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5850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试题

命题人:

韩辉2016、3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

试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考试结束只需上交答题纸。

卷Ⅰ选择题部分

1、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作为证据,以下史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

大宗伯第位于福建莆田荔城区梅园路中段南侧,是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陈经邦的居第,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按明制一品官级建造,坐西面东,共五进,每进九开间(三厅六房),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加上两旁护厝,共有120间,俗称“百廿间大厝”。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古代建筑D.科举制

2.“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

常见的有“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播种工具)等等。

通过这些汉字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  )

A.重农抑商政策    B.农业生产技术

C.土地私有制度D.农业管理方式

3.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

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据此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

将“司”改为“后”。

2011年3月,在完成扩建的新国家博物馆中,司母戊鼎已改名为“后母戊鼎”。

据此,你认为司母戊鼎更名的主要依据是(  )

A.

文字研究

B.史料记载

C.民间传说

D.专家观点

4.孔子说: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孟子说:

“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

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D.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5.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某同学在考证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

A.《史记》的记载B.秦简的记载

C.民间的传说D.史家的学术观点

6.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

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

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  )

A.军事制度B.法律制度

C.政治制度D.文化心理

7.汉代丝织业相当发达,从文字、文物、外贸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印证。

下列信息对研究汉代丝织业发展最具史料价值的是(  )

A.汉代字书《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业的字中花色品种达二十余种

B.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三种典型的丝织刺绣:

“乘云绣”、“信期绣”和“长寿绣”

C.唐宋时代的绒线毯、元明时代的绒锦和天鹅绒等都是对汉代纺织技术的沿袭与发展

D.古罗马普林尼在《自然史》中称“中国产丝……运至罗马……人工巧妙达到顶点”

8.《后汉书·左雄传》记载:

“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

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据材料可知,左雄建议东汉察举制要(  )

①改变单凭“德”选拔人才的标准 ?

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 

?

辅以考试来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④结合科举制度多种途径选拔人才

A.①③B.②③

C.①②③D.②③④

9.2014年度XX搜索风云榜,“网络反腐”倡导“正能量”成为当下搜索热词。

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经确立官员监察制度。

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  )

A.御史大夫B.刺史C.中正D.通判

10.一些史学家常称唐朝为“李朝”、宋朝为“赵宋”,那么被称为“元魏”的是(  )

A.战国时期的魏国B.北魏

C.三国时期的魏国D.元朝

11.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

“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

”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

A.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D.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12.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财产平均分配B.禁止土地买卖

C.实行土地国有化D.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13.宋人项安世说,“学诗当学杜(甫)诗,学词当学柳(永)词,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

他认为杜诗柳词(  )

A.有直抒胸臆的特点B.是诗词艺术的巅峰代表

C.注重道德教化功能D.体现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14.一位大学者的诗:

“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

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

A.人性本善B.心即理也

C.格物致知D.致良知,知行合一

15.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

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那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

作者认为(  )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16.明朝初年,针对宰相制度的废除,方孝孺认为:

“书之周官言六卿之职美矣。

冢宰者,

治之所从出也。

宗伯典礼,司马主兵,司寇掌禁,司空掌土,皆听于冢宰者也。

冢宰,治

之本,天下之大政宜见于冢宰。

”由此可见他主张(  )

A.君民共治B.复立宰相

C.废除皇权D.君主立宪

17.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

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D.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18.亚当·斯密说:

“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亚当·斯密认为(  )

A.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B.清朝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C.中国的传统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D.中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更利于经济发展

19.顾炎武曾说: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

”由此可见顾炎武(  )

A.批判理学家空谈义理,脱离现实B.指责理学家抛弃先秦时期孔孟之说

C.深刻地揭示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D.认识到明清儒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20.康熙年间,我国开始系统地大规模地开展全国性的地图三角测量,绘制《皇舆全图》时,吸取了欧洲制图理论中考虑大地是球面的优点,实测并采用经纬图法比例,而且还采用了地图投影方法。

由此可知(  )

A.西学东渐影响中国传统科技B.新航路开辟冲击了传统科技

C.康熙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D.康熙年间尚未实行闭关锁国

21.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机构中,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元老院、执政官,而我国西周出现宗法制和分封制,就其实质而言()

A.地域决定政治     B.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C.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方式不同而已D.经济模式决定政治手段

22.墨子说:

“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人,强乎耕嫁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日:

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在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D.剥削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23.“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管兵,内外族婚……刑家之子、工商殊类。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朝科举制:

()

①.有资格限制②.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③.反映了重农抑商的观念④.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A.①④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4.朱熹说: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这与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学说()

A.基本一致B.相互矛盾C.毫不相关D.相互冲突

25.“时方镇阕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

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其实质是()

A.夺朝中大将的兵权B.防止分裂割据

C.防止“陈桥兵变”重演D.加强中央集权

26.(元世祖至元15年)诏行中书省唆都、蒲寿庚等曰:

“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寨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

诚能来朝,朕将礼宠之。

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以上材料说明元朝对外贸易方面的基本政策是:

()

A、对外开放,自由贸易B、限制对外贸易

C、盛情接待外国商人D、发展对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

27.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28.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

“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

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

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

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A.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B、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

C.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29.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

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的结论是()

A.自然经济瓦解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30.明初大学士宋濂一次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客人是谁,吃的什么菜,宋濂——照实回答,朱元璋很满意地说:

“你没有欺骗我。

”这说明()

A.宋濂对朱元璋很忠诚B.明朝君臣关系很和睦

C.明初高官也受特务监视,不敢稍有疏忽D.宋濂唯唯诺诺,仅是皇帝的奴仆

卷Ⅱ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个小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代中国取得了农耕文明的辉煌。

随着时代的进步,固守本源,造成中国经济落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

即“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体现在哪些方面?

(5分)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6分)

 

(3)据材料三,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9分)

 

32.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不断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

其说乃不免

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

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

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二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

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

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

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三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

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

……帝王选中儒家,经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任继愈《儒家与儒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

材料二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

请以其同时代的一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

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

(8分)

 

(3)根据材料三,列举史实说明从儒家思想到“儒教”的两次改造。

试分析这种改造的历史影响。

(6分)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试题答题纸

一、选择题答题区(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把答案填写在相应位置。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非选择题答题区(共2个小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体现在哪些方面?

(5分)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6分)

 

(3)据材料三,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9分)

 

32、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

材料二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

请以其同时代的一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

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

(8分)

 

(3)根据材料三,列举史实说明从儒家思想到“儒教”的两次改造。

试分析这种改造的历史影响。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