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矶山医院十二五事业发展与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499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弋矶山医院十二五事业发展与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弋矶山医院十二五事业发展与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弋矶山医院十二五事业发展与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弋矶山医院十二五事业发展与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弋矶山医院十二五事业发展与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弋矶山医院十二五事业发展与规划.docx

《弋矶山医院十二五事业发展与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弋矶山医院十二五事业发展与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弋矶山医院十二五事业发展与规划.docx

弋矶山医院十二五事业发展与规划

弋矶山医院“十二五”事业发展与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实施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期,同时,也是我院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加快发展,根据安徽省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目标和校“十二五”规划编制方案,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我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校党委和省卫生厅的正确领导下,院党政带领全院医护员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扎实工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创品牌,向管理要效益,圆满完成医院“十一五”规划的各项工作任务,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社会影响和美誉度大幅度提升,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丰硕成果,为“十二五”期间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年来医院主要事业发展回顾:

1、经济效益逐年增长,办院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由原来的844张增至1892张;占地面积由原来的240亩增加到270亩;门急诊人数由555015人次增至99万人次,增加了78%,2010年业务总收入为7.2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40%;固定资产由2.9亿元增至7.9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了165%,职工人均收入由53300元增加到70000元,增长了31%。

医院相继组建肿瘤防治中心、医学影像中心、产前诊断中心,服务能力、辐射能力显著增强。

2、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末医院出院人次由28785人次增至48000人次,增加了69%,年手术例数由11215台次增至21000台次,增加了87%。

五年来,投资1亿元用于医疗仪器设备的更新,技术的升级。

相继更换添置菲利浦64排螺旋CT、东芝16排螺旋CT、美国GE3.0T核磁共振、菲利浦双板DR、西门子血管造影系统,仪器设备配置达到省内一流、皖南领先的水平,为皖南及皖江,乃至全省的民生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医院被评为“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

3、学科建设齐头并进,人才培养取得新进展。

在“十五”实现省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的基础上,“十一五”医院消化内科等八个科室被列入第三周期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和特色专科。

培养出省级学科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0人,第四周期卫生厅学科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2人,院级学科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5人。

拥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和省级临床医学实验实训中心。

4、人才队伍建设日臻完善。

坚持现有人才培养和高学历人才引进并举,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

至“十一五”末,医院高级职称人数由243人增加到294人,41人次分别担任全国、省、市医学科技学术团体正副主任委员等职;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干的专业技术队伍,医院在皖南及皖江地区医学和医学技术指导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5、科研水平稳步提升。

五年来,医院科研投入325万元,较“十五”期间增长20%;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省卫生厅各级科研课题180余项,比“十五”期间的115项增加了65项;在国家重点以上级刊物发表论文95篇,比“十五”期间增加15篇,主编(副主编)专著45部,比“十五”期间增加16部。

新发人嗜粒细胞无形体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为我国首次确诊人感染无形性嗜粒细胞性爱立克氏体病,为制定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宝贵依据。

6、临床教学成绩斐然。

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探索实践了实习生带教导师制,强化教学意识,规范教学管理,提高临床教学能力与水平。

至“十一五”期末临床理论和实习带教时数合计为69000学时,接收各科进修、实习人员2673名,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超声诊断学、临床麻醉学被评为省及校级精品课程,2008年,医院接受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检查,并取得优秀成绩。

7、党的建设持续加强和改进。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突出实践特色,立足医院实际,确定“推进科学发展、服务人民健康”主题,找准并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明确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达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

顺利召开医院第四次党代会,全面总结党委工作,明确今后工作任务。

加强党组织建设,优化支部结构,在原有23个党支部基础上调整改选为34个党支部。

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开办党支部书记及委员培训班,五年来共发展党员122名;狠抓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与市检察院签订《关于共同开展专项工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实施意见》,形成优质服务、廉洁行医、人文关爱的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

医院被省卫生厅、省政府纠风办授予首批省“诚信医院”、“医德医风示范医院”称号。

8、管理朝精细化发展。

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大力倡导节约文化,在全院深入开展“建设节约型医院”活动,积极推进院务公开,基建、药品、器械、医用耗材及各类物品采购均按国家规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格遵守招标制度及采购规定,干部人事等工作实行阳光操作,实施公示制度。

持续加强效能建设,顺利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完成职能科室调整及科级干部、护士长选拔任(聘)用工作。

管理工作重落实、重反馈,注意细节,通过管理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同时,积极发挥统战、工会、老干部、共青团桥梁纽带、民主监督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医院发展增添动力。

9、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五年来,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全院实行网络化管理。

