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6009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1.docx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1.docx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1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主讲:

金坛华罗庚实验学校毛海鹰

一.单元教材的基本分析:

第一单元包含三篇课文,一则习作和练习1。

三篇课文分别是《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以及《庐山的云雾》。

纵观这几篇课文,我们就能发现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那就是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秀丽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创造这些美景和奇迹的勤劳智慧的人们激情的讴歌,从而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激发孩子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而在练习"学用字词句"部分呈现的"省、市、自治区简称歌"与这几篇课文能够建立了相似块,一幅中国地图就完全可以将其与课文教学融为一体。

练习中的"读读背背"则能够与《庐山云雾》一文紧密结合,共同学习。

课文描述的是我国的地理风貌,口语交际"聊聊春节"表达的是我国的风俗人情,其实这不都是对祖国深厚文化的解读吧?

只是方式不一样罢了,如果我们从统一的角度来看待它们,就能在教学中实现整体建构。

我们不妨把这一单元定位为"祖国在我心中"。

二.单元教学重点及难点:

  三篇课文虽题材有所不同,但是共性特点鲜明:

语言精美,结构清晰,情感丰富。

在教学中要能引领学生捕捉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和积累语言,并借助契机运用语言。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构特点,迁移总分或总分总等结构的段的写法。

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熏陶。

三.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1.能够批文入情,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积累并运用语言。

2.明确文章结构特点,能够充分吸纳文本语言,进行有效迁移。

3.以图为媒,理解文本,训练生动有序的表达。

4.在咀嚼语言的过程中,激发起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四.篇目教学分析:

《长城和运河》

1、文本解读

本文是一篇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的诗。

诗歌极力颂扬长城、运河雄伟壮丽,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

诗歌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的是长城与运河。

每部分皆为八行,结构相同,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六行集中概括勾勒长城、运河的雄姿。

诗歌每部分起始皆为: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交代了观察的独特方位:

广裹的蓝天,俯视祖国河山。

接着以"奇异"一词引领描述了观察到的鲜活的图景。

"奇"在何处,"异"在哪里?

接着,诗人用四行诗凝练、形象进行了刻画。

睹物思人,"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诗人以设问的句式结束每段诗,充满无比的民族自豪感。

本诗语言优美,句式相同,形象生动。

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长城由东向西,撇出凝重雄伟的阳刚一笔,运河自北到南,划出恬静平和的阴柔一捺。

这两个独立的点划,在首都北京交汇,构成一个大写的"人",一阴一阳,一撇一捺,到处洋溢着浓浓的"中国魂"。

而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我们平凡而又伟大的祖先。

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思维能力怎能不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2、教学目标分析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了解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3、教学资源运用

(1)搜集长城与运河的资料进行交流。

(2)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帮助理解课文并且进行语段训练。

(3)补充阅读人教版教材中的《长城》一文。

(4)欣赏歌曲《长城长》。

(5)搜集其他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进行说与写的训练。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熟读课文,随文理解词语。

感悟第一部分,感受长城的"奇异"与"不朽"。

第二课时:

品味语言,感受运河的的"奇异"和"动人",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5、课时教学构想

第一部分:

长城的教学

1、在作者的眼里,长城是怎样的?

     像巨龙穿行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1)什么叫连绵起伏?

什么叫曲折蜿蜒?

为什么会有起伏?

为什么会曲折?

(观看图片)

词语积累:

连绵起伏、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跌宕起伏

 

(2)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在这里是说什么像巨龙?

为什么说长城是巨龙呢?

长城有多长?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6700公里,俗称"万里长城"。

(出示长城示意图、及嘉峪关和山海关的图片)

2、指导读这四句诗

3、在我眼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奇异)

看到这样奇异的景象,你会怎样表现?

指导读诗句

4、(引入补充材料长城)想想看,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能够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这真是个--人间奇迹

面对着这样的一个人间奇迹,你最想说点什么?

