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302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顺义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北京市顺义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北京市顺义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北京市顺义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北京市顺义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顺义区.docx

《北京市顺义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顺义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顺义区.docx

北京市顺义区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文件

顺政发[2005]32号

 

顺义区人民政府

印发关于顺义区2006—2010年教育

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地区和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区教委研究制定的《顺义区2006—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依照执行。

 

二○○五年四月十一日

 

北京市顺义区2006-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全面建设区域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依据《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首都教育2010年发展纲要》,结合顺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顺义区2006-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形势与定位

(一)发展形势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机遇期。

北京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提出要通过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北京教育大会提出要树立“首都教育”的观念,要与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地位和功能相匹配,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各类教育需求,建成较为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教育整体质量和办学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在国内发生重大影响。

北京教育现代化的准备阶段任务已基本完成,正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立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顺义作为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点新城之一,引导发展现代制造业,以及空港物流业、会展、国际交往、体育休闲等功能,将发展成为面向国际、功能相对独立的首都枢纽城市,具有显著的滨水、生态、活力、国际宜居特征的现代化新城。

多年来,顺义区紧抓机遇,创新工作,完成了由首都农业大区向工业强区的转变,区域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跨入全国先进行列,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1995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始终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

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城镇人口数量和分布结构的变化,给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二)发展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顺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全国率先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小学和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始终保持100%;率先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39%。

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领先,为首都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顺义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和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人才培养的结构、模式和质量与顺义现代化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深层次矛盾。

主要表现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教育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等教育供给短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服务能力相对薄弱,民办教育实力不强;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投入与需求相比尚有差距等。

二、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强区战略,把满足人的教育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的发展、就业和生活质量需要,提供充足的教育机会和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实施“上挂、下联、广辐射”的发展思路。

与首都城市整体教育体系相连结,贯通城乡教育,以顺义新城为核心,重点城镇为结点,辐射周边地区和广大农村,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

实现教育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全区各项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21世纪顺义教育应当成为制度先进、体系完整、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教育,应当是适度超前、均衡发展、国内领先的现代化教育;其基本战略定位是:

坚持“三个面向”指导方针,立足顺义,带动周边,服务北京,成为首都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贡献。

1.总体目标

全区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建设教育强区,实现全区教育发展一体化、均衡化和现代化。

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和顺义特点的现代教育制度;形成区域教育中心和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框架;构建起现代城乡一体化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具体目标

——城乡教育网络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原则,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和一体化进程。

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学习网络和培训网络。

建设“一区四镇”即北京顺义新城区(含马坡、牛山、南彩、北小营、后沙峪)、杨镇、李遂、赵全营、高丽营等五大教育示范区。

建立五大教育基地,即教育发展研究基地、儿童发展咨询基地、教师教育服务基地、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和终身学习支持基地,初步形成现代化的教育发展和服务网络。

——幼儿教育多样化。

积极发展0-3岁早期教育,普及4-6岁幼儿教育;形成办园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统筹规划与管理;基本形成以社区为依托、以学前教育机构为中心、向家庭辐射的多样化启蒙教育和指导服务格局,使绝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家长和看护人都受到儿童早期教育、卫生保健和营养等多方面指导;为残疾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学前教育提供条件。

——基础教育均衡化。

实现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2010年城乡中小学全部达到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新标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8%以上;普通高中学生全部享受优质教育;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普及化。

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全区高等教育普及水平;2010年前,引进1—3所本、专科高等学校;继续办好各类成人高等教育,积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2010年,全区18—22岁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60%,全面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

——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市场化。

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调整职业教育资源布局,规划专业设置;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建成职业教育园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从单纯的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岗职工技能培训并重转变;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和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和轮训机制,四年内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8000人,对于全区工业企业全部在职员工开展普遍轮训,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参与率达到80%以上;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就业、专业技术与文化培训。

