用本课新学的知识来解释。

(2)请同学们观察两个现象。

A.教师在贴有红纸的磁性黑板上,把五枚黄色铁皮五角星放在红纸上,构成国旗图案。

教师问:

这是什么图案?

铁皮五角星上没有胶水,为什么贴在红纸上不脱落?

学生答:

这是国旗图案,不脱落是因红纸后面的黑板有磁性。

(同学们都熟悉那是一块磁性黑板)

B.教师用手指对着磁针,在磁针上方划圈,磁针跟随着手指旋转,学生感到惊奇,教师说:

我不会魔术,也不会气功。

接着从袖口内抽出条形磁铁。

(学生大笑)。

教师问:

小针为什么随着我手指旋转呢?

学生答:

是因为小针受到磁铁的吸引。

这些现象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9.1简单的磁现象(板书)

二、新授内容

(1)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发现某些铁矿石(Fe3O4),具有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

这种矿石叫天然磁铁。

现在请同学们用桌上的钢锯条分别去靠近铁丝、铜丝、铝丝、镍币,观察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后回答:

锯条能吸引铁丝和镍币,不能吸引铜丝和铝丝,这说明了钢锯条有磁性。

实际上,具有磁性的锯条除能吸引铁、镍以外,还能吸引钴等物质,那么,什么叫磁性呢?

学生回答:

物体具有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板书)。

教师追问:

那么,什么叫磁体?

学生回答:

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板书)

能够长期保持磁性的磁体叫永磁体。

永磁体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两种,人造磁体通常用钢和某些合金制成,根据需要可加工成条形、针形、蹄形等形状。

(展示实物,如图1)

(2)教师启发:

磁体上的各部分的磁性强弱是否相同?

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实验去知道它?

请同学们选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

学生回答:

只要把锯条放到铁屑里,再拿出来观察锯条各部分吸了多少铁屑就可以知道了。

教师表扬回答正确的学生,并让学生完成实验。

教师问:

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答:

锯条两端吸引屑最多,中间最少。

教师问:

那么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答:

磁体的两端磁性最强,中间最弱(板书)。

教师接着对磁极下定义:

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板书)。

教师启发:

实验告诉我们,一个磁体总有两个磁极,且中间部分磁性最弱,如果把锯条对折,则断开的两个新端点是否仍保持磁性最弱?

学生有的说变成磁极,有的说仍保持磁性最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请同学们仍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通过实验证实,断开的两个新端点变成了磁极。

教师启发: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任何一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教师追问:

如果我们设想一下,把锯条无限制地对折下去将怎样?

学生回答?

变成无数个小磁体。

教师再问:

设想一下磁体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是由无数个小磁体排列而构成。

(3)教师指着讲台上的磁针说:

静止的磁针两个磁极分别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回答:

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教师说:

“它是偶然指示南北吗?

并用手拔动磁针,磁针偏转后,静止时又恢复到原来指向。

请同学们用细线拴住铅丝钩,然后把锯条悬挂起来,观察锯条磁极的指向。

(学生实验)

教师问:

观察到什么现象?

磁体有什么性质?

学生答:

锯条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有指示南北的性质。

教师介绍“指南针”,并定义磁体的南北极。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磁体的基本性质:

1.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具有指示南北的性质。

(板书)

(4)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磁现象和电现象,我们已经知道,电荷只有两种,正电荷和负电荷;磁极也只有两种,S极和N极,电和磁的许多方面极其相似,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推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学们设想一下,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存在怎样的规律?

学生回答:

也可能是同种磁极相互推斥,异种磁极相互吸引。

教师说:

那么请同桌的两个同学,用两根悬挂的锯条做实验,验证你们的设想的是否正确,学生实验。

(图3、4)

教师问:

实验结果证明你们的设想正确吗?

学生答:

正确。

教师说:

类比方法,设想方法,实验方法都是我们研究和探索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

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

同名磁极相互推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板书)

教师再在两辆小车上分别一根条形磁铁如图5、6做“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的验证实验。

教师启发:

同学们使用的钢锯条是怎样变成磁体的呢?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来回答。

教师演示磁化实验。

通过实验得磁化定义:

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板书)

教师问:

请同学们解释我解下手表的原因。

学生答:

手表靠近磁铁后,表壳、指针等被磁化后变成永磁体。

由于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使指针走不准。

三、小结

(1)磁体的基本性质;

(2)磁极的相互作用规律;

(3)磁化。

四、思考练习题

(1)用细线悬挂一钢针,用一钢棒靠近钢针发现钢棒吸引钢针。

则:

A.只有钢针是磁体。

B.只有钢棒是磁体;C.钢针和钢棒都是磁体,只是钢针一端和钢棒一端是异名磁极;D.以上三种都可能。

(   )

(2)一根细钢棒,不知道有无磁性,怎样才能判断?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3)两根外形完全相同的钢棒,一根有磁性,另一根没有磁性。

如果不用其它任何工具,如何判断哪一根有磁性?