(赞美我们的祖先。

5、所以书上说"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实际上这万里长城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应该说是我们的祖先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而这诗篇就是万里长城。

课文为什么会说是不朽呢?

你是怎样理解不朽的?

6、(穿插介绍史实)一段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啊!

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修筑长城,直到秦始皇的时候,才修筑了"万里长城"后来,历代皇帝都有修建,到了明朝,又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明长城,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长城。

起初修筑长城,都是为了保护一方平安,可是历代的长城都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秦始皇修筑了长城,结果没有延迟秦朝的灭亡;明朝修筑了长城,可是清人侵入山海关依然轻而易举,长城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啊!

8、解读"不朽"。

后来,长城成了一种精神,成了一种文化。

"众志成城"这是一种精神。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一种文化。

国歌中不是有一句吗?

"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你说,还有什么样的字眼比"不朽"更能表达这样的精神呢?

长城不朽的是精神;长城不朽的是中华民族的韧劲;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啊!

9、指导读上篇诗,突出"不朽"。

10、结合图,以"万里长城是不朽的诗篇"为开头练笔。

  供词:

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奇迹

第二部分:

运河的教学

一、抓"绸带"感受"美丽"

"像绸带飘落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在这儿,说运河是一条长长的绸带,你认为这样的比喻好吗?

为什么?

二、扣"奇迹"领悟"动人"

为什么说,京杭大运河也是人间的奇迹呢?

(资料交流)

1、它长:

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47公里2、它连通五省市:

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连接:

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出示图)3、实现了南北的运输。

我们知道,现在的交通形式很多,由陆路的汽车、火车;水上的水运、天空的空运,现在进入太空的运输都有了。

但在当时,北面的物资要运到南边来,确实不方便。

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想到开凿一条运河,将五大水系贯通,这是何等的想象和创造?

4、所以书上说,"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动人",就是对这种创造的想象力的高度概括。

你说,面对着这条运河,你想说点什么呢?

5、如果我告诉你: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我国第二条黄金水道(第一条是长江)你会怎样想?

6、如果我告诉你,这运河的开凿,最早在春秋时,吴王就开凿了运河(邗沟),距今2500多年,到了隋朝的时候,开通了从杭州折络阳再到北京的运河,这运河比现在的运河还要长;我们现在的运河是元朝的时候修建的,你又作何感想呢?

7、如果我告诉你,现在的这条京杭大运河不仅是黄金水道,而且还是我国即将动工的南水北调工程最主要的河道,你又会作何感想?

8、小练笔: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

9、指导读诗

第三部分:

结课

解读: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出示地图:

一、长城和运河,在中华大地上,从东到西,这好像是一撇;而京杭大运河,从北到南,就好像是一捺;这一撇,从秦汉到现代,又经历了多少苍桑,有过多少泪水,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那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一捺,从隋唐起始,到今天,又有过多少灵动的创造,有过多少憧憬和希望。

我们中华民族正是这样一个充满着希望和创造的民族,充满着顽强和不屈的民族。

这一撇,一捺,不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吗?

(出示动画:

人)

二、长城运河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啊!

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城和运河谱写着不朽和动人的诗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

三、读诗、背诗。

6、课时作业设计

修改看图写话

继续交流资料

阅读《长城》

你知道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奇迹?

搜集交流(要求图片结合文字)。

(开个交流会)

《美丽的南沙群岛》

1.文本解读

"美丽的南沙群岛"是一个偏正式的名词性短语,中心词是南沙群岛,美丽是用来修饰南沙群岛的。

南沙群岛的美,美在它的物,美在它的景,也美在它的人。

课文先介绍了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以及我们的祖先在那里生息繁衍的情况。

然后分别从物产富饶和景色迷人这两方面具体描绘南沙群岛。

寓情于景,流露出作者对南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文章是作者多量信息的一种概括,这种简洁的概括,需要学生去思考,去丰富。

