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概论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973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遥感概论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遥感概论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遥感概论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遥感概论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遥感概论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遥感概论笔记.docx

《遥感概论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遥感概论笔记.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遥感概论笔记.docx

遥感概论笔记

什么叫遥感。

定义

遥感,定义

遥感就是利用飞机、卫星或其它飞行器作运载工具,以电磁能检测和量度目标性质的一种手段。

这定义包括了航空摄影、多光谱扫描、雷达微探测等内容。

遥感系统包括遥感平台(航空飞机、卫星、航天飞机等)、传感器以及遥感信息的接收和处理三大部分。

由于遥感具有宏观性强,如一幅美国陆地卫星图象能覆盖地面185公里×185公里的范围,一幅法国资源卫星图象能覆盖地面60公里×60公里的范围、逼真、机动灵活、全球性、高频率、多学科、综合性强、自动化强及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所以,综合遥感技术的特点对地球进行宏观监控和综合调查最为有利、快速。

对大区域的环境探测是没有那一门技术可以取代的,非应用遥感不可。

遥感可分为几种,我们平常所说的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是按平台来分的。

如果按信息获取方式及传感器来分,遥感又分为非成象方式(数据、曲线等)和成象方式两种。

成象方式又分为主动成象方式,如雷达、辐射计等成象方式和被动成象方式,如光学摄影、扫描成象等成象方式两种。

遥感技术应用很广,它可以用于农林业资源检测、估算农作物产量、监控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预报预测农林业灾害、全球天气预报、土地利用规划、空气污染的监测、海洋、地质、水资源、考古、土地及城市规划、交通、测绘、电信等。

遥感技术的涵义是什么?

遥感技术是六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

它建立在现代物理学,如光学技术、红外技术、微波技术、雷达技术、激光技术等,电子计算机技术,数学方法和地学规律的基础上。

遥感技术是指从不同高度的平台,收集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传输到地面,并加以处理,从而达到对地物的识别与监测的全过程。

遥感技术收集和利用的信息范围非常广:

人眼看到五颜六色的景色,从中分别出牡丹、芍药等,这是光的遥感。

人耳聆听交响乐队演奏,从中辨别出提琴、长笛等奏出的乐句,这是声的遥感。

渔轮用超声波仪器探测到海底的鱼群,这是超声的遥感。

从飞机上、卫星上拍摄地球表面的照片,这是光(或红外线等)的遥感。

用雷达探测敌人的飞机,这是无线电波的遥感。

…。

也就是说,遥感技术所收集和利用的可以是声、超声、光、红外辐射、无线电波等各种信号。

甚至包括射线照相、地磁观测、宇宙射线观测等,也都属于遥感的范围。

它的隶属关系可以包括一切与上述信息有关的科学技术领域。

现代遥感技术组成了一个从地面到空间、从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到判读应用的体系,包括:

⒈研究地物电磁波辐射的特性以及信息的传输;

⒉研究遥感信息探测手段,主要是研究传感器;

⒊研究遥感信息的处理系统;

⒋研究遥感信息的应用。

近年来,遥感技术迅速发展,其重要因素之一是遥感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生活的环境。

人们越来越需要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的地球,了解它的资源,了解它的变化,以便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什么叫大气窗口?

遥感利用了那些大气窗口作为工作波段?

大气窗口是指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未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那些透射率高的光辐射波段范围。

遥感利用来作为工作波段的大气窗口主要有以下这些:

可见光~近红外:

0.3-1.4微米。

这是氧气、水汽的吸收区,反射光谱区。

可用光

学摄影、扫描方式成象。

近红外:

1.4-1.9微米。

这是水汽吸收区,反射光谱区。

可用扫描方式成象。

1.9-2.7微米。

这是二氧化碳吸收区,反射光谱区。

可用扫描方式成象。

中红外:

2.7-4.3微米。

这是水汽、二氧化碳吸收区,反射光谱区。

可用热探测。

4.3-5.9微米。

这是二氧化碳、臭氧吸收区,热辐射区。

可用热探测。

远红外:

8-14微米。

这是二氧化碳、氧气、水汽的吸收区,热辐射区。

可用热探

测。

16-24微米:

这是半透明区。

可用雷达探测。

微波:

1.4毫米、3.3毫米、16毫米-15米。

利用这几个大气窗口工作的传感器对大

气穿透性强,可全天候工作。

如雷达、被动的微波探测器就是利用这些大

气窗口来工作的。

>30米:

这是大气电离层反射(无线电)区。

遥感除了利用上述的大气窗口作为工作波段外,有些气象卫星是选择非透明区作为工作波段(如水汽、二氧化碳、臭氧吸收区),以测量它的含量、分布与温度等。

遥感所用的摄影材料有那些?