哪一根没有磁性?

(4)用细线把三根铁针沿竖直下悬挂,让它们分别两两互相靠近,发现都相互吸引。

则A.只有一根铁针有磁性;B.有两根铁针有磁性;C.三根铁针都有磁性。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

(2)练习:

全国统编物理教材第二册P.210:

(1)

(2)(3)。

 

磁场和磁感线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和磁场具有方向性;

  2.知道磁感线可用来形象地表示磁场及其方向。

(二)教具

  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小磁针,玻璃板,铁屑。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什么是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当两磁极相互靠近时,其相互作用是怎样的?

  (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进一步提问引入新课:

  两磁极相互靠近并未接触时,它们是怎样发生作用的呢?

放在磁体附近的大头针并未接触磁体却能被磁体所吸引,磁体又是怎样作用于大头针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探索这类问题。

  2.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的存在

  请同学们将小磁针、条形磁体摆放在桌子上,然后进行下列实验:

  学生实验:

首先在桌上放一圈小磁针,观察小磁针的指向;然后将条形磁体放到小磁针中间,观察小磁针的指向有什么变化;再拿开磁体,观察小磁针的指向。

  提问: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什么现象?

  (当条形磁体放到小磁针中间时,小磁针的指向都发生了偏转,不再指南北了,拿开磁体,小磁针又恢复了原来的指向)

  教师进一步提问:

当条形磁体放到小磁针中间时,磁体周围的小磁针都发生了偏转,说明小磁针都受到了磁力作用,这个力是磁体直接作用于小磁针的吗?

为什么?

  (不是。

因为小磁针没有直接接触磁体)

  教师指出:

由上述现象我们可以推断出磁体周围的空间一定存在着一种物质,磁体是通过这种物质对小磁针发生了磁力的作用,使它发生了偏转。

科学家把这种物质叫做磁场。

板书:

  一、实验表明:

磁体周围的空间存在着磁场。

  讲述:

同学们也许会问:

我们并没有看见磁场周围的磁场啊?

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可以根据它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来研究它、认识它,这正是科学的力量所在,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科学研究方法。

  紧接着提问: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认识它?

  (根据空气流动形成的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认识它?

  (根据电流所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

  教师指出:

同样,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来认识它。

  提问:

磁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分析:

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把小磁针放入磁体周围的磁场中时,要受到磁场的磁力作用;当两个磁极靠近时,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也是磁场作用的结果。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板书:

二、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体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2)研究磁场的方向

  提问:

我们知道,力是有方向的。

既然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都产生磁力的作用,那么磁场有没有方向呢?

它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再观察一次前面的实验,提问:

  小磁针在磁场中是保持一定方向,还是上下、左右摆动,没有一定方向?

这说明什么?

(保持一定的方向,说明磁场是有方向的。

  教师讲解并板书:

三、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3)通过实验研究磁感线

  提问: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有没有办法把磁场及其方向更形象、更直观地显示出来呢?

讲述:

我们知道,小磁针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场的作用,小磁针的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那么,我们可以在磁场中放上许许多多的小磁针,它们的分布情况和北极所指的方向就可以形象直观地显示出磁场的分布情况和方向。

  进一步提问:

小磁场在磁场中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们用铁屑代替小磁针来做实验:

(铁屑放入磁场中被磁化,每粒铁屑都变成了小磁针)

  学生实验:

在一块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一些铁屑,然后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体上,轻敲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有什么变化?

换用蹄形磁体再做一次,观察蹄形磁体周围的铁屑分布有什么变化?

  提问:

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观察到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转动,最后有规则地排列成一条条曲线。

  进一步提问:

这个现象对我们直观地显示磁场的分布情况有什么启示呢?

师生讨论得出:

因为铁屑的分布情况可以显示磁场的分布情况,所以我们可以仿照铁屑的分布情况,在磁体的周围画一些曲线,使任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该点小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这样就可以用这些有方向的曲线来描述磁场的情况。

  教师指出:

科学家把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应线,简称磁感线。

并且通过研究发现,磁体周围的磁感线的方向都是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磁体南极的。

  板书:

四、磁感线:

可以用来形象、精确地描述空间磁场的分布情况。

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磁体南极。

  引导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周围的磁感线。

  提问:

同名磁极、异名磁极间磁感线的分布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们用同样的办法来研究。

  学生实验:

在一块玻璃上均匀地撤一些铁屑后,先放在异名磁极上,后放在同名磁极上,观察铁屑的分布情况。

  仿照铁屑的分布情况,画出同名磁极、异名磁极间的磁感线。

  教师强调:

磁体周围的磁感线只是帮助我们描述磁场而假想的一条条曲线。

磁场是客观存在的,而磁感线并不存在。

  提问:

知道一个磁场的磁感线分市情况后,你将怎样根据磁场的方向判断放在其中的小磁针的N、S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呢?