我们的教学重点也许应该放在这点上,即让概括性的语言还原成图像,这样他们就能够感受到"美丽的南沙群岛"是如何的美丽。

这篇文章关于"美丽"的词汇是非常多的,比如"一串串晶莹的珍珠"、"星罗棋布"、"蓝色宝库"、"迷人的世界""蓝玉"、"翡翠"、"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这些词汇一定能够把孩子的大脑洗的更美,在美的享受中,他们肯定能够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可以肯定,将来的南沙群岛全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肯定在理解中产生未来去开发、去旅游的期待与冲动。

阅读教学中,当文中的美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后,成为他们有价值的记忆后,随着时空的变化,那种阅读之后的创造才能够出现。

教学中可以结合第一篇《长城和运河》,因为其中"祖先"是两课的焦点,当然这也是教材主编的意图,即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让孩子在阅读之中,知道一些中国史。

2.教学目标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国爱岛的情感。

初步理解"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这一写作方式。

3.教学资源运用

    相关图片或视频

    补充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

    搜集资料了解南沙群岛相关资料,了解"波斯湾"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2、读悟结合,品味出南沙群岛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宝岛的情感。

 3、初步理解课文"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这一写作方式。

5.课时教学构想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出示课题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质疑课题,整体感知

1.对于这么美丽的南沙群岛,你们想知道什么?

提出问题:

南沙群岛究竟有多少岛屿?

南沙群岛究竟有多美丽?

南沙群岛有哪些特色令人留连忘返?

等等。

2.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以上问题。

3.检查自学情况:

以词串为线索完成生词教学和主要内容的梳理。

星罗棋布搏击风浪生息繁衍

蓝色宝库难以计数用之不竭

蔚为壮观清澈明亮五彩缤纷

心旷神怡碧波浩渺充满魅力

4.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重点展示二三自然段的教学

"南沙群岛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是第2节的中心句,而其中"巨大"一词更是体现了南沙物产之丰富。

教学中,我就是围绕这一句,并紧扣"巨大"一词引导孩子通过三遍读感受南沙物产富饶。

一读:

理解"巨大"。

师:

这座"巨大的蓝色宝库"究竟有多大?

默读2节,用横线划出能体现"巨大"的词语。

(生默读圈划,并到黑板前板书自己所圈划的词语。

品味:

难以计数极为丰富用之不竭仅

二读:

展示"巨大"

师:

听了小朋友们对所圈划词语的理解,老师对这座"蓝色宝库"的巨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你能通过朗读这一节告诉老师这是一座多么巨大的蓝色宝库吗?

三读:

内化"巨大"

师:

听了刚才小朋友们的读,老师的脑海中对这座蓝色宝库有了一些模糊的画面,但是这座宝库究竟有多大,比如说有多少鱼类,蕴藏了多少石油等等,老师想进一步了解。

你想知道吗?

(师出示一段补充资料:

鱼类是海洋的重要生物资源,我国南沙海域分布的鱼类大约有1500种。

另外分布海参20多种,海贝250多种。

成年的海龟长达1米,体重达200公斤。

分布在各个岛屿的鸟类有六十多种。

已探明石油储量200亿吨,发现油气构造200余个和95个油气田。

师:

小朋友们,读完这段话,有什么话想说吗?

师:

能再读读2节,这一遍地读相信和前面两遍地读,感受一定有所不同。

(生自由读,指名读,结合读给予具体评价指导。

"巨大"、"难以计数"、"极为丰富"、"用之不竭"是一组比较抽象的数字,孩子们"数也数不清"之类的理解,是一种基于字面意思的肤浅的理解。

资料中一组组数字是对这组词语最好的诠释,孩子们通过对这组资料的阅读,他们发出的是由衷的感叹,我想这是对"巨大"最形象具体的理解,也是对这组词语最有效的积累。

"南沙群岛也是个迷人的世界"是第3节的中心句,而其中"迷人"一词更是体现了南沙风景之优美。

教学紧扣"迷人"一词引导孩子通过两遍读在脑海中再现两幅"迷人"的画面。

一读:

感受色彩缤纷的画面。

师:

小朋友们,你见过的风景中,认为哪些地方最迷人?