一般来说,摄影材料是由摄影机和胶片组成的。

用于遥感的摄影机有:

航空摄影机

多光谱摄影机:

它们把地物对可见光、近红外光的反射记录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区

的若干个波段上,以利于目标物的判读。

全景摄影机:

一次可拍摄较大的地面范围,故可和红外摄象装置并用,用于输电

线路等的监视及其它的侦察领域)等。

在使用遥感摄影机时,多用胶片作为记录材料。

胶片是在聚酯片基上涂上感光乳剂,它能把目标物的反射能量,以光学密度形式记录下来的感光材料。

按使用的感光乳剂特性,胶片可分为黑白胶片、红外胶片、彩色胶片、彩色红外胶片等几种。

胶片对各个波长的光谱感光度随胶片的种类而不同:

黑白全色胶片的感光范围:

0.4-0.7微米。

黑白红外胶片的感光范围:

0.4-0.9微米。

天然彩色胶片,又称真彩色胶片的感光范围:

0.4-0.7微米。

彩色红外胶片的感光范围:

0.4-0.9微米。

在彩色象片中,红、绿、蓝三层感光乳剂都具有各自的光谱感光度。

一般胶片使用的感光剂是银盐感光剂。

在黑白胶片中是把目标物的反射光量按从白到黑的密度记录下来,而在彩色胶片中则是记录到对应的光谱区的感光层上。

什么叫航空象片?

航空象片是以航空飞机为平台,光学摄影机为传感器所获得的遥感产品,它是属于光化学探测的一种模拟图象,它是相对于数字化图象——卫星图象而言的。

航空遥感具有分辨率高、机动灵活、可作立体观察和量测等优点。

但航空遥感也有缺点,即成本高、图象成图复杂、受光谱范围的限制(0.4-1.1微米)、还受天气影响等缺点。

航空摄影虽然是一种较古老的遥感方式,但由于它具有独特的高分辨率特性,加之近期发展的多光谱摄影、彩色红外摄影等新技术给航空摄影的应用,以更大的生命力,所以,航空摄影至今仍不能被取代,因而在遥感技术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航空象片上一般都有编号、水准器、时表、框标和压平线等注记。

航空象片必须满足下列质量要求才能使用:

⑴摄影冲洗质量:

影象要清晰,同一张照片的色调要一致,同一条航线的照片反

差要适中,没有云影、阴影、雪影,象主点不落水。

⑵测图质量:

航向重叠不小于百分之六十,旁向重叠不小于百分之二十,航线弯

曲度不大于百分之三,象片倾斜度不大于三度,修正后航偏角不大于六度等。

日常生活中,人的两只眼睛均能辨别物体的大小、远近、高低起伏,这种感觉就是天然立体感觉。

根据这个道理可进行航空象片的立体观察。

用光学仪器或肉眼对有一定重叠率的象对(从相邻摄影站向同一地区拍摄的两张象片称为象对)进行观察,获得地物和地形的光学立体模型,这就叫航空象片的立体观察。

航空象片的立体观察不但能把地面的立体模型重现,有利于判读,而且可以进行立体空间的三维性量测,即水平X,高度Y和高程H的量测,如测树高、建筑物的高度、两目标物的高差等。

怎样进行航空象片的判读?

航空象片上不同地物有其不同的影象特征,这些影象特征是判读时识别各种地物的依据,这种依据就叫做航空象片判读标志。

航空象片的判读标志包括形状、大小、颜色,如地球上的物体本身颜色、地物表面结构、地物本身的反光能力、湿度的大小、摄影季节的差异等,阴影,包括本影和落影,地物的相关位置等。

我们可以根据这五种判读标志直接把地物判读出来。

故我们称这些标志为直接判读标志。

而把与判读对象密切相关的地物、现象称为间接判读标志,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形、地貌、坡度、坡向、坡位等,社会因素,如人们喜欢在低洼处种荔枝;在屋前屋后种风水林——竹子、阔叶树等。

每对某一地物进行判读时,尽可能多用各种标志综合判断,同时尽可能借助立体镜进行观察。

国内外对航空象片的判读技术已经很成熟,一般均能把各类林地判读出来,包括:

非林地的判读:

河流,包括河流宽度、流向、流速,道路,居民点,农田和侵蚀沟。

无林地的判读:

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皆伐迹地、择伐迹地)、火烧迹地、伐倒木林地、疏林地、割草地、林班线和防火线。

有林地的判读:

树种、冠幅、郁闭度、疏密度、林木株数、树高、龄组。

遥感技术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物质的光谱特性即地物对电磁波响应特性,是遥感的理论基础。

电磁能入射到地物时,对入射能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射、透射、吸收、散射和发射。

电磁能与物体的相互作用是有选择的,它决定于物体的表面性质和内部的原子、分子结构。

不同的物质反射、发射电磁波的能量随波长而变。

既有质的差异,又有量的变化。

这种变化规律,就是地物的波谱特性。

现代遥感技术,主要是建立在对地物光谱特性研究的基础上。

因此,从仪器的设计、最佳工作波段的选择及遥感数据的分析处理都要充分考虑这一问题。

从紫外至可见光至近红外,遥感传感器接受的主要是来自地物反射太阳辐射的反射辐射电磁波,因此,在这一波长范围内的地物遥感研究,主要是研究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光谱测量、航空光谱),而林业上主要是研究植物、土壤、水体的反射光谱。

影响植物反射光谱的主要因子是叶的形状、表面构造、表层解剖特点、叶的色素含量和富叶度,富叶度是指叶子覆盖面积,即有层次的整个立体结构)。

影响土壤光谱的因子主要是腐殖质、氧化铁含量、机械组成、矿物和盐分含量、表土结构(砂质土、壤土、粘土)、湿度等。

影响水体反射光谱的因素有水的杂质含量、水的悬浮物、水生植物的叶绿素含量。

物体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均有发射辐射,地球表面的温度在250-350K范围内,故地球表面物体大都有发射电磁波的能量。

因此,利用物体的发射电磁波功能进行遥感探测,又是一个重要方面。

影响物体发射辐射的因素有物体表面的粗糙度、颜色、温度和热惯性。

什么叫做地物光谱特性?

植物的光谱特性怎么样?

地物有如下光谱特性:

自然界中的任何地物都具有它们本身的特有规律:

如具有反射、吸收外来的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的某些波段的特性。

它们都能进行热辐射,具有发射红外线和微波的特性。

少数地物还具有透射电磁波的特性。

这些特性叫做地物的光谱特性。

植物有如下的光谱特性:

⒈在可见光区,由于植物大量吸收蓝光和红光(光合作用所需),故其反射率低,

一般小于10%;

⒉在0.55微米光谱区有一个小的反射峰值,这是叶绿素的作用,是植物绿色的显示;

⒊在0.7-1.4微米,1.5-1.9微米这两个光谱区,反射率最大,可达50%;

⒋在1.4微米,1.9微米处有两个水的吸收谷;

⒌在0.68微米处有一个叶绿素的吸收峰;

⒍在0.94微米及1.13微米处有两个弱的水吸收谷;

⒎在树冠的不同部位,叶子的反射率有所变化,其差异可达1.4%(针叶树)——1.8%(阔叶树),前者北向叶子亮度减少,后者相反。

所以,从南侧冠蓬取样可能是平均反射率。

遥感技术的发展情况如何?

遥感技术在近一、二十年内飞速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新型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的日新月异,其发展的特点如下:

⑴不断研制新型传感器,既有框幅式可见光黑白摄影、多光谱摄影、彩色摄影、彩红外摄影、紫外摄影,又有全景摄影机、红外扫描仪,红外辐射计、多光谱扫描仪、成象光谱仪,CCD线阵列扫描和矩阵摄影机、微波辐射计、散射计,合成孔径雷达及各种雷达和激光测高仪等。

从目前的发展动向看,微波遥感、同一颗卫星装载多种传感器,如已发射的欧洲空间局欧洲遥感卫星一号和日本地球资源卫星一号装载的多种传感器是今后发展的重要遥感手段。

⑵形成多级空间分辨率影象序列的金字塔,以提供从粗到精的观测数据源。

空间分辨率的跨度从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气象卫星的1.1公里、陆地卫星多光谱扫描仪的80米,日本海洋观察卫星一号的50米,美国陆地卫星专题制图仪和欧洲空间局欧洲遥感卫星的30M,法国资源卫星-1,2,3,4高分辨率可见光的10米、20米到印度资源卫星的5.8米,德国资源卫星的5米。