主要完成了医院信息系统(HIS)的软硬件升级及PACS系统、LIS系统、网站上线工作,数字化医院建设稳步推进。

11、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2007年新建肿瘤防治中心(10133平方大楼建设,199张床位),并将原制剂室改建为感染性疾病科住院楼(3200平方,76张床位),新住院大楼(9.6万平方)主体工程于07年10月份正式开工,2010年7月28日投入使用,目前医院建筑面积不断扩大,诊疗环境明显改善,为医院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12、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强化“绿色医院·人文关爱”的内涵建设,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持续关注百姓民生,不断提升医院知名度和美誉度。

成功举办120周年院庆庆典活动,彰显百年医院新风采。

深入开展大型义诊活动、健康专题讲座、义务献血、社区文艺汇演、扶贫助残、卫生下乡、药品捐赠等一系列惠民活动,充分发挥了公立医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益作用。

涌现出“安徽省模范班组”血液净化中心、国医大师李济仁、安徽省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赵金霞、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曹蘅等一大批优秀集体和个人,为我院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我院一马当先,勇敢地扛起救死扶伤的大旗,在抗击非典、冰雪灾害、汶川地震、手足口病、问题奶粉婴幼儿筛查等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党和政府高度肯定及社会的一致好评。

(二)存在问题

面对发展机遇,我们应清醒地分析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与同级先进医院相比,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科研实力亟待增强,学科和学位点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存在很多困难和竞争压力;管理水平与效能建设力度相对滞后;医院新住院部大楼启用后,基本建设任务依然艰巨,后勤保障体系尚需完善;医疗技术服务价值未得到合理体现,补偿政策不到位等诸多不利因素严重制约医院发展,改革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二、“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形势分析

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并将其列入“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医院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省也坚持将卫生事业纳入构建和谐安徽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具有安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也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十二五”是我院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抓内涵、扩规模、上层次,抢抓机遇、奋力崛起的重要时期。

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应对各种挑战。

立足基本院情,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革创新,创新体制机制,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切实为提高区域医疗卫生事业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作贡献,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二)指导思想

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意见精神为指导。

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优化结构升级,实现人力、技术、资源的科学配置,形成医、教、研三位一体、齐头并进的办院格局。

坚持“民主办院、依法治院、科教兴院、人才强院”的方针,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主线,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为依托,以教学科研为导向,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造政府满意、职工满意、患者信赖的一流现代化创新型医院、节约型医院。

(三)主要目标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

更新办院理念,创新发展思维,积极适应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形势,紧抓国家大力开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有利时机,发挥医院作为省现代化医学中心和医学技术指导中心的示范作用,坚持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原则,进一步改革医院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服务运行机制,加强内涵建设,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人才,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稳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大力改善职工福利,不断增强办院实力,做到改革发展成果人民群众共享,努力把医院建设成为一所与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达到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区域医疗中心,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推动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具体指标

“十二五”期间,按照“立足芜湖、服务皖南、面向安徽、辐射全国”的发展定位,筹建心脑血管医院,实现开放床位2800张左右,职工人数达3000人的皖南及皖江地区区域医疗中心。

三、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主要任务与战略举措

(一)医疗工作

①门、急诊人数达到150万人次/年(预约诊疗率达40%),出院人数达到7万人次/年;

②手术例数达到35000台次/年,其中三、四类手术占50%以上;

③病床使用率达到95%以上;

④平均住院日〈10天,病床周转次数〉36次/年;

⑤临床路径管理全面覆盖22个专业112个病种,抗菌药物使用占药物使用比例<35%,抗菌处方合格率达到100%;

⑥开展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开设率达到100%;

⑦健康体检年平均7万人次;

⑧规范临床用药,药品比控制在45%以下,并逐年下降。

狠抓基础医疗质量。

落实基本制度、基本技能、基本管理,强化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注重医疗环节的全程监控,有效防范、控制医疗风险。

医院整体医疗水平保持省内先进水平,部分专业、学科达到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

努力使全院临床、医技科室达到“三甲”重点专科水平,全面落实完成省厅下达的各项医疗指标,完成公共卫生领域突发性事件的救治以及支农、支边、援建、援外等各项医疗任务。

强化医疗质量监管。

坚持质量考评制度,建立完善由诊断符合率、治愈好转率、抢救成功率等正向指标与院内感染率、无菌手术感染率、医疗事故发生率等负向指标构建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并将结果与科室、个人年度考核、奖金、晋升挂钩,推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建立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医疗不良事件的预防、上报、分析、处理体系,医疗纠纷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营造良好的医疗安全氛围。

整合优化医疗资源,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依照“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发展目标,研究开发以卫生部第三类医疗技术为代表的各项高端医疗技术,全面推进新技术、新疗法广泛运用,提升疑难危重病例诊疗能力。

