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经典训练及答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6927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7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经典训练及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11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经典训练及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11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经典训练及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11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经典训练及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11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经典训练及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经典训练及答案1.docx

《11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经典训练及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经典训练及答案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经典训练及答案1.docx

11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经典训练及答案1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对于一般三角形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种判定方法。

对于直角三角形可以用“________”判定。

答案:

SSS,SAS,ASA,AAS,HL,边;

5.已知:

如图,△ABC中,AB=AC,AD⊥BC

求证:

⑴△ABD≌△ACD;⑵AD平分∠BAC

 

5.在△ABD与△ACD中,AB=AC,AD=AD,∴△ABD≌△ACD(HL),∴∠BAD=∠CAD(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即AD平分∠BAC。

1.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有一个角和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有两个角和它们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D、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小明一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如图①所示,现在他要去玻璃店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方法是(  )

 A、带①去      B、带②去    C、带③去   D、带①和②去

 

1.最省事当然只能带其中的一块去,D显然不合要求,玻璃店要根据小明带去的碎玻璃片复制一块与△ABC全等的玻璃,观察三块玻璃:

①只知道一个角,不能确定三角形;②也不合要求;③中有一条完整的边BC和两个角∠B,∠C,且∠B和∠C夹着边C,根据“ASA”可以复制一个三角形与△ABC全等。

选(C)

 

2.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先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CD=BC,再作BF的垂线DE,使点A、C、E在一直线上(如图所示),可以证明△EDC≌△ABC,得ED=AB,因此测得ED的长就是AB的长,判定△EDC≌△ABC的理由是()

A.边角边定理B.角边角定理C.这边边定理

D.斜边、直角边公理

2.由已知条件可知:

BC=CD,AB⊥BD,DE⊥BD,所以∠ABC=∠EDC,又ED=AB,所以根据SAS可得△EDC≌△ABC,所以选A.

3.(2006年贵州铜仁)有一池塘,要测量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A=CD,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B=CE,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两点间的距离。

请给予说明。

 

3.证明:

在△ABC与△DEC中,CA=CD

∠ACB=∠DCE,CB=CE,所以△ABC≌△DEC,所以AB=ED。

基础演练·基础达标

双基整合,掌握技法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图形中,为全等形的一组是()

A.两个含有60°角的直角三角形B.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C.边长为35的两个三边相等的三角形D.一个钝角相等的三角形

2.如图①所示,△ABC≌△DEF,AC∥DF,则∠C的对应角为()

A.∠FB.∠AGEC.∠AEFD.∠D

 

3.根据下列已知条件,能判定△ABC≌△A′B′C′的是()

A.AB=A′B′,BC=B′C′,∠A=∠A′

B.∠A=∠A′,∠B=∠C′,AC=B′C′

C.∠A=∠A′,∠B=∠B′,∠C=∠C′

D.AB=A′B′,BC=B′C′,两三角形周长相等

4.如图②所示,已知AD⊥BC,且D是BC的中点,则能够得到△ABD≌△ACD的根据是()

A.ASAB.AASC.SASD.SSS

 

5.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A.一个锐角对应相等B.两个锐角对应相等C.一条边对应相等

D.两边对应相等

6.如图③所示,AB∥CD,AD∥BC,O是AC的中点,EF经过点O,分别交BA、DC于点E、F,那么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多少对?

()

A.3对B.4对C.5对D.6对

7.如图④所示,AC=DF,∠ACB=∠F,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EF的是()

A.BE=CFB.∠A=∠DC.AB=DED.AB∥DE

 

8.图⑤是人字型金属屋架的示意图,该屋架由AB、AC、BC、AD四段金属材料焊接而成的,其中A、B、C、D四点均为焊接点,且AB=AC,D为BC的中点,假设焊接所需的四段金属材料已截好,并已标出BC段的中点D,那么,如果焊接工身边只有可检验直角的角尺,而又为了准确地焊接,他应该首先选择的两段金属材料及所选的焊接点是(  )

A、AD和BC,焊接点D

B、AB和AC,焊接点A

C、AC和BC,焊接点C

D、AB和AD,焊接点A

二、填空题:

9.如图⑥所示,△ABC≌△DEF,A与D、B与E分别是对应顶点,∠B=32°,∠A=68°,AB=11cm,则∠F度数为__________,DE的长为____________cm。

 

10.已知:

△ABC≌△A′B′C′,且△A′B′C′的面积等于12,如果BC=4,那么BC边上的高等于______________。

11.如图⑦所示,已知AB=AD,需要添加一个条件__________,可得△ABC≌△ADC,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

