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922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上期期末高中抽测调研

高一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京剧:

演“技”还是演“戏"

刘佳

演“技”还是演“戏”?

这个几乎不能构成问题的问题,已经因扰京剧很久了。

我们或许其的应该回到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思考一些最基础也最本质的问题。

王国维说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歌舞与人类日常行为方式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它不可能如实地再现生活。

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夺张,但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中国戏曲始终都在非常认真地描摹生活,只不过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把眼睛看不到的“有”转化为心灵能感觉到的“有"一“抟虚成实”,并且,为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一程式固定下来,也就是戏曲的“技”。

程式就像细胞之于生命、语句之于文章,是一出戏的最小构成单位。

作为构成美和至现美的艺术元素,程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高度提炼概括,逐浙获得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就像书法线条可以脱离字意成为纯粹的审美对象一样,不依赖于剧情和人物,我们也一样可以欣赏氷袖的曼妙、唱腔的婉柃和武功的惊心动魄。

技”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也形成了自身的艺术规律和要求,并与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现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戏”和“技”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戏剧建构的同时,也建构起了美轮美奂的戏剧表演技法,这是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

“技”,最初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戏”而被创造出来的,它的不断打磨也是为了让“戏”更精彩,一旦“技”成了最高理想和唯一追求,戏剧就失去了灵魂。

“戏”是“技”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当“戏”被忽视,“技”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更无法精进了。

能否正确认识“戏”与"技”的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京剧俜承与新剧目创作的至来年个。

在流派创始人相继离去、流派意识却空前强化的后流派时期,究竟应该如何继承流派精神?

“不似之似似之”,观众所希望.看到高水平传承”,不是要求现在的演员简单机械地重复前辈大师的一举一动,而是要像他们那样在深刻体察剧情与人物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审美需要的变化,巧妙运用程式,进而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这才是流派精神的

内核。

由于文人与艺人、理论事与演员历史占形成并延续系今的微妙关系,中国戏曲的批评与实践长期存在着两套立场、角度和表现方式大不相同的话语系统,给许多基本问题的阐释带来难度,往往大家明明是一个心气儿,说出来的话却迥然不同。

相信这种割裂会随着时代的进步、演员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的提高、评论家对戏曲创作实践的重视而逐渐消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了解了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演“技”还是演“戏"就不会成为困扰京剧发展的问题。

B.中国戏曲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不允许抽象和夸张,只是认真描摹生活。

C.“技”是在将”怠”化“有时为了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程式固定下来形成的。

D."技”创造出来是为了让“戏”更精彩,一旦没有了“技”,戏剧就失去了灵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京剧是演°技”还是演“戏”的问题,第二段分析了这一何题。

B.文中用细胞与生命、词语与文章的关系比喻程式与戏曲的关系,通俗易懂。

C.文章在得出“戏”与“技”的关系结论后,论述了这一结论对京剧传承与创作的影响。

D.文章结尾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演员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不高才是问题的根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技”经过高度提炼概括后逐渐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使我们可以不依赖于剧情和人物欣赏到"技”的美妙。

B.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规念影响并促进“技”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这是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

C.只有深刻体察剧情与人物,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变化,巧妙运用程式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才是流派精神的内核。

D.中国戏曲的批评与实践的割裂关系造成的戏剧发展的困扰,这一困扰将会随着时代的进步等因素而逐渐消除。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百里滩刀客

