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会计人员继续面授教学大纲企业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6749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会计人员继续面授教学大纲企业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南京市会计人员继续面授教学大纲企业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南京市会计人员继续面授教学大纲企业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南京市会计人员继续面授教学大纲企业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南京市会计人员继续面授教学大纲企业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市会计人员继续面授教学大纲企业类.docx

《南京市会计人员继续面授教学大纲企业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会计人员继续面授教学大纲企业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市会计人员继续面授教学大纲企业类.docx

南京市会计人员继续面授教学大纲企业类

南京市2014年会计人员继续面授教学大纲(企业类)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4学时)

一、总则

(一)制定依据及适用范围

  1、制定依据

2、适用范围

(二)产品和产品成本的内涵

1、产品的涵义

2、产品成本的涵义

(三)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

  1、产品成本核算环境的整体要求

2、区分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有关界限

  3、企业应当根据产品生产过程的特点、产品种类的繁简以及成本管理的需要进行产品成本核算。

  4、按月编制产品成本报表

二、产品成本核算对象

(一)产品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原则

(二)制造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对象确定

1、品种法及其适用范围

2、分批法及其适用范围

3、分步法及其适用范围

(三)其他行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

1、农业企业

2、批发零售企业

3、建筑企业

⑴单项合同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

⑵为建造一项或数项资产而签订一组合同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

  4、房地产企业

  5、采矿企业

  6、交通运输企业

⑴火车、汽车、船舶运输等业务

⑵仓储、堆存、港务管理业务

⑶装卸业务

  7、信息传输企业

  8、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企业

⑴科研设计与软件开发等人工成本比重较高的企业

⑵合同项目规模较大、开发期较长的企业

  9、文化企业

三、产品成本核算项目和范围

 

(一)产品成本核算项目的确定原则

 

(二)制造企业成本核算项目的确定

1、直接材料

2、燃料和动力

3、直接人工

  4、制造费用

(三)其他企业成本核算项目的确定

1、农业企业

⑴直接材料

⑵直接人工

⑶机械作业费

⑷其他直接费用

⑸间接费用

2、批发零售企业

⑴进货成本

⑵相关税费

  ⑶采购费

  3、建筑企业

⑴直接材料

⑵直接人工

⑶机械使用费

  ⑷其他直接费用

  ⑸间接费用

⑹分包成本,

  4、房地产企业

⑴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

  ⑵前期工程费

  ⑶建筑安装工程费

  ⑷基础设施建设费

  ⑸公共配套设施费

  ⑹开发间接费

⑺借款费用

  5、采矿企业

⑴直接材料

  ⑵燃料和动力

  ⑶直接人工

  ⑷间接费用

  6、交通运输企业

⑴营运费用

  ⑵运输工具固定费用

⑶非营运期间费用

 7、信息传输企业

⑴直接人工

  ⑵业务费

  ⑶电路及网元租赁费

  8、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企业

⑴直接人工

  ⑵外购软件与服务费

  ⑶场地租赁费

  ⑷转包成本

  9、文化企业

⑴开发成本

  ⑵制作成本

四、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

(一)企业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的基本原则

(二)制造企业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

1、直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2、间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3、期末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的成本分配

(三)农业企业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

(四)批发零售企业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

1、进货成本、相关税金归集与分配

2、采购费归集与分配

 3、产品成本结转方法

(五)建筑企业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

1、由某一成本核算对象负担的有关费用归集与分配

2、由几个成本核算对象共同负担的有关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3、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的规定结转产品成本。

⑴合同结果能够可靠估计

⑵合同结果不能可靠估计

(六)房地产企业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

 ⑴由某一成本核算对象负担的有关费用归集与分配

⑵由几个成本核算对象共同负担的归集与分配

(七)采矿企业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

(八)交通运输企业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

1、营运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2、运输工具固定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九)信息传输、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等企业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

(十)文化企业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

1、由某一成本核算对象负担的有关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2、由几个成本核算对象共同负担的有关费用归集与分配

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4学时)

一、总则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二)适用范围

二、相关资产或负债

(一)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考虑该资产或负债的特征

(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资产或负债可以是单项资产或负债,也可以是资产组合、负债组合或者资产和负债的组合

三、有序交易和市场

(一)有序交易的定义

(二)有序交易市场的选择

1、主要市场

2、最有利市场

(三)企业计量相关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标准

1、以主要市场的价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2、不存在主要市场的,企业应当以最有利市场的价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3、当计量日不存在能够提供出售资产或者转移负债的相关价格信息的可观察市场时,企业应当从持有资产或者承担负债的市场参与者角度,假定计量日发生了出售资产或者转移负债的交易,并以该假定交易的价格为基础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四、市场参与者