12.如图⑧所示,∠E=∠F=90°,∠B=∠C,AE=AF,则△ABE≌△ACF,其根据是________。

 

11.如图⑩,∠ACB=∠DFE,BC=EF,那么需要补充一个条件_______________(写一个即可),才能使△ABC≌△DEF。

14.如果△ABC≌△AED,且AC=5cm,BC=6cm,△ABC的周长为18cm,则AE=____cm,ED=________cm。

15.如图⑩所示,∠1=∠2,要使△ABE≌△ACE,还需添加的一个条件(只需添加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图11所示,∠D=∠C=90°,请你再添加一个条件,使△ABD≌△BAC,并在添加的条件后的括号内写出判断全等的依据。

⑴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7.已知∠1=∠2,AB=AC求证:

∠B=∠D

 

18.如图,已知D是△ABC的边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DE=FE,FC∥AB求证:

AE=CE

 

19.如图所示,△ABC中,∠ABC=45°,AD⊥BC于D,点E在AD上,且DE=DC

求证:

BE=AC

 

20.如图,在△ABC和△DEF中,B、E、C、F在同一直线上,下面有四个条件,请你在其中选3个作为题设,余下的1个作为结论,写一个真命题,并加以证明。

 

 ①AB=DE  ②AC=DF  ③∠ABC=∠DEF  ④BE=CF

已知:

求证:

证明:

 

21.如图所示,A、B两点分别位于一座小山的两端,小明想用绳子测量A、B间的距离,但绳子不够长,他叔叔帮他出了一个这样的主意:

先在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点与B点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AC,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

请说明理由。

如果DE的长度是8m,则AB的长度是多少?

 

综合运用·能力提升

循题渐进,攻坚创新

1、(教材变型题)如图所示,点B、F、C、E在一条直线上,AC=DF,FB=CE,AB=DE试证明:

AB∥DE,AC∥DF

 

2.(教材变型题)如图,AM∥BN,∠MAB、∠NBA的平分线交于C点,过C作一直线交AM于D,交BN于E

求证:

AB=AD+BE

 

3.(条件组合型)如图所示在△ABD和△ACE中,有下列四个等式:

①AB=AC②AD=AE③∠1=∠2,④BD=CE.

请你以其中三个等式作为题设,余下的作为结论,写出一个真命题(要求写出已知,求证及证明过程)

 

4.(应用题)悦来中学八年级⑴班的学生到野外进行教学活动,为了测量一池塘两端A、B之间的距离,同学们设计了如下两种方案:

 (Ⅰ)如图

,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B的点C,再连接AC、BC,并分别延长AC至D,BC至E,使DC=AC,EC=BC,最后量出DE的距离就是AB的长。

 (Ⅱ)如图

,过点B作AB的垂线BF,在BF上取C、D两点,使BC=CD,接着过D作BD的垂线DE,交AC的延长线于E,则测出DE的长即为AB的距离。

 问:

⑴方案(Ⅰ)是否可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方案(Ⅱ)是否可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⑶小明说在方案(Ⅱ)中,并不一定须要BF⊥AB,DE⊥BF,只需_________就可以了,请把小明所说的条件补上。

 

    图

                 图

 

5.(判断说理题)两个全等的含30°,60°角的三角板ADE和三角板ABC如图所示放置,E,A,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结BD,取BD的中点M,连结ME,MC,试判断△EM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6.(阅读理解题)(2006年绍兴市中考试题)我们知道,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它们会全等?

(1)阅读与证明:

对于这两个三角形均为直角三角形,显然它们全等.

对于这两个三角形均为钝角三角形,可证它们全等(证明略).

对于这两个三角形均为锐角三角形,它们也全等,可证明如下:

已知:

如图2,△ABC、△A1B1C1均为锐角三角形,AB=A1B1,BC=B1Cl,∠C=∠Cl.

求证:

△ABC≌△A1B1C1.

(请你将下列证明过程补充完整).

证明:

分别过点B,B1作BD⊥CA于D,B1D1⊥C1A1于D1.则∠BDC=∠B1D1C1=90°,

因为BC=B1C1,∠C=∠C1,△BCD≌△B1C1D1,BD=B1D1.

(2)归纳与叙述:

(1)可得到一个正确结论,请你写出这个结论.

 

7.(操作实践题)如图所示:

一张矩形纸片沿对角线剪开,得到两张三角形纸片,再将这两张三角形纸片摆成如下右图形式,使点B、F、C、D在同一条直线上。

(1)求证AB⊥ED;

(2)若PB=BC,请找出图中与此条件有关的一对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

 

8.(探究题)如图1,A、E、F、C在一条直线上,AE=CF,过E、F分别作DE⊥AC,BF⊥AC,若AB=CD,那么BD平分EF,为什么?

