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达技巧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592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诗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诗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诗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诗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表达技巧教案.docx

《诗歌表达技巧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表达技巧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表达技巧教案.docx

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

明确高考试题有关考查表达技巧的命题特点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1、熟悉考点及相关知识。

2、掌握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熟悉考点及相关知识点

诗歌的表达技巧指的是作者在诗歌中描写事物、塑造形象、抒发情感所用的方式、方法、技巧和手段等。

表达技巧包括: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

1、语言的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古诗中不存在“说明”,因此,古诗从表达方式上讲,就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

我们民族的诗歌特色多是即景抒情,因而描写和抒情用得多,手法也多种多样。

传统的叙事诗少,叙述的表达方式用得就少。

议论在诗歌中用得更少,但也有,宋诗要多一些。

2、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排比、对偶、反复、反问、设问、互文等。

3、表现手法:

对比、抑扬变化、铺陈、象征、用典、化用、衬托、联想、想象、照应等。

4、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二、掌握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描写景物、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1、比喻。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平淡化为生动,将深奥化为浅显。

例如写“愁”:

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延绵不绝及浓厚。

2、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情感更加明显。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只情。

3、夸张。

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描写自然景观,起到增强气势的作用,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瀑布壮观的气势;描写人事,起到放大情感的作用,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写出愁苦的深重。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物。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5、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三句纯用名词组合组成排比,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6、设问。

无疑而问,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

放在开头,设下悬念,引发思考:

“旅馆谁相问?

寒灯独可亲”,除夕之夜,万家团聚,自己却还是浮沉宦海,奔走旅途,孤零零地在驿馆中借宿。

长夜枯坐,举目无亲,又有谁来问寒问暖。

人无可亲,眼下就只有寒灯一盏,摇曳作伴。

“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更能突出旅人凄苦不平之情。

“寒灯”,点出岁暮天寒,更衬出诗人思家的孤苦冷落的心情。

放在诗中,起承上启下作用。

放结尾,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以苍茫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只的沙鸥自喻,孤独寂寥。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语气冷峻,强调项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7、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尾联是王诗针对杜牧《题乌江亭》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使用反问句式,提出看法:

项羽人心丧尽,江东子弟不可能为他卷土重来。

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8、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预习案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问题: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分)

答案:

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分)

研讨案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

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便作:

纵使。

(2)词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找出二者在手法运用上的相同点。

答:

共同点:

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鹧鸪天预报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①亭皋:

水边的平地。

②忘机:

消除机心。

机心,巧诈之心。

③沙鸥相对不惊飞:

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答案示例:

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

“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

内容上题干已点明——写出了山水的变化,题干主要是要结合诗歌分析其表达效果。

写了什么,怎样写的?

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答,会更好。

 

总结:

修辞手法类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

准确指出修辞手法。

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

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

分析表达效果。

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巩固案

4.(2013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鹧鸪天酬孝峙①[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

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

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

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运用了什么手法?

(4分)

【答案】:

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3分)

【答案】:

此句意谓:

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5.(2013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

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同:

孤独。

异:

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

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

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

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

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

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4分)

【答案】“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考的是修辞手法。

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

6、(2009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

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

“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分)

答案:

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4分)

答案:

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4分)

答案: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掌握表达方式中的抒情和描写在古典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一、抒情方式。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抒情是诗歌的主要表达方式。

抒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借助景物、人、事传情达意。

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小诗,直抒胸臆,情感思想一览无余——饱含了一个赤子无限深沉的悲伤和期望。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诗人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意境,引发了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再如: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含蓄。

(借助于景、物、人、事来传情达意,含蓄、委婉、蕴藉。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⑴借景抒情:

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① 情景交融:

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

如:

[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

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②  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衬乐情。

如:

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前两句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的离愁别恨。

⑵托物言志:

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将思想感情隐含在具体的外物之中。

先咏他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将自己的感情得以寄托。

它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通过塑造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达到抒发某种感情的目的。

   例如:

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此诗是诗人少年时所作,借助咏石灰(的形成过程)的内在本质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志向,“要留清白在人间”就是诗人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的写照。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

緌,帽子或旗杆顶上的缨子;垂緌,指蝉。

这首诗抓住蝉“饮清露”和“流响”这种高洁、栖高、声远的特有形象,寓贤能之人,不需要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二、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借景抒情;

(2)营造氛围;(3)奠定情感基调;(4)衬托人物

三、描写方法

常见的描写方式或描写角度有:

①正面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面对人物、景物进行描述。

侧面描写,就是不从正面,间接地去描写人物、景物。

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

《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看罗敷。

②虚实结合

实写,是写眼前的实景,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写,是写想象中的景象。

如:

《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万木冻欲折”就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景象。

“万木冻欲折”与“孤根暖独回”恰好构成对比,反衬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

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虚写。

通过“行人”设想他的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情形,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细节描写:

必须抓住细小的动作、细小的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形象、心理。

例如:

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既是一个心理的细节描写,又是一个行动的细节描写。

又如:

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闲敲棋子落灯花”就是一处细节描写。

④动静结合(有声与无声):

在动静结合的描写过程中往往采用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衬动、以静写动(以有声写无声,以无声写有声)的写法。

例如: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此诗“月出……时鸣”句以动衬静,突出了春天月夜空旷寂静的清幽明净的优美境界。

再如:

张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典型的以动衬静,动中见静美的动静结合的手法。

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别枝:

另一枝;社林:

庙周围的树木)

   此诗首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

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此诗中“莺啼山客犹眠”一句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⑤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再如: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⑥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

《沁园春·长沙》中,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橘子洲头”,描写景物的角度是多样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景;“鹰击长空”是仰视;“鱼翔浅底”是俯视。

⑦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多角度描摹。

(绘形、绘声、绘色)

如:

《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赤壁壮丽景色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就从视觉、听觉角度来绘形、绘声、绘色。

预习案

1.(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琅琊溪①[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

②槎(chá):

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

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

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

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

不能只看注释中“被贬滁州”就联想到“悲伤”、“壮志难酬”之类的,切记: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4分)

【参考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试题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

“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

《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

要求是“解析”,其表达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

研讨案

2.(2011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

清明①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

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问:

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4分)

答案:

本诗首联乐景写哀情。

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

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

乐景写哀,愈见其哀。

【解题透析】写景抒情,一般为间接抒情。

主要有乐景写乐情的正衬和乐景写哀情。

此诗显然用的是后者。

答此类题目清楚景是什么样的景,情是什么样的情,情与景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明确作答了。

3.(2011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

庾开府、鲍参军:

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

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

此处指论诗。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3分)

答:

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

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

解析:

这道题出得让人琢磨不透、一头雾水,似非要顺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来答题不可,这便是强行赶鸭上架之为。

首先,“什么样的高度评价”本身就有问题,“高度”不就是“什么样的评价”吗?

其次,从四句的关系上说,第一句为总括句,后三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

第二句为“才思”,第三、四句为“诗风”,也不见有第三个方面呀?

无奈之下,为迎合命题者,遂写上“诗品”二字,你敢说我答错?

但这么答,还是有些忐忑,因为你不是迎合命题者的,于是思来想去,还是这样吧:

“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

但是觉得这么答又不合题,题目要求答出三个方面,那一定是概括性的名词,这“比庾信”“比鲍熙”可不是名词!

权且这么招吧,只要尽力去答了,至于结果如何,就不管那么多了。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

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

答:

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

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解析:

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明确“构思脉络”的意思,它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的思路有什么好处,所以它往往对应着文章的层次以及题目所配给的分值。

审好题,方能答好题。

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此题应该是好答的。

总结:

这种题型的诗歌提问方式。

 

巩固案

4.(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问:

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4分)

答案:

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

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标准答案:

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第三课时

教学设想:

1、掌握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

2、了解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

一、表现手法。

明确:

若提问表现手法,也包括抒情方式和描写方法。

1、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