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安全教育材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6496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安全教育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学生安全教育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学生安全教育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学生安全教育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学生安全教育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安全教育材料.docx

《中学生安全教育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安全教育材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安全教育材料.docx

中学生安全教育材料

中学生安全教育材料

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内容全国因安全事故数以万计天真无邪的生命死于非命。

中央领导对中学生安全的指示:

“人民生命高于天,人民利益重如山”。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安全教育”。

中学生安全教育有哪几种:

1.交通安全2.校内外活动安全3.消防安全4.卫生防病,饮食家居安全

一、交通安全

(一).不良的交通习惯

1.不走人行横道,不靠路右边走。

2.不走人行横道、天桥,随意横穿马路。

3.不注意道路和车辆信号,不服从交通管理。

4.在车行道、桥梁、隧道上追逐、玩耍、打闹。

5.穿越、攀登、跨越道路隔离栏。

6.在铁路道轨上行走,玩耍。

7.横穿铁路和钻火车。

8.不听从铁道口管理和信号管理。

(二)中学生骑自行车的问题

1.未满12岁的儿童独自骑车。

2.在人行道、机动车道骑车,逆行骑车。

3.骑车横冲直闯、争道强行,与机动车抢道。

4.转弯不减速,不打手势。

5.在路口闯信号。

6.骑车双手离把。

7.追逐打闹,三五并行。

8.手攀机动车行驶,紧跟机动车行驶。

(三)中学生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

1.缺乏交通安全意识。

2.缺乏交通安全知识。

3.缺乏交通安全责任感。

4.存在麻痹思想。

5.存在侥幸心理。

(四)正常的行路常识

1.走人行道,靠路右边走。

2.横过车行道,要走斑马线,或走天桥。

3.要注意各种信号灯的指示(红绿灯、人行横道信号灯)

4.上下汽车要避让过往车辆。

5.不在马路上逗留、玩耍、打闹。

(五)正常的骑自行车常识

1.不要骑有故障的车。

2.不在人行道上骑车,非机动车靠右行驶。

3.横穿马路最好推车行驶。

4.转弯时减速慢行,观察并打手势。

5.不要双手离把,不并肩行驶。

6.骑车不打闹,追逐。

二、校园内外活动安全

(一)校内安全

1.体育活动安全

①体育老师要讲清体育活动安全。

②活动课老师不得离开。

③学生不做不安全的活动。

④在无人保护下不做危险活动。

2.学校集会与集体活动安全可能发生的伤害:

中暑、挤伤、跌伤、骨折、窒息、烧伤、脑震荡、死亡。

①上下楼梯不要拥护、礼让慢行。

②不互相追逐疯打。

③不开无味的可造成伤害的玩笑。

3.校内劳动安全

①严禁学生擦楼房外窗玻璃。

②做清洁时、防止滑倒跌伤、玻璃划伤、钉子刺伤。

③严禁学生用湿布擦电器旋扭开关。

4.学生实验安全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验规则(略)

5.学生住宿安全

①不得允许非住宿人员入住宿舍。

②不得私自接用电器电线。

③不得疯疯打打。

④不得将贵重物品带入宿舍。

⑤不得在宿舍使用蜡烛。

三.消防安全消防安全教育的工作方针: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江泽民指示:

“隐患胜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

(一)中学生的消防知识发生火灾的原因:

1.用火不慎发生火灾。

蜡烛照明、蚊烟香、用电器、液化气灶

2.用电不慎发生火灾。

电线老化、乱拉乱接、铜线当保险丝、电热毯、电炉故障

3.用油不慎发生火灾。

油加热温度过高、容器滴漏

4.燃放烟花爆竹。

5.吸烟乱扔烟头。

6.玩火。

(二)火灾的预防:

1.家庭防火:

①安全使用炉火。

②安全使用液化器。

③安全用电。

④少年儿童不要玩火。

⑤燃放烟火爆竹要注意场所。

2.学校防火:

①严禁学生携带烟花爆竹入校。

②不要乱烧废物。

③实验用的易燃物品要妥善使用。

④经常检查电器。

⑤设置消防器材,不破坏消防器材。

⑥宿舍的安全防火。

3.公共场所防火学生要做到:

①不携带烟花爆竹到公共场所。

②不准玩与火有关的游戏。

③不准学生在山林野炊。

(二)灭火基本知识

1.隔离法:

将着火物移开,不与其他物品接触。

2.窒息法:

隔离空气接触火,用干粉灭火器、砂、湿棉被等物灭火。

3.冷却法:

用水、灭火器将火冷却。

4.报警:

火警电话119。

报警要报清失火地点街道名称。

火灾自救与逃生学生应沉着冷静,采用科学的自救措施逃生。

1.井然有序撤离火场,不要大声喊叫,以防吸入烟雾窒息。

2.弄清楼层通道,不要盲目乱跑、不要盲目开门。

3.冲出楼房,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势跑行。

4.楼梯火小,就冲出去,火大就用绳子、被单等从窗口、凉台上滑下。

5.身上着火,要脱掉衣服,或在地上打滚压灭火。

四.卫生防病饮食安全主要是肠道、呼吸道。

(一)预防传染病

1.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知识。

传染病传染的三个基本环节:

①传染源:

病人、病畜、老鼠等

②传播途径:

空气、食物、土壤、昆虫

③易感人群:

少年儿童是易感人群

2.预防肠道传染病

①注意传染源,发现病人及时治疗,与病人密切接触的要检查。

②切断传染途径:

加强环境卫生、保护水源、厕所清洁。

消灭苍蝇、老鼠。

饭前便后要洗手。

③预防接种疾苗

3.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因素:

气温低、室内活动人群聚集。

人受凉,抵抗力低,易感染。

预防方法:

病人隔离不随地吐痰教室开窗通风换气

4.预防虫媒传染病狂犬病乙型脑炎由动物传播虫子传播

5.预防非典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勤通风勤打扫勤洗手勤锻炼勤消毒

五.个人家居安全

1.安全用电。

2.雷雨时不要打电话。

3.个人在家要关好门窗。

4.对陌生人来访不要随便开门。

5.陌生人强行闯入,要跑到窗口,大声叫喊。

(打110电话)

6.外出游玩要告诉家长行程去处。

7.陌生人称家中有急事,要先打电话与家长联系落实。

8.不单独与陌生人同乘无人看管电梯。

9.不把家中钥匙挂在胸前。

10.不搭乘陌生人便车。

11.开车的陌生人问路要保持距离。

六.玩耍时安全

1.不要盲目从高处跳下。

2.不要在阳台、走廊把身体探出太多。

3.不要盲目模仿电视武打危险动作。

4.不玩发射撞击玩具。

5.做家务要防烧伤、烫伤

教师讲述安全游泳要求:

严格遵守“游泳五个不、一个禁止”:

1]、要求学生做到“游泳五个不”:

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得擅自与同学结伴外出游泳;不在无家长的带领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或水情险恶的地方游泳;

2]、要求学生做到“一个禁止”:

严禁学生到山塘、河流、水库、建筑工地的积水畦地等危险水域玩耍、戏水,以免发生溺水事故。

3]、当发现有人溺水时,不要盲目下水营救,而应立即报警,应大声呼唤成年人前来营救,以免造成更多伤亡。

4]、如要去游泳,一定要在家长的陪同(或在家长同意,由熟悉水性的亲友带领)下,到规范的游泳场所,才能去游泳。

5、游泳安全注意事项:

A、下水前要做准备活动。

可以跑跑步、做做操,活动开身体,还应用少量冷水冲洗一下躯干和四肢,这样可以使身体尽快适应水温,避免出现头晕、心慌、抽筋现象。

B、饱食或者饥饿时,剧烈运动和繁重劳动以后不要游泳,游泳时间不宜过长。

C、不要在大浪和水流湍急的水域游泳,跳水前要摸清水中情况,水下情况不明时,不要跳水,浅水处跳水易造成伤亡。

D、如遇险或抽筋,要及早举手呼救,保持镇静。

6、安全自救:

发生溺水事件时,必须镇定冷静,了解自己所处环境,

教师职称的作用何在?

     一九八七年,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最难忘的一年.这一年,不知是国家教委还是国务院的哪位能人主张为教师评定职称.(最终应是组织决策,但最初定有首先倡导者).毋庸质疑,为教师评定职称绝对是英明之举!

全国的教师不分能力大小,水平高低,统统放在一个水平线上,对优秀的教师肯定是不公平的.然而,与最先倡导者的意愿截然相反的一种局面早已悄然而生.不知大官僚们是否晓得,近几年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最多有百分之五十接近公平,在农村不公平的比例还要上升二.三十个百分点.具体表现是:

花两三千元既可进入候选人的名单中,钱越多名字越靠前,教师的各级论文证书.奖励证书.荣誉证书,都可以用钱买到.每当教师职称评定的名额由县.市教委下达至各乡镇教育办(以前的称谓,现称中心校).那些所谓的候选人便找来"写作班子".为其整理各种"优秀材料",能抄的抄,能写的写.为他们树碑立传.定级者本人找不到"帮工"时便由教育办为其组织人力全力为其打造高教品牌.笔者便是这一年一度"写作班子"中的骨干成员之一,不过生编造假之事从来不做,只做抄写员,这活你不做反正也还有人做,只是字写的差点罢了,却也还比那"高级教师"自己写强得多,他们若亲自写,怕是要吓死几位判阅.评定职称的教师了!

   再者,这些花钱定级的所谓的高级教师水平实在低得可怜!

