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7276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物.docx

《人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物.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物.docx

人物

人物

一、人物传

杨政凡

杨政凡(1896—1992),侗族,三穗县长吉乡司前村人。

祖父为清朝军官,驻守清江柳霁、章汉等地。

父为秀才,在柳落塘、南岑塘设馆教书,政凡随父读古书。

14岁进邛水城上新学堂,后转镇远深造。

民国六年(1917年)投黔军一团二营六连当兵,因有文化,不到一年就升任连长。

民国十五年(1926年)编入北伐军第十军二十八师,任司书、军需,随军长王天培北伐,出湘鄂,入皖苏,战至山东泰安。

1927年9月,王天培被害后部队改编归白崇禧部,不久离队由南京回贵阳。

11月投贵州省主席周西成,被重用,即委为遵义县征收局局长。

其间积极为周西成筹集军饷,介绍有技术的友人花菜峰建成贵阳发电厂,去上海怡和洋行购置汽车,修建省城公路等有功,被委为黔军第二十五军参军和贵州省政府参议,参与周西成制定抵制蒋介石派大员入黔计划。

民国二十八年(1929年)任玉屏县县长,因支持地方民众反对天主教为非作歹,赶走德国神父鲍格菲戈,被沅州教区告到南京,蒋介石命武汉行营军法处主任何成绪派兵将杨政凡押至湖南凤凰。

中途得一铜仁籍军官相救,逃回贵阳,向省长毛光翔禀报,毛光翔称赞他是“一位有骨气的县长”!

1930年,被委任为黄平县县长。

1931年3月用罚没脏款7900元大洋修建黄平中学,选址在孔庙,抓紧集资投劳,折城隍庙、白衣庵、善化寺等城乡庙宇,不到半年即建成教室4个,利用原殿宇改建办公室,寝室和生活用房14间,还开辟操场,塑校门牌坊。

当年招收新生两个班,并在省教育厅立案注册。

杨县长兼任首任校长,亲自上课,教学生写日记,教唱新歌:

“亚人应种亚人田,黄族应享黄族权,青年,青年,切莫同种自相残,忍教欧美着先鞭!

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手挽狂澜方不负,思前想后追先贤!

”自编地理常识教学生诵读:

“亚洲幅原广,祖国版图宽。

边地蒙新藏,富饶数中原。

苏粤闽浙赣,湘黔桂滇川。

鄂皖直鲁豫,秦晋连陕甘。

黑龙接吉林,辽宁看台湾。

五区三个市,港澳在南端。

地形海棠叶,文化自古传。

民国二十二年(1933)杨政凡在黔军第二十五军第三司任秘书,后受聘任省公安局总务科长。

中央军入黔后被解除职务,因对蒋介石“一箭双雕”手段和《剿匪纪要》不满,被别动队关押多天,经友人用钱营救方得出。

后任贵阳青岩区区长兼小学校长,协助公路总段长花菜峰测量和督修湘黔公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二十九年(1930年)任三穗县政府秘书,协助县长刘重农破获抢劫金库大案,后调镇远专署协助专员刘时范平息“黔东事变”,协助一九九师收缴民间枪支,到雷山西江、台江革东、剑河岑松、镇远元兆做善后安抚工作。

协助督修穗黔公路、督修三穗飞机场,任小学教育师资培训班班主任,做抗日宣传活动,组织学员唱抗日歌曲,演街头活报剧等。

抗战胜利后任毕节法院、黎平法院书记官。

1949年三穗解放,杨政凡作为开明绅士积极参加三穗县支前委员会工作,被选为三穗县第一届、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执委、常委兼秘书长,主动捐出全部家产给农会,做上层人士统战工作,做抗美援朝宣传工作,因有成绩被县长刘秀峰赞扬。

1952年调县建设科工作,主持拆掉天主堂,修建三穗县人民会堂和三穗县委大楼。

1959年三穗并合镇远县,杨政凡调任镇远县粮食局副股长。

1962年当选为镇远县第二届政协委员。

90高龄还经常学习政治,积极提供和撰写“三亲”文史资料。

杨胜璋

杨胜璋(1935-1992),侗族,1935年4月生,三穗县桐林镇坦洞寨人。

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副教授,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原副校长。

杨胜璋于1949年小学毕业,考入镇远师范附中,后辍学。

1951年参加村农会,任文教委员。

1952年考入三穗中学,任过班长、学生会副主席、主席。

1955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任团支部书记。

1956年就读于镇远高中,1958年考取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师从翁独促、翦伯赞、吴晗、费孝通等著名学者。