传感器的研制在向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向全方位的立体观测能力方向发展。

法国资源卫星第一次实现CCD扫描仪的侧向立体成象功能,接着又有印度资源卫星的侧向立体成象,现在更有美国三家公司宣布他们将推出21世纪新型CCD-Eyeglass卫星,其立体观测是“全方位”——有前视、后视和侧视。

⑶可反复获取同一地区影象数据的多时相性。

一般是空间分辨率低的而时间分辨率高。

如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气象卫星每天可接受二次图象,美国陆地卫星多光谱扫描仪、专题制图仪的重复周期分别是18天和16天,法国资源卫星为26天,印度资源卫星为24天。

遥感多时相性,提供了人们长期、系统和动态研究地球表面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可能性。

⑷尽可能增加光谱分辨率,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能透过大气的各类电磁波谱,向红外、远红外和微波方面扩展;另一方面则将光谱段划分更细。

如美国陆地卫星专题制图仪有七个光谱段,AVIRIS机载可见光和红外成象光谱仪,在可见光和红外光谱段内划出224个波段,我国的航空成象光谱仪有71个波段,其中可见光32个波段,短波红外32个波段,热红外7个波段。

基于上述遥感技术发展的特点,未来的遥感技术将向多种传感器、多级空间分辨率、多谱段和多时相方向发展。

遥感图象的彩色是怎样合成的?

电磁波谱中可见光能被人眼所感觉而产生视觉,不同波长的光显出不同的颜色。

自然界中的物体,对于入射光有不同的选择性吸收和反射的能力,而显示出不同的色彩。

故不同波长和强度的光进入眼睛,使人觉得周围景象五光十色。

人的视觉只能分辨出单一波长对应的单色光,如0.62-0.76微米波长的光感觉为红色,但不能分出混合色,如0.7微米波长的红光与0.54微米波长的绿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叠加后,人眼感觉为黄色。

彩色合成技术就是利用眼睛的视觉特性,以少数几种色光或染料合成出许多不同的颜色。

彩色合成一般是用红、绿、蓝三种基本色调,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五光十色但任何两种基色均不能混合成另一种基色。

彩色合成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加色法,一种是减色法。

加色法是以红、绿、蓝三基色中的两种以上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产生其它色彩的彩色合成法。

两种基色按等量叠加得到一种补色:

红+绿=黄,红+蓝=品红,绿+蓝=青,其中黄与蓝、品红与绿、青与红为互补色。

三基色按等量叠加得到的是消色(白、黑):

红+绿+蓝=白。

非互补色不等量叠加,得到两者的中间色,如:

红(多)+绿(少)=橙;红(少)+绿(多)=黄绿。

减色法是指从白光中减去其中一种或两种基色光而产生其它色彩的彩色合成法。

减色法一般用于颜料配色,如彩色印刷、染印彩色象片等。

减色法中黄色染料是由于吸收了白光中的蓝光,反射红光和绿光的结果:

黄=白-蓝;品红染料由于吸收了白光中的绿光,反射红光和蓝光的结果:

品红=白-绿;青染料是由于吸收了白光中的红光,反射蓝光和绿光的结果:

青=白-红。

而品红与黄染料混合叠印时呈红色:

品红+黄=白-(绿+蓝)=红;品红与青染料混合叠印时呈蓝色:

品红+青=白-(绿+红)=蓝;黄与青染料混合叠印时呈绿色:

黄+青=白-(蓝+红)=绿;品红、黄、青染料叠印时呈黑色:

黄+青+红=黑。

以上所说是彩色合成和配制的基本原理,实际上色彩是由色度(颜色种类)、亮度(色彩明亮度)和饱和度(色彩深浅)三个指标来衡量的。

要重现物体的天然色彩或进行假彩色合成,必须对彩色进行分解,以获得红、绿、蓝三基色分光图象,然后用加色法或减色法还原成本来的颜色。

遥感图象的计算机处理是怎样的?