最初的和临近后期的教师转干考试根本不敢参加,只等最后国家的宽松政策不管考多少分一律转干.然后花钱定级,有些刚刚四十几岁便找人花点钱退休了.

   请问主管教育的高官们:

这样的教师职称评定还有什么意义吗?

这种名不副实的教师职称意义何在啊?

!

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已经开始了。

为了评职称,有人疲于奔命,有人拉关系找人情,有人憋着不评职称,却无法得到公平待遇。

作为一名教师,笔者参加了今年的职称评审,深深体会到目前的职称评审体制的不合理、不公平。

在此,笔者想借贵报来说说所有普通教师的心声。

  

    对所有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晋级晋升职称,理由很简单——晋级就能涨工资。

每到职称评审时,我们总是能听到教师们满腹的“牢骚”,这些牢骚多是指向目前不合理、不公平的职称评审机制。

不可否认,教师职称评审的初衷是好的——激励教师们努力工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职称评审完全变了味——没有了公平公正。

  

    首先,现在的职称评定细则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近年来,职称评定要计算连续四年甚至是五年的年度考核成绩、教学成绩和师德成绩。

很多教师都在质疑:

这个标准究竟是为谁而制定的?

表面看来,这是在向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倾斜——只要你的教学成绩好,就能早日晋级。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在教学一线上的教师很少能得到考核优秀、师德优秀,这些优秀的名额多数被中层领导干部“霸占”——在利益目前,领导优先!

普通教师们只能“望优兴叹”!

  

    学校的考核制度也多数偏向于中层领导干部,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奋斗在一线上的教师们即使努力工作,也很难得到好的考核成绩。

每年晋级排在前几名的多数是中层领导干部,这对普通的教师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凭什么中层领导干部每年的考核成绩都是优秀?

  

    再说了,教育部明确规定,不准用学生的成绩来给教师排名,更不准用学生的成绩来给教师量化。

然而,现在教师的成绩都是拿学生的成绩来量化的,并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标准,这显然是违反教育部规定的。

  

    其次,现在的职称评定养肥了一些教育主管部门。

职称评审细则中有课题研究和论文一项,很多教育主管部门把其作为敛财的工具,教师们只要交上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就能轻松拿到论文和课题研究。

不知这些花钱买来的课题和论文反映了教师的什么能力和水平?

  

    现在的职称评审标准基本上都是领导说了算,正如广东商学院董福荣教授所说,目前的职称评定表面上看是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示,但这仅仅是形式而已,实质上是教育行政部门把持着评审的全过程,或者说教育的行政权力在起着主导作用。

  

    目前不合理、不公平的职评体制严重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鉴于此,笔者想呼吁一下,不合理、不公平的教师职称评审体制该改革了!

别再让教师职业成为最受职称评审之“累”的职业了!

摘要:

人们的职业行为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其中也包含负面的变化,那就是:

忘我工作的少了,患得患失的多了;顾全大局的少了,考虑局部利益的多了;团结协作的少了,争名夺利的多了;讲求实效的少了,贴金做秀的多了;求真务实的少了,弄虑做假的多了。

职称改革始于八十年代。

如今,又有人提出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的新招,说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建立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充满生机的职称管理体系”。

究竟这“评聘分开”是利还是弊?

我们还是从职称评聘的现实意义说起。

《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第一条指出:

“为了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教师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文化业务水平和履行职责的能力,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特制定本条例。

那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的实际意义如何呢?

从专业技术职务职责的可操作性看。

以中学教师为例,《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中规定的各级别职务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是难以操作的,虽然教师之间事实上存在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往往是自发的,不确定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的,难以作为一种“职责”来履行、考核。

可见,如果把这种“指导”看作一个职务的职责的话,那它既不同于专业技术本职业务工作的职责,也不同于行政职务的职责。

事实上,教师基本上都是独立地在履行自己的本职工作,跟专业技术职务意义上的“职责”的履行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专业技术职务根本就不存在设岗不设岗的问题。

从二十多年的实施情况及其效果看,至少对中小学来说,把教师的这种等称号叫做“职务”,不但名不符实,而且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内容看。

根据《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规定的教师职务任职条件以及《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若干问题暂行规定(人职发[1990]4号)》第六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基本依据是专业技术工作人员的能力、业绩、资历、学历。

可见,专业技术职称既不同于短期性的荣誉、待遇如先进、优秀等的评定,也不同于行政职务的任命和聘任,它实际上是对专业技术人员功劳、苦劳及能力的结合认定,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资格认定。

由此可见,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只不过是一种激励机制,专业技术职称不过是一种起激励作用的资格和待遇,而不是业务工作岗位。

它实际上只是一种专业技术工作等级资格,而不是任职资格,它只有待遇,没有职责。

因此,既然认定这个资格,就应该伴随相应的待遇,就不应该有“竞争上岗”、“高职低聘”的情况。

否则这个称号就会因其可取利益的不可靠性而减弱或失去激励作用。

再说,我国的职称评审还存在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

例如,把外语和论文作为申报高一级职称的硬件,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我国目前还有不少偏远山区仍十分缺少正规院校毕业的教师和医务人员,拿外语作为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硬件有什么意义?