李子胜

(1)时令过了立秋,三十出头的爷爷每天都亢奋得失眼,不论白天黑夜,脑子里全是一扎长的大对虾,瓦片似的大海蟹,光屁股娃娃大小的鲈鱼。

出海打鱼,就是枪银春金秋两季,卖足了现洋,好偎冬过年。

(2)凌晨,码头上人影鬼动。

爷爷解开缆绝,-和另一令绰号叫“狼直”的驾长搭灿着。

有个竹竿一样纤瘦的陌生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站在狼鱼的船边。

让爷爷吃惊的是,竹竿手里拿了把对虾大小的刀子,刀子在晨光里灰白的颜色把爷爷的心刺了—下。

(3)这是个刀客。

爷爷小声咕嚷着。

船老大出海,就怕遇到这种讨钱的刀客。

刀客不是称给个饽饽就能打发的小乞丐,他们要的是钱,少了,就把刀子在额头、胳膊上刺,刺得鲜血淋漓时,你就必须给更多的现洋。

渔民出海,本来就是脑袋别再裤腰带上,都怕遇到晦气,出海的时候,最怕见到血光。

(4)狼鱼和竹竿对峙了片刻,抖抖地摸出一块现洋,祖是,刀客不接,而是把刀子缓缓举过了额头。

狼鱼啐了口唾沫,要饭还嫌馊,爱要不要!

爷爷看到灰白色一闪,竹竿额头立刻殷出了个红红的“一”字。

而狼鱼扔下那块现洋,已经把船推进了涨满海水的航道。

刀客把脸扭向爷爷,爷爷下意识地把手捂在空荡荡的腰间。

(5)爷爷说,兄弟,我真的没有钱,要不,你跟我出海吧,今天卖的钱都归你。

(6)刀客愣了片刻,向爷爷点点头。

(7)下好拖网,已经晌午,爷爷从船舱里拿出干粮和昨晚煮熟的一盆对虾,招呼刀客吃饭。

(8)刀客狼吞虎咽地吃完,看看爷爷,用浓浓的山东口音说,大哥,看来你是好人。

(9)该起网了。

刀客抓过网绳,拉网很沉,网底块出水面时,网里的鱼翻动得水花四溅。

刀客熟练地把鱼虾分掠造鱼篓,又内行地把拉网投到海里。

刀客说,东家,我帮你做两个月伙计,工钱你看着给。

(10)在以后的一个月里,爷爷的鱼获让船老大们眼红,夸爷爷眼力好,雇了好伙计。

当爷爷每炎看到刀客赤棵的上身掏前那个菊花般的伤疤时,心头总是惴惴的。

爷爷明白,那一定是枪伤。

义(11)刀客是在一个夜晚消失的。

(12)那天晚上,百里滩被一伙手持火把和枪支的蒙面土匪打劫。

除了爷爷,那些船老大无一幸免,这个秋天打鱼卖的现洋被土匪们洗劫大半,狼鱼的渔船还被一把火点着。

爷爷恍惚中看清楚了远去的土匪中那个高瘦的身影。

他收留的刀客在一个月中摸清楚了全村船老大的底细,爷爷为此内心愧疚了好几年。

(13)那个奇特的布袋子是爷爷在百里滩遭劫后第一次出海时在船抢发现的。

这个粗蓝布的袋子沉甸甸的,爷爷援换,里面硬硬的,感觉是洋钱,另外还有个大的硬家伙,不知道是什么。

爷爷在一天晚上偷偷把这个袋子放到屋梁上,没有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

(14)日本鬼子来了。

他们枪走了百里滩所有的渔船,船老大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每天出海的收获被小日本霸占。

鬼子的炮楼修在百里滩的第三年,一个寒风呼啸的冬夜枪声大作。

(15)村民们站在瑟瑟的海风里,分辨着枪声的方向。

一个时辰后,十几个身影站在了村民面前。

(16)爷爷一眼就看见了那个刀客,心立刻揪紧了。

(17)刀客对村民高喊到,三年前老子当土匪,借了大家的现洋买枪,今天如数奉还。

炮楼里的小日本,被我们收拾了,我们把小日本的钱借花献佛。

他们狗日的肯定来报复,大家拿了钱,都躲躲风头吧,这里待不下去了!

(18)刀客突然看到人群中的爷爷,走过来说,你述活着啊?

(19)爷爷被刀客的曝光看得接了身子。

(20)那个布袋子呢?

你没有打开?