师:

大凡迷人的地方都与它们多彩的颜色分不开。

下面就让我们睁大智慧的眼睛,用心去发现南沙有哪些让人陶醉的颜色。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看到哪些颜色。

师:

看到哪些让人陶醉的颜色?

能通过填空告诉大家吗?

(也可出示图片)

(师出示一则填空短文:

()的天空,()大海,()浪花,()的龙虾,()的燕鱼......南沙群岛真是一个()的世界啊!

师:

除了看到刚才所说的那些颜色,你还看到哪些颜色?

师:

能通过读,把你眼中绚丽的色彩告诉大家吗?

指导朗读。

二读:

感受动感纷呈的画面

师:

刚才小朋友们通过用心的感受、观察、朗读,告诉老师一个五彩缤纷的画面,但是老师觉得这是一个静止的画面,如能通过你的朗读,让画面动起来,就更好了。

下面,就请小朋友们再次用心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看看你的脑海中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动态的画面?

(师出示一则填空短文:

龙虾在(),燕鱼在(),海鸥在(),海龟在(),连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

师:

你还会看到些什么?

第3节的教学,通过两遍阅读,让孩子由感受静止的画面到感受动态的有生命力的画面,使阅读"活"起来。

这就是让孩子在一遍一遍的读中,逐步加深对南沙群岛是"一个迷人的世界"的感受。

使读得层次清晰,读的训练扎实,层层深入下去,孩子在层层的读中,也在心中自主建构了一个"迷人的世界"。

6.课时作业设计

小练笔

背诵积累语段

摘抄精彩语句,说说好在哪里。

当小导游,介绍"南沙群岛"

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

            《庐山的云雾》

1.文本解读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第二、三自然段分别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

第二自然段按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以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形象地写出飘浮于庐山不同方位的云雾的独特姿态。

第三自然段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着力刻画出云雾变化之多;强调庐山云雾的变幻之快。

最后省略号含蓄地表明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

全文层次分明,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2.教学目标分析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教学资源运用

搜集图片或视频,制作课件

搜集有关庐山的图片资料,古今诗文。

补充阅读描写云雾的文章,欣赏比较。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第一课时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并积累生词。

3、交流资料(文、图)了解庐山,初读课文,感受云雾之美。

第二课时

1、加强中心句的训练,初步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2、通过朗读、观察体会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感受庐山奇特的环境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课时教学构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们去过庐山吗?

2.简介"庐山"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在庐山最神奇的就要数庐山的云雾了,那么,"庐山的云雾"到底神奇在哪里?

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课。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检查

3.自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

4.全文共有几自然段?

开火车读,思考:

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5.讨论交流

6.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什么特点?

三、指导书写生字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扣"飘飘欲仙"读悟第一段。

二、扣"千姿百态"读悟第二段

1.出示图片:

谁想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看着这些美妙的云雾图片,你是不是和作者有了同样的感受了呢?

是啊,庐山的云雾这么多样子,可真是--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

(千姿百态)(这里可以考虑适当补充一些词语)

2、作者是怎样来描绘他看到的景象的呢?

请看!

(出示第二自然段)

3、请你和小伙伴一起轻轻地美美地读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4、谁想和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的?

像这种围绕一句话展开具体描述的构段方式我们把它称为什么呢?

(总分的构段方式)

5、你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读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呢?

请在你的书本上将它们用曲线画出来。

交流。

6、请你再默默地读读这些语句,在这些语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呢?

想想,为什么你这样喜欢它?

(这些句子都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

这样动人的语句,都快把大家的心都带到庐山去了!