在学校负责系团委工作,曾代表团小组出席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

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作为学生干部之一,1963年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聂荣臻、贺龙、胡耀邦等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同年分配到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工作。

1964年参加省委“四清”工作团,赴铜仁县石竹公社进行帮教工作,后被留任石竹公社政治处主任。

“文革”时期被下放劳动受过批斗,戴过高帽,蹲过监狱,经历了人间的种种磨难和历史沧桑,但信仰从未动摇。

1968年在铜仁县寨挂公社当秘书,1970年在铜仁县谢桥区委从事政工工作,同年任卜口公社党委副书记。

1971年任铜仁县委秘书、科长、办公室副主任,1973年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1978年调入铜仁地委党校,任教研室主任,1983年任副校长,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

因消化道出血,1992年10月医治无效辞世,享年58岁。

杨胜璋在工作上,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在写作上,中学时代曾在《贵州日报》、《山花》上发表短文。

1983年起先后在《民族团结》、《贵州文物》、《文史杂志》、《贵州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文章,并为三穗、镇远、岑巩、铜仁等地方志的编纂提供20多万字的资料,为《铜仁文物志》、《黔东南文史资料》提供稿件,参与组织编纂出版《红军在黔东》、《黔东英烈传》、《红军长征在石阡》等文史专辑。

谢治平

谢治平(1910-1993),原名谢家盛。

1910年4月7日出生于湖南省永兴县龙坳乡龙塘村。

自幼勤攻苦读,苦练书法,爱好画画。

初描小说绣像,后学《芥子园画谱》,特别爱习山水画。

高小毕业后又读私塾,得名师邓易宜、谢安祯指教,造诣更深。

15岁时即能绘《合和二仙》、《三星拱照》等年画到街上出卖,颇受乡人夸赞。

尔后,考上长沙美术学校。

毕业后又处处参师,向有学问的僧道长者学习,不仅学得一手好字画,吹弹拉唱也能通。

18岁时,在乡间教私塾,后被聘任为涌水、大社小学教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他乃热血青年,立志从军报国,改家盛为治平,取治国平天下之意。

是年底与友人王道一等赴重庆,投到青水岭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军部,考为附员,旋提为尉官,为十八军文艺主管。

1939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仍回十八军政治部,从事文化宣传工作。

他创作的《到前方去》、《好男儿要当兵》等宣传画、漫画,多为当时报刊采用,有的还被宣传部门印制散发。

在转战鄂、皖、湘、黔中,他以笔为武器,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

1943年,谢治平随部队到黔东整训接兵,因病告假离队,经友人陈万章邀约到三稳定居谋生。

他在新穗街租一间店铺开书画店,画些条幅、横幅挂出。

当地画匠只会画一些司空见惯的中国画。

他画的都是油画、水粉画、山水画,人们感到新鲜神奇。

一下子三穗城轰动了,都说湖南来了个大画师。

当年秋即被三穗中学聘为专职美术教员。

1945年他被委任为三穗县民众教育馆馆长,三青团三穗县委书记长,文艺才华得到广泛运用。

靠他的领导能力和实干精神,创办了民众夜校、图书阅览室、体育室、戏剧社、歌咏队,还出墙报,写标语,画宣传画,宣传“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三穗城乡上下.群众文化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使人们受到新文化的濡染。

三穗解放后,他专心从事美术教育工作。

在三穗中学担任教研组长多年,培育出一批又批书法美术人才。

他乐于为民间书写对联,裱绘字画,制作标牌广告,还为政府在城乡写了数以百计的大幅标语,宣传党的中心工作。

他的字体广为学生和书法爱好者临摹收藏。

1959年因历史问题被判刑劳改5年,刑满后在劳改单位留场就业。

1976年中央决定把国民党县团级以上军政人员全部释放。

1980年县政府安排他在三穗县造漆厂、皮件厂工作。

后来调三穗中学任美术教员。

退休时给予县团级待遇。

退休后他仍握管不辍,写回忆录、诗词、京剧唱段,临终前还为其子国光的旅店制作招牌,绘一幅苍桑松柏作纪念。

1987年4月13日政府给他颁发当代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证书。

1993年2月7日在家病逝。

他的一生有自咏诗可以写照:

沧桑变幻几云烟,笔墨生涯未绝缘;学到老时知不足,耕耘收获取由天。

郑大英

郑大英(1802—1994),字俊才,侗族,三穗县长吉乡机寨人。

自幼上私塾,读经史子集,喜诗词歌赋。

舅父秦穆臣系县城名医,受其熏陶,得其真传,能行医治病。

当时城乡缺医少药,人们迷信,因疫病不治而死者数不胜数,情景惨不忍睹,遂立下治病救人之心,钻研医学,广拜名师,对《伤寒论证》、《金匮要略》、《医方集解》等深有理解,并能临床应用,渐成为民间著名中医。

民国十五年(1926年),赴清水江两岸的苗族村寨设馆教私塾,兼悬壶行医。

先后到过剑河内寨、川洞,台江、革东、革一,雷山西江、永乐等地,历时16年,和苗族同胞结下深厚感情。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因同情民间疾苦,参加“同善社”,介入“黔东事变”,被专员刘时范叫到镇远专署训斥。

次年被安排(实为软禁)到三穗县救济院做涉医工作,兼做三穗仓库收征员。

其间带徒传艺,设馆教书。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医药卫生工作,1950年郑大英参加“三穗县医务工作者协会”,他响应党的号召,学习时事政治,讨论“一边倒”,决心为人民服务,搞好卫生事业。

1951年县领导从协会中选派郑大英、蒋奕峰等4人组成医疗小组,随专署土改工作团赴雷山、台江、剑河工作,一边土改,一边防疫治病。

1953年受县政府委派,到寨头、巴冶、良上苗族地区组织实施普种牛痘和防治疟疾。

他组织培训农村卫生防疫人员,团结民间中草医生万通文、杨景福等开展防治工作,多次翻越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娄山,当时山区常有虎豹伤人吃人,他无所畏惧,坚持工作,终于圆满完成了1000余人种痘任务,并作诗记下此事:

“为民防疫到乡关,沐风栉雨自往还,任是深山多虎豹,芒鞋踏遍高娄山。

”“天花传染势猖狂,特为人民作预防,身荷疫苗劝接种,归途残月坠横塘。

”1956年,县委批准吸收郑大英为国家正式医务人员到人民医院工作,先后调到雪洞、桐林、台烈卫生院专门从事中医。

他所到之处,无论是门诊、病房或出诊,求治于中医者众多,外县外省慕名来求医的也不少。

他对医术精益求精,博阅《内经》、《医宗金鉴》等。

并虚心习西医和民间草医,无论“经方”、“时方”、民间验方一并兼用。

对针灸、推拿、按摩、灯火等亦能运用自如,对内、外、妇、儿等科常见病都能治理。

他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由学生欧胜前记录整理成《郑大英医案话集》流传。

他一生从事医疗卫生事业,77岁高龄才退休。

郑大英诗作甚多,散见在《贵阳晚报》、《广州诗词》、《爱晚诗集》上,现存300余首,内容有咏物抒怀、酬唱吟和、怀古颂今等,皆结构严谨,寓意深刻,词藻华丽,后汇成《郑大英诗选》一册付印。

他90高龄还关心地方志编修工作,提供人物、事件等历史资料,挥笔写下《喜赋三穗县志修成》五首,其中两首为:

“喜闻县志在编修,风土民情尽括收,今古兴衰瞭指掌,千秋万世颂宏猷。

”“尧天舜日又重逢,岁稔时和花正浓,百业振兴多变革,邛江旧貌换新容。

”贵州省志副总纂资深文人陈福桐先生来三穗题七律一首“良田万顷地宽舒,必有文章富五车,却怪千年无一志,今人奋笔正疾书”鼓励修志,郑大英亦作诗步和云:

“政策放宽民意舒,城乡来往尽乘车,只缘改革开生面,隆治丰功上史书。

郑大英徒弟门生多有成才者,如欧胜前为副主任医生,三穗县著名中医。

郑大英一生有成就有贡献,正如“诗选”序言所云:

“先生乃三穗县之名流也。

精于歧黄,博通经史,擅长诗文,堪称杏林耆宿,不愧文坛巨手。

张绍贵

张绍贵(1910—1996),苗族,三穗县八弓镇灵山村人,祖籍湖南,出身木工世家,受私塾教育7年。

14岁随父张顺清专习木雕工艺。

张顺清系一代木工名师龙宗云的高徒,擅长修建寺庙楼阁和雕刻佛像。

张绍贵天资聪颖,很快就掌握了祖传的手艺,能够独立工作,16岁时即在镇远洞良雕塑禹王菩萨像,手艺渐渐出名。

先后参了县内永灵山寺庙、圣德山宝鼎、白泥山庙宇以及剑河、玉屏寺庙的建筑,并雕刻了玉皇大帝、燃灯古佛、四大天王、观音菩萨等佛像多尊,供寺庙供奉,成了远近闻名的雕刻艺术师傅。