刀客问。

(21)爷爷迅速跑回屋,登上条凳,从房梁上取下满是土灰的布袋子,小心地递给尾随而来的刀客。

(22)乃客小心翼真地接过来,长舒口气,我最恨贪心的人,老哥你当初要打开这个袋子,知道会怎样吗?

(23)客掏出把刀子,划开袋子底儿,洋钱哗哗流泄到地上。

刀客拉着爷爷走到村边,抬手扔出袋子,一声巨响差点把爷爷震趴下。

(24)我把手榴弹的拉线系在袋子口了。

刀客拍拍冷汗满面的爷爷的肩膀,说当初没法子告诉你,只能看你老哥的造化了。

(25)爷爷早已呆若木鸡。

(26)跟我走吧,去干大事!

刀客拍拍爷爷肩膀说。

(27)爷爷在那个夜晚从百里滩消失了,等儿年抗日胜利后人们再见到骑着高头大马的爷爷,他已是—身戎装。

(28)当爷爷把欣喜若狂的奶奶抱上马背,向百里滩的乡亲挥手告别时,人们远远看见村口还有个一身戎装的骑客微笑着等着爷爷。

这个人就是刀客。

他命狼鱼他们挥起右手时,狼鱼看到刀客的左胳膊只剎下空空的袖管在风中飘动。

(29)—转眼,两匹马嘶鸣着,轻盈地融入了百里滩的暮色里。

(30)几年后,也是深秋,神情凝重的爷爷带着卫兵把一口漆黑的棺材用马车送回百里难——刀客就躺在里面。

停灵的三天,百里滩全村戴孝。

(31)直到灵柩后来被迁到百里滩烈士陵园,凭吊的人们只看到墓碑上镌刻着这么几个大字:

战斗英雄之墓。

(选自2017年8月18日《中老年时报》)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狼鱼和竹竿对峙了片刻,抖抖地摸出一块现祥”,这里的"抖抖”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刻画出狼鱼当时紧张的心理。

B.写“刀客熟练地把鱼虾分拣进鱼篓,又内行地把拉网投到海里”这个情节,又写他带有“浓浓的山东口音'暗示出刀客曾经是个勤劳的渔民身份。

C.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全部运用了正面播写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

D.小说结尾处写刀客的墓碑上镌刻着战斗英雄之墓几个大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了刀客顾全大局,深明大义,为救国救民英勇献身的英雄形象。

5.小说突出刻画了刀客的哪些性格特征?

(5分)

6.小说情节一般由哪几个部分构成?

请从刀客的角度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题。

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1)很多年前,在南中国的一个偏远小县,一个小男孩常常孤独地坐在草地上,久久地仲望高远、深邃的夜空。

(2)这男孩总想知道月亮上究竟是什么样子。

(3)这是过去无数中国孩子在童年时代永不会厌倦的保留节目。

这个男孩不同,他将这个节目演进了自己一生。

(4)他叫欧阳自远。

(5)1952年,欧阳自远高中毕业了。

(6)家人希望他像父辈一样悬壶济世。

医生的饭碗不但吃得很稳当,也端得很无愧。

父辈的话,于他第一次如秋风过耳。

(7)欧阳自远报的志愿是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

那个年代,地质勘探队被称为“和平建设时期的游击队”。

他要参加”游击队”,为祖国去找找石油。

(8)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的特使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卡特总统通过他送给当时的中国领导人两件礼物:

一面中国国旗,曾由“河波罗”号带上过月球;另一件是由“阿波罗”宇航员从月球上取回来的一块岩石样品.,样品被浇铸在一块有机玻璃内,其上盖有一面凸透镜,起放大作用,让岩石看起来有大拇指指护盖般大,可实际上只有1克重。

(9)“阿波罗”飞船曾经六次成功登月取回岩石。

美国方面没有告诉这块小岩石是哪—次登月、在月球上哪一个地方采集的。

领导人从布热津斯基手里接过它的时候,不啻于接过了一条谜语,这是一个世界对另一个世界的叩问。

(10)领导人随即问中科院,有谁能搞清这块石头?