——教育交流国际化。

建立1—2所国际学校;发展一批国际交流学校,开展国际教育交流项目,互派教师,异国授课;引入国际教育质量标准评价义务教育质量,参加国际教育标准认证;每两年召开一次“国际城乡教育论坛”,构筑国际教育交流平台,促进中外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的交流;选派500名学生参与国际学习交流。

三、主要任务

打破传统的发展观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建立“科学型、均衡化和协调性”的发展方式,通过教育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以项目推进顺义教育结构的全面优化和适度升级,进一步推进教育的协调、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教育实验”

全面开展城乡一体化教育改革实验。

体现“首都教育”精神,配合我市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试验城市建设”,争取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支持,建立“北京城乡一体化教育实验区”,为全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发展提供试点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的城乡教育发展新模式。

完善城乡教育体系。

拓展教育管理范围,转变管理方式,建立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共同协作的人力资源开发的新格局。

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需要,优先搞好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升全区城乡人力资源开发整体水平。

健全城乡教育网络。

运用现代组织体系、网络技术建立城乡教育联盟,建立国际与国内、市区与郊区、城镇与农村相互贯通的教育网络系统。

科学配置教育资源。

完善区域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发展体系,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城乡学校的均衡发展、共同发展和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沟通、互动和共享,进一步把基础教育做大做强,实现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资源共享。

(二)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以制度和体系创新为重点,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基本框架,健全完善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组成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制度;坚持基础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提高市民学习能力为重点,为市民学习创造条件、提供方便,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融为一体,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学习服务系统,建设终身学习、网络学习、开放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实现教育组织形式创新。

建立由社区、学校和辖区单位组成的社区教育机构,成为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服务者。

拓宽社区教育领域,依靠社区组织,建立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将社会型学习技术和学习手段送到千家万户。

充分利用中小学教育资源,改善镇社区教育中心学校办学条件。

2010年,城镇和街道办事处社区教育中心学校均达到北京市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学校标准。

推动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

积极营造促进民办教育进一步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继续发展各种形式和层次的民办教育,进一步完善鼓励社会捐资办学、助学和投资办学的政策体系。

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

形成学校依法自主自律办学、社会参与管理的新的学校治理新机制。

逐步完善学校的领导决策体制、权力制衡机制、民主监督机制、社会参与机制、人事管理制度、工资分配制度等。

(三)实施奥运德育

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区委、区政府的《实施意见》,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迎奥运为契机,坚持育人为本,加强德育专题研究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推动校本德育研究,构建中小学德育衔接体系、德育工作投入和保障体系、社区家庭学校协同德育体系,整合一切教育资源,构建德育工作长效机制,突出“人文奥运”主题,引导青少年学生了解奥运、参与奥运、支持奥运,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提高全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进一步推进学校德育主阵地育人工程。

加强以班主任为骨干的德育队伍建设,坚持以课外实践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德育主渠道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改进德育方法,使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层次递进、螺旋上升,教育引导未成年人逐步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体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文明习惯,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施中小学生文明形象工程。

以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和国际礼仪为内容,以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宣传礼仪活动为载体,以每年开展10所文明礼仪示范校、100个文明礼仪示范班、1000个文明礼仪好少年评选活动为机制,狠抓学年度礼仪教育重点,加强未成年人的“十个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断提高中小学生道德素养和文明习惯。

实施“践行奥运德育”工程。

设立每年的九月份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不断把文明礼仪教育和奥运知识教育引向高潮,使奥运德育走进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区。

在青少年中积极开展文明礼仪童谣、“三字歌”创编、传唱、践行活动,营造“人文奥运”氛围。

结合“国家卫生区”创建活动,组织全区中小学生进入社区,开展“宣传奥运知识、捡拾白色垃圾、扮美家乡顺义”活动,创建“绿色奥运”环境。

在高中学生中积极开展种植“奥运成人树”和18岁成人宣誓活动,引导每一名学生都成为“绿色奥运”志愿者和“人文奥运”的践行者,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供1000名“奥运志愿服务之星”。

