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5992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

”材料中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2.黄河、长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居民的代表是(  )

A.北京人B.河姆渡居民C.半坡居民D.大汶口居民

3.他治水造福于名扬天下,又以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而名垂青史。

“他”是( )

A.黄帝B.禹C.舜D.启

4.《尚书·洪范》记载:

“武王既胜殷,邦诸侯。

”这体现了周武王推行的制度是

A.世袭制B.郡县制C.分封制D.行省制

5.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

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

6.“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春秋

B.战国

C.西周

D.商朝

7.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这一水利枢纽是

A.灵渠B.郑国渠C.都江堰D.永济渠

8.诗仙李白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的诗句来歌颂秦王的历史功绩。

其歌颂的这一历史功绩是

A.统一文字B.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修筑万里长城D.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记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发动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

A.陈胜项羽B.吴广项羽C.陈胜吴广D.项羽刘邦

10.下列与“文景之治”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文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在汉朝最先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

C.文帝、景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D.文景时期,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11.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

A.西汉B.新朝C.北朝D.东汉

12.“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

”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

C.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D.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

13.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B.丝绸之路的开通

C.宣政院的设置D.西域都护的设置

14.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论语》B.《离骚》

C.《史记》D.《资治通鉴》

15.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

这一影响的关键性在于

A.为蜀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C.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

材料二:

“书籍被毁坏,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三: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例如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宝玉器,多于京师”。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秦皇汉武”是谁?

(2)材料二的评价是“秦皇”的哪一措施?

如何正确评价

(3)材料三反映了汉初的什么问题?

“汉武”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4)两人采取的措施有何共同作用?

1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民族迁徙与交融,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徒示意图

材料三

(1)材料一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

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

(2)材料一图示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什么?

(3)依据材料二图示,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

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4)材料三图中括号内应填写的著名人物是谁?

该图示反映出这一改革与民族融合是怎样的关系?

三、简答题

18.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成就辉煌,古代思想、科技、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

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加。

(思想篇)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哪四个学派影响最大?

(科技篇)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2)两汉时期的哪一项科技发明成为了“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大发明’”之一?

东汉末年有哪两位名医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艺术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300多年间,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

(3)书法家王羲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4)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文化还有很多杰出的成就。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的南北朝科学家是谁?

参考答案

1.B

【详解】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故B正确;据题干“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里”,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地点不符,故A项错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地点不符,故C错误;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地点不符,故D错误。

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故选B。

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大禹治水有功,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禹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4.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实行了分封制。

主要内容是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派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邦诸侯”指的就是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这体现的是分封制,C项符合题意;A项与夏朝的启有关,排除;B项与秦朝有关,排除;D项与元朝有关,排除。

故选C。

5.A

【详解】

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故选A;BCD均晚于甲骨文,不是年代最早的文字,排除。

6.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后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号,最早成就霸业。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史实,故选A。

7.C

【详解】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故选C;灵渠位于广西境内,A错误;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建造,位于今天的陕西,排除B;永济渠是隋朝修建的大运河的一部分,起点在河北,并且不是水利枢纽,D错误。

8.D

【详解】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赞扬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丰功伟绩,故选D;ABC是秦王统一后的丰功伟绩,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9.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C符合题意;项羽、刘邦领导的起义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0.A

【详解】

由于秦末的战乱,汉朝建立之初,到处是荒凉残破景象,为了恢复生产,汉高祖刘邦最早推行休养生息政策,A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A;BCD的说法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1.D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选D;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A错误;王莽的新朝建立于8年,排除;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从386年北魏建立到581年隋朝建立,不符合题意,C错误。

12.A

【详解】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题文材料体现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1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新疆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正确答案为D。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只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与交流,但西域并未归属中央政府统辖;宣政院的设置是元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表现,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项中,A项《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思想著作,B项《离骚》是屈原的长诗,都不是史书,D项《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只有C项《史记》因为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故答案选C。

15.D

【详解】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此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故选D;蜀国没有统一全国,A错误;官渡之战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B错误;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是淝水之战,不是赤壁之战,C错误。

16.

(1)秦始皇汉武帝

(2)焚书坑儒在当时加强了思想统治,维护了统一局势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造成文化上的巨大损失(要答正反两方面,言之有理即可)

(3)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4)加强了中央集权

【详解】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中“秦皇汉武”是秦始皇、汉武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

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另外开辟丝路、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等亦影响深远。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二的评价是“秦皇”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

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

在当时加强了思想统治,维护了统一局势,但是是文化的大毁灭,知识分子的大摧残,知识的大倒退;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假使,没有焚书坑儒,相信,中国古代的文化知识很有大的飞跃,提前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三反映了汉初的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汉武”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推恩令是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其具体办法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

原来施行的是郡县制,制推恩令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做的改进,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有其长子继承改为由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都统一了中国,将大片土地纳归中国版图,武帝是秦始皇事业的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

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疆域的影响延续了两千多年,两人采取的措施的共同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

17.

(1)①吴②东晋;南京。

(2)政权分立。

(3)①情形一:

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内迁。

②情形二:

中原汉族南迁。

③积极影响:

促进民族融合;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

(4)①北魏孝文帝;②互为因果关系。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史称东晋,与十六国并存,因此材料一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吴和东晋,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南京。

(2)依据材料一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之外,其他时期都处于政权分立状态,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政权分立。

(3)依据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可知,该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是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中原汉族南迁。

西晋后期,匈奴等汉族乘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机起兵,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

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北方移民南下后,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人手,而且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使本来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因此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促进民族融合;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

(4)依据材料三表格内容可知,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

改官制、禁胡服、穿汉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因此材料三图中括号内应填写的著名人物是北魏孝文帝,该图示反映出这一改革与民族融合是互为因果关系。

18.

(1)墨家、儒家、道家、法家。

(2)①造纸术;②张仲景、华佗。

(3)①王羲之:

《兰亭集序》②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其中一项即可)

(4)祖冲之。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四个派别是墨家、儒家、道家、法家。

(2)两汉时期的科技发明是“四大发明”之一的是造纸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生是张仲景、华佗,对后世有很多影响。

(3)根据所学可知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是《女史箴图》或《洛神赋图》。

(4)根据所学可知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的南北朝科学家是祖冲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