论文弄得更是荒唐。

有报刊发表的论文,有部门、单位汇编的论文,论文铺天盖地,尽是文字游戏,论文评审时,就点字数,搞得“洛阳纸贵”,可就难找一篇真正有独创性、实用性的东西。

有东西就写,作为一个附加分,为何非把它作为一个硬件要求不可呢?

切合实际吗?

可想而知,要是人人都有独创,天天都有发明,这人类社会的发展会是怎么样的状态呢?

自欺欺人啊!

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过程和效果看。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实施三十多年来,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人们的职业行为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由于改变了过去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样,缺少激励机制的情况,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调动。

同样不可否认一个事实是,不但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事职称评聘工作,而且参评人员也要花不少时间和精力进行职称申报工作。

此外,任职期间,每年与职称有关的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等都要花费不少的人力、物力。

如果搞“评聘分开”,就意味着要在原来职称评定工作的基础上增加职务竞聘、选聘的工作。

而这种社会工作量的增加非但没有增强激励效果反而减弱了这种效果。

这是因为:

①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工作不但不能马虎,而且必须做得更加认真细致,以保证职称评定的公平、公正、合理,否则会使职务竞聘、选聘的工作失去重要的前提和依据,产生消极影响。

而职务竞聘、选聘的工作同样是个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工作。

②我们不能不看到,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实施三十多年来,人们的职业行为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其中也包含负面的变化,那就是:

忘我工作的少了,患得患失的多了;顾全大局的少了,考虑局部利益的多了;团结协作的少了,争名夺利的多了;讲求实效的少了,贴金做秀的多了;求真务实的少了,弄虑做假的多了。

可想而知,若再把评聘分开,人们更是时时都得考虑私人利益的得失,还有多少心思用于实际工作呢?

根据《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规定的教师职务任职条件,中学教师在取得二级教师资格后,一般情况下要过四、五年才可申报高一级职称。

一个从专业学术校毕业分配后,正常情况下,工作一年转正,取得三级教师资格,至少需要再过十一年才能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在这期间,专业技术人员一直处于努力争取晋级的过程,其间只要辅以适当的机动工资、奖金以及评先评优等激励方式。

在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后,人无论在职业技术素质方面还是在职业道德素质都处于成熟期,工作积极性主要来自于事业心、责任心等内动力,而不是外动力,工作积极性的调动更侧重于依靠精神鼓励,而不是物质鼓励。

何况,行政管理部门完全可以通过调整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标准来控制各等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从而更好地发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激励作用。

大家知道,动与静是相对的,没有“静”则没有“动”。

生命在于运动,可没有“静止”就没有“存在”,而没有“存在”,还谈什么生命?

不要动不动就提“强化竞争激励机制”。

要知道,“竞争”意味着“优存劣汰”。

“竞争淘汰机制”只宜适用于部门、行业中具有主导作用的优势岗位,如行政领导岗位,而不适用于普通劳动岗位。

普通劳动岗位只宜适用“达标激励机制”。

你在领导岗位上,干不好就下台,下台没有剥夺你的劳动权,饭碗还在。

下岗就不一样了。

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不是“优胜劣汰”。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就是最公平的社会主义激励机制,为什么非要搞竞争淘汰,剥夺人自食其力的权利和机会?

再说,市场经济的竞争主要是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水平,而企业的管理水平则取决于管理人。

因此,要保持或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对管理人的岗位要有竞争机制,优者上,庸者下,而不是对职工搞“优胜劣汰”。

同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市场竞争力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取于执政者的执政水平。

因此,要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市场竞争力,要及时对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进行调整、改革,对执政岗位实行“优上劣下”,而不是对国民实行“优胜劣汰”。

难道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可以借口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市场竞争力,而对国民实行“优存劣汰”,取消“劣等”国民的国籍?

把“竞争淘汰机制”套用于普通劳动岗位,让一个行业、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基本劳动群体“竞争上岗”,“优存劣汰”,不但对行业、单位、部门的工作不利,而且势必造成人心的不安和社会基础的动摇。

为什么内科治疗非要用切断肢体的手术来代替呢?

总而言之,不论是职称的评审,还是职称的聘任,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事业的发展。

如果不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不利于事业的发展,不论是评聘合一,还是评聘分开,都是没有意义的。

改革是旗帜,但不是目标,更不是目的,不要本末倒置。

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现在该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时候了。

要提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公平性。

不要乱用“竞争机制”。

该是让人们安安心心、实实在在工作的时候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