遥感图象的计算机处理也叫遥感数字图象处理,主要包括:

数据输入/输出、画面显示和操作、再生和校正处理、分析处理、图象输出,其中分析处理是关键。

遥感图象增强处理的目的是使图象更清晰,目标物更突出,易于判读识别。

增强处理包括彩色增强、反差增强、频率滤波(增强)、比值增强等,遥感图象的分类处理方法有监督和非监督两种。

彩色增强处理包括彩色合成和假彩色等密度分割两种。

根据每个象元数据值的大小和性质,分别归入计算机规定的程序中,赋给每个象元一种颜色,经计算机处理,输出按顺序排列的彩色象元点阵,这就是彩色合成图象。

同样,在假彩色等密度分割时,先规定不同密度等级的彩色编码表(如亮度值0-10的为浅兰色、11-20的为绿色等),并输入计算机,经计算机处理后即可显示出假彩色等密度分割图象。

反差增强处理是将一幅图象中过于集中分布的象元数据值拉开,进行再分配,以增强图象的层次、可判性。

反差增强包括线性拉伸,即把某一亮度值范围等距均匀地拉大、非线性拉伸,即把某一亮度值范围不等距拉大以及直方图均衡化等。

频率即滤波增强处理是把各个扫描线所绘成的复式波形曲线,即以扫描线上象元点的位置为横坐标,象元点的灰度值为纵坐标绘出的曲线,通过计算机的空间滤波程序分解成不同波长或频率的简单波形曲线,再按需要选适宜的频率波形曲线重新组成新图象,以突出不同的地物。

频率增强据所选的频率分为高通、中通和低通三种滤波,而滤波方法则有频率域和空间域两种滤波。

比值增强处理是指用图象中同一象元不同波段的数值,进行加、减、乘、除等混合运算,将其结果作为象元的数据,显示出不同的图象,对不同混合运算方法所获得的图象,据判读需要进行选取。

监督分类法是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验区来训练计算机,再按一定的统计判别规则对未知地区进行自动分类的方法。

非监督分类是根据每类地物所固有的相似性(特征值),按相似分割和概率统计理论,计算机自动分类的方法。

什么叫做彩色红外技术?

彩色红外技术是指以彩色红外胶片为传感器记录地物光谱特性的遥感技术。

彩色红外胶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出来的,用来探测伪装象植被的涂饰目标,如涂饰颜色、分割目标。

由于正常植被反射红外光要比反射绿光强烈,在彩色红外片上正常植被一般呈现为各种不同的红色色调。

而涂饰绿色的物体一般只有低的红外反射率。

因而涂饰目标在胶片上只呈兰色,从而与绿色植被区别开来(红色)。

由于此,常把彩色红外胶片称为“伪装侦察(CD)片”。

因其对反射红外能表现出鲜艳的彩色,彩色红外胶片就成为一种对资源分析非常有用的胶片。

彩色红外胶片由三层乳剂层组成:

⒈深兰色染料形成层:

反射红外感光层;

⒉黄色染料形成层:

绿色感光层;

⒊品红染料形成层:

红色感光层。

一般来说,植物的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波长0.4-0.7微米的范围内,其光谱反射值都很低,只有2-4%。

在绿光处有一微小的峰值,一般为5-6%。

而在红外波段的反射率较高,为30%,变幅为20-60%。

故区别植物种类的主要波段是近红外波段。

特别是阔叶树种,在0.75-0.9微米的红外波段相互间差别很大,从而可以区分不同的阔叶树。

所以,彩红外遥感技术是区别地物的重要遥感技术。

什么叫微波技术?

利用波长约1毫米至1米的微波进行遥感,可不受天气的制约而进行全天候观测,这是因为利用了可见光及红外遥感的优点。

微波遥感有两种成象方式,一种是主动成象方式,即利用传感器向地面发射微波,然后接受其散射波的成象方式,如合成孔径雷达、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等。

另一种是被动成象方式,即观测地表目标的辐射方式,如微波辐射计等。

接收微波雷达形成的后向散射波,从还原的图象特征中测定目标的性质是微波遥感的主要目的。

典型的目标物包括起伏的陆地地形、表层地质、海面波浪等。

了解目标物的性质及其对微波特性后向散射的影响,对于解译雷达图象的特征非常重要。

微波特性包括频率(波长)特性和极化特性。

在雷达遥感中,广泛应用L波段、C波段、X波段,有时也用P波段。

对波长而言,表面光滑时,反射多,后向散射少,图象较暗;表面粗糙时,后向散射成分较大,图象较亮。

故据波长的不同可测量表面的粗糙度。

微波散射计是对有起伏的物体表面发射电波,并测量从其表面散射回来的接收功率的仪器。

微波散射计发射的电波是连续波。

构成地球表面的物质通过热辐射会辐射出电波。

测量电波中的地球热辐射的绝对量,观测地表或大气的遥感器是微波辐射计。

微波辐射计也用于其它遥感器的大气修正。

什么叫热遥感探测?