  教师提出:

在磁场中的某点,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引导学生讨论课本中的“想想议议:

  3.小结

  提问:

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哪两个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第二节磁场和磁感线

  在这两个内容里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呢?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略)。

(四)说明

  这节课的内容很抽象,要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有层次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抽象。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简单电现象”教学实施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带电及摩擦起电现象;

(2)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会用这个规律解释简单电现象;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基本用途;

(4)知道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教学难点】确认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阅读、讨论等。

【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教学出示教具:

静电感应起电机、两块裹有铝箔的有机玻璃板、无色的有机玻璃圆筒、绒毛、白纸。

操作:

在白纸上用(普通)胶水写上一个“电”字,把白纸放在铝箔上,再用导线把起电机与铝箔板连接好,转动起电机,白纸上即刻植上绒的“电”字,由此引入课题—“简单电现象”。

2.新课教学

小学自然课曾学过摩擦起电,这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要求在实验中大胆实验,仔细观察,认真归纳和总结,看谁在实验中观察和发现的物理现象多。

”(实验器材介绍后,学生开始做实验)

[学生实验]学生用实验盘中各种材料相互摩擦后,去吸引纸屑、泡沫塑料屑和羽毛等。

在学生实验完毕,教师请一名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特别提请学生注意:

实验中用了“摩擦”的方法。

谁来说一说,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教师对学生回答中的不妥或不完整处进行修正或补充)

[板书]

(一)物体的带电

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

使物体带电又叫“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板书]

(二)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教师启发学生实验探索]

摩擦后的玻璃棒、塑料游戏棒、橡胶棒等都有吸引轻小物体的作用。

但是,大家是否想过,这些带电体之间是否也有“吸引”或其他的作用呢?

[学生实验]

用半个乒乓球作支架,把摩擦后的带电棒放在支架上(实物可在投影仪上映出。

)另用一个摩擦后的带电棒去接近它,注意是让摩擦带电的部分靠近,但不接触,看一看它们之间是否有力的作用。

(发现带电体之间既有吸引作用,也有排斥作用)。

[教师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索]

从前面实验中发现:

有些带电体间是吸引作用,有些带电体间是推斥作用。

那么,它们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相互吸引?

又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相互推斥呢?

要求学生们继续分组边讨论边实验,并把实验结果按下表中的要求记录下来(便于找出规律)。

[实验结果记录]

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及分析过程。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

从实验中发现,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之间是相互推斥的,因为是两根相同的玻璃棒,又是跟相同的丝绸摩擦,因此这两根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性质一定是相同的。

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之间也是推斥的,经过类似的分析,可以断定这两根橡胶棒所带电荷的性质也相同。

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之间是相互吸引的,说明它们所带电荷的性质可能不同。

在历史上已有许多科学家选了各种材料做过很多次实验,说明了电荷只有两种。

到1745年,著名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将这两种电荷中的一种叫做正电荷,将另一种叫做负电荷。

[板书]

(三)两种电荷。

(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A.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的,叫正电荷;

B.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的,叫负电荷。

现在大家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的电荷只有正、负电荷两种。

从刚才的实验中是否发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有什么规律呢?

(同种电荷推斥;异种电荷吸引)

[板书]

(2)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用实验导入验电器教学]

实验:

有两个小纸筒用细线悬挂在支架上(如图),用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这两个纸筒,看一看会出现什么现象?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

①与玻璃棒吸引后两纸筒互相接触;

②两纸筒被反弹推开;

③两纸筒之间相互推斥。

让学生说说其中道理。

[学生回答,教师整理答案]

①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纸筒与玻璃棒接触时带上了同种电荷(正电荷),相互推斥而反弹。

③两纸筒带有与玻璃棒相同的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推斥,两纸筒分开。

[教师导入教学]

现有一根橡胶棒不知是否已经带电,可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检验呢?

除了看它是否能吸引轻小物体外,从上面的实验中是否得到另一些启示呢?

(可以依照上述实验制成专门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装置)

[板书]

(四)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阅读与思考]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验电器主要由几部分组成?

(2)简述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教师演示]用验电器检验物体的带电。

[教师导入“应用”教学]

知道了这些电现象,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又有哪些应用呢?