若将△DEC的边EC沿AC方向移动变为图2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

 

9.(动态题)如图,已知在Rt△ABC,AB=AC,∠BAC=90°,过A的任一条直线AN,BD⊥AN于D,CE⊥AN于E

⑴求证:

DE=BD-CE

⑵如将直线AN绕A点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使它不经过△ABC的内部,再作BD⊥AN于D,CE⊥AN于E,那么DE、DB、CE之间还存在等量关系吗?

如存在,请证明你的结论?

 

探究中考·挑战百分

博采众题,领跑中考

一、掌握命题动态

1.(2006年上海卷)已知在△ABC中,AB=A1B1,∠A=∠A1,要使△ABC≌△A1B1C1,还需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__。

2.(2006年浙江台州卷)数学活动课上,小敏、小颖分别画了△ABC和△DEF,尺寸如图.如果把小敏画的三角形的面积记作S△ABC,小颖画的三角形的面积记作S△DEF,那么你认为()

(A)S△ABC>S△DEF(B)S△ABC<S△DEF(C)S△ABC=S△DEF(D)不能确定

 

3.(2006年温州)如图,点D、C在BF上,AB∥EF,∠A=∠E,BC=DF,

求证AB=EF.

 

4.(2006年日照卷)如图,已知,等腰Rt△OAB中,∠AOB=90o,等腰Rt△EOF中,∠EOF=90o,连结AE、BF.

求证:

(1)AE=BF;

(2)AE⊥BF.

 

二、把握命题趋势

5.(2006年泸州中考题)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点E是BC上一点,AE=AD,DF⊥AE,垂足为F。

线段DF与图中的哪一条线段相等?

先将你猜想出的结论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然后再加以证明。

即DF=。

(写出一条线段即可)

证明:

 

6.(2005年潍坊中考题)如图,

是格点(横、纵坐标都为整数的点)三角形,请在图中画出与

全等的一个格点三角形.

 

7:

(2006年绵阳中考题)在正方形ABCD中,点P是CD上一动点,连结PA,分别过点B、D作BE⊥PA、DF⊥PA,垂足为E、F,如图①.

⑴请探索BE、DF、EF这三条线段长度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若P在DC的延长线上(如图②),那么这三条线段的长度之间又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若点P在CD的延长线上呢?

(如图③)请分别直接写出结论;

⑵请在⑴中的三个结论中选择一个加以证明.

 

8.(2006年河北中考题)如图1,一等腰直角三角尺GEF的两条直角边与正方形ABCD的两条边分别重合在一起.现正方形ABCD保持不动,将三角尺GEF绕斜边EF的中点O(点O也是BD中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1)如图2,当EF与AB相交于点M,GF与BD相交于点N时,通过观察或测量BM,FN的长度,猜想BM,FN满足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2)若三角尺GEF旋转到如图3所示的位置时,线段FE的延长线与A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M,线段BD的延长线与GF的延长线相交于点N,此时,

(1)中的猜想还成立吗?

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9.(归纳猜想)(2006年锦州市中考试题)如图5,△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CA=CB,四边形CDEF是正方形,连接AF、BD.

  

(1)观察图形,猜想AF与BD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说明你的猜想;

(2)若将正方形CDEF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使正方形CDEF的一边落在△ABC的内部,请你画出一个变换后的图形,并对照已知图形标记字母,题

(1)中猜想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若成立,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基础演练·基础达标

1.选C,提示:

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为全等形。

2.选A,提示:

由△ABC≌△DEF,AC∥DF可知∠C的对应角为∠F。

3.选D,提示:

根据已知条件可由SS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4.选C,提示:

由AD⊥BC可知∠ADB=∠ADC=90°,又AD=AD,BD=CD,所以△ABD≌△ACD(SAS)

5.选D,提示:

两边对应相等可用HL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6.选D,提示:

△ACD≌△CAB,△COF≌△AOE,△AOF≌△COE,△AFC≌△CEA,△CEF≌△AFE,△ADF≌△CBE共6对。

7.选C,提示:

当AB=DE时,无法构建SAS判定条件。

8.选B

9.∠F=80°,DE=AB=11cm

10.6,提示:

由△ABC≌△A′B′C′且△A′B′C′的面积等于12可知△ABC的面积=12,又BC=4,所以BC边上的高为6。

11.BC=DC,SSS或∠BAC=∠DAC,SAS

12.AAS

11.AC=DF或∠A=∠D或∠B=∠E或AB∥DE

14.AE=7cm,ED=BC=6cm。

15.AE平分∠BAC或∠B=∠C

16.⑴AD=BC,HL;⑵∠DAB=∠CBA,AAS;⑶BD=AC,HL;⑷∠DBA=∠CAB,AAS。

17.在△ABC与△ACD中,AB=AC,∠1=∠2,AD=AD,∴△ABC≌△ACD(SAS),∴∠B=∠D。

18.∵FC∥AB,∴∠A=∠FCE,又∠AED=∠CEF,DE=FE,∴△AED≌△CEF(AAS),∴AE=CE

19.∵AD⊥BC,∴∠ADB=∠ADC=90°,又∠ABC=45°,AD=BD,在Rt△BDE与Rt△ADC中,AD=BD,DE=DC,∴Rt△BDE≌Rt△ADC(HL),∴BE=AC

20.已知:

①AB=DE ③∠ABC=∠DEF ④BE=CF

求证:

AC=DF

证明:

∵BE=CF ∴BE+EC=CF+EC,∴BC=EF ,又∵∠ABC=∠DEF  AB=DE,∴△ABC≌△DEF(SAS),∴AC=DF

21.AB=DE=8m,理由如下:

由操作可知:

AC=CD,BC=CE,又∠ACB=∠DCE,∴△ACB≌△DCE(SAS),∴AB=DE=8m。

综合运用·能力提升

1.∵AC=DF,FB=CE,AB=DE,∴△ABC≌△DEF(SSS),∴∠B=∠E,∠ACB=∠DFE,∴AB∥DE,AC∥DF。

2.在AB上截取AF=AD,连接CF,在△ADC和△AFC中,AF=AD,∠DAC=∠FAC,AC=AC,∴△ADC≌△AFC(SAS)∴∠ADC=∠AFC

又∵AD∥BE,∴∠ADC+∠BEC=180°,而∠AFC+∠CFB=180°,∴∠BEC=∠CFB

在△CFB和△CEB中,∠CFB=∠CEB,∠CBF=∠CBE,BC=BC,∴△CFB≌△CEB(AAS)

∴BF=BE,又∵AD=AF,∴AB=AF+FB=AD+BE

3.解:

(以“条件”①②④,结论③”证明。

已知:

AB=AC,AD=AE,BD=CE,求证:

∠1=∠2

证明:

在△ABD和△ACE中

∵AB=AC,AD=AE,BD=CE

∴△ABD≌△ACE(SSS)

∴∠BAD=∠CAE

又∠BAD-∠CAD=∠CAE-∠CAD

∴∠1=∠2

4.⑴可行;由“SAS”知△ABC≌△DEC,所以AB=DE

 ⑵可行;由“ASA”知△ABC≌△EDC,所以AB=DE

 ⑶AB∥DE

5.△EMC的形状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证明:

连接AM,由题意得:

  DE=AC,∠DAE+∠BAC=90°.∴∠DAB=90°.

  又∵DM=MB,∴MA=

DB=DM,∠MAD=∠MAB=45°.

∴∠MDE=∠MAC=105°,∠DMA=90°∴△EDM≌△CAM

∴∠DME=∠AMC,EM=MC,又∠DME+∠EMA=90°

∴∠EMA+∠AMC=90°∴CM⊥EM

6.⑴又∵AB=A1B1,∠ADB=∠A1D1B1=90°

    ∴△ADB≌△A1D1B1

    ∴∠A=∠A1

    又∵∠C=∠C1,BC=B1C1

    ∴△ABC≌△A1B1C1

   ⑵若△ABC、△A1B1C1均为锐角三角形或均为直角三角形或均为钝角三角形,AB=A1B1,BC=B1C1,∠C=∠C1,则△ABC≌△A1B1C1 

7.⑴由于△ABC与△DEF是一张矩形纸片沿对角线剪开而得到的,所以△ABC≌△DEF,所以∠A=∠D,在△ANP和△DNC中,因为∠ANP=∠DNC,所以∠APN=∠DCN。

又∠DCN=90°,所以∠APN=90°,故AB⊥ED

  ⑵答案不唯一,如△ABC≌△DBP;△PEM≌△FBM;△ANP≌△DNC等等。

以△ABC≌△DBP为例证明如下:

在△ABC与△DBP中,因为∠A=∠D,∠B=∠B,BC=BP,所以△ABC≌△DBP(AAS)

8.∵AB=CD,AE+EF=CF+EF,即AF=CE,所以由HL得Rt△ABF≌Rt△CDE,∴BF=DE,又∠BFG=∠DEG,∠EGD=∠FGB,∴△BFG≌△DEG(AAS),∴EG=FG,即BD平分EF,移动后上述结论仍成立,证明同上。