除雕刻佛像,张绍贵还开设木雕花板工场,招收学徒多人,专门从事雕花板生产,带动三穗城街田德清、周昂和等开办起十二家木雕花板店铺,制售雕花板和嫁妆家俱,年生产雕花板10000余块,生意红火。

民间二十九年(1940年)三月,三穗县成立商业公会,张绍贵被选为木水职业公会理事,他主张“本会以联络感情,增进知识,切磋艺术,改善劳动及生活条件为目的。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三月,举办贵州省物产博览会,三穗县选送张绍贵雕刻的独立小件“观音坐莲”和雕花板“龙凤呈祥”赴省城参展。

张绍贵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在木雕技法操作上积累了不少经验。

他总结佛像雕刻说:

“菩萨恶,鼻子眼睛皱一砣;菩萨笑,眉要弯来嘴要翘。

”“老年皱面纹,少像童面春,中年皆唇正。

”要掌握好三老、三少、三哭、三恶、三暴的形态特征。

人们熟悉的神佛形象,脸谱、装著、执物都不能走样。

如四大天王、观音、关公、雷神等,让人们一看就能认出。

状物则有“虎从风,龙从云,鱼有水,鸟有树,蝴蝶必与花结缘”之说。

工具运用之法是:

“斧去顺纹丝,横去锉子行,锤以硬木不用铁,锉刀必备四十八把。

”至于雕材的选择,视雕刻的对象而定,质地软的有杉、松、桐、椿,质地硬的有梨、楠、桑、柿、黄扬,质地适中有桂、柏、白杨、厚朴。

佛像宜用品位高尚而能经久之材,如香樟、白果、檀香之类。

1981年,张绍贵老受聘参加历史文化名城镇远青龙洞古建修复工程,又参加凯里市大阁鼓楼兴建工程,其木雕技艺得到发挥应用。

他精心雕刻了“八卦太极图”、“三阳开泰”、“双凤朝阳”、“鹿鹤同春”、“二龙抢宝”、“孔雀东南飞”等浮雕、空雕计15幅。

其中“八卦太极图”镶嵌在青龙洞魁星楼顶,画面圆形,直径2.2米,内圈是八卦符号,周围由五条飞龙缠绕,吞云裹雾,吊首摆尾。

另一幅浮雕“鹿鹤同春”,直径1.4米,安装在青龙洞藏经阁,画面除鹿鹤主题外,还雕刻生动有趣的小品“象的嬉戏”陪衬。

张绍贵晚年热心传授木雕艺术,广收徒众,对当地木雕工艺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三穗县文化馆开办的少年业余工艺美术学校木雕培训班上,张绍贵既当顾问又当老师,言传身教,当场演示,雕刻“关羽观史”和“南海观音”小像,指导学员习作浮雕、镂空、整雕作品。

1982年5月,中国美术馆和贵州省群众艺术馆在北京举办《贵州省民间美术展览》,三穗县选送50多件木雕小品参展,多是他和学员的作品。

瞿大谋

瞿大谋(1934-1998),侗族,1934年10月生,三穗县人。

1963年10月参加工作,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12月退休。

1953年9月至1956年7月在镇远中学初中部学习毕业。

1956年9月至1959年7月在贵州民族学院预科班学习毕业。

1959年9月至1963年11月在贵州工学院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专业学习并毕业。

1963年12月至1966年6月在贵州万山地勘队工作,任技术员。

1966年7月至1976年在贵州冶金地质三队工作,主要是对黔北砂岩铜矿和遵义式锰矿进行研究和勘探。

1972年与王荣胜(有色地质三队队长)写过《遵义式锰矿的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一文,发表在《地质与勘探》(1973年第二期)。

1975年至1976年任三队综合研究组组长。

1976年6月至1996年12月在贵州黔东南州水利电力局勘察设计院工作,历任队长、副院长、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职。

瞿大谋系中国水利电力学会会员,中国水力发电学会会员,中国科协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会员、理事,中国岩力学与工程学会贵州分会理事,黔东南州科学技术协会委员。

