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6050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羽之死》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项羽之死》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项羽之死》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项羽之死》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项羽之死》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羽之死》导学案.docx

《《项羽之死》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羽之死》导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项羽之死》导学案.docx

《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阅读导学案并进行勾画标记。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课前预习学案

一、课前预习

(一)作者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自称太史公,(朝代)夏阳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_____》。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______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______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______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传说中的______,下到______太初四年约______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被鲁迅誉为“”。

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二)背景介绍楚汉争霸

鸿门宴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楚地义军分两路攻秦。

项羽在关东歼秦军主力;刘邦乘隙攻入咸阳。

依据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欲称王关中,派兵驻守函谷关,同时,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项羽破釜沉舟歼灭秦军主力,率诸侯军40万、秦军降卒20万直奔关中,中途,项羽恐秦降卒哗变,将他们全部坑杀。

元年十二月,项羽进驻鸿门,意图消灭刘邦集团,刘邦自料力量不敌,亲赴鸿门,表示诚意,动摇了项羽决心,战争没有立即爆发。

西楚霸王同年二月,项羽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恢复封建割据,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

封刘邦为汉中王,定都南郑,将关中分为三部,封秦降将分别为王,企图将刘邦困锁在边险地。

刘邦采纳萧何建议,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下的方略,忍忿前往汉中,途中烧毁所过栈道,并借此表示无东向之意,以麻痹项羽。

战争开始五月,田荣于齐地起兵反楚,刘邦以项羽杀害楚怀王为口实,联络各地诸侯王,率联军56万攻楚,一举袭占楚都彭城。

项羽自率精兵3万疾驰南下,乘刘邦陶醉于胜利,以少胜多,大败汉军,收复彭城。

刘邦仅率数十骑突出重围,连老婆孩子都不顾,逃回荥阳。

楚河汉界刘邦战败,诸侯纷纷背汉向楚,为摆脱被动局面,刘邦争取英布,重用韩信、彭越,从各方面联合反楚力量,有利地形,分兵扼守险要。

三年十月,韩信一反常规,背水设阵,大败赵军。

四年十一月,又大破齐、楚联军于潍水之滨,平定齐地,从东、北两面形成对楚军的战略包围态势,直接威胁楚大后方。

四年八月,楚军粮尽,划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属汉。

四年九月,项羽遵约东撤,刘邦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五年十月,刘邦追击楚军至河南太康南,因韩信、彭越按兵不动,未如期会师,遭楚军击,大败,被迫坚壁自守。

刘邦从张良计,分别给韩、彭割地封王。

乌江自刎十二月,调集各路大军40万人,将10万楚军包围于垓下。

楚军兵少食尽,屡战不胜,夜闻楚歌四起,军心瓦解。

项羽率800骑突围南逃,刘邦派兵追击。

项羽逃至乌江兵败自刎。

  

(三)、积累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取而代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绍兴),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

“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释义:

排除别人或别人的事物而代替其位置。

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

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释义;先动手以制伏对方;先于对手采取行动以获得主动。

破釜沉舟: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释义: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以一当十:

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释义:

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勇敢善战,以少胜多。

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

“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

”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

劝他的人感叹道:

“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

”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释义:

沐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

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四面楚歌: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

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释义;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江东父老:

“项王笑曰:

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霸王别姬:

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一决雌雄:

项羽言,“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拔山盖世: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下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带着人马到南郑去,途中烧毁了栈道。

不久绕道北上,在陈仓打败秦将章邯的军队,回到咸阳。

后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给加点字注音。

垓下()骏马名骓()歌数阕()美人和()之麾下()溃围()骑能属者()田父绐曰()刈()旗披靡()

瞋目()辟()易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四字短语概括出课文描写的三个场面、、。

课内探究学案

第一课时

一、合作探究齐读第一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确定重点字词、句(通假字、重要词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1、项王军壁垓下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3、是何楚人之多也4、项王则夜起

5、常幸从6、悲歌慷慨

7、力拔山兮气盖世8、时不利兮骓不逝

9、骓不逝兮可奈何10、虞兮虞兮奈若何

11、美人和之12、项王泣数行下

二、《垓下歌》释义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译文:

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

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当?