(一)市场参与者的定义

(二)市场参与者的总体识别因素

(三)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采用市场参与者在对该资产或负债定价时为实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所使用的假设

五、公允价值计量

(一)初始计量

1、判断初始确认的公允价值是否与其交易价格相等

2、初始确认的公允价值与其交易价格不相等的处理

(二)估值技术

1、估值技术的方法

(1)市场法

(2)收益法

(3)成本法

2、估值技术的应用

(1)输入值

(2)可观察输入值

(3)不可观察输入值

3、估值技术的变更

(三)存在出价和要价的处理

六、公允价值层次

企业应当将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划分为三个层次,并首先使用第一层次输入值,其次使用第二层次输入值,最后使用第三层次输入值。

(一)第一层次输入值是在计量日能够取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

(二)第二层次输入值是除第一层次输入值外相关资产或负债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入值。

第二层次输入值包括:

1、活跃市场中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

2、非活跃市场中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

3、除报价以外的其他可观察输入值,包括在正常报价间隔期间可观察的利率和收益率曲线、隐含波动率和信用利差等;

4、市场验证的输入值等。

(三)第三层次输入值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

1、不可观察输入值的确定

2、不可观察输入值的调整

七、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一)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非金融资产应当考虑的因素

1、市场参与者将该资产用于最佳用途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

2、将该资产出售给能够用于最佳用途的其他市场参与者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

(二)企业确定非金融资产的最佳用途应当考虑的因素

1、法律上是否允许

2、实物上是否可能

3、财务上是否可行

(三)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非金融资产应基于最佳用途确定估值前提

1、单独使用一项非金融资产产生最大价值的公允价值的计量

2、将一项非金融资产与其他资产(或者其他资产或负债的组合)组合使用产生最大价值的公允价值的计量

八、负债和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

(一)存在相同或类似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可观察市场报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二)不存在相同或类似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可观察市场报价,但其他方将其作为资产持有的公允价值计量

(三)不存在相同或类似负债或企业自身权益工具可观察市场报价,并且其他方未将其作为资产持有的公允价值计量

(四)具有可随时要求偿还特征的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

九、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可抵销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

(一)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可抵销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含义

(二)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可抵销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的计量

(三)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可抵销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的计量应当满足的条件

(四)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可抵销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十、公允价值披露

(一)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每组资产和负债信息的披露

(二)非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每组资产和负债信息的披露

(三)披露形式

十一、衔接规定

(一)本准则施行日之前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本准则要求不一致的处理

(二)比较财务报表中披露的本准则施行日之前的信息与本准则要求不一致的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4学时)

一、修订背景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修订前职工薪酬准则存在的问题

(三)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二、主要变化

(一)充实了离职后福利的内容

修订后准则增设“离职后福利”一章,区分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完整地规范了离职后福利的会计处理。

(二)充实了短期薪酬会计处理规范

1、将现行应用指南和讲解中关于带薪缺勤,利润分享计划的有关会计处理规定,纳入短期薪酬范围;

2、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实质上向职工提供了离职后福利,属于设定提存计划,将这部分内容调整至离职后福利;

3、企业向职工提供的非货币性福利统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获得时,可以采用成本计量,解决了修订前准则中非货币性福利计量不一致的问题,提高了准则的可操作性。

(三)充实了关于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规定

1、进一步明确了辞退福利与职工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并不直接相关,要求明确区分辞退福利与离职后福利;

2、在报告期末十二月内不需要支付的辞退福利应适用其他长期福利的有关规定,这为职工内退等长期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提供了更充分的指南。

(四)引入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完整地规范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

1、规定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包括除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和辞退福利以外的所有职工薪酬;

2、对于不符合设定提存计划条件的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其确认与计量应适用设定受益计划的有关规定。

三、详细解读

(一)总则

1、目的和依据

2、职工薪酬的涵义和范围

(1)职工薪酬的涵义和范围

(2)短期薪酬的涵义和范围

①带薪缺勤的涵义和范围

②利润分享计划的涵义和范围

(3)离职后福利的涵义和范围

(4)辞退福利的涵义和范围

(5)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涵义和范围

3、职工的涵义和范围

4、准则适用范围

(二)短期薪酬

1、短期薪酬的确认

2、短期薪酬的计量

3、带薪缺勤

(1)带薪缺勤的涵义与分类

①带薪缺勤的分类

②累积带薪缺勤的涵义

③非累积带薪缺勤的涵义

(2)带薪缺勤的确认与计量

4、利润分享计划

(1)利润分享计划的确认

利润分享计划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企业应当确认相关的应付职工薪酬:

①企业因过去事项导致现在具有支付职工薪酬的法定义务或推定义务;

②因利润分享计划所产生的应付职工薪酬义务,金额能够可靠估计:

在财务报告批准报出之前企业已确定应支付的薪酬金额金额能够可靠估计;

该短期利润分享计划的正式条款中包括确定薪酬金额的方式;

过去的惯例为企业确定推定义务金额提供了明显证据。

(2)特殊处理

(三)离职后福利

1、离职后福利计划的涵义和分类

(1)离职后福利计划的涵义

(2)离职后福利计划的分类

(3)设定提存计划的涵义

(4)设定受益计划的涵义

2、设定提存计划的会计处理

(1)设定提存计划的确认

(2)设定提存计划的计量

3、设定收益计划的会计处理

(1)会计处理的步骤

①根据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义务,确定相关义务的归属期间和计量方式;

②设定受益计划存在资产的和存在盈余的分别处理;

③确定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

④确定应当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

(2)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下福利归属期间的确认

(3)设定收益计划义务的计量方式(折现)

(4)设定收益计划的一般会计处理

(5)设定受益计划产生的职工薪酬成本的组成

①服务成本,包括:

包括当期服务成本、过去服务成本和结算利得或损失;

②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包括:

包括计划资产的利息收益、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利息费用以及资产上限影响的利息;

③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所产生的变动,包括:

精算利得或损失;计划资产回报,扣除包括在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中的金额;资产上限影响的变动,扣除包括在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中的金额。

(6)期末设定受益计划产生的职工薪酬成本的会计处理

(7)设定受益计划结算利得或损失

①受益计划结算的涵义

②设定受益计划结算利得或损失的计量,

是下列两项的差额:

在结算日确定的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结算价格。

(四)辞退福利

1、辞退福利的确认时间

下列两者孰早日:

①企业不能单方面撤回因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裁减建议所提供的辞退福利时;

②企业确认与涉及支付辞退福利的重组相关的成本或费用时。

2、辞退福利的确认与计量

(五)其他长期职工福利

1、适用提存计划条件的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会计处理

2、适用设定收益计划的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会计处理

3、长期残疾福利的确认和计量

(六)披露

1、短期职工薪酬需要披露的内容

(1)应当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2)应当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3)应当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4)为职工提供的非货币性福利及其计算依据;

(5)依据短期利润分享计划提供的职工薪酬金及其计算依据;

(6)其他短期薪酬。

2、设定提存计划需要披露的内容

(1)所设立或参与的设定提存计划的性质;

(2)计算缴费金额的公式或依据;

(3)当期缴费金额以及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3、设定受益计划需要披露的内容

(1)设定受益计划的特征及与之相关的风险;

(2)设定受益计划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金额及其变动;

(3)设定受益计划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影响;

(4)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所依赖的重大精算假设及有关敏感性分析的结果。

4、辞退福利需要披露的内容

(1)支付的因解除劳动关系所提供辞退福利;

(2)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5、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披露

(1)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性质

(2)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金额

(3)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计算依据。

(七)衔接规定

1、施行之前的企业比较财务报表中披露的信息的衔接

2、施行日存在的离职后福利计划、辞退福利、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衔接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4学时)

一、修订背景

(一)吸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等相关内容,完善我国准则体系

(二)保持与2011年新修订的国际列报准则持续趋同

二、主要变化

(一)修订“综合收益”的有关内容

(二)整合指南、讲解等规范性条款,充实完善相关内容

1、充实了持续经营的评价内容;

2、明确了以权责发生制会计编制报表的相关内容,以与国际列报准则一致;

3、明确了利得和损失项目的金额列报在原则上不得相互抵销;

4、增加了正常经营周期的定义;

5、参考我国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判断以及当前国际上对“重要性”概念的最新进展,进一步完善了“重要性”的定义和判断;

6、充实了附注披露内容,如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披露、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终止经营的有关披露等。

三、详细解读

(一)总则

1、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的组成部分。

2、财务报表上述组成部分具有同等的重要程度。

本准则与相关准则的关系。

(二)基本要求

1、企业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基础,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其他各项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报表。

2、在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应当利用所有可获得信息来评价企业自报告期末起至少12个月的持续经营能力。

3、除现金流量表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编制外,企业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财务报表。

4、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应当在各个会计期间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5、性质或功能不同的项目,应当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但不具有重要性的项目除外。