在整体推进临床医技科室建设的基础上,优先发展、重点扶持传统优势学科,加强各临床专业学科建设,着力发展肿瘤治疗、介入治疗(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等)、急救医学、辅助生育、妇科微创、心理卫生等专科与学科,并力求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建立和完善急救医学中心、内镜诊疗中心、医学检验中心、产前诊断中心、人工辅助生殖医学中心、心脏介入治疗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心、心脏外科中心。

三新项目开展率保持每年20%增幅。

加强单病种质量控制。

未来五年根据上级部署,对卫生部颁布的112个病种全面推行临床路径管理,逐步建立完善单病种医疗质量指标体系和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规范门急诊管理。

建立新型的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门急诊科室设置及功能定位,优化就诊服务流程,提高初诊质量。

在完善无假日门诊的基础上,全面开放节假日检查项目,开设夜间门诊、知名专家门诊、专病专科及特色门诊。

整合急诊资源,强化应急服务水平,建立以创伤、急诊、急救、危重病医学为主的区域急救医学中心,提高应对急诊重症病人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转变服务模式,改变服务态度,推行礼貌用语和文明礼仪,制定科学、便捷、就诊、入院、治疗、转院(科)、出院的连续性服务流程,调整服务窗口的数量、布局、流程并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患者等候时间。

推行人性化服务,拓展医疗服务的内容和半径,开展预约诊疗、健康体检及特需医疗和干部保健服务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人群的医疗服务需求。

全面保障患者权益。

强化各项便民利民惠民举措,加强药事管理,贯彻落实新农合和医保政策。

坚持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完善价格公示和诊疗费用“一日清”制度,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患者负担。

切实提高医疗工作效率。

深入开展医疗无假日活动,推行预约诊疗服务,整合医疗资源,开展连台手术、无假日手术,提高手术效率,加快床位周转率,有效降低患者诊疗费用,保持在省内同级医院较低水平,平均住院日下降至10以内。

强化院感管理与监控。

深入开展前瞻性目标检测,完善医院感染三级监控网络,针对关键部门、关键岗位实施重点监控。

全面加强对全院住院病人医院感染前瞻性、目标性监测,以及全院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的督察,增强抵御和抗击突发性重大疾病风险的能力,医院感染率,漏报率等指标控制在“三甲”医院标准内。

完善护理服务体系。

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推行整体护理、无陪护护理,无陪护病房开展率达100%。

加强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施行护理管理岗位资格准入制度,完善科学有效的护理质量评鉴体系,建立一支业务精通、管理高效、热爱护理事业的专业护理团队,保证临床一线足够的护士配比,护士持证上岗率100%。

注重专业领域护理技能的开发,持续加强护理学科建设,依托各临床重点专科的学科优势,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并建设2-4个专科护理培训基地。

加快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接。

在奇瑞医疗点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医疗服务模式,加快建设步伐、扩大合作范围,在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全面实现双向转诊,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教学工作

逐步扩大教学规模。

立足本科生教学,加强硕士生教学,扩大各类实习生、进修医生的带教工作。

至“十二五”末,完成学校各类教学任务,年接收各类进修、实习人员800人。

强化临床教学质量。

全面落实教学评估各项任务指标,以临床教学部为依托,健全教学管理组织,加强教学专业队伍建设,强化青年教师基本功培养,严把教学设计、实施、评价过程的质量控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加强临床技能和实验室技能的培训,提高实习生的临床技能及诊疗水平。

大力推进“教学质量工程”,“教学名师工程”,加强临床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争取获得4-6项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项目,配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设立专项基金投入教学软硬件建设,加大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教学网络平台、教学集中办公区的建设力度,推进教育技术和手段的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逐步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

在现有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临床技能实验室的基础上,规范和完善主治医师继续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力争建设成为“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和“国家级实验实训中心”。

深入开展教改研究。

以调整专业学科结构为工作重点,着力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展优秀临床带教教师评选工作,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奖惩激励机制和教学信息反馈制度。

争取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省级教研项目8-10项。

(三)科研工作

拓宽课题申报渠道。

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突破口,统筹申报国家、省部及校市级各类科研项目和课题基金。

鼓励和支持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跨单位联合攻关争取国家和省重大科研课题和项目,“十二五”期间实现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数量和经费逐年递增20%以上,力争在省科技攻关项目上取得突破,获得10-20项国家、省级科研课题,并做好中标课题的结题、鉴定和成果申报工作,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率及质量。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以省级重点学科为基础,以三高人才为支撑,构建1-2个强有力的科研团队。

加大科研项目宣传和申报力度,着力培育科研意识,完善科研管理办法及评价机制,提高医护人员进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十二五”期间年发表论文数400篇以上,国家级重点以上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占20%,SCI收录论文数量大幅提高;出版专著40部以上,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左右。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瞄准国际、国内先进的科研方向,总体跟进、重点突破。