中共贵州省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

1973年在遵义冶金地质勘探公司第三地质勘探队评为先进生产者。

1979年和1980年在天柱县鱼塘水库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

1984年在黔东南州水电开发公司评为全省水电系统先进生产工作者和州直行政事业单位先进工作者。

1985年评为贵州省水利电力系统先进生产工作者。

1990年获省水利电力厅优秀工程勘察三等奖。

1991年评为黔东南州科技先进工作者。

1994年评为贵州省岩力学与工程学会先进生产工作者。

于1998年2月病逝。

吴德武

吴德武(1933-1997),侗族,1933年7月生,三穗县八弓镇美敏村人。

吴德武于1955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曾在贵秧小学、长吉小学、桐林小学、八弓小学、龙脚中学、桐林中学、县教研室、三穗中学及师范班、三穗职业高中任教和工作。

他担任班主任工作前后有20多年,对班主任工作一贯积极负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他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转变学生的思想放在首位;经常教育学生讲文明、讲礼貌,向雷锋同志学习,做有共产主义道德的人;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劝导

学生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学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重视开展班级文体活动。

他教过的班级,班风、学风、文体等方面都较好。

1974年至1976年,他教的师范班被评为先进班,班团支部被评为县里的优秀团支部。

在三穗中学工作期间,1976年至1978年,他接手时所教的初中班是当时学校有名的差班,经他教了之后,便慢慢变好了,在升学考试中,与县里的同班级相比,成绩名列前茅;1978年至1981年,他负责教的初中班,升学考试成绩全县第一,升学率达80%。

他教的数学科及格率达78%。

1977年,他被三穗中学评为先进教师,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

1997年病逝。

杨云清

杨云清(1927-1999),侗族,1927年9月10日出生在三稳县桐林镇半溪村。

1949年秋毕业于三穗初级中学。

1950年1月,杨云清参加工作,4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参加桐林区武工队。

参加雪洞、坦洞、款场、南明的剿匪战斗和桐林保卫战。

1951年初,被评为全县剿匪模范,受到表彰和奖励。

1953年7月,杨云清加入中国共产党。

接着桐林区委决定派他到新场乡麻栗山创办农业互助组。

杨云清一头扎进麻栗山这个山高路远的边远山村,与群众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

经过一年时间,麻栗山互助组不仅办起来了,而且越办越好,成为全县有名的互助组之一。

1954年冬,三穗召开全县农业互助合作表彰大会,麻栗山互助组被评为先进互助组,杨云清被评为农业互助合作先进工作者。

1957年,调雪洞基层委员会任党委副书记,1958年3月,调任桐林区委副书记。

秋天,先后被评为县和省的先进工作者并出席了表彰大会。

杨云清长期在农村工作,热爱农村,扎根农村,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在群众中建立起很高的威信。

在“文化大革命”那段非常时期里,杨云清虽然也受到冲击,但许多群众还是理解他,暗中保护他。

1975年11月,杨云清调县农业局任代理局长。

一年后,又调回桐林任区委副书记。

杨云清在桐林区工作近30年,跑遍了桐林的山山水水,每一个乡村、寨子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杨云清是本地民族干部,在长期的工作中,他十分重视民族团结问题。

50年代初,三穗与天柱两县交界的斩龙坳地区两地群众为山林土地发生纠纷,影响了工作,影响了生产。

杨云清主动联系天柱地方政府和两地群众代表坐下来协商解决问题,平息了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

1963年9月,杨云清参加了贵州省民族参观团进京观礼,还出席了国务院举行的招待宴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81年10月,杨云清调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任主任,更加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1985年,杨云清退居二线,对民族团结工作仍不放松。

1988年,杨云清被省政府评为“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出席了表彰大会,受到了省委、省人民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1990年12月,杨云清在县民族事务委员会退休,享受副县级干部待遇。

1999年3月在家病逝。

秦大勇

秦大勇(1927-1999),汉族,1927年7月7日出生在三穗县八弓镇灵山村。

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因患脑血栓,瘫痪多年,医治无效,于1999年5月13日去世,终年72岁。