(11)中科院说,有人,这人在贵阳呢,叫欧阳自远。

(12)于是,地球化学所立即派人到北京取回了这块月球岩石,又交到欧阳自近手中。

他的心情,恰似“众里寻它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3)在欧阳自远看来,世界各国月球探测的高潮,呈现出—条非常清晰的轨迹。

(14)由“阿波罗”时代的“政治与科学兼具之旅”上升到“太空应用之旅”开发与利用月球资源,将成为月球探测的主旋律。

其相应的时代背景,则是人类居住的地球正遭受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脆弱、灾害频发等方面的空前"劫难”。

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以保如地球的同时,向太空开拓生存空问,索取资源与能源,正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远大战略目标。

(15)欧阳自远提出建议,我国戽该并展月球探测工程。

(16)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接受了欧阳自远团队的报告。

(17)我国探月的战略与长远规划,不仅仅要在两院院士层面中进行论证,还要经受国防科工委、中科院相关研究所、总装备部、航天集团公司、各相关高校等多方面的答辩。

也就是说,这个方案每往前走一步,都得经过“三堂会审”。

(18)欧阳自远像是春秋时代坐在牛车上游走于各国间的"名嘴”苏秦、张仪,对待不同的对象,他得有一套不同的说辞。

对科技人员,得鞭辟入里,言简意賅;对官员们,得通俗畅晓,不厌其详;对有着利益考量的企业家,多讲双赢,动之以情。

(19)他并不是个工于言辞的人,这几年里却说了几十年的话。

(20)他本是个喜静不爱动的人,这几年却成了重重浓雾里一架找不到着陆地的飞机,来回奔忙于北京、贵阳两地,论证会开得最密集时,他一个星期两三次来回。

(21)那年年底,一份十分厚重的报告送进了中南海。

(22)中南海批准了“嫦娥一号"工程的实施。

(23)当晚,欧阳自远从家里拿来一瓶茅台酒,请团队成员去一家餐馆里小酌。

人人高举酒杯,他的喉结脱兔般地窜动: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丁今天,我们很……幸运。

(24)一片光影闪闪。

也许是灯光在酒杯里摇曳,也许是泪影在灯光里婆娑。

(25)得知丈夫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邓筱兰也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过去的一幕幕像放电影一样闪现在眼前。

(26)“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了。

七十岁的人了,回到家就是进书房,看书、查资料、上电脑,家里的事他什么都不管,怎么都可以凑合。

饭做好了,叫他吃他就吃。

什么菜,烧得怎么样,他也无所谓,做熟了就行,好的赖的,什么样的都能吃。

(27)“穿衣服,恨不能天天穿同一件,哪件拿顺手就拿哪件,冬天不知添衣,夏天不知减衣。

我们家洗脸毛巾、洗脚毛中,我给他讲一百遍,他都会弄混了。

(28)“小孩多大,什么时候生的,他也统统记不住,只晓得大概多少岁。

(29)“你要问他多少工资,他也不清楚”。

(30)有时候,我要把家里的事情跟他说说.,说半天他好像没听见。

我问他,你知道我在和你说什么事么?

他说,啊,你再说一遍也。

可做他自己的事情,精神总是特别好,特别专注,记忆力好得我都吃惊,尤其走写个报告,从头到尾,什么数据都讲的清清楚楚。

(31)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顺利发射升空。

相关链接:

欧阳自远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首任首席科学家,他曾成功推动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升空,指导了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定,他被誉为中国的“嫦娥之父”。

从钻研地质,到开展地下核试验的艰苦工作,到与月球结缘,再到走向深空,正是拥有二个又一个梦想,欧阳自远的人生总是充实而精彩。

(《人物》2017..09.21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7.下列关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总想知道月亮上究竟是什么是过去无数中国孩子在童年时代永不厌倦的课题,欧阳自远却把这个课题研究了一生,故而显得与众不同。