(四)加快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能力、培养能力和服务能力,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和效益。

以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核心,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探索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面向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和物流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示范性专业建设,加快紧缺人才培养。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

积极推进教学制度创新,完善学分制,建立更加灵活的和富有弹性的教学制度。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技能训练,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推广“订单式”培训、“模块式”培训。

建立和完善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鼓励大型企业举办、合办和支持职业教育,严格执行中小企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

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比率要达到100%,新员工岗前培训率要达到100%,全面提高各级各类劳动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

鼓励和引导企业、社区和其他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社区教育网络逐渐健全。

保证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经费来源,确保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经费占教育费附加的比例不低于20%。

调整和更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内容、手段和方法,重点支持和加强建设现代制造业实训中心。

鼓励现有职业学校、成人学校进行转换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实验。

积极发展高中后职业教育和培训,成人学校采取登记入学、注册入学等免试入学方式,吸引成人参加学校学习和专业培训。

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

(五)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达标工程”,结合布局调整,执行新的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大力加强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设施建设,统一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办学标准,逐步使每个适龄儿童都能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重点加强农村初中学校建设,缩小城乡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综合治理薄弱学校,追求教育质量的公平。

两年内,全区小学和初中学校基本设施、设备、教师队伍、经费等办学条件主要项目和主要指标达到新颁标准,全部消除办学困难校。

建立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的制度,进一步加大城乡干部教师交流力度,拓宽校校间的交流内涵,促进城乡教师素质的协调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建立中小学干部资源库,进一步完善校长任期制,加强校际间的交流。

实施城乡教师对口交流任教制度,实现教师的定期流动。

通过组织教师结对帮扶、挂职锻炼、任职服务等方式加强城乡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城乡学校交流教师的工作业绩作为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

城区学校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必须有在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

适应城镇化发展进程,保证新建居住小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按照北京市新颁办学条件标准,采取名校办分校方式,建设优质学校。

依法监督新建住宅小区教育配套设置建设标准、规模和质量。

(六)推进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顺义区功能定位对教育的要求和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立足当前,并着眼未来几年顺义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本着“总体规划、分期实施、轻重缓急、稳步推进”的原则,通过资源重组、调整结构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农村地区坚持循序渐进、自然过渡,原则上保留现有中学(完中5所、初中29所)、中心小学(29所)和中心幼儿园(19所),逐步取消村小和完小。

合理规划重点建制镇的教育配套设施,留足学校发展空间;根据实际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

扩建仁和中学,将顺义一中迁址仁和中学、顺义三中迁址顺义一中,有效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促进优质学校的再发展,扩充优质教育资源。

规划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征地300亩(预留教育发展用地200亩),建设8万平方米的职业教育园区,建成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教学、实习、培训、考核综合基地,承担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任务。

逐步将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职业学校、第一职业学校、劳动局技校、电大分校和农广校等六所中、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搬到职教园区,整合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资源,为培养更多的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开展成人教育与培训创造更好的条件。

合理规划城区中小学校布局。

利用好调整后的职业学校的校舍资源举办中小学校,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需要,同时为优质学校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新建、改扩建住宅小区严格执行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公用教育设施。

(七)提升教育层次

适应北京城市发展和教育发展趋势,按照“首都教育”内涵的要求,结合顺义区经济、社会和教育特点,扩大、统筹和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形成各层次教育比例适当、学校布局和教育资源分配均衡、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基本合理、全区城乡教育健康、协调和持续发展的局面,全面提升层次结构。

一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首都高校和市级中等示范校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充实优质教育资源,为高校输送更多的合格的优质毕业生;二是要加强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建设,扩大办学规模、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形成“高职带中职、中职促高职”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三是要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创办新型的高等教育,引进3—5所高等学校,提升教育层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四是要依托现有社区教育资源,创办“网络大学”,综合开发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农民就业和再就业、职工在职和转岗培训服务。

