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赏析范文模板 10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6277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西口赏析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走西口赏析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走西口赏析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走西口赏析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走西口赏析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西口赏析范文模板 10页.docx

《走西口赏析范文模板 1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西口赏析范文模板 10页.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西口赏析范文模板 10页.docx

走西口赏析范文模板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走西口赏析

篇一:

民歌《走西口》赏析

民歌《走西口》欣赏

《走西口》是一首由女声演唱的古老民歌,流传于晋、陕、蒙三省交界处,这首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地道民歌成为了晋商文化的符号之一。

很多人是因为《走西口》民歌而对山西有了最初认识,进而延伸到对晋商辉煌历史的崇敬的。

民歌《走西口》牵扯出一段厚重历史,这段历史曾经包含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

据史料记载,旧社会,晋西北、陕北地区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过着这种走西口的漂泊生活。

在近代史上,“走西口”意味着流浪、哀怨和思念,还有绝望。

天长日久,以咏叹离别、思念、期盼为主要内容的民歌便在这些地区广泛传播,“走西口”的生活提炼出了独具特色的歌唱主题。

民歌《走西口》是流传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民歌,最初的起源不可考,或曰为山西民歌,或曰为陕西民歌。

西口的具体位置,有人曰为山西的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现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从山西人走西口的大致路线图看,山西人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杀虎关,古草原;一条路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

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

“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

“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

其实,西北地区老百姓讲的“口外”,指的主要是山西、陕西境内的长城隘口,过了长城,便是内蒙。

自明末开始,包括山西境内部分地区在内的西北地区常年天灾不断,贫困百姓多越过长城到口外的内蒙地区寻找生计,是为“走西口”。

走西口者多为青壮年劳力,他们在口外开垦务农,贸易经商,促进了内蒙地区的繁荣。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

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的移民浪潮。

“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

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

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

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

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

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

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

?

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

”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

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蒙古,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

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蒙古地区以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牧耕并举的多元化社会。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由于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绝大多数,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说是晋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扩展。

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强了它们的认同感。

“走西口”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走西口》有多个版本,其中大多数是“山歌”体裁,短短的上、下两句,便能完美地揭示出一个完整的乐意。

《走西口》还有少量的“小调”体裁,如文中例举的这首女声版《走西口》就是表现一对新婚夫妇,为生活所迫,丈夫决定到口外去谋生时,妻子依依惜别的动人场景,曲调十分简洁、动听,由四个简短

而又相对独立的乐句组成起、承、转、合的结构而一气呵成,虽然是一些琐碎的家常话,唱出来却缠绵悱恻,使人感慨万千。

故土难离也得离,心爱的女人难舍难分也得舍也得分,生活中无奈和辛酸充斥在整首歌曲中,使听者动容。

据说它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

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会唱。

中国有句老话叫“十里不同音”,说的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

之所以西北许多地方的人会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当时有许多山西人曾到过这些地方,他们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这首歌,时间长了,当地人也学会了。

民歌《走西口》道出了一对新婚夫妇生离死别的悲苦与近代山西人出外谋生的艰辛,它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原因。

走西口是对命运的挑战,是对新环境的开拓。

走西口固然艰辛,可是勤劳智慧的人们走出了一片新天地,正是他们开启了“海内最富”的辉煌时代。

走西口这一自发行为深刻地改

变了山西与蒙古地区的发展进程。

歌曲经当红第一女歌手朱逢博唱红大江南北。

民歌《走西口》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

土气、大气、美气——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歌词贴近生活,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其是歌词,极其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民歌《走西口》所表现的大都是歌手自己的切身感受,它的唱词凝练深刻、震撼人心: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出了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你要走大路,人马多来解忧愁”,“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和你一起走,只盼你哥哥早回家门口”。

这些普通的语言将亲人间的离情别意描绘到了极致。

歌词浅显易懂,意境也不难想见:

夕阳下,古道边,惆怅的少女送自己的情人。

前途不可测量,远方有多少风雨?

哥哥何时回来,自己则会痴心地等待。

少女是年轻的,是稚嫩的,是单纯的。

她不知如何向情人诉说满腹的哀愁,只能用

近似唠叨和琐碎的叮咛嘱托来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

歌词的意境,其实和“绣荷包”相同。

不同的是,“绣荷包”中情人的消息为少女带来了希望,“走西口”中的哥哥则要面对无尽的远方。

篇二:

《走西口》--山西民歌赏析

山西民歌《走西口》赏析

教学内容:

山西民歌《走西口》赏析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走西口》背后的历史文化

能力目标:

能够熟悉《走西口》的优美旋律。

教学重点:

欣赏山西民歌,并体会乐曲的风格、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赏析《走西口》,了解走西口的历史

教学准备:

课件、视听材料

教学方法:

听赏、讲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看过52集大型电视连续剧《走西口》吗?