秦大勇在小学读书期间,时值抗日战争时期。

他是学校一名出色的文艺宣传队员,在进步教师的带领下,常于街头参加演出,爱国之心受到初步陶冶。

40年代,他是三穗中学第一届毕业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镇远省立师范。

1947年毕业,在三穗八弓小学任教。

1949年11月7日三穗解放第二天,他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积极复课执教。

尔后到长吉小学、瓦寨小学、县教研室、瓦寨中学工作。

曾任瓦寨小学校长、县教研室负责人、瓦寨中学教导主任。

60年代,他在县教研室工作期间,总是坚持做到三个带头:

即担重担要带头、吃苦要带头,口讲手写要带头。

他身体力行,率领教研室的同志跋山涉水,步行到全县各个学校考察,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写下了《怎样上好一堂课》、《怎样当好班主任》、《怎样当好校长》等有独到见解的指导性文章,多次受到县、州领导好评。

“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错误的批判、斗争,被扣上忠实执行“封、资、修”教育路线的帽子,罗织罪名,关进“牛棚”。

使他精神受压抑,身心遭创伤。

粉碎“四人帮”后,才得复出。

他置荣辱于度外,仍回瓦寨中学执教育人。

在90年代改革腾飞的大潮中,秦大勇虽离岗10余年,俚他热爱人民教育的心按捺不住。

为筹措经费改善瓦寨中学的办学条件,他积极倡议发动群众集资。

他夫妇俩率先捐资500元,动员子女捐资200元。

一方面主动与老学友居台乡亲杨啸风、张自彬等联系资助,另一方面走村串寨动员集资。

同时领头外出奔波,几上凯里、贵阳向有关部门及老乡支援。

经他和学校集资领导小组的艰辛努力,到1994年春,得捐资款7万余元,加上省、州、县教育部门拨款共18万多元。

1995年1月一幢一楼一底砖混结构8个教室730平方米的新教学楼终于竣工落成。

秦大勇看到师生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心情格外舒畅。

奋笔直书:

“捐资建校不图名,无私奉献振山城;子孙得福尤可贵,瓦寨史册留一痕。

秦大勇一生从事教育、热爱教育,退出讲台后仍关心教育、支持教育,成绩显著,群众传颂。

1995年被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获国务院总理李鹏署名的金质奖牌一块。

万运和

万运和(1918-1999),苗族,1918年1月出生于台烈镇寨头村。

他5岁时,父亲去世,次年母亲改嫁,只好在继父和叔伯家生活。

9岁至14岁读私塾。

30年代初考入县城八弓小学高级班学习,后无钱上中学。

三穗解放后,他于1950年参加工作,在寨头小学教书,1953年2月任校长。

因工作需要,同年9月提任八弓区副区长。

1955年9月白崇拦河坝破土动工,组织上委任他担任副指挥长。

他既当指挥官,又当战斗员,亲自与民工一道抬岩抬砂修筑堤坝,做到率先垂范。

白崇拦河坝于1956年3月竣工,可灌田2500多亩。

1956年12月,万运和当选为三穗县第二届人民委员会副县长。

他担任副县长后,先后担任烧巴拦河坝、满天星水库、镇远新大桥等工程副指挥长。

1962年6月恢复三穗县至1967年,万运和继任三穗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主要负责抓农业和民族工作。

万运和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

1974至1976年任县水电局副局长。

1981年6月至1983年任三穗县第八届人民政府副县长。

1984年、1987年连选连任县政协第一届、第二届副主席。

在此期间,组织上委派他担任县城自来水工程副指挥长。

他每天坚持在工地上指挥,与民工们一道奋战几个冬春,1988年2月自来水工程竣工使用,日供水2000-2500吨,解决了县城居民和机关的用水。

修建满天星水库时,遗留下一些问题,1987年,他随同县委、县政府领导到石坪村用苗话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使问题圆满解决,避免了事件发生。

万运和曾当选为黔东南州第二届至第七届政协委员,贵州省第五届和第六届人大代表。

他1993年退休,享受正县级干部待遇。

1999年11月逝世,享年81岁。

张清良

张清良(1938-1999),别名成良,汉族,大专文化,1938年4月出生于三穗县八弓镇青洞村仓脚组一个农民家庭。

1950年至1955年在青洞小学读书,1953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5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5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清良参加工作后,历任中共三穗县委通讯员,县农具厂团支部书记,贵州铝业公司加工厂工作员,镇远县委组织部工作员、干事,三穗县委组织部干事,三穗县吉洞公社党委书记,三穗县城关镇党委书记,中共东风区核心领导小组组长,东风区委书记,三穗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三穗县委副书记,三穗县人民政府县长,岑巩县人民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