7、可是老师有个地方不明白了,同样是云雾,作者为什么一会儿把它比作帽子,一会儿比作玉带,一会儿是大海,一会儿又成了天幕了呢?

(作者根据云雾所处的不同位置展开了想象。

8、大家快看,(出示图片)这调皮的云雾,这里,那里,都有他们的身影,你觉得它们像什么呀?

(说话练习)

9、指导朗读。

10、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这些千姿百态的云雾,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

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云雾,待会儿老师请你把你看到的情景画下来!

(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11、想象到了吗?

请缓缓地张开你的眼睛,谁想来画画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还有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弥漫在山谷中的云雾,遮挡住山峰的云雾(指名画),其他的小朋友请在下面画在你们的语文本上好吗?

12、你们能尝试着根据这些画的图将这个自然段背一背吗?

三、扣"瞬息万变"读悟第三段

1、除了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还给怎样的感觉呢?

读文。

2、通过阅读,你好像真的去庐山走了一回,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另一个风貌--瞬息万变(板书)。

3、(出示第三自然段)你从这个词语觉得了庐山的云雾怎样?

(变化得非常快!

)除了瞬息万变,你还从哪些词语或是语句中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变化之快呢?

(课件相应有表示:

刚刚,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谁能将这些词语读好的?

指导读词、读文。

4、云雾变化得是这样的快,你能想象一下,它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吗?

(句式训练,突出生动详细)

5、请看:

我们再来看这个自然段,边看边思考,这个自然段在构段方式上与第二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呢?

你能说得具体些吗?

6、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秀丽的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你们还愿意离开吗?

是啊,真舍不得离去,真令人--"流连忘返"

四.仿结构特色进行练笔。

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令人心旷神怡。

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同样有充满了诗意的地方,试着将你曾经看到的一处美景写一写。

6.课时作业设计

默写生词

背诵课文

仿写语段,用上"流连忘返"

 搜集有关庐山的图片资料,古今诗文,在班中办展览会。

 课外做小导游,向自己身边的人介绍庐山的云雾。

 

 练习1

1.文本解读和目标分析  

1).弄清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的基础上背诵简称歌,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

  

2).书写时注意写好捺画,并巩固笔顺规则。

   

3).熟记8个成语和记诵古诗《夏日田园杂兴》。

  

4).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一是让学生想说,二是让学生会说。

 

5).练习两个笔画及含有这两个笔画(横撇、撇点)的字。

 

  弄清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的基础上背诵简称歌,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启发学生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是教学的重难点。

成语教学与课文《庐山云雾》结合进行,指导学生理解熟读成诵。

 

2.教学资源运用

制作课件

补充含简称的成语或其他生活中的常见语句。

补充其他《夏日田园杂兴》进行研究比较。

搜集与春节相关的古诗。

3.课时分配、目标设置和课时构想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完成学用字词句的教学,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相融洽。

 

 一、熟记并背诵简称歌。

 

 1.出示中国地图。

帮助学生对中国地图有一个整体认识,即中国地图像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鸡。

 

 2.借助地图了解我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直辖市:

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 

 少数民族自治区:

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内蒙古 

特别行政区:

香港、澳门 

 3.了解有关内容:

直辖市是由中央直接领导的城市,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是相当于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区地方。

 

 4.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简称。

 

 5.熟记并背诵简称歌。

 

 6.找朋友游戏。

巩固对简称与省、市、自治区名称之间对应关系的了解。

  二、理解有关各省、市、自治区的句子。

  

1.出示句子。

启发学生边读边想:

通过刚才的学习,哪些原本不理解的内容现在理解了?

 

 2.交流。

 

 3.巩固对简称所代表的含义的认识,初步知晓我国几大地方戏的名称。

  小结:

恰当地运用简称能使语言表述更简洁。

 4.运用简称的词句。

(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如:

黔驴技穷、湘江、滇池、京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