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340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docx

《人教版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docx

人教版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精心整编吐血推荐,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感激不尽!

2015年全国部分城市中考物理试题汇编------声现象(含解析)

1.(2015.东营)“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

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

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__,又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______。

【答案】产生传播

【解析】

试题分析:

盗贼的目的是在盗铃的时候不让别人听见,要达到目的,就需要不让铃响,也就是不让声音产生,没有做到;或者不让声音传播,传不到别人的耳朵中,他只是把自已的耳朵捂住了,没有达到目的。

【考点定位】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2.(4分)(2015•内江)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倒车雷达”一定是利用了电磁波

 B.“声呐”是利用了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距离较远

 C.“移动电话”是利用了次声波

 D.医院中利用紫外线消毒是利用了无线电波

考点:

声音的综合利用;紫外线..

专题:

应用题;声现象;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

(1)回声定位是根据回声到来的时间和方位,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即利用声音获得信息;

(2)“声呐”是利用了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距离较远制成的;

(3)“移动电话”是利用了电磁波传递信息的;

(4)紫外线是不可见光,是一种电磁波;

解答:

解:

A、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故A错误;

B、“声呐”是利用了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距离较远制成的,故B正确;

C、“移动电话”是利用了电磁波传递信息的,故C错误;

D、紫外线是不可见光,是一种电磁波,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声音和电磁波的传播等知识点,比较简单.

3.(2015•北京)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有三处堪称奇观的声学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

如图9所示,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的音响效果。

考点:

回声.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

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能加强原声.

解答:

解:

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回声的音效效果.

故答案为:

回声.

点评: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与回声的知识,属于常见的考试题型.人能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最小是十分之一秒,即0.1s;如果时间间隔大于0.1s,就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如果时间间隔小于0.1s,原声就会与回声叠加在一起.

4.(2015•娄底)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孩子们很容易辨别出爸爸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爸爸声音的音调不同

B.蒙上双眼仅凭声音也能大致确定声源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

C.文明城市要求植树种草,树木和花草既能美化城市也具有吸收、减弱噪声的作用

D.古代行军宿营时,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大地传声比空气快

考点: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双耳效应;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1)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2)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也不相同,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声音的强弱也会发生变化,我们的双耳就能根据这些不同来确定声音发出的方位;

(3)减弱噪声的措施有: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4)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解答:

解:

A、因为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谁,故A错误;

B、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和强弱以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我们用耳朵判断声源方位的重要基础,也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故B正确;

C、树木和花草具有吸收、减弱噪声的作用,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

D、固体传播声音比气体快,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大地传声比空气快,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和减弱噪声的方法的理解,都属于基础知识.

5.(4分)(2015•雅安)在二胡表演时,表演者在用弓拉动琴弦的同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的长度,这样做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考点: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和物体振动频率有关.据此做出判断.

解答:

解:

当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时,琴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频率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

音调.

点评:

知道并理解音调的影响因素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6.(2分)(2015•郴州)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不文明的行为,交谈时应轻声细语,不影响他人.这里的“大声”和“轻声”是指声音的(  )

 A.音调B.音色C.响度D.频率

考点: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

解:

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这里的“大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交谈时应轻声细语,这里的“轻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小.故“大声”和“轻声”都是指的响度.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音调和响度的区分,理解各自的含义和特点是正确判断的关键.

7.(3分)(2015•武汉)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速的大小只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B.超声波和次声波统称声音

 C.人听到声音是否响亮只跟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有关

 D.声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考点: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综合利用..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1)声速大小跟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2)根据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分析;

(3)响度指声音的大小,跟物体的振幅、距声源的距离、分散程度有关.

(4)声具有能量,声能传递信息.

解答:

解:

A、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也跟温度有关,故A错误;

B、超声波和次声波是指人耳听不到声音;不能说统称声音,故B错误;

C、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故C错误;

D、声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声的产生、传播、声速影响因素、声的应用、声音的三个特征跟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等.这些都属于比较简单的知识点.