9.⑴证明:

∵∠BAC=90°,BD⊥AN,∴∠1+∠2=90°,∠1+∠3=90°∴∠2=∠3

∵BD⊥AN,CE⊥AN,∴∠BDA=∠AEC=90°,在△ABD与△CAE中,∠BDA=∠AEC,∠2=∠3,AB=AC,∴△ABD≌△CAE(AAS),∴BD=AE,AD=CE,∵DE=AE-AD,∴DE=BD-CE

⑵证明:

如图所示,存在关系式为DE=DB+CE

∵BD⊥AN,CE⊥AN,∴∠BDA=∠CEA=90°,∠1+∠3=90°

∵∠BAC=90°,∴∠2+∠1=180°-∠BAC=180°-90°=90°

∴∠2=∠3 在△BDA和△AEC中,∠BDA=∠CEA,∠2=∠3,AB=CA,∴△BDA≌△AEC(AAS),∴BD=AE,AD=CE,∴DE=AD+AE=BD+CE

 

探究中考·挑战百分

1.答案不唯一,可以是AC=A1C1,也可以是∠B=∠B1,∠C=∠C1。

2.选C,提示:

过A点作AM⊥BC,DN⊥EF,M、N分别为垂足,所以∠AMB=∠DNE=90°,因为∠DEF=110°,所以∠DEN=50°,在△AMB与△DNE中,∠AMB=∠DNE,∠B=∠DEN,AB=DE,所以△AMB≌△DNE(SAS),所以AM=DN,所以S△ABC=S△DEF。

所以选C。

3.∵AB∥EF,∴∠B=∠F,又∠A=∠E,BC=DF,∴

△ABC≌△EFD(AAS),∴AB=EF

4.⑴在△AEO与△BFO中,∵Rt△OAB与Rt△EOF等腰直角三角形,

∴AO=OB,OE=OF,∠AOE=90o-∠BOE=∠BOF,∴△AEO≌△BFO,

∴AE=BF;⑵延长AE交BF于D,交OB于C,

则∠BCD=∠ACO,

(1)知:

∠OAC=∠OBF,∴∠BDA=∠AOB=90o,∴AE⊥BF.

5.DF=AB,证明:

∵DF⊥AE,∴∠DFA=90°,∠DAF+∠ADF=90°,∠DAF+∠BAE=90°,∴∠BAE=∠FDA,在△BAE与△FDA中,∠B=∠AFD=90°,∠BAE=∠FDA,AE=AD,∴△BAE≌△FDA(AAS),∴DF=AB。

6.可将△ABC进行对称变换或平移变换或旋转变换;也可以通过复合变换得到另外一个与△ABC全等的一个格点三角形,本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画出一个符合题意的三角形即可(如图中的△A′B′C′)

7.⑴图①BE-DF=EF  图①DF-BE=EF  图③BE+DF=EF

⑵证明:

如图③

 ∵∠DAB=90° ∴∠1+∠2=90°,又∵BE⊥PA ∴∠E=90°

 ∴∠1+∠3=90°, ∴∠2=∠3,在△AEB与△DFA中

 ∠2=∠3 ∠E=∠DFA AB=DA,∴△AEB≌△DFA(AAS)

 ∴AE=DF EB=FA,∴BE+DF=AF+EB=EF

8.

(1)猜想BM、FN满足的数量关系是:

BM=FN

证明:

∵△G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D=∠F=45°,OB=OF.

又∵∠BOM=∠FON,∴△OBM≌△OFN.∴BM=FN.

(2)BM=FN仍然成立.

理由如下:

∵△G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DBA=∠GFE=45°,OB=OF.∴∠MBO=∠NFO=115°.

又∵∠MOB=∠NOF,∴△OBM≌△OFN.∴BM=FN.

9.

(1)猜想:

AF=BD且AF⊥BD.理由是:

设AF与DC交点为G.因为FC=DC,AC=BC,∠BCD=∠BCA+∠ACD,∠ACF=∠DCF+∠ACD,∠BCA=∠DCF=90°,∠BCD=∠ACF.所以△ACF可以看成是绕点C旋转一定的角度后与△BCD重合,即△ACF与△BCD是全等的图形,所以AF=BD,∠AFC=∠BDC.因为∠AFC+∠FGC=90°,∠FGC=DGA,所以∠BDC+∠DGA=90°.所以AF⊥BD.所以AF=BD且AF⊥BD.

(2)结论:

AF=BD且AF⊥BD.图形不惟一,只要符合要求即可.如:

如图,①CD边在△ABC的内部时;②CF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