进一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规范科研项目管理,加快中心实验室建设。

立足省情、院情,在巩固现有科研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广泛汲取医学及其他学科领域的新理念、新思维和新技术,加强以重大疾病和健康问题为中心的基础研究。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利用,加强产学研合作,争取与院外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1-2项。

打造技术、学术交流平台。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广泛邀请院内外专家开展学术讲座,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积极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国际国内先进医院、医学科研中心及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友好的协作关系,加强人员交往与联系。

未来五年内举办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5-10次,年主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40项以上。

(四)人才培养

实施“以人带科,以科兴院”的人才战略。

以学科带头人、青年技术骨干、管理人才为培养重点,加大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广泛吸引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博士及博士后等医学领军人才加盟。

优化人才队伍的专业、学历及年龄结构,形成“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良性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十二五”期间争取医疗系列专业技术人员100%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具有博士、硕士学历(学位)人员占医生总数的70%,护理人员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达到80%,专职管理队伍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达到90%。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梯队建设。

紧紧抓住培养、吸收、用好人才的三个环节,力争用5年时间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10-15人,院级学科带头人及中青年学术技术骨干40名以上。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完善医疗、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及竞争激励机制,造就一批具有精湛医疗技术、良好医德医风、较强科教能力,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在省内领先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医院整体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学科带头人及德才兼备、有培养潜能的中青年骨干定期或不定期的到国内外学习、进修、交流,同时以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讲座教授等形式吸纳外来高层次人才长期、短期或定期来院工作;鼓励外出学习硕士、博士学成回院;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倡导、促进与国内外的技术协作和学术交流,加快引入新技术新疗法步伐,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留学基金,逐步扩大对外交流人次和范围。

(五)学科建设

巩固和加强省、校两级重点学科建设。

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学科间交叉渗透,扩大特色学科专业的优势地位和服务领域,支持和扶持新兴学科及亚专科的建设和发展,打造优势学科群和特色研究方向。

力争用5年时间,2-4个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7-8个学科跻身省内领先水平。

“十二五”期间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2-15个学科进入省级重点学科行列。

继续做好学位点及重大项目建设。

建立和完善以临床医学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依托现有重点学科的辐射示范作用,选择发展潜力巨大、凝聚学科优势的重大项目重点加以建设,组建省内领先的中心实验室。

为“十二五”期间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学科奠定基础,努力实现博士学位授予点“零”的突破。

建立学科建设保障体系。

制定科主任选聘用办法,加强对科主任的考核与管理,提高临床科室积极性,推动学科良性发展。

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学科的动态管理,建立和完善医院重点学科的管理制度和评估系统,以抓重点促一般,全面提升医院学科建设水平。

(六)管理工作

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精神,围绕医院改革和发展需要全面开展主题年活动。

一年突出一个主题,一年跃上一个台阶。

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引导规范执业行为,逐步改善就医环境,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体验和感受,促进医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

完善院长负责制和院科两级负责制,理顺关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

坚持民主办院、依法治院、科学决策,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完成第五届职代会的换届改选工作;健全完善医院决策、运行、监督体系,探索院务公开的有效途径,完善与职工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事项公示制度,保障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调动各方面力量服务医院改革和发展大局。

深化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量化考评机制,完善职能科长、临床科主任、护士长选拔、聘任及考核体系。

在科学设定岗位的基础上,立足“以岗定人、岗职分离、按岗聘用、岗绩考核、岗酬结合”的改革目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健全岗位绩效管理。

坚持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建立起符合医院发展,与全员聘任制相适应的内部分配制度,发挥绩效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竞争环境。

强化医院经营管理。

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考核和经济核算指标系统。

全面加强成本控制,大力建设节约型医院,对国有资产统筹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和使用,探索构建高效、便捷物资流通体系,扩大药品、器械、试剂、材料等医用物品集中招标采购项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病人费用,提高医院运行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建立起以临床信息系统为核心,后勤保障、经济核算、办公自动化等应用系统为辅助的覆盖全院的信息化体系,整合兼容HIS系统,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横向开发完善的手术麻醉管理系统、院级心电信息系统、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物资管理系统,强化网络安全管理,提高信息安全防控能力,全面实现患者就医流程的优化和质量管理及智能化办公,完成数字化医院建设目标。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在确保医疗安全的同时,积极落实省厅“平安医院”建设工作精神,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难性安全事件和治安性事件的应急防治处理预案,全力维护医院安全和稳定大局,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七)基础设施建设及后勤保障工作

科学调整医院规划。

坚持以人文本,围绕“医院建设整体规划”的设计蓝图,对医院建筑装饰、交通组织、景观绿化进行高品位整体规划、设计和施工,实施医院美化、绿化、亮化工程。

以新住院部大楼及门诊楼为中心,适时建设内科急诊大楼;“十二五”末各类建筑总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以上,开放床位突破2800张,建立起布局合理、优美温馨、高效便捷的医院诊疗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