(八)构建教育服务体系

教育发展服务支撑体系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教育的研究、服务和支持体系。

教育发展研究基地。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使顺义教育发展与改革得到科学理论支持,保持教育发展的创新力和活力,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整合全区教育研究资源,发挥首都教育研究人才优势,与中央和市级研究机构合作成立“北京城乡教育发展研究所”,吸引、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加强区域教育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帮助学校做好发展战略规划。

儿童发展服务基地。

以儿童发展为核心,成立以教育、卫生、妇幼保健及社区等部门参与的儿童发展服务中心,提高妇女优育、优生质量,提高儿童保育、保教和教育质量;建立家庭教育网络,提高家长和儿童教育质量。

教师教育培训基地。

结合顺义教育发展特点与需要,建立以大学为核心的教师教育体系,与高等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现代化教师培训基地,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层次和水平。

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教育与劳动部门加强合作,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依据经济社会特别是产业发展需要,实施高层次技能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终身学习支持基地。

以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充分发挥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做到远程学习和面授教学相结合。

整合全区教育资源,建立起城乡居民终身学习支持系统,提供纸介学习、网络学习、电子学习等丰富的学习资源。

(九)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加强师德建设,贯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深入开展系列师德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爱生的良好风尚,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整体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塑造师德高尚的干部教师队伍。

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师德规范,树立和宣传模范实践师德规范、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先进典型。

着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以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等为依托,以教师培养、使用和奖励为手段,以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构建教师成长、发展和示范平台,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加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力度。

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鼓励教师通过脱产、半脱产、业余进修等多种形式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

建立教师定期带薪脱产培训制度,有计划资助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学术交流和出国培训。

建立名师工作室,实施名师走进农村学校行动计划,组建学校互动发展联合体。

依托全国、北京及顺义名师,采取专家引领示范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农村教师整体水平。

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全员聘任制度。

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教师合理流动和轮岗制度。

为学校配备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教师。

在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和职业学校,推行和完善校长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建立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等相关制度。

(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顺义教育现代化、优质化和国际化,实现顺义教育的跨越发展。

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教育设施,初步形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城乡一体化教育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网络体系,实现全区教育再一次的历史性跨越,确保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继续位居北京先列。

重新修定《顺义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规划》,加强指标体系建设,实施信息化达标工程,搭建中小学信息资源平台,建成内容丰富、共享共用的覆盖全区的教育资源库。

提高计算机专业人员和中小学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的水平,提高广大教师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所有教师都能基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广大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普遍提高。

四、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继续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发展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并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考虑。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研究教育如何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各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同教育行政部门的协作,做好本规划的落实和实施工作,切实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变为自觉行动,列入工作的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要坚持财政预算的教育优先原则,继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在依法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基础上,实现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增长。

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推进城乡学校均衡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建立公共财政制度。

公共教育管理体制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完善的社会主义体制的重要内容。

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继续发挥政府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建立政府公共财政制度,加强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政策引导、财政支持、宏观调控及行政服务。

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运用科研、行政和市场手段,整合、优化和统筹各种教育资源。

坚持依法治教。

贯彻教育法律法规,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教育管理的政务和信息公开的制度建设,推进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与民主化,建立重大教育决策听证制度,民间人士参与教育委员会制度,加强各种社会中介机构在教育服务上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对教育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积极探索教育融资、资源配备、教师流动、信息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等方面的市场化机制。

加强教育督导工作。

完善依法督政和依法督学的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建立以督导结果为主要依据的工作激励机制和公共管理监督机制。

加强对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对义务教育责任的监督检查。

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监督学校依法办学,为提高教育质量、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咨询和支持。

以教育督导部门为主,建立本规划实施进展监测制度,由各级教育部门按年度提出监测报告。

 

主题词:

教育发展规划通知

抄送:

区委各部、委、办,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法院,区检察院。

顺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05年4月14日印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