由于地面上物体在绝对零度以上均有热辐射,且一切生物的变化过程均与温度有关,所以,热探测是必需的。

一般来说,热能探测器包括热探测器(辐射热测量仪)和量子或光子探测器。

热探测器是随入射辐射的吸收而改变其温度的装置。

在温度方面的这种变化是用电子方法监测的。

这类探测器系统的优点是准确,而其响应不是冲击辐射的波长函数。

热探测器的主要缺点是其响应时间相当长,即进入能级的变化与监视电信号产生的变化时间距。

同热探测器相比。

量子探测器具有响应迅速的能力(小于1微米)。

量子探测器是根据入射在探测器上的辐射光子与探测器材料内电荷在能级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原理工作的。

一般常用的热探测仪器有热辐射计(非成象方式)和热扫描仪(成象方式)两种。

用热扫描图象可确定岩石类型与结构,确定地质断层位置,绘制土壤类型与土壤湿度图,测定火山的热特性,研究植物蒸发量,确定冷水泉位置,确定热(温)泉与间歇喷泉位置,确定湖泊与河流中热卷流的范围与特性,确定森林火灾范围,确定地下煤矿位置等。

一般而言,水体在白天时间的热扫描影象比周围环境一般更冷,而在夜间的热扫描影象上呈现更暖(冰冻或复雪地面除外);树木在白天时间呈现比其周围较冷的色调,而在夜间则呈现较暖的色调。

热扫描器只接收土壤上植被的表面(辐射)温度,而不接收裸露土壤本身的温度。

遥感技术应用于农林业的那些方面?

遥感技术在农林业的应用范围较广,主要应用于:

⒈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价

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价包括农、林业资源,芦苇资源、水资源等的调查与评价。

⒉农业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

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主要是指对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监测。

⒊旱、涝、火、雪及病虫害等农业灾害监测

我国旱涝灾害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达200-400亿斤,故必须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旱涝灾害的预测预报。

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的,它所出现的象征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在遥感图象上判读的。

通过遥感监测可以预报其发生,报告危害严重程度与危害面积及发展趋势等。

世界上有60个国家易受蝗虫危害,世界粮农组织利用美国国家海洋于大气管理局气象图象监测蝗虫繁殖区,并与美国陆地卫星图象对比、现场抽样调查验证,作出灾情预报。

松毛虫危害松林,主要是咀食针叶,使针叶数量减少,叶绿素浓度降低,光合作用面积减少,以致生长缓慢,甚至枝条干枯或植株死亡。

一般用TM453彩色合成图象来预报、监测松毛虫为害情况。

火灾是造成森林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利用遥感、地理信息可以监测林火蔓延速度范围和火场内各点温度变化的趋势以及预报灾后苗木的恢复状况。

⒋农作物种植面积调查和产量估算

早在70年代,美国利用陆地卫星图象进行世界小麦估产,获得成功,其精度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其基本方法是先把麦区分层,然后进行长势监测、面积估算,最后预报其单产与总产。

近年来,美国又利用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气象卫星图象进行农作物估产,更显示出其经济效益:

全国范围的估产开支仅133美元(用陆地卫星为1500美元),而带来的经济好处可达上亿美元。

我国主要是利用遥感技术对南方水稻、北方冬小麦、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进行估产研究。

⒌草场资源及生态变化监测

主要是对我国北方草原牧区草畜平衡动态的监测。

⒍鱼情速报

什么叫GIS?

GIS有何用?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

从广义上讲,GIS是一个有组织的硬件、软件、地理数据和人才的集合。

它由下列五个部分组成:

⒈地理数据:

主要有两类性质的数据。

一类是图形数据(空间数据),以空间三维坐标(X、Y、Z)或地理坐标(经纬度和海拔高程)来表示,还包括数据间的拓扑关系。

如果加上时间坐标数据,则为四维动态GIS。

另一类是属性数据(非空间数据),是实体的描述数据,如名称、面积、位置等。

⒉硬件:

GIS的硬件是指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环境。

⒊软件:

软件是信息系统的灵魂。

在我国较为流行的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ARCINFO,另一种是GENAMAP。

⒋人才:

GIS系统从设计、建库、管理、运行直到用来分析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