8.(2015•遂宁)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回声可以测地球到月球间的距离

B.人们小声说话时,声音的音调一定低

C.在市区高架桥两侧修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超声“碎石”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减弱噪声的途径和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B选项,要区分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它是由频率决定的,小声说话是指响度小,C选项修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选C

9.(2015•资阳)如图所示,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敲击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钟振动而产生的

 B.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D.人耳能区分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考点:

声音的综合利用..

专题:

应用题;声现象.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同温度的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速度是相同的;

(3)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4)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解答:

解:

A、敲击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钟振动而产生的,故A正确;

B、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B错误;

C、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即音调不同,故C正确;

D、人耳能区分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通过“编钟”考查声音的产生、乐音的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区别,注重了物理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

10.(2分)(2015•贵港)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 响度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依据讲话人的 音色 来分辨.

考点: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

解:

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要小;

不同人声带的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依据讲话人的音色来分辨.

故答案为:

响度;音色.

点评:

本题考查了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理解各自的含义和特点可做出判断.

11.(2分)(2015•菏泽)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公路旁安装“声障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①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减弱噪声有三个途径:

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③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速还与温度有关.

解答:

解:

A、声音是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此选项正确;

B、公路旁安装“声障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此选项错误;

C、声音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但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此选项错误;

D、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空气温度不同,声音传播速度也不同.此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声音产生、传播、减弱噪声途径及声速影响因素及声音与电磁波异同点的掌握,考查知识点较多,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

12.(2分)(2015•茂名)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考点:

响度.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

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

解:

“轻声”和“大声”都是指声音大小、强弱,也就是声音的响度.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是声学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简单.

13.(2分)(2015•苏州)音乐会上听到的小提琴声是由琴弦 振动 产生的,同时我们也能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 音色 不同.

考点:

声音的产生;音色..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音色是声音的本质与特色,它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我们根据音色能辨别物体.

解答:

解:

(1)小提琴发出声音是靠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2)听音乐会时,我们是根据声音的音色辨别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的.

故答案为:

振动;音色.

点评:

通过在音乐厅听音乐会,考查了声音的发生、以及声音的特性等,体现物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14.(2015•福州)2015年3月27日,中国城堡室内乐团在福州于山九日台音乐厅举办音乐会。

台下的听众能够辨别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

A.响度B.音色C.音调D.振幅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乐音的三大特征中音色的知识点。

考查学生对声音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难度:

偏易

【解析】不同乐器产生的声音的品质不同,声音品质决定了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是根据音色不同来区分的,答案选B

15.(2分)(2015•盐城)在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逐步远离声源,他所听到的声音发生改变的(  )

 A.响度B.音调C.音色D.速度

考点: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其中响度的大小与振幅及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解答:

解:

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振幅及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在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逐步远离声源,他所听到的声音发生改变的是响度.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特性的辨别,尤其是要知道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还包括距发声体的远近.

 

16.(2015•益阳)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考点:

声与能量;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解答本题要明确】:

(1)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空气不是唯一的介质.

(3)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4)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

解答:

解:

A、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使蜡焰不停摆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该选项正确;

B、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该选项正确;

C、当小球接触到音叉时被弹开越髙,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该选项正确;

D、瓶内水位越高,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所以频率不同,音调不同.该选项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通过不同的物理情景考查了声与能量、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搞清影响它们的因素.

17.(2分)(2015•漳州)萍萍帮妈妈涮洗餐具,演奏出锅,碗,筷,勺的“交响曲”,响声是由于餐具的 振动 产生的,根据声音的 音色 可以判断出是锅还是碗发出的响声.

考点:

声音的产生;音色.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常用音色来区别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

解答:

解: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响声是餐具的振动产生的;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我们能判断出是锅还是碗发出的响声,这是因为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

振动;音色.

点评:

不同的乐器可以发出相同音调、相同响度,但音色一般不同.

18.(2015•滨州)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B.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

C.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讲课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

D.“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考点:

声音的产生;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电磁波的传播.

专题:

声现象;信息的传递.

分析: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减弱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

解:

A、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A正确;

B、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响度就越大,B错误;

C、太空中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讲课的声音是通过电磁波传回地球的,C错误;

D、“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是有关声音的知识考查,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三要素及影响因素、减弱噪声的途径及电磁波的有关应用,难度不大,属基础知识的考查.