知道里面讲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故事描述了山西人走西口的艰辛与悲凉,是一部山西人用血泪、坚韧、诚信写就的奋斗历程。

讲述的是民国初年,山西祁县年轻书生田青因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故事)。

二、新课讲授:

今天我们赏析一首山西民歌《走西口》

1、了解走西口的原因、时间、过程、影响

走西口:

(“闯关东”、“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之一,是我国历史上几次比较有名的大规模移民活动,最近,央视播出的电视剧《走西口》形象地反映了上世纪初山西人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某些历史细节。

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

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走西口”,亦称“走口外”,是指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

?

“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现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

从山西人走西口大致的路线图看,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走西口”文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原因。

山西陕北部一带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于生活压力,大批百姓不得不离开故土涌入内蒙古谋生。

他们背井离乡、挑战命运、艰苦创业。

其中也不乏心酸悲苦的故事,通向西口的路并不好“走”,随时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状况,特别是土匪当道,丢掉性命的人不少,沿途白骨累累。

山西北部与内蒙隔河相望的小城河曲至今仍保留着一个风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要在黄河上放上

365盏麻纸扎成的河灯,代表着所有客死的孤魂,祈望他们能够回乡……走西口的男人们有人因挣不到钱而长期流浪在外,几年才能回一次家,有的甚至绝命他乡,男人们每一次走西口,都是一次与亲人的生离死别。

每年三四月,男人们集体离家跑口外时,黄河渡口边上父母送子,妻子送夫,场景凄凉惨淡。

根本原因:

内地人口激增,(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

自然条件原因:

自然灾害严重,加重了人地矛盾

⑴、“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蒙古,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

⑵、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⑶、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强了它们的认同感。

“走西口”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2、观看课件图片加深对“走西口”历史的了解

3、歌曲介绍

?

《走西口》是一首山西民歌,是一首表现爱情题材的山歌。

在山西山歌当地也称“山曲”。

有关“走西口”内容的山歌有很多,有的描写男人离去时的无奈心情,表现他们离别家乡和亲人的痛苦,有的则是唱家中受尽苦难苦苦等待丈夫的女人。

今天介绍的是同类题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会唱。

歌词:

?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

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

?

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

这首山歌描写一对新婚夫妇的生离死别:

男人因谋生不得不撇下妻子,背井离乡到口外(内蒙古),留在家中的妻子不仅长期见不到丈夫,还要独

自承担家庭重担,想着重逢遥遥无期,又不能同去,为了让男人安心上路,千言万语只能咽回肚里,留几句叮嘱,含泪送他上路,令人心碎、凄凉、无助

4、山歌介绍:

山歌一般流行在山区、高原,平原地区较少。

在汉族地区,山歌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湖南、湖北等地,大致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

许多地区的山歌有自己的民间称谓。

例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的“花儿”等,这些山歌因为多在户外演唱,曲调往往比较高亢、嘹亮,节奏悠长。

5、观看《走西口》视频文件

听赏1-3遍

三、课后小结

四、课后记载

篇三:

陕北民歌《走西口》欣赏

陕北民歌《走西口》欣赏

一、简介

《走西口》是流传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民歌,最初的起源不可考,或曰为山西民歌,或曰为陕西民歌。

西口的具体位置,有人曰为山西的杀虎口。

其实,西北地区老百姓讲的“口外”,指的主要是山西、陕西境内的长城隘口,过了长城,便是内蒙。

自明末开始,包括山西境内部分地区在内的西北地区常年天灾不断,贫困百姓多越过长城到口外的内蒙地区寻找生计,是为“走西口”。

走西口者多为青壮年劳力,他们在口外开垦务农,贸易经商,促进了内蒙地区的繁荣。

《走西口》是一首由女声演唱的古老民歌,流传于晋、陕、蒙三省交界处,这首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地道民歌成为了晋商文化的符号之一。

很多人是因为《走西口》民歌而对山西有了最初认识,进而延伸到对晋商辉煌历史的崇敬的。

民歌《走西口》牵扯出一段厚重历史,这段历史曾经包含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

据史料记载,旧社会,晋西北、陕北地区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过着这种走西口的漂泊生活。