[读读议议]

阅读:

“静电的应用及防护”。

议议:

它们都是根据什么道理而实现的?

[板书]

(五)静电的应用及防护

[放映静电除尘、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等有关静电应用的录像]

[师生共同讨论]

说说本节课开始时做的“静电植绒实验”的道理。

[教师演示]

(感应起电机尖端放电实验)

让学生想想并回答: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与上述实验现象类似?

①如干燥的冬季脱下腈纶衣服时会听到噼叭的响声,甚至还能看到火花。

②雷电是发生在大自然中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由于地面附近的雷电能造成很大的破坏作用和伤害事故,因此要设法避免,在建筑物的高处,安装避雷针就是措施之一。

[教师结合投影片简述“避雷针”的作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防止激烈放电的措施,如油罐车后面拖在地面的铁链,桑塔纳轿车后面拖的“小尾巴”等等。

当人们懂得了静电现象的道理,就能充分利用它有用的一面,并能有效地避免它有害的一面。

最后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3作业:

①小实验:

带电体吸引细水流。

②小制作:

自制简易验电器。

③练习题:

3、4、6。

电流的磁场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2.知道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

  3.会用安培定则判定相应磁体的磁极和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二)教具

  一根硬直导线,干电池2~4节,小磁针,铁屑,螺线管,开关,导线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重做第二节课本上的图11�7的演示实验,提问:

  当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时,观察到什么现象?

其原因是什么?

  (观察到小磁针发生偏转。

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小磁针受到磁场的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

  进一步提问引入新课

  小磁针只有放在磁体周围才会受到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吗?

也就是说,只有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吗?

其他物质能不能产生磁场呢?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

  2.进行新课

  

(1)演示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演示实验:

将一根与电源、开关相连接的直导线用架子架高,沿南北方向水平放置。

将小磁针平行地放在直导线的上方和下方,请同学们观察直导线通、断电时小磁针的偏转情况。

  提问:

观察到什么现象?

  (观察到通电时小磁针发生偏转,断电时小磁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

  进一步提问:

通过这个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师生讨论:

通电后导体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后导体周围的空间对小磁针产生磁力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着磁场。

  教师指出:

以上实验是丹麦的科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的,此实验又叫做奥斯特实验。

这个实验表明,除了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外,电流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即电流的磁场,本节课我们就主要研究电流的磁场。

  板书:

第四节电流的磁场

  一、奥斯特实验

  1.实验表明:

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存在着磁场。

  提问:

我们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那么电流周围的磁场方向是怎样的呢?

它与电流的方向有没有关系呢?

  重做上面的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当电流的方向改变时,小磁针N极的偏转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提问:

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这说明什么?

  (观察到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小磁针N极偏转方向也发生变化,说明电流的磁场方向也发生变化。

  板书:

2.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磁场的方向也发生变化。

  提问:

奥斯特实验在我们现在看来是非常简单的,但在当时这一重大发现却轰动了科学界,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看书讨论后回答:

  因为它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从而说明表面上互不相关的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发现,有力推动了电磁学的研究和发展。

  

(2)研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

  奥斯特实验用的是一根直导线,后来科学家们又把导线弯成各种形状,通电后研究电流的磁场,其中有一种在后来的生产实际中用途最大,那就是将导线弯成螺线管再通电。

那么,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的呢?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

按课本图11�13那样在纸板上均匀地撒些铁屑,给螺线管通电,轻敲纸板,请同学们观察铁屑的分布情况,并与条形磁体周围的铁屑分布情况对比。

  提问:

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一样。

  提问:

怎样判断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呢?

它的极性与电流的方向有没有关系呢?

  演示实验:

将小磁针放在螺线管的两端,通电后,请同学们观察小磁针的N极指向,从而引导学生判别出通电螺线管的N、S极。

  再改变电流的方向,观察小磁针的N极指向有没有变化,从而说明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引导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

  2.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有关。

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也发生改变。

  提问:

采用什么办法可以很简便地判定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呢?

同学们看书、讨论,弄清安培定则的作用和判定方法。

板书:

  三、安培定则

  1.作用:

可以判定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2.判定方法:

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教师演示具体的判定方法。

  练习:

如附图所示的几个通电螺线管,用安培定则判定它们的两极。

  可以引导学生分别按上图将导线在铅笔上绕成螺线管,先弄清螺线管中电流的指向,再用安培定则判定出两端的极性。

  通过以上练习,强调:

螺线管的绕制方向不同,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也不同。

  3.小结(略)

  4.作业:

①完成课本上的“想想议议”。

  ②课本上的练习1、2、3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