三、探究第一段内容

1、概括垓下之围主要写了哪两个情节。

2、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

3、垓下之围刻画项羽的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4、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

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四、反思总结:

第一段的文言知识

1、重点字词解释

壁则幸为拔盖若

2、词类活用

(1)项王军壁垓下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3、古今异义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2)项王泣数行下(3)左右皆泣

4、固定句式

骓不逝兮可奈何

五、当堂检测

1、本文选自《》,作者,(朝代)人。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鲁迅誉之为。

2、解释加点的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壁:

动词,设营驻守B、常幸从幸:

受到宠爱

C、时不利兮骓不逝逝:

奔驰D、项王泣数行下泣:

哭泣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齐读第二、三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确定重点字词、句(通假字、重要词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直夜溃围南出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田父绐曰

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项王自度不得脱身七十余战

所当者破未尝败北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刈旗四向

期山东为三处汉军皆披靡

是时项王瞋目而叱之

辟易数里亡其两骑耳

骑皆伏曰

二、探究第二、三段内容

1、概括二、三段主要情节

2、东城快战中写了项羽的哪三次行动?

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3、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从中可见项羽怎样的的性格?

                                          

                                         

三、反思总结:

二、三段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骑皆伏曰

2、重点字词积累

直走以父绐以故度败北

卒决死以为期披靡辟易亡

3、词类活用

直夜溃围南出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此天之亡我

4、古今异义

期山东为三处

5、一词多义

(1)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若属皆且为所虏(4)亡国破家相随属

(5)衡少善属文(6)属予作文以记之

乃①项王乃大惊曰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③平明,汉军乃觉之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⑤乃陷大泽中⑥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文言句式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骑能属者百余人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四、当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

随从B、愿为诸君快战快战:

赶快作战

C、项王自度不得脱度:

估计,揣摩D、辟易数里辟易:

退避,此为惊吓后退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1)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2)以故汉追及之

(3)平明,汉军乃觉之(4)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A、

(1)

(2)相同,(3)(4)不同B、

(1)

(2)相同,(3)(4)相同

C、

(1)

(2)不同,(3)(4)不同    D、

(1)

(2)不同,(3)(4)相同

3、选出古今同义的一项(   )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期山东为三处

C、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D、项王瞋目而叱之

4、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直夜溃围南出          D、顺流而东也

5、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   )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齐读第四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确定重点字词、句(通假字、重要词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乌江亭长船待亦足王也

今独臣有船无以渡

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籍独不愧于心乎

吾知公长者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若非吾故人乎

马童面之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吾为若德

二、探究第四段内容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

三、小结

故事

人物形象

语言

写法

垓下之围

多愁善感

惊、起、饮、歌、泣

动作、语言

东城快战

勇猛、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遂”

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

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

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四、反思总结:

第四段知识点

1、通假字乌江亭长船待

2、古今异义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3、词类活用

亦足王也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4、一词多义

顾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荆轲顾笑武阳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独今独臣有船籍独不愧于心乎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5、文言句式

无以渡我何渡为

籍独不愧于心乎此项王也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五、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纵:

即使B、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

遭受

C、若非吾故人乎若:

如果D、期山东为三处期:

约定

2、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2)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3)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4)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六、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

下列三首诗的评价一样吗?

谈谈你的看法。

夏日绝句 (南宋)李清照 题乌江亭 (唐)杜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北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三首诗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意见。

李清照认为项羽不应该过江东。

这位经历宋室南迁的女词人,非常痛恨宋王朝一味软弱退让,为了求和丧失气节的行为。

所以思及千年以前的项羽,尤其推崇其不肯过江、知耻重义的男儿气节。

在李清照的眼中,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代表。

杜牧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

理由是:

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忍辱负重。

兵家胜败本来就难以预料,如果项羽渡过乌江,在江东子弟的扶持下,卷土重来都是有可能的,那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样子。

这种观点背后的英雄观就是“胜者王侯败者寇”。

王安石认为项羽没有必要过江东。

项羽中原一败,已经丧失了元气,东山再起已经很难了,这是客观事实:

即使过了江东,江东子弟还会不会再追随他,这也很难说。

正如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杜牧《题乌江亭》时所云:

“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

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

”王安石评论的重点不在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而在于能不能东山再起的问题。

既是不能,自然也谈不上该不该了。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垓下(ɡāi)    乌骓马(zhuī)数阕(è)美人和之(hè)

B.麾下(huī)五千骑(qí)田父(fù)斩将刈旗(yì)

C.自度(duó)能属者(zhǔ)溃围(kuì)瞋目叱之(chēn)

D

船(yǐ)十余创(chuànɡ)披靡(mǐ)怜而王我(wànɡ)

2.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直夜溃围南出B.项王则夜起

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B.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C.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D.我何面目见之。

4.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

奔驰B.项羽乃复引兵而东引:

率领

C.然今卒困于此卒:

却D.马童面之面:

面对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大方,不吝啬

B.骓不逝兮可奈何 怎么办

C.乃谓其骑曰:

“何如?