在近代史上,“走西口”意味着流浪、哀怨和思念,还有绝望。

天长日久,以咏叹离别、思念、期盼为主要内容的民歌便在这些地区广泛传播,“走西口”的生活提炼出了独具特色的歌唱主题。

二、意境和感情

民歌《走西口》所表现的大都是歌手自己的切身感受,它的唱词凝练深刻、震撼人心: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出了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你要走大路,人马多来解忧愁”,“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和你一起走,只盼你哥哥早回家门口”。

这些普通的语言将亲人间的离情别意描绘到了极致。

歌词浅显易懂,意境也不难想见:

夕阳下,古道边,惆怅的少女送自己的情人。

前途不可测量,远方有多少风雨?

哥哥何时回来,自己则会痴心地等待。

少女是年轻的,是稚嫩的,是单纯的。

她不知如何向情人诉说满腹的哀愁,只能用近似唠叨和琐碎的叮咛嘱托来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

歌词的意境,其实和“绣荷包”相同。

同的是,“绣荷包”中情人的消息为少女带来了希望,“走西口”中的哥哥则要面对无尽的远方。

《走西口》有多个版本,其中大多数是“山歌”体裁,短短的上、下两句,便能完美地揭示出一个完整的乐意。

《走西口》还有少量的“小调”体裁,如文中例举的这首女声版《走西口》就是表现一对新婚夫妇,为生活所迫,丈夫决定到口外去谋生时,妻子依依惜别的动人场景,曲调十分简洁、动听,由四个简短而又相对独立的乐句组成起、承、转、合的结构而一气呵成,虽然是一些琐碎的家常话,唱出来却缠绵悱恻,使人感慨万千。

故土难离也得离,心爱的女人难舍难分也得舍也得分,生活中无奈和辛酸充斥在整首歌曲中,使听者动容。

三、总结

民歌《走西口》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

土气、大气、美气——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歌词贴近生活,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其是歌词,极其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篇四:

由走西口的民歌引发的思考

由走西口的民歌引发的思考

内容提要:

本文在研究西口文化所取得的众多优秀成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理解走西口及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得出了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必然会导致固有的婚姻状况变化的结论,并且通过理解和分析在走西口过程中所产生的民歌来对这一结论作进一步的证明。

从而得出:

走西口的人口大规模的、长期的流动的影响是一柄双刃剑,民族间的互相交流及蒙汉间的共同发展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关键词:

走西口、婚姻、民歌

所谓“走西口”就是指明清时山西的农民纷纷经长城西段的杀虎口出关,徙居长城以北地区的蒙古草原,从事农耕和行商活动。

其中,“口”就是明隆庆以后在长城沿线开设的互市“关口”,即今天山西省大同右玉县的杀虎口,《朔平府志》记载:

“杀虎口乃直北之要冲也,其地在云中之西,扼三关而控五原,自古称为险塞。

”①走西口的人们一般是通过杀虎口进入内蒙地区的和林格尔县和清水河县,然后到达今天的呼市、包头等地区,也有一部分到达河套平原和后山地区或进入伊克昭盟。

②有学者研究数——浅谈走西口人群的婚姻状况

据显示,呼和浩特地区居民祖籍山西者占到80%,特别是呼和浩特市的南茶坊一带有大量的山西人,其祖籍均为山西的杀虎口,后套地区占75%。

④由此可知,在这个人口流动的过程中,晋蒙两地文化会出现许多的交流和碰撞,在草原文化和黄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西口文化。

走西口这一历史现象约从明代中期开始,其高潮出现于明末清初,直到清朝末年,前后经历了大约三百年的历史,一次又一次的走西口浪潮都是在不同的背景下产生的,向上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统治极为黑暗,苛捐杂税及其繁重的劳役使得人民生活窘迫,不得以便铤而走险——走西口,到口外谋求活路;清朝康熙年间,由于西部边疆战事频频,山西大量的商民便随军走西口,供应军需的同时也有很多的利益可图,这也就构成了这一时期走西口的一大特色;到了清朝咸丰年间,山西地区遭遇了特大的自然灾害——旱灾,使得农业绝产,农民没有了生活的保障,被逼无奈,远走西口求得生存;再到清代光绪年间,正式实行了放垦政策,使得走西口得到官方的认可与支持,也就是走西口走得合理、走得合法。

在《右玉县志》中有这方面的记载:

光绪三年(1877年),大旱成灾,逃到他乡的人甚多。

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流徙异地的人不少,本县大都流往内蒙古一带,俗称“走口外”。

③综上所述,走西口是一次长期的、较大规模的移民运动,而这次移民运动势必会伴随着较大的社会变迁和引发许多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这个过程中的不同人群的婚姻状况,是很值得

深入思考的。

走西口,属于近代的一次自发的人口迁移运动。

在这个运动中,人是主体,因为这个过程的艰苦性,所以除了举家迁往口外的,其余绝大部分都是40岁以下的青壮年。

这样的一个人群,婚姻问题必然是与其息息相关、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首先,走西口的形式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种:

其一,通过杀虎口的移民行为,这其中又分为两种状况:

一是举家全部迁到口外,二是为了谋求生计而到口外打短工—这正是二人台《走西口》歌词的真实写照;其二,晋商的商业贸易活动,大批的晋商在杀虎口囤积货物,交纳税银后走向大漠,走向蒙古、俄罗斯等地。

这种现象代替了古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近现代中外交流的重要途径。

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杀虎口成为西北边防的一颗闪耀夺目的明星。

如,最有代表性的大盛魁商号的发展历程就是最好的写照。

“走西口”是近代人口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这种人口移动必然会打破固有的婚姻状况,带来许多的社会问题,值得人们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下面就分以下几种情况来分析走西口人群的婚姻状况:

其一,在口内已经结婚的,并且拖家带口的走口外。

这种情况所占的比重很少,因为中原人始终有一种故土难离作为牵绊,没有什么特别的大的变故,一般是不会举家迁离故乡的。

所以这种现象多为政治原因或其他原因在中原地区生存不下去了才会

出现。

而且,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对当地的婚姻状况产生影响,只是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的蒙汉杂居以及相互间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

其二,在口内没有结婚的,只是青壮年为了谋求生计,不得已出口外。

这种情况的人的婚姻状况就很不稳定,但也不外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口外打短工,挣了钱,到秋末就回到口内娶妻生子。

这种情况会对口外的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等带来暂时的劳动力,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掠走了当地的一部分经济财富,使得口外成为口内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二是在口外打工挣钱,但由于回乡路途遥远险恶、口内没有多少牵挂等多种原因,就索性留在口外娶妻生子,扎根于茫茫草原。

这些人也就成为近代时期内蒙古地区的居民的部分组成之一。

其三,在口内结过婚的,只因生活所迫,暂时到口外挣些活命钱。

这种情况下的婚姻状况一般很稳定,就如民歌《走西口》中所唱的情景一样,夫妻间的感情很深刻,可是迫于生活,丈夫又不得不抛弃妻子跑到口外忙生计。

等挣到钱,他们就会满怀欣喜的回到家,与家人团聚。

但是,在这其中也会有一些变数。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意外事故,丈夫没能回去与家人团聚;一是由于其他因素,男女双方改嫁改娶。

这样就造成了口内外婚姻生活的变动,这其中的深远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种变动打破了固有的婚姻状态,也就是打破了固有的生活的平衡,势必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给人们留下深刻的思考。

综上所述,不论是哪种婚姻状况都会对口内外产生大小不一的影响,并且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其一,走西口所带来的婚姻状况改变了成千上万的口内口外人的命运,给他们的生活或多或少的带来了许多的变化;其二,改变了口内口外的人口结构和人口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民族成分的分布状况;其三,促进了蒙汉之间的杂居分布,使民族结构发生重要变化,民族关系逐步复杂化,出现了新的民族交流与融合;其五,带动了塞外和口内各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特别是蒙汉两族在文化习俗方面,如:

语言、居住、饮食、婚葬、娱乐等方面。

所谓民歌,就是指口头创作的诗歌,民间文学的一种,在口头流传中不断经过集体加工,初期民歌创作往往与音乐密不可分,有的还与舞蹈、音乐三位一体。

在中国文学史上,民歌占有重要地位,是作家和诗人创作的源泉之一,更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走西口》就是西口地区一首传唱三百余年而经久不衰的民歌之一,它是晋陕蒙三地最著名的民歌,也是走西口的众多民歌中最耀眼的一首。

在现代的演出中,《走西口》的场次是最多的,几乎是每场必演,在某种程度上,《走西口》已成为众多走西口过程中产生的民歌的代名词(不要相互混淆)。

有句俗语说:

“走出来的《走西口》”。

可见民歌正是在“走”的过程中一点点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

这也正是众多民歌能够有如此的魅力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它牵动着无数的走口外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