19.(2分)(2015•济宁)小夏在研究口琴的发声原理时,拆掉了口琴外壳,发现在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如图所示).吹口琴时,在气流的冲击下,铜片振动,发出声音.对不同气孔吹气,改变了声音的 音调 ;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改变了声音的 响度 .

考点: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就是:

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

解:

对不同气孔吹气,声音的音调不同,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力度决定声音的振动幅度,即振幅,振幅不同,响度不相同.

故答案为:

音调;响度.

点评:

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20.(2分)(2015•济南)小军朗读课文时声音太小.离他较远的同学听不清楚.老师请他声音再大一点。

这里的“声音大一点”指的是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考点:

响度.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解答:

解:

老师说声音大一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听的更为清楚,增大声音的响度.

故选B.

点评:

此题要结合声音的特征响度定义进行分析解答,注意与其它特征的区分.

21.(2015•泸州)如图所示是龙舟大赛的比赛场景。

运动员通过鼓声来统一划船的节奏,鼓声是由鼓面产生的。

划水时运动员相对于龙舟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当运动员离开龙舟后,龙舟所受的浮力(选填“减小”、“不变”或“增大”)。

考点:

声音的产生;参照物及其选择;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专题:

声现象;长度、时间、速度;浮沉的应用.

分析:

(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分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如果位置发生了变化就说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发生变化,就说物体是静止的;

(3)物体漂浮时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

解答: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鼓声就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以龙舟为参照物,龙舟上的运动员与龙舟的位置之间没有变化,所以是静止的;

龙舟漂浮在水面上,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与浮力作用而平衡,它所受的浮力等于龙舟和人的重力,当运动员上岸后,龙舟所受的重力减小,浮力也将减小.

故答案是:

振动;静止;减小.

点评:

此题考查的都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但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且各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是一道典型题目.

22.(2分)(2015•泰安)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

 B.学业考试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C.“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音调要低一些

考点: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响度;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体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即我们常说的声音的大小,它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解答:

解: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发声体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A正确;

B、学业考试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声音源处减弱噪声的,故B正确;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C正确.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指声音的响度大,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响度要低一些,而不是音调;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频率与音调的关系、防止噪声的途径几个方面去分析,属于基础题,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

23.(2015•河北)图中有关声和电磁波的应用,分析正确的是()

A.甲是摩托车的消声器,其作用是在接收处减弱噪声

B.乙是手按在小提琴上一根弦的不同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改变音色

C.丙是利用卫星系统导航,其信息传播的媒介与“B超”相同

D.丁是利用声呐探测海深,其原理是与蝙蝠在夜间飞行时的原理相同

解析:

消音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手按在小提琴上一根弦上的不同位置,其目的是改变音调;卫星系统进行导航利用的电磁波,B超利用的是超声波;利用声呐探测海深和蝙蝠在夜间飞行都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

故D正确

答案:

D

24.(3分)(2015•武汉)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速的大小只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B.超声波和次声波统称声音

 C.人听到声音是否响亮只跟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有关

 D.声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考点: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综合利用..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1)声速大小跟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2)根据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分析;

(3)响度指声音的大小,跟物体的振幅、距声源的距离、分散程度有关.

(4)声具有能量,声能传递信息.

解答:

解:

A、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也跟温度有关,故A错误;

B、超声波和次声波是指人耳听不到声音;不能说统称声音,故B错误;

C、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故C错误;

D、声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声的产生、传播、声速影响因素、声的应用、声音的三个特征跟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等.这些都属于比较简单的知识点.

25.(3分)(2015•桂林)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  )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D.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考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用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

解:

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传声的介质逐渐减少,所以听到声音逐渐减小,推理得出,把空气抽净,即玻璃罩内是真空时不能听到声音,得出结论为:

真空不能传声.逆向思考:

传声就不能真空,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故选:

A.

点评:

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条件实验,记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没有介质就不能传声.

26.(2分)(2015•扬州)下列关于鼓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鼓声的音调越高

 C.鼓声主要是靠大地传入人耳的

 D.鼓面振动频率越高,鼓声的响度越大

考点:

声音的综合利用..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1)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