” 怎么样

D.汉军至,无以渡 没有用来……的办法

6.下列句子中的“乃”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项王乃大惊曰B.平明,汉军乃觉之

C.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

以故汉追及之。

A.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B.及抛江过其下。

C.望尘莫及。

D.始见庐山及大孤。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项王乃复引兵而东B.项王则夜起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D.江东虽小……亦足王也

9.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江东虽小  虽然B.我何渡为语气词,呢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受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买

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

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

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

汉王数项羽曰:

“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

罪一。

项羽矫杀卿子冠军②而自尊,罪二。

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

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

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

诈坑秦子弟新安③二十万,王其将,罪六。

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

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

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

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

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

”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

汉王伤胸,乃扪足曰:

“虏中吾指!

”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

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项羽解而东归。

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至固陵,不会。

楚击汉军,大破之。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鲁为楚坚守不下。

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遂以鲁公(项羽曾被楚怀王封为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0.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相同的是(   )

      A.汉王数项羽曰                                   范增数目项王

     B.汉王欲引而西归                                引以为流觞曲水

     C.汉王伤胸,乃扪足曰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问征夫以前路

1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全都与现代汉语相同的是   (   )

     A.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                 悦亲戚之情话

     B.为政不平,主约不信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至固陵,不会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以为汉尽得楚地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12.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相持很久,使士兵产生了厌战的情绪,于是刘邦和项羽约定在广武涧谈判。

项羽要跟刘邦单独决一雌雄,刘邦却把项羽的所作所为归纳了十条罪状,不屑应和他的挑战。

      B.项羽听了刘邦的话非常生气,趁刘邦不注意,抽出暗藏的弓箭,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部。

刘邦为了迷惑对方,假装自己伤了脚趾,并且在重伤的情况下,还去慰劳军队,鼓舞士气。

    C.项羽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后,马上罢兵撤走了,而刘邦却没有遵守约定,继续进兵追击项羽,还联合其他诸侯军队共同进击楚军。

后来,终于在垓下之战中消灭了项羽。

     D.项羽与刘邦在数年的楚汉之争中,互有输赢。

但是,由于项羽有着好逞一人之勇、遇事急躁等缺点,而刘邦能够从大局出发,遇事冷静,多听谋士意见,所以最终项羽失败,刘邦夺得了天下。

13.根据文言文内容,翻译下面句子。

(1)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

                                                                           

(2)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英雄的完美谢幕

——项羽之死

公元前202年,中国历史上上演了英雄主义的最完美一幕——垓下之战。

美,首先就是那人性的激情澎湃。

记得当初读《赵氏孤儿》的时候,心不止一次的被撼动。

像那些义无反顾地追求自我生存理想和价值原则的人们,是人类永恒的英雄。

人性张扬中的那种痛快淋漓,也许是埋藏在人类心中最本质的冲动与渴望。

人类在社会的发展和心智的进化中,这种快感也基本上丧失殆尽了——试问现在有谁能真正体会得到项羽在乌江边上大喝一声“”时的恣意情怀,想必如暴风骤雨,摧枯拉朽,涤荡尽所有生前烦恼身后名。

现在的我们连追寻这种快乐的勇气也没有了。

内心被世俗所束缚,标准由舆论在引领,甚至自己“何许人也”也要在别人口中寻求答案。

而像刘伶那“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像陶渊明“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更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将船买酒白云边”,难能因而可贵,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也只有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了。

因为他们那人性的激情澎湃,所以我们崇拜。

虽然这些人最终多半“潦倒”或者“失败”,可是,谁能不说——就是项羽的死造就了项羽这个万世英雄。

如果借着一叶扁舟和几多“江南才俊”,即便“卷土重来”,项羽也不过就是一代君主罢了(多半也是昏君),更何况结果还“未可知”!

项羽是质朴的,他张扬着自己的性情,因此他也是幸运的。

其实,君主与英雄——世俗的成功,权力的拥有,对于生命的意义是需要好好思量的。

想起在卢森堡参观美军二战牺牲士兵陵园时的情景,一排排一列列的墓碑,宛如威武整齐的列队;而在墓地最高处的一个,一面美国国旗格外醒目,那就是著名的巴顿将军的葬处。

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

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

巴顿死于1945年12月。

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

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

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

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

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美哉!

附:

文学的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