B.—个不善于言辞的人“几年里却说了几十年的话”,一个“喜静不爱动的人却成了重重浓雾里一架找不到着陆地的飞机”,欧阳自远为了推动我国探月工程计划的实施,竭尽全力。

C.生活中诸多的“分不清”与做自己的事情时时'清清楚楚”形成强烈的反差,说明他专心一念,心无旁骛,探月工程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D.欧阳自远为了我国揮月工擇,每往前走一步都困难重重,都得经过“三堂会审,可见当时国防科工委、中科院相关研究所、总装备部等多家单位对这项工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搐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运用多种手法刻画欧阳自远的形象,既有侧面描写.又有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从多个側面生动再现了嫦娥之父的风貌。

B.“一片光影闪闪》也许是灯光在酒杯里摇曳,也许是泪影在灯光里婆娑,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推写了欧阳自远在“嫦娥一号”探月工程的实施终于得到中南海批准时的激动心情。

C.欧阳自远是我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但本文却没有选取这方面的素材,而是独具匠心,另选素材,塑造了充满个性色彩的欧阳自远。

D.因为欧阳自远的人生总是充实而精彩,府:

以他能够拥有从钻研地质到开展地下核试验的艰苦工作,到¥月球结缘,再到走向深空的一个又一个梦想。

E.“小孩多大,什么时候生的,他也统统记不住,只晓得大概多少岁”,“你要问他多少工资,他也不清楚”,欧阳自远妻子的话,从侧面反映了他本关心家人,家庭观念淡漠的缺陷。

9.欧阿自远为什么会被誉为“中国的媒娥之父”?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两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父旷,淮南太守。

元命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

“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唯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

“正此佳婿邪!

”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

“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

“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及述为扬州刹史,将就往,周行部界,而不过義之。

及迷蒙显授,義之耻为之下,遗使诣阙,求分会稽为越州。

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

述后检察会稽郡,辨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

義之深耻之,遂称病姜郡。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栽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B.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C.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宇/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D.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恨色/因谓姥曰/但言舉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实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徒:

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周礼》以大司徒为地宫之长,掌人民事。

三国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B.隶书:

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古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有秦隶、汉隶等。

D.母优:

是指母亲的丧事。

丁母优,即遭逢母亲的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可以保留官位,但必须回家为父母守丧,守丧期一般为三年。

诣阙:

诣是”至、前往”的意思;“阙”本义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后引申为皇帝居处,借指朝廷,有时也直接代指京城。

因此“诣阙”也就是奔赴朝廷、皇宫或至都城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舁之处,长大后擅长隶书。

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女婿。

文中记述了成语“东床快婿”的由来。

B.王羲之曾与一群好友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宴饮集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千古名篇《兰亭集序》即作于此时。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措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的母亲去世后,王羲之因为与之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并不在意,仍“洒扫而待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5分)

(2)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①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②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

当时词人住在城南长江边的临皋亭。

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地,名曰“东坡”。

苏轼还在东坡筑屋名雪堂。

这首词记叙了深秋之夜苏轼在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

②縠纹:

水中细小的波纹。

14.下列对本词鉴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两句表现了作者纵体的豪兴。

B.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象童鼻息如雷和词入听到的滚滚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畀。

C.下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这一句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主旨句。

D.“夜阑风静穀纹平",寓情于景,是词人主观世严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E.“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一句使本诗在情感意境等方面超越了《赤壁赋》,比“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类似的语句更进一层。

15.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征。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离骚》中用比兴手法,说自己要佩带繁华美好的服饰,让自身更加芳香高洁的句子是“,”。

(2分)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2分)

(3)《沁园春.长沙》中,表明作者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1分)

第II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短小精倬的吕厚民,1950年被调到中南海,专门给毛主席和其他中央确导照相,开始了前后12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②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③有的同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