6、重要性,是指在合理预期下,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的,该项目具有重要性。

7、财务报表中的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的金额、收入项目和费用项目的金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项目和损失项目的金额不得相互抵销,但其他会计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

8、当期财务报表的列报,至少应当提供所有列报项目上一个可比会计期间的比较数据,以及与理解当期财务报表相关的说明,但其他会计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

9、企业应当在财务报表的显著位置至少披露的项目。

10、企业至少应当按年编制财务报表。

(三)资产负债表

1、资产和负债应当分别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列示。

2、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类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的信息项目。

3、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类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的信息项目。

4、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类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的信息项目。

5、资产负债表应当列示资产总计项目,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项目。

(四)利润表

1、利润表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的信息项目,但其他会计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

新增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这是最大的变化。

2、其他综合收益,是指企业根据其他会计准则规定未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

3、在合并利润表中,企业应当在净利润项目之下单独列示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损益和归属于少数股东的损益,在综合收益总额项目之下单独列示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综合收益总额和归属于少数股东的综合收益总额。

(五)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1、综合收益总额;

2、会计政策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的累积影响金额;

3、所有者投入资本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

4、按照规定提取的盈余公积;

5、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的期初和期末余额及其调节情况。

(六)附注

1、附注应当披露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相关信息应当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的项目相互参照。

2、附注披露的一般顺序。

3、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关于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的信息。

(七)衔接规定及执行起始日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2学时)

一、总则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宗旨

为加强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推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提高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依据

《会计法》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

《会计法》第三十九规定:

“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

对会计人员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

“持证人员应当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水平”。

“持证人员参加继续教育采取学分制管理制度。

持证人员继续教育相关规定由财政部另行制定”。

(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按需施教

2、突出重点,提高能力

3、加强指导,创新机制

(四)会计人员享有参加继续教育的权利和接受继续教育的义务。

 (五)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对象:

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

(六)开始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时间。

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应当自取得资格的次年开始参加继续教育,并在规定时间内取得规定学分。

 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

(一)财政部负责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的下列事项:

1、制定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划;

  2、制定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3、拟定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重点;

 4、组织开发、评估、推荐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重点教材;

 5、组织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师资培训;

6、指导、督促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以下简称省级财政部门)负责本地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的下列事项:

  1、依据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制定本地区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

  2、依据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划和工作重点,制定本地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

  3、确定本地区各级财政部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职责和权限;

 4、组织推荐适合本地区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或者选用财政部统一组织开发、推荐的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重点教材;

  5、组织本地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师资培训;

  6、指导、监督本地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规范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市场;

  7、监督、检查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情况。

 (三)会计人员所在单位负责组织和督促本单位的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

会计人员所在单位应当遵循教育、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原则,鼓励、支持并组织本单位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保证学习时间,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

 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和学分管理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会计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等。

(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及学分计量标准

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采取学分制管理制度,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取得的学分不得少于24学分。

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取得的学分,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1、接受培训

(1)参加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组织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师资培训、会计脱产培训、远程网络化会计培训,考试或考核合格的,每学时折算为1学分;

(2)参加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公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机构组织的会计脱产培训、远程网络化会计培训,考试或考核合格的,每学时折算为1学分;

(3)参加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公布的会计人员所在单位组织的会计脱产培训、远程网络化会计培训,考试或考核合格的,每学时折算为1学分;

(4)参加财政部组织的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训,考试或考核合格的,每学时折算为1学分;

 (5)参加财政部组织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考试或考核合格的,每学时折算为1学分;

  (6)参加省级财政部门、中央主管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组织的高端会计人才培训,考试或考核合格的,每学时折算为1学分;

(7)参加中国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培训,经所属注册会计师协会确认的,每学时折算为1学分。

2、培训以外其他形式

 

(1)参加财政部组织的全国会计领军人才考试,以及省级财政部门、中央主管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组织的高端会计人才考试,被录取的,折算为24学分;

 

(2)参加会计、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以及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考试,每通过一科考试,折算为24学分;

(3)参加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承认的会计类专科以上学位学历教育,通过当年度一个学习科目考试或考核的,折算为24学分;

  (4)独立承担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或其认可的会计学术团体的会计类研究课题,课题结项的,每项研究课题折算为24学分;与他人合作完成的,每项研究课题的第一作者折算为24学分,其他作者每人折算为12学分;

  (5)独立在有国内统一刊号的经济管理类报刊上发表会计类论文的,每篇论文折算为24学分;与他人合作发表的,每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折算为24学分,其他作者每人折算为12学分;

独立公开出版会计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