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7004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docx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docx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一、导入新课

由名言导入

✧“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天地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而王安石却公然表示“天地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是怎样的一种大胆和狂妄,他为什么会有此惊人之语?

王安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封王安石写给朋友的回信,来了解王安石的为人和他不同流俗的精神和气质。

二、相关链接

1.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

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设置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了解王安石,回顾学过的王安石的诗词:

《梅》(墙角数枝梅)《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等,感受王安石坚定的内心和执着的勇气。

 

2.关于司马光

司马光: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3.写作背景

1)关于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2)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

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

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

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三次致书王安石(《与王介甫书》),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生了解司马光

(对,就是那个小小年纪就懂得砸缸的小朋友,他最后成长为一代大儒)

 

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

4.题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标注重点字词,勾画疑难问题。

3.概括每段主要内容,初步把握文章脉络。

 

生了解,明确:

“答”:

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

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

信题多为“报……书”、“与……书”、“答……书”等。

《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

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生自主翻译全文,标注重点字词,勾画不懂之处。

生概括段意,梳理脉络。

明确: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

交代写信的缘由和目的。

第二段:

逐一驳斥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

第三段:

分析反对派对新法诽谤的原因,并表达对士大夫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四段:

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四、再读课文,具体分析

1.分析第一段

1)《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2)措辞有何特点?

 

3)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

 

师补充: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

“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朋友

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说: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待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

虽愧多闻,至于直谅,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便佞,则固不敢为也。

司马光把自己当作王安石的“益友”,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对方写信,陈述自己对

生思考,回答:

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王安石在第一段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

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使司马光很是舒服;

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措辞特点:

①措辞彬彬有礼

②语调含蓄委婉

③暗藏锋芒

王安石:

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

 

于老友主导的这次政治改革的不同意见:

“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

”于私尽朋友之谊,于公推心置腹,可谓光风霁月,贤者情怀。

但是他们两位大贤友情的断绝就始于这两封书信。

《宋史·王安石传》记载:

“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三诒(yí)书反覆劝之,安石不乐。

“呜呼!

二公之贤多同,至议新法不合绝交,惜哉!

”(邵伯温)

2.分析第二段

1)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2)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3)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师补充:

关于名实之辩

名:

名称;形式实:

实际内容

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

名正则言顺而事行。

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名:

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

✧实:

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4)对于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如何辩驳?

 

生思考,交流:

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

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明确: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明确: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生梳理辩驳思路:

①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

 

总结:

一方面,司马光的言辞攻击、指责非难;另一方面,王安石完美防守,守中有攻,可谓针锋相对,无懈可击。

5)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

问题”,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

(先问是不是,再说好与坏)

②先驳“侵官”:

指出变法是“受命于人主”,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

③次驳“生事”:

“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

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④再驳“征利”:

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

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

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

⑤然后驳“拒谏”:

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⑥最后讲到“怨诽之多”:

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明确:

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

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

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

3.分析第三段

1)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2)关于盘庚之迁

师补充:

盘庚迁殷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

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

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

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叔侄之间、兄弟之间等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

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

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

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

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王安石在回信中引用了盘庚迁殷的史实,他想表达什么内容?

 

✧阅读《与王介甫第三书》(节选),思考:

司马光在信中引用盘庚迁殷的史实,欲说明什么?

生思考,交流:

第三段:

分析反对派对新法诽谤的原因,并表达对士大夫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生明确:

王安石借“盘庚迁殷”说明反对者众多并不表明措施就有误,只要“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表达变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自己施行变法的坚定决心。

生明确:

司马光认为盘庚迁殷听取大家意见,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施展雷霆手段强迫百姓,司马光借“盘庚迁殷”劝王安石能够听取其他人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不要一意孤行。

3)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4)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5)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

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师补充王安石变法利国利民的成就

6)根据上述表格,你觉得天下人“怨谤”“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

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明确:

天下——“怨谤”

众——“汹汹然”

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明确: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生回答: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4.分析第四段:

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5.总结全文: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进而说明自己的变法是正确的。

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观点,揭露出朝中保守派无所作为、腐朽没落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所动的决心。

五、课堂拓展

1.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

 

2.你是如何评价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表现的?

 

生讨论,交流: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一种直言不讳的勇气。

(3)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4)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使用“何为而不汹汹然?

”之类的强烈反诘语气。

生明确:

观点一:

王安石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表现出了“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表明了他的进步思想。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两个大臣的个人政见之争,但它更是

 

3.课堂活动:

①如果你是司马光,收到了这样一封回信,你该怎么回复王安石呢?

这封回信要包含哪些内容呢?

②试着在王安石的这封回信中找一找反驳点。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有哪些可反驳的点。

中国11世纪的一个重要事件——王安石变法的缩影。

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这一场斗争的生动速写,是这一大事件的真实纪要。

它是王安石在当时北宋“积贫积弱”的困境中发出的发奋图强的呼声,它直接宣传了变法革新的积极思想。

观点二: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把反对意见一概斥为“邪说”,把持不同意见的人一概贬为“壬人”,虽然行文痛快,但与实际情况不尽相符,有失偏颇。

所以明人茅坤说:

“荆公之愎而自用,所以自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